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能使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才能学好物理,因此,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呢?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抓好入门教学,使学生产生兴趣
物理是八年级的一门新学科,学生初次接触这门课,有一种好奇感,教师要精心设计好第一堂课,利用一些有趣的实验来吸引学生,让学生感觉物理有趣。例如:我上物理入门课时,演示了“水煮金鱼”的实验,在烧瓶里装有水和一条金鱼,我首先提问“同学们,我马上要对烧瓶里的水加热,直至水烧开,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回答:“金鱼会在烧瓶里乱串,直至烧死、煮熟”。于是,我用酒精灯的火焰对准烧瓶口的水面处加热,直到水面处的水沸腾。出人意料的是,金鱼安然无恙,依然在水底游来游去。学生为金鱼悬着的心放了下来,但好奇心油然而生,我暂时不解释此现象,只告诉他们这是一种物理现象,学好物理后,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给他们留下一个悬念,使他们产生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激发兴趣
所谓创设教学情境,就是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创造一个环境,一个场合,一种气氛,使学生能很快进入探究学习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领悟人生的哲理,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使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教学活起来,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有效教学。例如:在教学光的反射时,我首先将手电筒的光向下照到镜面上,结果在天花板上形成一个光斑。我提问:“同学们,手电筒的光原本是向下传播的,怎么会在天花板上形成一个光斑呢?”学生齐声回答:“手电筒的光向下传播遇到镜面时又改变了传播方向,向上传播从而在天花板形成了一个光斑。”于是就引入课题。接着,我让镜面不动,抖动手电筒,或让手电筒不动,抖动镜面,结果天花板上的光斑随之晃动,于是我又问:“天花板上的光斑为什么会晃动?光的反射遵循什么规律?”教学过程衔接自然,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学到了知识,激发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保持兴趣
学生刚开始学物理,由于好奇心对物理会有满腔热情,但随着内容的深入,这种热情可能会慢慢消退,而物理来源于生活,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现象已经进人到他们的认识领域,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物理就在我们身边,这样学生才会对物理产生持久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物态变化”时,可以提问:“冬天我们可以看到口腔中呼出的白气,而夏天就看不到,这是为什么?;在水里游泳时,不感到冷,可上岸后会感到冷,风一吹会感到更冷,为什么?”在教学“惯性”时,可以联系生活中乘车现象,提问:“车辆启动时,乘客会向后仰倒,车辆刹车时,乘客会向前倾倒,这是为什么?机动车辆行驶时,为什么前后要保持一定的车距?”
四、提供动手机会,使学生提高兴趣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物理规律都是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学生通过亲自实验获得的感性认识远比听老师的讲解深刻,因此,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将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时,我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课前在每组实验桌上放了两只灯泡、三只开关、学生电源以及导线若干,让学生将这些电路元件连接,能让小灯泡发光。于是学生都行动起来,等学生将电路连接好后,因为学生是初次进行电学实验,我逐个检查,待检查无误后,我合上总电源开关,在让学生闭合电路中开关,结果每桌上的灯都亮了,学生齐声喝彩,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同时对学物理的兴趣倍增。接着我趁热打铁,找出几种典型电路,让学生在全班交流,使学生对两种基本电路有了深刻的认识,这充分体现了“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反思,在反思中创造”的教学理论,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浓厚的兴趣能弥补智能的不足,持久的努力会导致发明创造”。作为一名物理老师,要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培养学生学物理的持久兴趣,促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好物理,从而实施有效教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跃龙中学)
一、抓好入门教学,使学生产生兴趣
物理是八年级的一门新学科,学生初次接触这门课,有一种好奇感,教师要精心设计好第一堂课,利用一些有趣的实验来吸引学生,让学生感觉物理有趣。例如:我上物理入门课时,演示了“水煮金鱼”的实验,在烧瓶里装有水和一条金鱼,我首先提问“同学们,我马上要对烧瓶里的水加热,直至水烧开,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回答:“金鱼会在烧瓶里乱串,直至烧死、煮熟”。于是,我用酒精灯的火焰对准烧瓶口的水面处加热,直到水面处的水沸腾。出人意料的是,金鱼安然无恙,依然在水底游来游去。学生为金鱼悬着的心放了下来,但好奇心油然而生,我暂时不解释此现象,只告诉他们这是一种物理现象,学好物理后,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给他们留下一个悬念,使他们产生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激发兴趣
所谓创设教学情境,就是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创造一个环境,一个场合,一种气氛,使学生能很快进入探究学习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领悟人生的哲理,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使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教学活起来,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有效教学。例如:在教学光的反射时,我首先将手电筒的光向下照到镜面上,结果在天花板上形成一个光斑。我提问:“同学们,手电筒的光原本是向下传播的,怎么会在天花板上形成一个光斑呢?”学生齐声回答:“手电筒的光向下传播遇到镜面时又改变了传播方向,向上传播从而在天花板形成了一个光斑。”于是就引入课题。接着,我让镜面不动,抖动手电筒,或让手电筒不动,抖动镜面,结果天花板上的光斑随之晃动,于是我又问:“天花板上的光斑为什么会晃动?光的反射遵循什么规律?”教学过程衔接自然,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学到了知识,激发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保持兴趣
学生刚开始学物理,由于好奇心对物理会有满腔热情,但随着内容的深入,这种热情可能会慢慢消退,而物理来源于生活,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现象已经进人到他们的认识领域,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物理就在我们身边,这样学生才会对物理产生持久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物态变化”时,可以提问:“冬天我们可以看到口腔中呼出的白气,而夏天就看不到,这是为什么?;在水里游泳时,不感到冷,可上岸后会感到冷,风一吹会感到更冷,为什么?”在教学“惯性”时,可以联系生活中乘车现象,提问:“车辆启动时,乘客会向后仰倒,车辆刹车时,乘客会向前倾倒,这是为什么?机动车辆行驶时,为什么前后要保持一定的车距?”
四、提供动手机会,使学生提高兴趣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物理规律都是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学生通过亲自实验获得的感性认识远比听老师的讲解深刻,因此,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将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时,我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课前在每组实验桌上放了两只灯泡、三只开关、学生电源以及导线若干,让学生将这些电路元件连接,能让小灯泡发光。于是学生都行动起来,等学生将电路连接好后,因为学生是初次进行电学实验,我逐个检查,待检查无误后,我合上总电源开关,在让学生闭合电路中开关,结果每桌上的灯都亮了,学生齐声喝彩,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同时对学物理的兴趣倍增。接着我趁热打铁,找出几种典型电路,让学生在全班交流,使学生对两种基本电路有了深刻的认识,这充分体现了“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反思,在反思中创造”的教学理论,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浓厚的兴趣能弥补智能的不足,持久的努力会导致发明创造”。作为一名物理老师,要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培养学生学物理的持久兴趣,促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好物理,从而实施有效教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跃龙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