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暗流涌动
中国期刊业的发展在经历上个世纪80年代的新生与90年代后期21世纪初的短暂繁荣之后便提早开始面对衰退的威胁,整个周期非常短暂。与此同时,是互联网与手机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在大陆的迅速普及。根据工信部2009年的统计,中国的网民总数和手机用户总数分别为3亿和6亿。在媒体特性方面,新媒体在实现对传统媒体的功能替代的基础上还具备更加迅速、互动性强和彰显个性等特点。
2007年4月,美国新闻出版业接连爆出两个重量级新闻。时代集团旗下的《Life》杂志和老牌电影杂志《Prermiere》在美国本土取消了纸质版的发售,继而将整本刊物转入线上运作。《Life》和《Premiere》此举在当时激起了激烈的舆论反应,而这背后无疑是新媒体对传统平面媒体造成冲击的一大例证。随着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到来,原本已遭重创的美国杂志行业的日子过得更为艰难。今年,著名的财经杂志《Portfolio》、音乐杂志《Blender》、游戏杂志《EGM》也纷纷宣布关张大吉。著名的IT类杂志《Wired》总编近日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透露,《Wired》2009年的广告收入额下降了50%。据统计,美国2008年杂志广告总销售额下降7.1%,预计2009年还将下降16.2%,下降趋势将有可能要持续到2012年。面对新媒体的重压,《Forbes》、美联社、《WSJ》等平媒将经营状况不理想的矛头直指Google,要求Google与其进行利益分成。与此同时,全球著名的各大报纸杂志集团正在积极推行新媒体战略。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欧美国家期刊业的境遇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暗示中国的问题的。
不久前在跟一位业内人士聊天的时候,他提到国内某家时尚类杂志在2009年上半年的广告收入下降了七成之多。学校报刊亭的老板也在抱怨出货量的日益萎缩。
新媒体对期刊业的冲击近在咫尺。
优势消解
有人认为中国期刊业的发展现状有其特殊性——中国的人口总量大、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杂志市场的失衡,大量存在的市场盲点加之不用电、便携和阅读情趣的影响,使得期刊业依然具备相当的市场潜力。在欧美国家,现代印刷媒体经历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发育一成熟一衰退的过程。互联网的出现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将适时地将传统印刷媒体挤下历史舞台。持这种观点的朋友也假定了这样的发展历程:中国的印刷媒体也和欧美国家一样会经历一个完整的生长周期——成长、繁荣然后衰退,并且,繁荣时期将会持续一段比较长的时间。但是这种观点却忽略了这种现象可以被理解成是一种畸形的发育。也就是说,中国的印刷媒体由于各种人为和历史机遇的原因,很可能会成为一个早夭的特例。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高端杂志在某些专业领域内具备难以动摇的权威性,同时读者对这些刊物也具备很高的忠诚度,如《The Economist》《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The Lancet》等等。上述这些杂志都有从几十至几百年不等的历史,它们的声望完全建立于印刷媒体还是主宰的时代,因此他们权威地位的被消解也需要一个相对长的周期。但是具备这种权威性并享有高声望的专业杂志在中国本来就是稀缺品,权威和声望的不足同时导致高忠诚度读者的缺失。视觉表现力一直被认为是杂志的杀手锏,但面对新媒体更为丰富的视觉表现形式时,杂志的这一优势也瞬间被消解。
新媒体来势汹汹
在西方国家,传统媒体运行在一个相对成熟的体制内,传统媒体的功能在这个体系内经过不断发展已经能够满足基本的社会需求。因此,互联网在社会系统中往往更多起到的是娱乐,社交等方面的功能。在中国,恰恰相反,由于众多因素的限制,传统媒体在体制内无法得到充分发展,而互联网的出现刚好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使得这个相对自由和开放的空间更有利于读者获取新闻资讯。
在互联网上,很多原来的限制被打破了,中国的读者可以在互联网上访问到更为多元的新闻资讯。很多知名的国外媒体都在非常积极地推动新媒体战略,而且上述的这些媒体都将中国作为一个庞大潜在市场来对待,纷纷在互联网上提供了中文内容的资讯支持。这对于传统杂志无疑又构成了另一极具威胁的竞争。
至于6亿的手机用户,当每个人的口袋里都揣着一个有两寸三寸或是更大屏幕的家伙的时候,当我们都逐渐习惯于收发短信,浏览网页的时候,即使阅读的感觉不是特别畅快,也不要忽视还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盯着屏幕而不是纸张。手机和其他掌上设备的普及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阅读范式,这种变化看上去是微弱和缓慢的,但最终的结果却是革命性的。
