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声乐”是兼具基础性和应用性的音乐学专业核心课程,针对音乐学专业学生实施任务驱动下高校声乐课程“体验+分压”式教学模式,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全面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素养,为其后续学习和走向基础音乐教育实践和舞台表演实践奠定坚实基础,亦可为音乐学专业各类实践类课程与其他应用实践型专业基础课程的教改提供經验和借鉴。
关键词:声乐 任务驱动 体验+分压 教学模式
“声乐”是兼具基础性和应用性的音乐学专业核心课程,在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笔者在泰州学院音乐学院,针对音乐学专业学生实施任务驱动下高校声乐课程“体验+分压”式教学模式,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全面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素养,为其后续学习和走向基础音乐教育实践和舞台表演实践奠定坚实基础。声乐课程社会需求广泛,具有较大社会推广价值,目前已有多所高校与名师的声乐类课程建设为网络在线开放课程,如戴玉强的“戴你歌唱”已全部上线,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观众好评如潮。本文旨在探索高校声乐课程“体验”式教学任务,采用“分压”教学手段,亦可为音乐学专业各类实践类课程与其他应用实践型专业基础课程的教改提供经验和借鉴。
一、教学现状与发展趋势
李凌指出,“歌唱艺术好像比音乐中的其他部门更需要有一个有经验的教师来作指导,发展起来才比较容易一些……声乐艺术的学习问题,包括好几个方面,如跟教师学习、读有关的声乐文献、听唱片、观摩前辈和同行的演唱等等”。①目前国内高校“声乐”课程教学往往更为注重教师的口传心授,主要采用:(1)灌输式教学:教师讲授声乐演唱要点,学生以听为主,学生知识积累主要依赖教师的授课;(2)集中式讲授:组织全部学生进行特定主题的讲授,方便快捷;(3)课内教学:教学地点较为稳定,方便集中教学和管理;(4)单一考核:主要以期末大测试为主考察学生知识吸收程度。这一教学模式虽简单有效,但在课程教学过程与考核结果中的弊端也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
1.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欠缺,本专业学生普遍存在被动性学习的思维,教师若平时不加压,学生很少会主动思考和探索,日常学习状态懒散,期末考试临时抱佛脚。单纯的课内集中教学也容易造成授课枯燥,脱离实践的教学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匮乏,本专业学生以个人独立学习为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协作能力相对匮乏,在大型声乐作品表演中,需要团队协作才能加以完成,很多学生对此较为茫然,达不到教学要求。
3.声乐课程学时短、内容多且实践性强,技术要求高,学生难以快速掌握,基础不牢固,理解并熟练运用声乐技巧更有难度。学生对一些声乐技法只是跟着教师或音像资料单纯模仿,死记硬背,表现生硬,二度创作更无从谈起。
4.课程考核评价方法滞后,声乐课程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单靠期末指定的几首考核曲目,很难全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单纯的考试曲目演唱及平时到课情况考核学生未免失之偏颇。考核需要关注学生的声乐技法、艺术分析与表达、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将声乐理论运用到声乐演出与教学实践中。
在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声乐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来改变音乐学本科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积极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提升其综合素质,显得尤为迫切。在国内地方高校的音乐学专业课程中,专业核心课程多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而不是倾向于实践的活动性课堂,学生参与度不高,师生交互度不够,课程生成性不强,影响教学效果,此种现状亟需改变。
二、改革目标与实施过程
1.改革目标
本次教改的目标定位为基于课程学习项目的任务设计,实施以“分压+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模式。通过阶段性自主性学习任务“分压”,激励督促学生将平时时间更好地利用起来;通过“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参与进来,利用声乐课程的网络课程平台,提供实践性专项演出项目供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与团队协作。我们基于翻转课堂模式,将教师讲解与讨论式教学相结合、示范教学与个人表演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集中式教学与自主式教学相结合,用多元化手段切实提高授课效果。
为此,我们将原先“课内讲解—课后联系—回课巩固—期末考核”的闭环式教学及评价模式,转变成“作品解析—互动讨论—实践拓展—定期汇演—分期开放考核”的开放式教学及评价模式,按照“分压式”操作,迁移学习力度,转变学生平时学习习惯;依托“体验式”学习任务,植入“作品解析、自主探索、团队协作、实践创新”的能力培养,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互动教学,不断提高教师的授课效果与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解析作品、自主表演、团队合作、二度创作等艺术实践能力,达成预定教学目标。
