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羊群行为作为行为金融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一直是学术领域类的热门话题。我国A股市场上证指数三年来由998点到6124点,再到目前的2700点左右,市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显现出明显的羊群行为模式。本文主要对中国股票市场上的羊群行为进行研究,说明中国股票市场存在羊群行为。同时对投资者中的基金经理羊群行为进行分析,得出基金经理之间也存在羊群行为。最后结论及建议,并给出了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展望。
关键词:羊群行为 板块效应 股票市场 启示
一、何为羊群行为
羊群行为原用于动物界,指动物牛、羊等畜类成群移动、觅食。后来这个概念被引申来描述人类社会现象,指与大多数人一样思考、感觉、行动,与大多数人在一起,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对羊群行为比较直观的理解是一种行为模式在人群之间的传染。由于羊群行为具有传染性,因此存在于多个行为主体之间的羊群行为现象又称为羊群效应。
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凯恩斯通过选美博弈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结合股票市场的投资,凯恩斯认为根据真正的长期预期进行投资的人要比那些根据预测大众的行为进行投资的人花费更多的精力并且会冒更大风险。这就意味着收集、处理消息的成本很大时,投资者的理性选择是去预测大众的行为,并抢在大众投资行为之前先行一步。如果投资者对此认同,在观察到市场上可供参考的投资者的行为后,他的理性选择无疑是模仿,这样羊群行为就会产生。可见,羊群行为的本质特征是一个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
二、羊群行为产生的原因
羊群行为是一个很复杂的现象,其产生有人类的从众本能、行为主体的有限理性或非理性的决策行为以及理性行为等多种原因。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羊群行为作为一种常见多发的社会现象一直被人们所关注。
理性羊群行为的产生机制主要有如下:基于信息不完全的羊群行为。如果人们忽视了个人信息而复制其他人的信息时,信息重叠从众就开始了。具体的模式是一个人开始了行动,另一个模仿,以此类推。这就产生了类似骨牌效应的重叠。
羊群行为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在经历了几次大的金融危机之后,羊群行为曾一度被认为是引起金融市场动荡的“罪魁祸首”之一。众多投资者和基金管理者被指责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便盲目“跟风”。正是这种模仿行为导致了价格的剧烈波动并迅速从一个市场传递到另一个市场。羊群效应“推波助澜”的结果可能将整个金融系统陷于崩溃边缘。
三、我国股市投资的“板块现象”
众所周知,中国股市存在一种显著的板块轮涨现象,简称“板块现象”,即某一时期内,与某一事件相关联的股票的涨跌有明显的一致性,引起板块现象的事件可以是带有某种传统行业特征、地域特征性质的事件也可以仅仅是随着潮流不断涌现的某种概念。板块现象在前一阶段中国股市中如此常见,以至于有这样的结果投资者跟准了板块节奏,几乎就是成功了一半。
基金作为市场上最大的投资者,对板块形成的作用可以有三个方面:一是本身买卖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二是本身买卖对股票价格趋势的影响,基金买卖股票给市场的价格趋势的诱导信息,促使其他交易者进行买卖;三是通过控制各种信息源、信息渠道诱导其他交易者。于是在基金的投资组合中,以行业为背景的板块现象相对比较显著。羊群行为背后的心理学根基在经济中活动的个体绝非是一个纯粹的理性机器,而是具有多种多样复杂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本身可能就构成了羊群行为的最深层次的根基。
四、羊群行为对股票市场的启示作用
通过从多个角度对羊群行为的分析,我们对羊群行为的类型、各种发生机理及特征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研究羊群行为理论的目的在于为我们应对股市的种种现象起到提示的作用。
(一)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
政府在应对股票市场羊群行为方面的启示,最值得关注的是在短视化和信息搜集羊群行为方面。