中国期刊业的发展在经历上个世纪80年代的新生与90年代后期21世纪初的短暂繁荣之后便提早开始面对衰退的威胁,整个周期非常短暂。与此同时,是互联网与手机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在大陆的迅速普及。根据工信部2009年的统计,中国的网民总数和手机用户总数分别为3亿和6亿。在媒体特性方面,新媒体在实现对传统媒体的功能替代的基础上还具备更加迅速、互动性强和彰显个性等特点。
2007年4月,美国新闻出版业接连爆出两个重量级新闻。时代集团旗下的《Life》杂志和老牌电影杂志《Prermiere》在美国本土取消了纸质版的发售,继而将整本刊物转入线上运作。《Life》和《Premiere》此举在当时激起了激烈的舆论反应,而这背后无疑是新媒体对传统平面媒体造成冲击的一大例证。随着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到来,原本已遭重创的美国杂志行业的日子过得更为艰难。今年,著名的财经杂志《Portfolio》、音乐杂志《Blender》、游戏杂志《EGM》也纷纷宣布关张大吉。著名的IT类杂志《Wired》总编近日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透露,《Wired》2009年的广告收入额下降了50%。据统计,美国2008年杂志广告总销售额下降7.1%,预计2009年还将下降16.2%,下降趋势将有可能要持续到2012年。面对新媒体的重压,《Forbes》、美联社、《WSJ》等平媒将经营状况不理想的矛头直指Google,要求Google与其进行利益分成。与此同时,全球著名的各大报纸杂志集团正在积极推行新媒体战略。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欧美国家期刊业的境遇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暗示中国的问题的。
不久前在跟一位业内人士聊天的时候,他提到国内某家时尚类杂志在2009年上半年的广告收入下降了七成之多。学校报刊亭的老板也在抱怨出货量的日益萎缩。
新媒体对期刊业的冲击近在咫尺。
优势消解
有人认为中国期刊业的发展现状有其特殊性——中国的人口总量大、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杂志市场的失衡,大量存在的市场盲点加之不用电、便携和阅读情趣的影响,使得期刊业依然具备相当的市场潜力。在欧美国家,现代印刷媒体经历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发育一成熟一衰退的过程。互联网的出现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将适时地将传统印刷媒体挤下历史舞台。持这种观点的朋友也假定了这样的发展历程:中国的印刷媒体也和欧美国家一样会经历一个完整的生长周期——成长、繁荣然后衰退,并且,繁荣时期将会持续一段比较长的时间。但是这种观点却忽略了这种现象可以被理解成是一种畸形的发育。也就是说,中国的印刷媒体由于各种人为和历史机遇的原因,很可能会成为一个早夭的特例。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高端杂志在某些专业领域内具备难以动摇的权威性,同时读者对这些刊物也具备很高的忠诚度,如《The Economist》《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The Lancet》等等。上述这些杂志都有从几十至几百年不等的历史,它们的声望完全建立于印刷媒体还是主宰的时代,因此他们权威地位的被消解也需要一个相对长的周期。但是具备这种权威性并享有高声望的专业杂志在中国本来就是稀缺品,权威和声望的不足同时导致高忠诚度读者的缺失。视觉表现力一直被认为是杂志的杀手锏,但面对新媒体更为丰富的视觉表现形式时,杂志的这一优势也瞬间被消解。
新媒体来势汹汹
在西方国家,传统媒体运行在一个相对成熟的体制内,传统媒体的功能在这个体系内经过不断发展已经能够满足基本的社会需求。因此,互联网在社会系统中往往更多起到的是娱乐,社交等方面的功能。在中国,恰恰相反,由于众多因素的限制,传统媒体在体制内无法得到充分发展,而互联网的出现刚好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使得这个相对自由和开放的空间更有利于读者获取新闻资讯。
在互联网上,很多原来的限制被打破了,中国的读者可以在互联网上访问到更为多元的新闻资讯。很多知名的国外媒体都在非常积极地推动新媒体战略,而且上述的这些媒体都将中国作为一个庞大潜在市场来对待,纷纷在互联网上提供了中文内容的资讯支持。这对于传统杂志无疑又构成了另一极具威胁的竞争。
至于6亿的手机用户,当每个人的口袋里都揣着一个有两寸三寸或是更大屏幕的家伙的时候,当我们都逐渐习惯于收发短信,浏览网页的时候,即使阅读的感觉不是特别畅快,也不要忽视还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盯着屏幕而不是纸张。手机和其他掌上设备的普及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阅读范式,这种变化看上去是微弱和缓慢的,但最终的结果却是革命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