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56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6)4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在不同患病期间的血浆C反应蛋白以及D-二聚体的变化。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46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46例同期来我院体检的健康者为对照组,进行血浆C蛋白与D-二聚体的含量对比;对46例患者中不同患病时期的血浆C蛋白与D-二聚体的含量进行对比,得出结论。结果:对照组健康者体内的浆C蛋白与D-二聚体含量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46例患者组内对比发现患病的急性加重期的血浆C蛋白与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患病的稳定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进行血浆C蛋白与D-二聚体的含量的检测,利于确定患者的病情发展,明确患者的发病时期,为后期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病;血浆C蛋白;D-二聚体
慢性阻塞性肺病(CPOD)是临床上一种不可逆的以气流受阻为特征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1]。随着近年来大气污染严重,导致的空气质量的下降造成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病率显著增加。据相关报道,慢性阻塞性肺病已经成为导致人类死亡的四大病因之一[2]。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有两项重要指标,血浆C蛋白与D-二聚体。血浆C蛋白是炎症发生时的反应物,能够反映炎症的感染性,而D-二聚体是一种交联纤维的降解产物,能够反映机体的高凝状态[3]。笔者为研究慢性阻塞性疾病患者的血浆C蛋白与D-二聚体含量变化做出探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46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作为观察组,男患者34例,女患者12例,年龄43~75岁,平均年龄(62.7±5.7)岁;选取46例同期来我院体检的健康者为对照组,男28例,女28例,年龄58-79岁,平均年龄为(66.3±7.4)岁。选取换均符合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诊断标准。
1.2 方法
抽取观察组患者的空腹静脉血,进行临床生化检测,用干化学法测定血浆C反应蛋白,用免疫荧光技术测定D-二聚体的含量。详细记录临床数据。待临床治疗,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好转或者痊愈时,测定患者的空腹静脉血的血浆C蛋白以及D-二聚体的含量,记录临床数据。对照组健康者抽取空腹静脉血,用相同的方法测定血浆C蛋白与D-二聚体的含量,记录临床数据。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数据均通过SPSS16.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 0.05时为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健康者体内的浆C蛋白与D-二聚体含量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46例患者组内对比发现患病的急性加重期的血浆C蛋白与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患病的稳定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具体数据见如下列表:
3. 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临床呼吸科常见的一种疾病。由于近年来,大气污染严重与抽烟者的增加,导致患该病的人数逐年增加,该病的发病率与病死率显著升高。该病是由于体内气流受阻,造成患者机体长期缺氧,骨髓红细胞代偿性增生,血液粘度升高,导致机体发生凝血。临床资料显示,COPD特征性的病理学改变是气道壁损伤、修复,导致气道狭窄,起到固定性阻塞,小叶中央型肺气肿;肺毛细血管床破坏,血管壁增厚,并有粘液分泌增多、纤毛功能失调、气流受阻、肺过度充气、气体交换异常、肺动脉高压以及肺心病等病理生理变化。患者多有长期、大量吸烟或长期在有害环境下工作。在深秋、冬季等寒冷季节多发。COPD发病时前可分为两个时期,急性加重期与稳定期。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炎症反应物水平显著升高,临床用血浆C蛋白表现炎症感染程度。由于COPD患者由于气流受阻会导致机体出现高凝状态,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在酶的作用下被降解的一种产物,其可以反映机体的高凝状态。
笔者为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体内血浆C蛋白以及D-二聚体的含量变化做出以上报道,选取46例COPD患者与46例健康者,对两组人员均进行相关数据的检测,比较两组测定数据,得出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健康者体内的浆C蛋白与D-二聚体含量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对比46例观察组患者在急性加重期与稳定期的数据,发现患病的急性加重期的血浆C蛋白与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患病的稳定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综上所述,血浆C蛋白反应患者体内炎症感染肺部的程度,而D-二聚体表现患者体内的高凝状态,反应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两组数据均能够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提供有力依据,在疾病的预防、治疗与评估等方面提供有效的证据,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
[2] 柳涛,蔡柏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处理和预防全球策略介绍[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2,11