具体到中国股票市场分析,由于它是一个新兴的产物,本身存在许多尚待完善之处,如由于历史原因存在的结构性缺陷法制法规不健全,并且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层出不穷监管者的监管水平有待提高等等。这些条件置身于中国社会转型大背景下,使得股票市场不确定性加剧,各种市场主体行为均呈现出短期化倾向上市公司上市目的仅仅是为“圈钱”,只图筹资不图回报,为获取低成本甚至是无成本的资金不惜用各种手段进行欺骗券商为获取承销权千方百计美化公司上市甚至弄虚作假,在二级市场上恶性投机,动用客户资金和股票甚至监管政委也存在短期行为而缺乏连续性,政出多门、朝令夕改,有时甚至自食其言,市场对此难以把握。投资者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进行投资,长期投资收益根本无法预期,采取短期行为成为一种必然。
(二)交易所应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羊群行为中最常见的成因就是基于信息的外部性,信息外部性之所以能够存在,根本上讲是由于交易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曾指出,由于新兴市场上的信息披露制度较为薄弱,会计准则和监管执行力度不都严格,同时获取信息的成本也较为高昂,因此新兴市场上更容易出现羊群行为。事实上,几乎在任何股票市场中都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信息不对称与基于信息外部性的羊群行为、市场效率直接相关。中国股票市场由于发展的历史较短,市场法规尚不健全,信息披露不规范,同世界上一些成熟股票市场相比,信息不对称现象更严重一些。因此,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减少信息不对称,是减少羊群行为的一个因素。
(三)投资者应理性投资
在中国股票市场上,许多短线高手“追涨杀跌”,意图利用他人的羊群行为获利,结果却往往是买高卖低,成为羊群中的最后一只羊。相反,逆向策略是在前一阶段群体羊群行为之后采取的相反行动,在时机上相对比较容易把握。即使介入时机不太成熟,短期遭遇损失,在较长时间内对于前期羊群行为的修正也会让交易者免受损失。中国股票市场有不少较为理性的个人交易者往往采取“逢低吸纳,逢高派发”的逆向操作思路,不是服从羊群思维,而是独立的做出与大众相反的推断。这些交易者虽然也利用了交易者群体的过度反应,重视股票潜在的真实价值,但在中国股票市场上往往还有另外一层含义。由于机构操纵的事件层出不穷,机构交易者往往有“利好”消息的时候大量卖出,有“利空”消息的时候大量吸纳,即采取了所谓的“利好出货,利空进货”的操作模式。一些个人交易者便跟从这些机构的操作手法,逆“羊群”而动,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关键词:羊群行为 板块效应 股票市场 启示
一、何为羊群行为
羊群行为原用于动物界,指动物牛、羊等畜类成群移动、觅食。后来这个概念被引申来描述人类社会现象,指与大多数人一样思考、感觉、行动,与大多数人在一起,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对羊群行为比较直观的理解是一种行为模式在人群之间的传染。由于羊群行为具有传染性,因此存在于多个行为主体之间的羊群行为现象又称为羊群效应。
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凯恩斯通过选美博弈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结合股票市场的投资,凯恩斯认为根据真正的长期预期进行投资的人要比那些根据预测大众的行为进行投资的人花费更多的精力并且会冒更大风险。这就意味着收集、处理消息的成本很大时,投资者的理性选择是去预测大众的行为,并抢在大众投资行为之前先行一步。如果投资者对此认同,在观察到市场上可供参考的投资者的行为后,他的理性选择无疑是模仿,这样羊群行为就会产生。可见,羊群行为的本质特征是一个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
二、羊群行为产生的原因
羊群行为是一个很复杂的现象,其产生有人类的从众本能、行为主体的有限理性或非理性的决策行为以及理性行为等多种原因。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羊群行为作为一种常见多发的社会现象一直被人们所关注。
理性羊群行为的产生机制主要有如下:基于信息不完全的羊群行为。如果人们忽视了个人信息而复制其他人的信息时,信息重叠从众就开始了。具体的模式是一个人开始了行动,另一个模仿,以此类推。这就产生了类似骨牌效应的重叠。
