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病人肝组织病理改变与临床关系的研究

来源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4767893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病人常有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值升高,但持续时间短暂,至病程的恢复期多已正常。本文主要以肝活检病理改变探求与临床和ALT的关系。结果表明,出血热患者ALT值升高占34/41(82.93%)。42例肝组织(肝活检38例,死后肝穿刺4例)光学显微镜检查综合有肝细胞变性和/或坏死者共41例(97.62%),肝窦受压变窄39例(92.85%),肝窦内皮细胞肿胀、部分肝窦扩张充血者25例(59.52%),中央静脉扩张充血23例(54.76%),汇管区小静脉扩张充血17例(40.47%),汇管区炎细胞浸润27例(64.28%)。仅在1例病人查见点状出血。未见到微血栓形成。在血清ALT值正常时,肝活检有肝细胞坏死者为13/18,而ALT值升高时为11/18。以上提示出血热患者普遍存在 "出血热肝炎" ,推测其原因有病毒直接作用的可能。

其他文献
期刊
用随机引物法以地高辛素(digoxigenin)-11-dUTP标记克隆乙型肝炎病毒(HBV)DNA(adw/pAM6)制备HBV DNV探针。经斑点杂交用之检测HBV DNA,最大灵敏度达0.1pg;用之检测HBeAg阳性血清,HBV DNA阳性率达84.3%(27/32);用之检测健康血清和阴性对照DNA,结果均阴性。用该探针检测HBV DNA,操作简单、方便、快速,价格便宜且无放射污染,适于
对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两所医院141例散发性病毒性肝炎进行了血清学分型,其中甲型90例(63.83%),乙型23例(16.31%),丙型5例(3.55%),戊型6例(4.26%),尚有16例(11.34%)未能分型。甲型肝炎的平均发病年龄(13.20岁)明显低于乙型(22.32岁)、丙型(36.0岁)和戊型(37.66岁)。各型散发性病毒性肝炎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首先使用第2代丙型肝炎抗体检测试剂筛选出1000余份丙型肝炎病人或乙型和丙型重叠感染肝炎病人血清,用多克隆抗丙型肝炎病毒(HCV)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原(HCVAg),用地高辛标记HCV-cDNA斑点杂交法和聚合酶链(RT-PCR)法检测HCV-RNA,筛选出双强阳性血清23份。对这23份病人血清采用超速离心法沉淀HCV颗粒。用直接电镜法从23份血清中检测到10份含有类HCV颗粒
期刊
作者应用纯化人白细胞α-干扰素治疗流行性出血热(EHF),总剂量为3.0×166单位。结果表明干扰素组31例中有27例双越期(越低血压和少尿两期),对照组31例中仅13例双越期(P<0.05)。干扰素组与对照组相比临床症状改善快,尤其球结膜水肿消退迅速(两组消退天数分别为3.14±1.61、4.26±1.35, P<0.05);肾功能改善较显著(两组尿蛋白消失和尿素氮恢复正常天数分别为4.67±2
本文检测了33例经病毒学证实为Ⅱ型登革热病人和31名正常对照血清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水平。结果发现登革热急性期,第一、二和三病日血清FDP的水平分别与正常对照比较均有轻度的升高(P<0.01)。提示伴随登革病毒血症存在登革热急性期的纤维蛋白溶解活性轻度增加可能是本文病例止血功能异常的原因之一。
1988~1990年,对野鼠型和家鼠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区7145人进行了隐性感染定群研究。1989年和1990年抗体阳转率,野鼠型疫区以20~49岁、农民最高,男女之比为2.1~2.2∶1;家鼠型疫区各年龄组无显著性差别,家庭妇女最高,男女之比为0.9∶1。显性感染与隐性感染之比,野鼠型疫区为1∶22.6,家鼠型疫区为1∶42,表明HFRS是一种以隐性感染为主的疾病,在人群中主要呈潜在
1988年12月和1989年11月收集东海县人工饲养的紫貂肺252只,用免疫荧光(IFAT)技术检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抗原阳性10只,阳性率3.97%。并从EHFV抗原阳性的貂肺中分离到2株EHFV,从而首次证实了人工饲养的紫貂可自然感染EHFV。人工饲养的紫貂喜食鼠类,与人群接触密切,提示其作为EHF的宿主动物及其流行病学作用不可忽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