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007年,我国休假制度再次改革,将传统节日增设为法定节假日,推行“带薪年休假”制度。新的休假制度势必给我国旅游业带来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新休假制度改革背景入手,分析其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利弊,并对我国旅游业各部门的应对措施展开讨论。
[关键词] 休假制度 黄金周 带薪假期 旅游业
一、引言
自1999年国庆节以来,全国实行春节、“五一”和“十一”3个7天长假,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旅游热,初步形成了以旅游为主导的假日经济,也使国民,尤其是城镇居民开始了一种新颖的休闲生活方式。但是黄金周的负面影响也是学者和业界一直在探讨的热点话题,“黄金周”是否合理,休假制度究竟以何种形式存在是争论的核心。
2007年12月16日,在广泛征求各界意见和社情民意的基础上,修改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和新颁布的《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经国务院通过,并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一方面,从2008年起,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从之前的10天增加到11天。五一放假减为1天;新增清明、端午、中秋各放假1天;元旦、春节、国庆放假不变。另一方面,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凡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均可以享受带薪年休假,并根据不同工作年限规定了带薪年休假的时长。同时,年休假在一个年度内可以集中,也可以分段安排。
二、我国现行休假制度改革背景
1.“黄金周”引发旅游热。“黄金周”长假引发了旅游热,其中的积极作用显而易见。第一,其促进了吃、住、行、游、购、娱等服务设施的配套组合,推动了旅游产品的整合优化,加速了旅游消费从单一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型的转变。从而也激醒了老百姓的旅游意识,丰富了人们的休闲生活。第二,其带动了交通通讯、餐饮零售、休闲文化、娱乐健身、金融保险、农业林业和城建园林等相关行业部门的建设,拉动了内需、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第三,其加快了温、冷旅游地的开发和建设,促进了人流、消费流、资金流、信息流从中心城市向边远地区的流动,带动了城郊、农村和山区的发展。第四,由上而下各级政府假日协调机构的建立和城市假日旅游信息系统的启动,促进了“大旅游”格局的形成,提高了旅游行业的服务、协调和管理水平。
2.“黄金周”带来“闸涌”和重负。然而,“黄金周”旅游热的负面作用也不可低估。第一,“闸涌式”旅游会挫伤旅游者持续消费积极性。一方面,景区人满为患,既导致旅游质量下降,又增加了不安全因素;另一方面著名景区严格实行客流量限制,远道而来的游客必然产生不满情绪。第二, 著名景区景点在“黄金周”期间的游客量远超过最佳接待量及最大承载量,旅游供给设施不堪重负,实际上已成为一种破坏性经营,超负荷经营无疑加速了资源的损耗、环境的破坏。第三,“黄金周”期间如果不采取行政限价措施势必引起消费价格上涨、甚至暴涨,导致游客不满,但这种行政式的限价违背供求规律,并不符合市场经济法则,必然影响旅游企业的近期效益和长远利益。第四,政府的协调、管理、监督、检查等带有浓厚的“政治性”、“运动式”色彩的行政手段,虽一时可能奏效,但从长远看不利于市场发育和企业成长。
近9年的情况表明,实行该制度后,“黄金周”期间的供不应求与平时的供过于求周而复始地出现,旅游供给设施的常年性、稳定性与旅游需求的集中性、跳跃性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这与我国旅游业的高效益、低耗损、可持续发展之路是背道而驰的。
三、我国现行休假制度改革对旅游业产生的影响
1.取消“五一”黄金周对旅游业产生的冲击。首先,“五一”黄金周的取消使得旅行社的长线游,尤其是出境长线游遇冷,毕竟集中假期对长线游的利用更为充分,因此,这个时候是旅行社经济来源的好时机。据统计,在2007年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黄金周”中,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4.17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16亿元,约占全年的25%。现在把假期分散开来,需时较长的国内游、出境游的收客量都将大缩水。而长线游遇冷,分散的不仅是人气,也分散了收入。其次,“五一”黄金周的取消使得三个7天长假变成了两个,春节和“十一”长假的游客量则更加集中,更易不堪重负形成井喷。全国假日办统计显示,2008年“五一”假日,全国纳入监测的119个直报景区(点)共接待游客约894万人次,同比下降24.45%。而同年“十一”假日,119个直报景区(点)共接待游客1829.1万人次,同比增长13.2%。此外,取消“五一”长假,也对另两个长假的旅游造成了涨价压力。
