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长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失败的原因,并重点分析脊柱力线失衡与内固定手术失败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5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例70例,其中男41例,女29例,年龄18~57岁,平均年龄(33.6±10.4)岁,均行后路长节段固定。AOSpine骨折分型均为A3、A4、B、C型等不稳定骨折。统计两组患者骨折节段及AO骨折分型,并比较两组患者伤椎移位距离(distance of the fractured vertebra shifting,DFVS)、脊柱侧(后)凸Cobb’s角。依据术后脊柱冠状位及矢状位力线恢复的情况,将患者分为力线良好组(A组)和力线失衡组(B组),分析两组患者脊柱力线失衡与内固定失败的情况,并探讨两者的关系。结果本组70例中,力线良好组49例,力线失衡组21例,其中矢状位力线失衡9例,冠状位力线失衡7例,矢状位力线合并冠状位力线失衡5例。组内比较:A组患者手术前、后伤椎移位距离分别为(11.1±7.1)mm和(0.9±1.3)mm,脊柱侧凸Cobb’s角分别为(6.3±7.3)°和(1.0±1.3)°,脊柱后凸Cobb’s角分别为(16.2±9.9)°和(7.9±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B组患者手术前、后伤椎移位距离分别为(9.2±6.0)mm和(4.2±3.6)mm,脊柱后凸Cobb’s角分别为(17.8±9.5)°和(7.7±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脊柱侧凸Cobb’s角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伤椎移位距离、脊柱侧(后)凸Cobb’s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A、B两组患者伤椎移位距离和脊柱侧凸Cobb’s角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时,A、B两组患者伤椎移位距离分别为(0.8±1.4)mm和(4.2±3.9)mm,脊柱侧凸Cobb’s角分别为(0.9±1.2)°和(4.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导致胸腰椎骨折长节段内固定术后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脊柱冠状位及矢状位力线失衡是导致内固定失败的重要因素。在骨折复位过程中,应尽可能恢复脊柱力线平衡,减少内固定手术失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