我们将现行的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重组,各模块内容穿插“体验式”学习任务进行课程“分压”,辅以个别指导教学,以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体验式”成果及时进行课内汇报讨论,并以网络课程平台、校内外展演、师生音乐会等形式,定期进行展示与宣传,激发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国内外较有代表性的声乐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的特点及其经验,取其所长,为我所用。
2.实施过程
(1)小组合作模式的实施
“体验式”任务为小组声乐表演,小组人数控制在3或4人是较为高效合理的规模,每组设1名学生为每个“体验式”项目的小组长,负责统筹组内任务的开展,了解组员的到课情况和任务执行情况,及时向教师汇报任务进度,帮助教师追踪和跟进“体验式”任务的进展。每个任务完成后,借鉴掼蛋团团转赛制,让学生重新分组,保证每个学生的能力得以均衡发展。 (2)开放性汇报展演验收系统的实施
“体验式”任务的汇报验收打破主科教师为主的片面性,其评价标准不是唯一的,要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意见与评价。对需要以汇报演出或音乐会形式进行验收的“体验式”项目,可邀请学院各年级学生与其他教师参与进来,采用汇报演出的形式,评委从原先的主科教师1人扩充为3—5人的教师评委组,考核成绩除演出完成度外,舞台表现水平与控场能力等也计入成绩,在强化学生专业功底的同时加强其二度创作能力的养成。同时,以师生音乐会的形式邀请学校各专业教师与学生观摩演出,给出具体评价意见,体现开放公平的评价原则。
(3)“体验式”项目成果的多渠道展示
拓展以往以课堂为主的单一渠道,利用课程网站、课程QQ群、师生音乐会等平台进行公开展示,给学生以学习动力和压力,真正达到课程学习任务“分压”的目标,高质量地完成各个“体验式”任务。通过课程网络平台,将较优秀的任务成果及时上传,给学生以鼓励,并实现资源共享,学生的汇报展演成果和经典声乐作品的分析,都可作為学院全体学生的学习资源,低年级学生也可通过在线观摩,了解声乐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巧,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师生音乐会主要由学生自行组织实施,学生自行策划、组织、表演,团队协作也给学生带来更多乐趣,使其体会到价值感与存在感,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4)课程考核机制的系统化与全面化
课程成绩构成分为三部分:{1}日常课堂表现为10%;{2}各“体验式”项目完成与评价情况为50%;{3}期末考核曲目成绩为40%。这样首先确保期末考核曲目的重要性,使学生扎实掌握大纲规定的基本曲目。同时有效加强了课程教学的过程控制,“体验式”任务的考核实现考核过程动态化、考核内容多元化,考核群体从任课教师扩大到本专业教师及学生群体,考核内容不仅关注曲目的完成度,也更注重任务的推进过程、曲目的创作与表现、团队合作的情况等。
三、设计意图与实施成效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学习型社会,无处不是教育场所,无人不是教育者,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大环境隔离,难以造就服务伟大复兴的教育环境……教育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从能力建设出发锻造教育能力。我们既需要培养‘渔’的能力,也需要培养‘授渔’的能力。”②本次教改基于OBE教学理念,设计出一批兼具临场性、即兴性与真实性的专题“体验式”演出项目供学生探索总结,在起到更好授课效果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真实的舞台表演感受,获取舞台表演感性认识,积累演出经验,从而达成预期的教学成效。
就目前而言,学生到了毕业演出环节,仍然暴露出声乐演唱功底不足、音乐思维能力单薄、艺术表现能力欠缺、舞台控制能力薄弱、团队协作意识匮乏等问题,距离一个合格的音乐学专业毕业生要求甚远。一旦学生毕业后面对真实的音乐教学实践与舞台演出,上述问题还会进一步凸显和加剧。通过毕业生反馈及在校生座谈等也了解到,很多学生希望在学校学习阶段教师的授课能多结合实践,利用演出项目等实践平台帮助他们理解相关理论,提高艺术实践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③
就此次教改实施情况来看,我们通过设置阶段“分压”式的专题“体验式”项目任务,“体验式”任务主要以中外经典声乐作品的小组排练与现场表演为主,教学临场感强,实践主体性突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专业功底与综合能力均有较为显著的提高。通过体验式学习任务的阶段性分压,让学生自主行动,落实主体责任,学生从被动灌输到主动行动,绝大多数学生都能从每个循序渐进的学习任务中培养个人的综合能力,在参与体验、自主合作、小组交流、现场演出等教学环节中,切实提高其作品解析、艺术表现、二度创作、团队合作等艺术实践能力,声乐、钢琴、乐理、视唱练耳等专业技能,甚至学生的中外音乐史、音乐美学、声学、曲式学等理论课程的学习成效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得以提高,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效果。
注释:
①王丽娜.高师声乐课程教学改革及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当代音乐,2015(9):22.
②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人民出版社,2019:127-128.
③李艳慧.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声乐》课程多元化教学研究[J].当代音乐,2019(5):51.
