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组易混虚词的辨析技巧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二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mpion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关于】
  (1)对于牛郎织女,民间有个美丽的传说。
  (2)对于文化遗产,我们必须进行研究、分析。
  (3)关于党内批评人的问题,还有一点要说及的,就是有些同志的批评不注意大的方面,只注意小的方面。
  (4)关于教书育人的问题,在东乡中学教职工会上,与会人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分析 当你面对这些题茫然不知所措时,可以用这样一种方法——看介宾短语的宾语能否移到动词谓语的后面作整个句子的宾语,能的,用“对于”,不能的,用“关于”。(2)(4)句可以后移,应该用“对于”;(1)(3)不能后移,应该用“关于”。当然,第(4)句要略为变化一下,只需将“与会人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改为“与会人员热烈讨论了……”即可用上述方法判断。
  需要说明的是,有一种情况例外——句子的主体是陈述介绍人们对某件事的态度,这种句子用“对于”“关于”均可。如:
  (5)关于(对于)订立公约,大家都很赞成。
  (6)关于(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有不同的看法。
  除此之外,其它的都是非此即彼,能用“对于”就不能用“关于”,能用“关于”的就不能用“对于”。
  
  【何况·况且】
  “何况”与“况且”都是表示更进一层的连词,但它们表达的语气并不一样。“何况”的“何”是表反问语气的。即使那个句子标的是句号,它的实质仍是反问句,只是反问的语气不是很强,人们一般就打句号而不打问号或感叹号。凡是用“何况”的句子,我们都可以把句号改为问号或感叹号,都可以在句末添加语气词“呢”。我们不妨用这种方法尝试对下面一些句子中“何况”“况且”的使用的正误作出判断。
  (7)上千吨的轮船碰上这样大的风浪也得上下颠簸,况且这么一条小船。
  (8)挖这样的井,占地多,不合算,况且井的四周都是沙土,很容易塌陷。
  (9)他的话方言很重,何况又说得快,我几乎没有听懂。
  (10)北京都下雪了,况且是哈尔滨。
  (11)这样的道理连学生都知道,况且你这个老师呢?
  分析 (7)(10)可加“呢”,应该用“何况”;(8)(9)不能加“呢”,应该用“况且”;(11)本身带了“呢”,用的是问号,自然应该用“何况”。
  
  【尽管·不管】
  关于“尽管”与“不管”的区分,一般的书上是说,“尽管”后面所带的词语是一面性的,不能用有选择性的词语,而“不管”后面所带的词语应该是有多面性的可供选择的词语。显然,这种说法过于抽象,大多数同学仍然觉得不好把握。最简单的方法是看句中的相关副词,因为关联词的使用,除了关联词内部的搭配外,还有一个与句中的其他词尤其是副词搭配的问题。“尽管”常常与“很”“十分”“特别”表程度的词语搭配,“不管”常常与“多么”“怎样”“如何”等表无条件的词语搭配。用这个方法我们能很轻易地发现下面句子中的“尽管”“不管”的使用全部错误:
  (12)尽管你的帮助多么微薄,但在他的心上却像千斤重的砝码。
  (13)尽管工作怎样忙,他还坚持天天记日记。
  (14)骄傲自满的人,都是夸大了个人的作用,尽管这个作用是如何渺小。
  (15)我错误地认为自己基础太差,尽管怎样努力,也赶不上别人。
  (16)不管任务十分艰巨,他们仍然按时完成了。
  (12)(13)(14)(15)句中的“尽管”都要换成“不管”,(16)句的“不管”要换成“尽管”。
其他文献
梳理近几年高考政治题,文化主观题中有一类题出现的频率较高。这类试题设问要求同学们分析某一文化现象对另一文化现象的作用,也就是要分析两种文化现象之间的关系,我们称之为关系型的文化主观题。应该说,它类似意义性的主观题,但又同以往意义型的主观题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我们有必要加深对这种题型的认识,掌握应对的方法。  例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从龙脑樟树中提取的龙
期刊
近年来“函数、导数与正整数有关不等式的综合问题”成为各地高三调研考试及高考中的命题热点,且一般以压轴题出现!此类问题一般设置有几小问,最后证明不等式,一般可以用数学归纳法,或者利用不等式适当放缩进行证明. 命题者还有一个重要意图是利用前几问中已经得出的结论,充分发挥大家的创造力,把函数中的变量[x]用含有[n]的式子进行替换,再通过适当变形、求和来证明不等式.但是如何替换及变形是难点,怎么突破? 