2.传统节假日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一,由于一个长黄金周变成了三个小黄金周,游客必然压缩旅游计划,因此,中短线路在近期内必然成为出游的热点。一些交通便利、靠近旅游消费能力强的地区的景点将受益,而地处偏僻的内地景点将受到假期缩短的负面影响。同时,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闲暇假期增多、消费观念改变等因素的促动下,旅游日趋成为个性化旅游消费品,自驾车、自助散客旅游也将成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出游时尚。第二,由于单个假期由长变短,有集中变分散,因此部分城市旅游者可能会取消出游的计划,转而选者市内或者近郊的环城游憩带进行娱乐休闲活动,而这种专业会使得城市的娱乐休闲经济加快发展,多样化、个性化休闲活动项目的需求会急剧增加。
3.带薪假期对旅游业的影响。带薪假期由于时间长,分散了休假消费的时间和强度,避免客流过于集中,减弱了旅游淡、旺季给旅游企业带来的冲击。一来能使人流均衡分散,减少旅游质量问题的隐患;二来也有利于旅游企业合理地利用资源,以多种形式和不同档次,从更深的层次和更高的水平上扩大并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旅游消费需求。
四、我国休假制度改革对旅游业影响的对策
1.旅行社应科学安排线路。由于长线与中短线出游比例的变化,旅行社应将更好的安排旅游线路,来满足日后传统节日的传统游和中短途游的火爆。当然,旅行社不能因此放弃长线,毕竟十一与春节黄金周的压力会变得更大,而且,随着带薪假期制度的完善,今后要面临接待的长线游可能会重新增多,所以旅游线路的科学合理安排是未来需要重视的一个方面。另外,对旅游质量的保障也是需要努力的另一方面。
2.景区景点应该“以静制动,动静结合”。“五一”黄金周取消,对景区的影响大致分为两大块。一是以短途游为主的东部南部地区,二是西部游以及境外游的长线游。以短途游为主的景区,对黄金周的去留问题影响并不很大,基本可以“以静制动”来应对。而以长线游为主的景区,则体现出动态的一面,必须浓缩景点,将以往需要三五天才能游完的分散景点,浓缩集中,同时需要删减景区内“鸡肋”型的景区,尽可能地将地区代表性的独特性的景点提炼出来,以适应游客在时间上的需要。
3.酒店应以服务质量为关键。黄金周的取消对酒店业来说冲击相对要小很多。尤其是以城市为主要业务的酒店,大部分的商务客人已经成了固定客源,所以,取消五一黄金周,对这类酒店没有太大的影响,反而能减缓假日带来的重负。与城市酒店不同,景区酒店的客流量就绝大部分由景点的客流量来决定,所以,这类酒店应该做的是如何提高服务质量,旺季时保持服务水平,淡季时努力开拓新客源,并及时对设施设备进行保养,这才是此类酒店本身生存的关键。
4.城市休闲产品应走多样化、个性化方向发展。由于中短假期以及分散式带薪假期的出现、休假日总量的增多,消费者的消费模式会发生巨大变化,休闲活动会在人们生活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例。同时,休闲产品的消费者愈来愈趋于理性,追求产品和生活的高品质,因此城市休闲产品应走多样化、个性化的道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建立企业或产品的品质之路。
5.完善带薪休假制度,推行休假汇率制。带薪休假必须建立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之上。正如周工作时间的减少一样,带薪休假制度的推行必须考虑到社会的承受力,建立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之上。目前国家通过法律规定的带薪休假制度,只是制定了带薪假日的指导性最低标准。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断,可长可短,但是不能低于最低标准。政府还可以通过制定不同的优惠政策对带薪假期加以调控,如果企业不实行,不仅享受不到任何优惠,还必须受到法律制裁。很多西方国家或地区的带薪假期有很多是建立在劳资双方集体协议的基础上,而不是政府的强制规定,政府在其间扮演的是引导鼓励的角色,这是很值得借鉴的地方。
此外,还可以推行休假汇率制,使带薪假日的享受随时段的不同而有不同。旅游旺季休假1天的“汇率”低于旅游淡季休假1天的“汇率”,即旅游旺季休假能享受的天数少于淡季休假的天数。当然,这也可以延伸到公共假期,如果人们不享受公共节假日,除了要求经济上的补偿外,也可用时间上的补偿来代替,这种补偿主要就是通过“休假汇率制”来执行。企业可以为不选择在这些节假日休假的职工提供更多的带薪假日的补偿。通过这样的政策措施,就能够引导民众权衡,尽量缓解时间上的集中性。
参考文献:
[1]王兴斌:中国休闲度假旅游的必由之路:从“黄金周”到带薪休假[J].旅游学刊,第17卷2002年第4期
[2]杨劲松:国外休假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借鉴[J].旅游学刊.第21卷,2006年第11期