注:本文系泰州学院2018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任务驱动下的“体验+分压”式教学模式探索和实践——以“声乐”课程为例》(2018JGA06)的最终成果。
关键词:声乐 任务驱动 体验+分压 教学模式
“声乐”是兼具基础性和应用性的音乐学专业核心课程,在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笔者在泰州学院音乐学院,针对音乐学专业学生实施任务驱动下高校声乐课程“体验+分压”式教学模式,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全面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素养,为其后续学习和走向基础音乐教育实践和舞台表演实践奠定坚实基础。声乐课程社会需求广泛,具有较大社会推广价值,目前已有多所高校与名师的声乐类课程建设为网络在线开放课程,如戴玉强的“戴你歌唱”已全部上线,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观众好评如潮。本文旨在探索高校声乐课程“体验”式教学任务,采用“分压”教学手段,亦可为音乐学专业各类实践类课程与其他应用实践型专业基础课程的教改提供经验和借鉴。
一、教学现状与发展趋势
李凌指出,“歌唱艺术好像比音乐中的其他部门更需要有一个有经验的教师来作指导,发展起来才比较容易一些……声乐艺术的学习问题,包括好几个方面,如跟教师学习、读有关的声乐文献、听唱片、观摩前辈和同行的演唱等等”。①目前国内高校“声乐”课程教学往往更为注重教师的口传心授,主要采用:(1)灌输式教学:教师讲授声乐演唱要点,学生以听为主,学生知识积累主要依赖教师的授课;(2)集中式讲授:组织全部学生进行特定主题的讲授,方便快捷;(3)课内教学:教学地点较为稳定,方便集中教学和管理;(4)单一考核:主要以期末大测试为主考察学生知识吸收程度。这一教学模式虽简单有效,但在课程教学过程与考核结果中的弊端也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
1.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欠缺,本专业学生普遍存在被动性学习的思维,教师若平时不加压,学生很少会主动思考和探索,日常学习状态懒散,期末考试临时抱佛脚。单纯的课内集中教学也容易造成授课枯燥,脱离实践的教学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匮乏,本专业学生以个人独立学习为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协作能力相对匮乏,在大型声乐作品表演中,需要团队协作才能加以完成,很多学生对此较为茫然,达不到教学要求。
3.声乐课程学时短、内容多且实践性强,技术要求高,学生难以快速掌握,基础不牢固,理解并熟练运用声乐技巧更有难度。学生对一些声乐技法只是跟着教师或音像资料单纯模仿,死记硬背,表现生硬,二度创作更无从谈起。
4.课程考核评价方法滞后,声乐课程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单靠期末指定的几首考核曲目,很难全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单纯的考试曲目演唱及平时到课情况考核学生未免失之偏颇。考核需要关注学生的声乐技法、艺术分析与表达、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将声乐理论运用到声乐演出与教学实践中。
在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声乐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来改变音乐学本科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积极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提升其综合素质,显得尤为迫切。在国内地方高校的音乐学专业课程中,专业核心课程多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而不是倾向于实践的活动性课堂,学生参与度不高,师生交互度不够,课程生成性不强,影响教学效果,此种现状亟需改变。
二、改革目标与实施过程
1.改革目标
本次教改的目标定位为基于课程学习项目的任务设计,实施以“分压+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模式。通过阶段性自主性学习任务“分压”,激励督促学生将平时时间更好地利用起来;通过“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参与进来,利用声乐课程的网络课程平台,提供实践性专项演出项目供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与团队协作。我们基于翻转课堂模式,将教师讲解与讨论式教学相结合、示范教学与个人表演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集中式教学与自主式教学相结合,用多元化手段切实提高授课效果。
为此,我们将原先“课内讲解—课后联系—回课巩固—期末考核”的闭环式教学及评价模式,转变成“作品解析—互动讨论—实践拓展—定期汇演—分期开放考核”的开放式教学及评价模式,按照“分压式”操作,迁移学习力度,转变学生平时学习习惯;依托“体验式”学习任务,植入“作品解析、自主探索、团队协作、实践创新”的能力培养,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互动教学,不断提高教师的授课效果与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解析作品、自主表演、团队合作、二度创作等艺术实践能力,达成预定教学目标。