羊群行为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在经历了几次大的金融危机之后,羊群行为曾一度被认为是引起金融市场动荡的“罪魁祸首”之一。众多投资者和基金管理者被指责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便盲目“跟风”。正是这种模仿行为导致了价格的剧烈波动并迅速从一个市场传递到另一个市场。羊群效应“推波助澜”的结果可能将整个金融系统陷于崩溃边缘。
三、我国股市投资的“板块现象”
众所周知,中国股市存在一种显著的板块轮涨现象,简称“板块现象”,即某一时期内,与某一事件相关联的股票的涨跌有明显的一致性,引起板块现象的事件可以是带有某种传统行业特征、地域特征性质的事件也可以仅仅是随着潮流不断涌现的某种概念。板块现象在前一阶段中国股市中如此常见,以至于有这样的结果投资者跟准了板块节奏,几乎就是成功了一半。
基金作为市场上最大的投资者,对板块形成的作用可以有三个方面:一是本身买卖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二是本身买卖对股票价格趋势的影响,基金买卖股票给市场的价格趋势的诱导信息,促使其他交易者进行买卖;三是通过控制各种信息源、信息渠道诱导其他交易者。于是在基金的投资组合中,以行业为背景的板块现象相对比较显著。羊群行为背后的心理学根基在经济中活动的个体绝非是一个纯粹的理性机器,而是具有多种多样复杂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本身可能就构成了羊群行为的最深层次的根基。
四、羊群行为对股票市场的启示作用
通过从多个角度对羊群行为的分析,我们对羊群行为的类型、各种发生机理及特征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研究羊群行为理论的目的在于为我们应对股市的种种现象起到提示的作用。
(一)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
政府在应对股票市场羊群行为方面的启示,最值得关注的是在短视化和信息搜集羊群行为方面。
具体到中国股票市场分析,由于它是一个新兴的产物,本身存在许多尚待完善之处,如由于历史原因存在的结构性缺陷法制法规不健全,并且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层出不穷监管者的监管水平有待提高等等。这些条件置身于中国社会转型大背景下,使得股票市场不确定性加剧,各种市场主体行为均呈现出短期化倾向上市公司上市目的仅仅是为“圈钱”,只图筹资不图回报,为获取低成本甚至是无成本的资金不惜用各种手段进行欺骗券商为获取承销权千方百计美化公司上市甚至弄虚作假,在二级市场上恶性投机,动用客户资金和股票甚至监管政委也存在短期行为而缺乏连续性,政出多门、朝令夕改,有时甚至自食其言,市场对此难以把握。投资者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进行投资,长期投资收益根本无法预期,采取短期行为成为一种必然。
(二)交易所应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羊群行为中最常见的成因就是基于信息的外部性,信息外部性之所以能够存在,根本上讲是由于交易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曾指出,由于新兴市场上的信息披露制度较为薄弱,会计准则和监管执行力度不都严格,同时获取信息的成本也较为高昂,因此新兴市场上更容易出现羊群行为。事实上,几乎在任何股票市场中都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信息不对称与基于信息外部性的羊群行为、市场效率直接相关。中国股票市场由于发展的历史较短,市场法规尚不健全,信息披露不规范,同世界上一些成熟股票市场相比,信息不对称现象更严重一些。因此,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减少信息不对称,是减少羊群行为的一个因素。
(三)投资者应理性投资
在中国股票市场上,许多短线高手“追涨杀跌”,意图利用他人的羊群行为获利,结果却往往是买高卖低,成为羊群中的最后一只羊。相反,逆向策略是在前一阶段群体羊群行为之后采取的相反行动,在时机上相对比较容易把握。即使介入时机不太成熟,短期遭遇损失,在较长时间内对于前期羊群行为的修正也会让交易者免受损失。中国股票市场有不少较为理性的个人交易者往往采取“逢低吸纳,逢高派发”的逆向操作思路,不是服从羊群思维,而是独立的做出与大众相反的推断。这些交易者虽然也利用了交易者群体的过度反应,重视股票潜在的真实价值,但在中国股票市场上往往还有另外一层含义。由于机构操纵的事件层出不穷,机构交易者往往有“利好”消息的时候大量卖出,有“利空”消息的时候大量吸纳,即采取了所谓的“利好出货,利空进货”的操作模式。一些个人交易者便跟从这些机构的操作手法,逆“羊群”而动,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