[3]杨瑞霞:休假制度变革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2卷第2期
[4]梁燕君:“黄金周假日旅游”暴露的问题及对策[J].价格月刊,2003年第6期
[关键词] 休假制度 黄金周 带薪假期 旅游业
一、引言
自1999年国庆节以来,全国实行春节、“五一”和“十一”3个7天长假,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旅游热,初步形成了以旅游为主导的假日经济,也使国民,尤其是城镇居民开始了一种新颖的休闲生活方式。但是黄金周的负面影响也是学者和业界一直在探讨的热点话题,“黄金周”是否合理,休假制度究竟以何种形式存在是争论的核心。
2007年12月16日,在广泛征求各界意见和社情民意的基础上,修改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和新颁布的《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经国务院通过,并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一方面,从2008年起,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从之前的10天增加到11天。五一放假减为1天;新增清明、端午、中秋各放假1天;元旦、春节、国庆放假不变。另一方面,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凡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均可以享受带薪年休假,并根据不同工作年限规定了带薪年休假的时长。同时,年休假在一个年度内可以集中,也可以分段安排。
二、我国现行休假制度改革背景
1.“黄金周”引发旅游热。“黄金周”长假引发了旅游热,其中的积极作用显而易见。第一,其促进了吃、住、行、游、购、娱等服务设施的配套组合,推动了旅游产品的整合优化,加速了旅游消费从单一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型的转变。从而也激醒了老百姓的旅游意识,丰富了人们的休闲生活。第二,其带动了交通通讯、餐饮零售、休闲文化、娱乐健身、金融保险、农业林业和城建园林等相关行业部门的建设,拉动了内需、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第三,其加快了温、冷旅游地的开发和建设,促进了人流、消费流、资金流、信息流从中心城市向边远地区的流动,带动了城郊、农村和山区的发展。第四,由上而下各级政府假日协调机构的建立和城市假日旅游信息系统的启动,促进了“大旅游”格局的形成,提高了旅游行业的服务、协调和管理水平。
2.“黄金周”带来“闸涌”和重负。然而,“黄金周”旅游热的负面作用也不可低估。第一,“闸涌式”旅游会挫伤旅游者持续消费积极性。一方面,景区人满为患,既导致旅游质量下降,又增加了不安全因素;另一方面著名景区严格实行客流量限制,远道而来的游客必然产生不满情绪。第二, 著名景区景点在“黄金周”期间的游客量远超过最佳接待量及最大承载量,旅游供给设施不堪重负,实际上已成为一种破坏性经营,超负荷经营无疑加速了资源的损耗、环境的破坏。第三,“黄金周”期间如果不采取行政限价措施势必引起消费价格上涨、甚至暴涨,导致游客不满,但这种行政式的限价违背供求规律,并不符合市场经济法则,必然影响旅游企业的近期效益和长远利益。第四,政府的协调、管理、监督、检查等带有浓厚的“政治性”、“运动式”色彩的行政手段,虽一时可能奏效,但从长远看不利于市场发育和企业成长。
近9年的情况表明,实行该制度后,“黄金周”期间的供不应求与平时的供过于求周而复始地出现,旅游供给设施的常年性、稳定性与旅游需求的集中性、跳跃性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这与我国旅游业的高效益、低耗损、可持续发展之路是背道而驰的。
三、我国现行休假制度改革对旅游业产生的影响
1.取消“五一”黄金周对旅游业产生的冲击。首先,“五一”黄金周的取消使得旅行社的长线游,尤其是出境长线游遇冷,毕竟集中假期对长线游的利用更为充分,因此,这个时候是旅行社经济来源的好时机。据统计,在2007年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黄金周”中,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4.17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16亿元,约占全年的25%。现在把假期分散开来,需时较长的国内游、出境游的收客量都将大缩水。而长线游遇冷,分散的不仅是人气,也分散了收入。其次,“五一”黄金周的取消使得三个7天长假变成了两个,春节和“十一”长假的游客量则更加集中,更易不堪重负形成井喷。全国假日办统计显示,2008年“五一”假日,全国纳入监测的119个直报景区(点)共接待游客约894万人次,同比下降24.45%。而同年“十一”假日,119个直报景区(点)共接待游客1829.1万人次,同比增长13.2%。此外,取消“五一”长假,也对另两个长假的旅游造成了涨价压力。
