【摘 要】
:
通过对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单子叶植物进行调查研究,统计到该区分布的单子叶植物共有18科111属247种;其中野生植物有203种,栽培种44种;属国家Ⅰ级保护植物的有13种,且全部为兰科植物;药用植物有15种.单子叶植物占该保护区维管植物(1412种)的17.49%,表明该区单子叶植物丰富度较高;通过分析单子叶植物的物种特征,表明该区单子叶植物属国家重点保护且有经济价值的物种较多.
【机 构】
:
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甘肃平凉744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单子叶植物进行调查研究,统计到该区分布的单子叶植物共有18科111属247种;其中野生植物有203种,栽培种44种;属国家Ⅰ级保护植物的有13种,且全部为兰科植物;药用植物有15种.单子叶植物占该保护区维管植物(1412种)的17.49%,表明该区单子叶植物丰富度较高;通过分析单子叶植物的物种特征,表明该区单子叶植物属国家重点保护且有经济价值的物种较多.
其他文献
针对渭北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油松林和宜林地土壤水分储量变化进行了多坡向定点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林地土壤储水量受立地条件,林冠遮蔽,林内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水分自我供给系统,其潜力可用“林地有效水分潜力方程M T=ΔEF+ΔRQ-IP”加以表达和计算在降水量偏少,且分布不均的气候条件下,荒坡近裸立地上和有林木每年蒸腾消耗大量水分之后的林地上,水分收支关系有着本质的差异.故认为,渭北黄土高原林地土壤有效水分储量的多少与林冠作用和林内环境变化的存在着密切关系.
基于野外补充调查数据结合历史资料,对地处北回归线北缘的广东连南板洞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蕨类植物区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有蕨类植物35科60属117种,其中新记录9科21属51种;广东分布新记录密鳞鳞毛蕨(Dryopteris pycnopteroides)和无盖鳞毛蕨(D.scottii)2种;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蛇足石杉(Huperziaserratum)、福建观音座莲(Angiopteris fokiensis)、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桫椤(Alsophila spi
为了解释自然界中克氏针茅和多根葱种群存在的消长动态现象,以克氏针茅和多根葱为研究对象,设置了干旱胁迫和对照组2个水分梯度,开展温室盆栽控制实验,对比了二者的生理生态特征变化,结果表明:在受干旱胁迫下,多根葱和克氏针茅的株高均表现为高于对照组;干旱处理下多根葱的叶绿素含量高于对照组,克氏针茅叶绿素含量高干旱处理,差异均不显著;对照组的克氏针茅生物量高于干旱胁迫,多根葱反之;不同处理下生物量的变化均表现为克氏针茅高于多根葱.
为探寻桉树种植可持续发展模式,以桉树纯林为对照,设置了巨尾桉+望天树,巨尾桉+红椎,巨尾桉+马尾松和巨尾桉+降香黄檀4种混交模式,研究了桉树和不同树种混交模式下桉树树高、胸径、冠幅、单株积材和林分蓄积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桉树和其它树种混交能够促进桉树生长,其中巨尾桉+红椎模式下,桉树胸径、冠幅最大,单株积材比对照高出17.02%,总蓄积量比对照组多18.34%.为此,建议在桉树造林过程中可采用巨尾桉+红椎的混交模式进行桉树种植.
于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对凉山州云南松飞播林进行了不同水平氮沉降处理,试验研究了凉山州云南松林飞播林土壤有机碳对模拟N沉降的响应.共设置LN(低氮,50 kg/(hm2·a))、MN(中氮,100 kg/(hm2·a))、HN(高氮,150 kg/(hm2·a))和CK4个处理.结果显示:①氮水平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P540 d(次年7月份)>180 d(10月份)>360 d(次年1月份)>270 d(7月份),MN表现450 d>540 d>270 d>180 d>360 d,HN表现为45
由于植物的生物量是其获取外界资源的基础,生物量分配是植物对资源利用最大化的一种生长策略,探讨了不同环境下的生长策略有助于预测未来环境变化下植物的生长和分布趋势.分别从自然环境和人为干扰两种因素下综述了植物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生物量的分配格局,总结了在不同生长条件下植物各构件生物量分配差异,阐述了植物通过改变地上与地下部分,生殖与营养器官,枝叶等生物量分配格局应对环境挑战.植物对环境表现出的不同生长适应能力,不仅依赖于自身固有的生存策略特性,还依赖于不同环境下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响应强度,据此提出了今后应进一步挖掘
为探究人工抚育方式与桉树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将广西博白人工林林场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了种植坡向、除草方式、营林模式三项指标,分析了其对林下生物群落种类的影响,结果表明:阳坡种植、营林混交、绿色植保技术等抚育方式的使用,可以提升生物种类,优化树种结构.因此,提出了在今后工作中,技术人员应该采用精细化抚育方式,提升林下植被多样性,促进群落自然演替,最终实现营林可持续发展.
白龙江干旱河谷是长江水系北部的生态脆弱带和敏感区,为科学选择树种,重建和恢复白龙江干旱河谷生态环境,以1年生酸枣、柠条、狼牙刺、文冠果、荆条和2年生的侧柏为试验材料,测定了6个树种造林后的成活率、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评价了不同树种在白龙江干旱河谷的适应性,结果表明:狼牙刺、酸枣和荆条在干旱河谷成活率较高,植株叶片SOD、POD和CAT酶活性较高,可溶性糖、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较高,抗旱性较强,综合比较,狼牙刺、酸枣和荆条适宜作为白龙江生态恢复的造林树种.
指出了崇礼冬奥赛区密苑云顶草甸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气候条件,有着丰富的野生草本花卉资源,统计发现,具有观赏价值较高的野生草本花卉中约48科,129属,158种,区系成分复杂.在分析野生花卉资源的花色组成、垂直结构、季相变化的同时,初步探讨提出了密苑云顶草甸野生花卉资源的应用前景,如可增添植物群落色彩、丰富植物群落层次感、延长植物群落观赏期等.
为研究苯肽胺酸对盐碱胁迫下银杏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以清水为对照,设置4个苯肽胺酸浓度,研究了银杏幼苗生长指标、保护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喷施苯肽胺酸显著促进幼苗生长,增加苗高、地径和干物质积累量,苯肽胺酸显著提高了银杏幼苗SOD、POD活性,以及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在使用浓度为200 m g/L时保护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最高,幼苗生长状况最好.由此可见,苯肽胺酸可提高盐碱胁迫下银杏保护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促进银杏生长,且在浓度为200 mg/L时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