我们将现行的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重组,各模块内容穿插“体验式”学习任务进行课程“分压”,辅以个别指导教学,以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体验式”成果及时进行课内汇报讨论,并以网络课程平台、校内外展演、师生音乐会等形式,定期进行展示与宣传,激发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国内外较有代表性的声乐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的特点及其经验,取其所长,为我所用。
2.实施过程
(1)小组合作模式的实施
“体验式”任务为小组声乐表演,小组人数控制在3或4人是较为高效合理的规模,每组设1名学生为每个“体验式”项目的小组长,负责统筹组内任务的开展,了解组员的到课情况和任务执行情况,及时向教师汇报任务进度,帮助教师追踪和跟进“体验式”任务的进展。每个任务完成后,借鉴掼蛋团团转赛制,让学生重新分组,保证每个学生的能力得以均衡发展。 (2)开放性汇报展演验收系统的实施
“体验式”任务的汇报验收打破主科教师为主的片面性,其评价标准不是唯一的,要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意见与评价。对需要以汇报演出或音乐会形式进行验收的“体验式”项目,可邀请学院各年级学生与其他教师参与进来,采用汇报演出的形式,评委从原先的主科教师1人扩充为3—5人的教师评委组,考核成绩除演出完成度外,舞台表现水平与控场能力等也计入成绩,在强化学生专业功底的同时加强其二度创作能力的养成。同时,以师生音乐会的形式邀请学校各专业教师与学生观摩演出,给出具体评价意见,体现开放公平的评价原则。
(3)“体验式”项目成果的多渠道展示
拓展以往以课堂为主的单一渠道,利用课程网站、课程QQ群、师生音乐会等平台进行公开展示,给学生以学习动力和压力,真正达到课程学习任务“分压”的目标,高质量地完成各个“体验式”任务。通过课程网络平台,将较优秀的任务成果及时上传,给学生以鼓励,并实现资源共享,学生的汇报展演成果和经典声乐作品的分析,都可作為学院全体学生的学习资源,低年级学生也可通过在线观摩,了解声乐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巧,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师生音乐会主要由学生自行组织实施,学生自行策划、组织、表演,团队协作也给学生带来更多乐趣,使其体会到价值感与存在感,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4)课程考核机制的系统化与全面化
课程成绩构成分为三部分:{1}日常课堂表现为10%;{2}各“体验式”项目完成与评价情况为50%;{3}期末考核曲目成绩为40%。这样首先确保期末考核曲目的重要性,使学生扎实掌握大纲规定的基本曲目。同时有效加强了课程教学的过程控制,“体验式”任务的考核实现考核过程动态化、考核内容多元化,考核群体从任课教师扩大到本专业教师及学生群体,考核内容不仅关注曲目的完成度,也更注重任务的推进过程、曲目的创作与表现、团队合作的情况等。
三、设计意图与实施成效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学习型社会,无处不是教育场所,无人不是教育者,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大环境隔离,难以造就服务伟大复兴的教育环境……教育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从能力建设出发锻造教育能力。我们既需要培养‘渔’的能力,也需要培养‘授渔’的能力。”②本次教改基于OBE教学理念,设计出一批兼具临场性、即兴性与真实性的专题“体验式”演出项目供学生探索总结,在起到更好授课效果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真实的舞台表演感受,获取舞台表演感性认识,积累演出经验,从而达成预期的教学成效。
就目前而言,学生到了毕业演出环节,仍然暴露出声乐演唱功底不足、音乐思维能力单薄、艺术表现能力欠缺、舞台控制能力薄弱、团队协作意识匮乏等问题,距离一个合格的音乐学专业毕业生要求甚远。一旦学生毕业后面对真实的音乐教学实践与舞台演出,上述问题还会进一步凸显和加剧。通过毕业生反馈及在校生座谈等也了解到,很多学生希望在学校学习阶段教师的授课能多结合实践,利用演出项目等实践平台帮助他们理解相关理论,提高艺术实践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③
就此次教改实施情况来看,我们通过设置阶段“分压”式的专题“体验式”项目任务,“体验式”任务主要以中外经典声乐作品的小组排练与现场表演为主,教学临场感强,实践主体性突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专业功底与综合能力均有较为显著的提高。通过体验式学习任务的阶段性分压,让学生自主行动,落实主体责任,学生从被动灌输到主动行动,绝大多数学生都能从每个循序渐进的学习任务中培养个人的综合能力,在参与体验、自主合作、小组交流、现场演出等教学环节中,切实提高其作品解析、艺术表现、二度创作、团队合作等艺术实践能力,声乐、钢琴、乐理、视唱练耳等专业技能,甚至学生的中外音乐史、音乐美学、声学、曲式学等理论课程的学习成效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得以提高,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效果。
注释:
①王丽娜.高师声乐课程教学改革及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当代音乐,2015(9):22.
②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人民出版社,2019:127-128.
③李艳慧.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声乐》课程多元化教学研究[J].当代音乐,2019(5):51.
注:本文系泰州学院2018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任务驱动下的“体验+分压”式教学模式探索和实践——以“声乐”课程为例》(2018JGA06)的最终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