期刊
综合探究题最近几年在新课标省市的高考中不断出现,成为了一种全面考查同学们综合探究能力的题型。大家在解答的过程中主要会出现以下几大问题:首先是“空”,做起题来不能紧密联系课本知识,回答问题时抛开教材,缺乏知识底蕴;其次是“虚”,针对性不强,脱离材料,简单照搬教材或老师归纳的观点;还有就是“乱”,逻辑混乱,没有层次;最后是“寡”,角度单一甚至重复。下面,我们从例题入手,看看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例1
期刊
导数是解决函数、不等式等问题的一个利器,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再由单调性证明不等式是导数、函数、不等式综合的一个难点,也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常用的证明技巧是构造辅助函数,把不等式的证明转化为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或求最值,从而证得不等式,而如何根据不等式的结构特征构造一个可导函数是用导数证明不等式的关键.  1. 直接利用题目所给函数证明  例1 已知函数[],  求证:[f(x)]≤0. 
期刊
不等式的证明,方法灵活多样,它可以和很多内容结合.证明不等式时,要依据题设、题目的特点和内在联系,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要熟悉各种证法中的推理思维,并掌握相应的步骤、技巧和语言特点.  例1 证明不等式[1+12+13+…+1nf(k)].  因此,对任意[n∈N*]都有,  [f(n)>f(n-1)>…>f(1)]=1>0.  ∴[1+12+13+…+1n0,y>0)]恒成立的[a]的最小值.  
期刊
题目展示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许多有志青年纷纷出国留学,以求学有所成后报效国家,清华、北大等高校大师云集,当时国外媒体称“清华建校三十年,研究水平居世界前列”,后人都称那个时代是“苦难的时代、大师辈出的时代”。2013年7月,央视揭穿“气功大师”王林的骗局后,一些大师也纷纷显出原形,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些“大师”头上有着各种光环,身边围着形形色色的人:演员、官员、商人……  你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期刊
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历史选择题试题的呈现方式往往是“脱教材考”或者是“(依)托教材考” ,概言之,就是提供材料情境,设问考查。除了文字材料选择题、图表材料选择题外,近年来,许多选择题都引用材料,来考察学者、领导人或者会议的观点、决议,形成对某个历史人物、事件的看法,因而,我们大致把它划分为评价型文字材料选择题。  这一类型的选择题,或许不是直接的教材上的观点,或者是最新的史学前沿理论,甚至直接与教材
期刊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中国革命一步步走向成功,并为社会主义建设打下最初的基础。站在历史的今天,反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它是在中国革命遇到的一个又一个困境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党人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回应着时代的需求,进而推进时代的发展,最终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思想体系。  一、国民革命时期  例1 从中国共产党
期刊
反证法也叫归谬法,其证明步骤可概括为“否定——推理——否定——肯定”四個部分. 关键是第二步,即由“暂时假设”推出矛盾.那么怎样才能导出矛盾呢?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形:或与公理矛盾、或与定义矛盾、或与定理矛盾、或与已知条件矛盾、或与“暂时假设”矛盾、或与显然的事实矛盾、或自相矛盾等.  一 命题结论为“至多”“至少”的形式,宜用反证法  例1 实数[a,b,c,d]满足[a+b=c+d=1],[ac+
期刊
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它一般要依靠土地才能进行。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同经济再生产密切结合的物质生产过程。跟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相比,还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等特点。  例1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气候 B.水源  C.地形 D.土壤  (2)随着城市的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