2.传统节假日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一,由于一个长黄金周变成了三个小黄金周,游客必然压缩旅游计划,因此,中短线路在近期内必然成为出游的热点。一些交通便利、靠近旅游消费能力强的地区的景点将受益,而地处偏僻的内地景点将受到假期缩短的负面影响。同时,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闲暇假期增多、消费观念改变等因素的促动下,旅游日趋成为个性化旅游消费品,自驾车、自助散客旅游也将成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出游时尚。第二,由于单个假期由长变短,有集中变分散,因此部分城市旅游者可能会取消出游的计划,转而选者市内或者近郊的环城游憩带进行娱乐休闲活动,而这种专业会使得城市的娱乐休闲经济加快发展,多样化、个性化休闲活动项目的需求会急剧增加。
3.带薪假期对旅游业的影响。带薪假期由于时间长,分散了休假消费的时间和强度,避免客流过于集中,减弱了旅游淡、旺季给旅游企业带来的冲击。一来能使人流均衡分散,减少旅游质量问题的隐患;二来也有利于旅游企业合理地利用资源,以多种形式和不同档次,从更深的层次和更高的水平上扩大并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旅游消费需求。
四、我国休假制度改革对旅游业影响的对策
1.旅行社应科学安排线路。由于长线与中短线出游比例的变化,旅行社应将更好的安排旅游线路,来满足日后传统节日的传统游和中短途游的火爆。当然,旅行社不能因此放弃长线,毕竟十一与春节黄金周的压力会变得更大,而且,随着带薪假期制度的完善,今后要面临接待的长线游可能会重新增多,所以旅游线路的科学合理安排是未来需要重视的一个方面。另外,对旅游质量的保障也是需要努力的另一方面。
2.景区景点应该“以静制动,动静结合”。“五一”黄金周取消,对景区的影响大致分为两大块。一是以短途游为主的东部南部地区,二是西部游以及境外游的长线游。以短途游为主的景区,对黄金周的去留问题影响并不很大,基本可以“以静制动”来应对。而以长线游为主的景区,则体现出动态的一面,必须浓缩景点,将以往需要三五天才能游完的分散景点,浓缩集中,同时需要删减景区内“鸡肋”型的景区,尽可能地将地区代表性的独特性的景点提炼出来,以适应游客在时间上的需要。
3.酒店应以服务质量为关键。黄金周的取消对酒店业来说冲击相对要小很多。尤其是以城市为主要业务的酒店,大部分的商务客人已经成了固定客源,所以,取消五一黄金周,对这类酒店没有太大的影响,反而能减缓假日带来的重负。与城市酒店不同,景区酒店的客流量就绝大部分由景点的客流量来决定,所以,这类酒店应该做的是如何提高服务质量,旺季时保持服务水平,淡季时努力开拓新客源,并及时对设施设备进行保养,这才是此类酒店本身生存的关键。
4.城市休闲产品应走多样化、个性化方向发展。由于中短假期以及分散式带薪假期的出现、休假日总量的增多,消费者的消费模式会发生巨大变化,休闲活动会在人们生活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例。同时,休闲产品的消费者愈来愈趋于理性,追求产品和生活的高品质,因此城市休闲产品应走多样化、个性化的道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建立企业或产品的品质之路。
5.完善带薪休假制度,推行休假汇率制。带薪休假必须建立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之上。正如周工作时间的减少一样,带薪休假制度的推行必须考虑到社会的承受力,建立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之上。目前国家通过法律规定的带薪休假制度,只是制定了带薪假日的指导性最低标准。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断,可长可短,但是不能低于最低标准。政府还可以通过制定不同的优惠政策对带薪假期加以调控,如果企业不实行,不仅享受不到任何优惠,还必须受到法律制裁。很多西方国家或地区的带薪假期有很多是建立在劳资双方集体协议的基础上,而不是政府的强制规定,政府在其间扮演的是引导鼓励的角色,这是很值得借鉴的地方。
此外,还可以推行休假汇率制,使带薪假日的享受随时段的不同而有不同。旅游旺季休假1天的“汇率”低于旅游淡季休假1天的“汇率”,即旅游旺季休假能享受的天数少于淡季休假的天数。当然,这也可以延伸到公共假期,如果人们不享受公共节假日,除了要求经济上的补偿外,也可用时间上的补偿来代替,这种补偿主要就是通过“休假汇率制”来执行。企业可以为不选择在这些节假日休假的职工提供更多的带薪假日的补偿。通过这样的政策措施,就能够引导民众权衡,尽量缓解时间上的集中性。
参考文献:
[1]王兴斌:中国休闲度假旅游的必由之路:从“黄金周”到带薪休假[J].旅游学刊,第17卷2002年第4期
[2]杨劲松:国外休假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借鉴[J].旅游学刊.第21卷,2006年第11期
[3]杨瑞霞:休假制度变革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2卷第2期
[4]梁燕君:“黄金周假日旅游”暴露的问题及对策[J].价格月刊,200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