[3] 谭同均,龙琴,彭宇生,等.日立7600-020全自動生化分析仪检测FDP和D-D的性能验证[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2,27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在不同患病期间的血浆C反应蛋白以及D-二聚体的变化。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46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46例同期来我院体检的健康者为对照组,进行血浆C蛋白与D-二聚体的含量对比;对46例患者中不同患病时期的血浆C蛋白与D-二聚体的含量进行对比,得出结论。结果:对照组健康者体内的浆C蛋白与D-二聚体含量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46例患者组内对比发现患病的急性加重期的血浆C蛋白与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患病的稳定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进行血浆C蛋白与D-二聚体的含量的检测,利于确定患者的病情发展,明确患者的发病时期,为后期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病;血浆C蛋白;D-二聚体
慢性阻塞性肺病(CPOD)是临床上一种不可逆的以气流受阻为特征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1]。随着近年来大气污染严重,导致的空气质量的下降造成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病率显著增加。据相关报道,慢性阻塞性肺病已经成为导致人类死亡的四大病因之一[2]。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有两项重要指标,血浆C蛋白与D-二聚体。血浆C蛋白是炎症发生时的反应物,能够反映炎症的感染性,而D-二聚体是一种交联纤维的降解产物,能够反映机体的高凝状态[3]。笔者为研究慢性阻塞性疾病患者的血浆C蛋白与D-二聚体含量变化做出探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46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作为观察组,男患者34例,女患者12例,年龄43~75岁,平均年龄(62.7±5.7)岁;选取46例同期来我院体检的健康者为对照组,男28例,女28例,年龄58-79岁,平均年龄为(66.3±7.4)岁。选取换均符合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诊断标准。
1.2 方法
抽取观察组患者的空腹静脉血,进行临床生化检测,用干化学法测定血浆C反应蛋白,用免疫荧光技术测定D-二聚体的含量。详细记录临床数据。待临床治疗,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好转或者痊愈时,测定患者的空腹静脉血的血浆C蛋白以及D-二聚体的含量,记录临床数据。对照组健康者抽取空腹静脉血,用相同的方法测定血浆C蛋白与D-二聚体的含量,记录临床数据。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数据均通过SPSS16.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 0.05时为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健康者体内的浆C蛋白与D-二聚体含量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46例患者组内对比发现患病的急性加重期的血浆C蛋白与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患病的稳定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具体数据见如下列表:
3. 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临床呼吸科常见的一种疾病。由于近年来,大气污染严重与抽烟者的增加,导致患该病的人数逐年增加,该病的发病率与病死率显著升高。该病是由于体内气流受阻,造成患者机体长期缺氧,骨髓红细胞代偿性增生,血液粘度升高,导致机体发生凝血。临床资料显示,COPD特征性的病理学改变是气道壁损伤、修复,导致气道狭窄,起到固定性阻塞,小叶中央型肺气肿;肺毛细血管床破坏,血管壁增厚,并有粘液分泌增多、纤毛功能失调、气流受阻、肺过度充气、气体交换异常、肺动脉高压以及肺心病等病理生理变化。患者多有长期、大量吸烟或长期在有害环境下工作。在深秋、冬季等寒冷季节多发。COPD发病时前可分为两个时期,急性加重期与稳定期。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炎症反应物水平显著升高,临床用血浆C蛋白表现炎症感染程度。由于COPD患者由于气流受阻会导致机体出现高凝状态,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在酶的作用下被降解的一种产物,其可以反映机体的高凝状态。
笔者为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体内血浆C蛋白以及D-二聚体的含量变化做出以上报道,选取46例COPD患者与46例健康者,对两组人员均进行相关数据的检测,比较两组测定数据,得出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健康者体内的浆C蛋白与D-二聚体含量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对比46例观察组患者在急性加重期与稳定期的数据,发现患病的急性加重期的血浆C蛋白与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患病的稳定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综上所述,血浆C蛋白反应患者体内炎症感染肺部的程度,而D-二聚体表现患者体内的高凝状态,反应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两组数据均能够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提供有力依据,在疾病的预防、治疗与评估等方面提供有效的证据,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
[2] 柳涛,蔡柏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处理和预防全球策略介绍[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2,11
[3] 谭同均,龙琴,彭宇生,等.日立7600-020全自動生化分析仪检测FDP和D-D的性能验证[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