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孙犁先生的作品,被他对书的痴情深深地打动。
孙犁先生作为现代著名作家,早年曾当过机关职员、小学教员。抗日战争时期,曾在党内从事宣传工作,担任《晋察冀日报》编辑。最终成为一位独树一帜的文学大家,备受世人尊崇。
孙犁先生读书的用功程度,的确让人叹服。他说:“在同口教书时,小镇危楼。夜晚,校内寂无一人,萤萤灯光之下,一板床,床下一柳条箱,余据一破桌,摊书苦读,每至深夜,精神奋发,若有可为。”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将书中的精辟片段抄下来,贴在室内墙壁上。教课之余,就站立在这些纸条下面,念熟后再换上新的。17岁刚结婚那年正月,去丈人家作“娇客”。本来吃香的喝辣的待遇很好,还有新媳妇的兄弟姐妹陪着玩,大家在一起说笑打闹,可谓其乐无穷。但是孫犁先生偏偏对这些事情不感兴趣,却翻出几部满是灰尘的旧书埋头去看,别人叫,妻子催,也不为所动。抗战时期,每天行军,轻装前进,除去脖颈上的干粮袋,就是挎包里的几本书最重要。于是,在禾场上,河滩上,草堆上,岩石上,他都展开书来读。听到继续前进的口令,才敏捷地收起来。
孙犁先生不但热爱读书,还非常爱惜书,不忍书本有一点污损。他说:“书籍虽非尽神圣,然阅后应放置于高洁之处,不能因无台柜,即随意扔在床下与鞋袜为伍。”他还说:“淡泊晚年,无竞无争。抱残守阙,以安以宁。唯对于书,不能忘情。我之于书,爱护备至:污者净之,折者平之,阅前沐手,阅后安置。”
孙犁先生爱书惜书,他所珍重的书,是不愿借给别人的。有人就传言说,到孙犁先生家里去,千万别提借书的事。他藏有一部《金瓶梅》,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影印本,两函24册,价50元,这是一部未曾触手的新书,他视若珍宝,轻易不肯外借。“文革之前”常有人想看,又不好直说,就迂回曲折,拐弯抹角。孙犁先生心里明白,却佯装糊涂。“我想借你部书看。”“什么书?新出版的诗集、小说,都在这个书架上,你随便挑吧!”“我想借一部旧书看看。”“啊?这里有一部新印的《聊斋》。”如此一番,借书人已经明白,只好打消念头。孙犁先生坦言自己有“洁癖”,总怕别人借去将书弄脏。“文革期间”,在那些漫漫长夜,这位饱经忧患的老人,孤独地坐在灯下,用自己四处搜集的废纸,慢慢地将旧书包装修补,并在书皮上写下所感所思,后来,结集为《书衣文录》。
孙犁先生读书、惜书,还收藏书。他自幼爱书,经常省吃俭用,节衣缩食,到书摊上淘书。后来,他买旧书,多是依照书店寄给他的目录邮购,人弃他取,为书店清理货底。孙犁先生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养病时,开始收藏旧书。他有一册张之洞的《书目问答》,里边列有许许多多的书名,买到一本,便在书名旁边画上一个红点。日积月累,这册书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红点。他的藏书很多,搬家的时候,书都是用卡车来装的。
孙犁先生曾形容清代藏书家黄丕烈说:“他对书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好像接触的不是书,而是红颜少女。一见钟情,朝暮思之,百般抚爱,如醉如痴。偶一失去,心伤魂断,沉迷往返,毕其一生。”我想,这的确是他本人的真实写照。
对孙犁先生来说,能安身心,其唯书乎!
(常朔摘自《河北日报》2015年5月22日)
孙犁先生作为现代著名作家,早年曾当过机关职员、小学教员。抗日战争时期,曾在党内从事宣传工作,担任《晋察冀日报》编辑。最终成为一位独树一帜的文学大家,备受世人尊崇。
孙犁先生读书的用功程度,的确让人叹服。他说:“在同口教书时,小镇危楼。夜晚,校内寂无一人,萤萤灯光之下,一板床,床下一柳条箱,余据一破桌,摊书苦读,每至深夜,精神奋发,若有可为。”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将书中的精辟片段抄下来,贴在室内墙壁上。教课之余,就站立在这些纸条下面,念熟后再换上新的。17岁刚结婚那年正月,去丈人家作“娇客”。本来吃香的喝辣的待遇很好,还有新媳妇的兄弟姐妹陪着玩,大家在一起说笑打闹,可谓其乐无穷。但是孫犁先生偏偏对这些事情不感兴趣,却翻出几部满是灰尘的旧书埋头去看,别人叫,妻子催,也不为所动。抗战时期,每天行军,轻装前进,除去脖颈上的干粮袋,就是挎包里的几本书最重要。于是,在禾场上,河滩上,草堆上,岩石上,他都展开书来读。听到继续前进的口令,才敏捷地收起来。
孙犁先生不但热爱读书,还非常爱惜书,不忍书本有一点污损。他说:“书籍虽非尽神圣,然阅后应放置于高洁之处,不能因无台柜,即随意扔在床下与鞋袜为伍。”他还说:“淡泊晚年,无竞无争。抱残守阙,以安以宁。唯对于书,不能忘情。我之于书,爱护备至:污者净之,折者平之,阅前沐手,阅后安置。”
孙犁先生爱书惜书,他所珍重的书,是不愿借给别人的。有人就传言说,到孙犁先生家里去,千万别提借书的事。他藏有一部《金瓶梅》,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影印本,两函24册,价50元,这是一部未曾触手的新书,他视若珍宝,轻易不肯外借。“文革之前”常有人想看,又不好直说,就迂回曲折,拐弯抹角。孙犁先生心里明白,却佯装糊涂。“我想借你部书看。”“什么书?新出版的诗集、小说,都在这个书架上,你随便挑吧!”“我想借一部旧书看看。”“啊?这里有一部新印的《聊斋》。”如此一番,借书人已经明白,只好打消念头。孙犁先生坦言自己有“洁癖”,总怕别人借去将书弄脏。“文革期间”,在那些漫漫长夜,这位饱经忧患的老人,孤独地坐在灯下,用自己四处搜集的废纸,慢慢地将旧书包装修补,并在书皮上写下所感所思,后来,结集为《书衣文录》。
孙犁先生读书、惜书,还收藏书。他自幼爱书,经常省吃俭用,节衣缩食,到书摊上淘书。后来,他买旧书,多是依照书店寄给他的目录邮购,人弃他取,为书店清理货底。孙犁先生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养病时,开始收藏旧书。他有一册张之洞的《书目问答》,里边列有许许多多的书名,买到一本,便在书名旁边画上一个红点。日积月累,这册书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红点。他的藏书很多,搬家的时候,书都是用卡车来装的。
孙犁先生曾形容清代藏书家黄丕烈说:“他对书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好像接触的不是书,而是红颜少女。一见钟情,朝暮思之,百般抚爱,如醉如痴。偶一失去,心伤魂断,沉迷往返,毕其一生。”我想,这的确是他本人的真实写照。
对孙犁先生来说,能安身心,其唯书乎!
(常朔摘自《河北日报》2015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