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赏梅始于汉代初,到南北朝、隋唐时代,咏梅、赏梅、艺梅蔚然成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艺梅的兴盛时期,宋时咏春的诗词、书画佳作甚多。
说来正好一年整,去年也就是这个时候,春寒乍暖时,回南京带父母去南京东郊梅花山赏梅。在梅花山。我恰巧碰上从北京自驾车来江南赏梅的著名国画家陈平,对梅花十分钟情的他竟然如此抓狂,带着夫人和孩子一同来赏梅,他的举动也就促使我再次将江南几处赏梅区从新巡礼了一次。我赏梅的线路自然从我的家乡南京梅花山开始,第二站是无锡的梅园,第三站是苏州西山。
南京梅花山位于南京市中山门外的钟山南麓,明孝陵御河桥的南侧,原名孙陵岗,因岗上多梅花,故被称为梅花山。梅花山也是三国吴大帝孙权的葬地,这位对南京城市发展贡献极大的君主,他的墓与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寝相距不远,据讲当初主持修建明太祖陵寝的工匠请示朱元璋批准将孙权墓挪走,被朱元璋制止,他说道,孙权是一位好汉,把他的墓留下来,给我看大门吧。就这样,孙权的陵寝得到完整保存,同庄严肃穆的明孝陵一样,也成为人们凭古吊今的好去处。
梅花山依山坡栽植梅花几万余株,品种上百个之多。每当春天梅花盛开时,遍山梅花争芳斗艳,离市中心仅隔一道明城墙的南京市民纷纷出动,他们或步行、或坐车来到风景旖旎的东郊,来梅花山坐躺在花团锦簇、花香袭人的梅花树下,沐浴在大好春光下享受着灿烂美丽的春色。这多少因为梅花也是南京的“市花”,梅花迎雪怒放,百折不挠,被人们誉为高洁的化身,伤感的“六朝古都”南京人也就此喜欢探梅与观梅了。南京植梅,始于六朝时期,相沿不衰,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1929年孙中山先生奉安中山陵后,当时的国父陵园管委会就栽培了大片梅花,作为纪念性花木。后来梅园面积不断扩大,品种逐年增多,成为广大游人赏梅胜地。在今日梅花山上,有一座“观梅轩”,它原是汪精卫的坟墓所在地。上世纪四十年代,国民党何应钦派工兵炸墓开棺,平掉了墓地,在它的原址上建亭,名曰“观梅轩”。亭上有一副对联:“天阙远瞻鸣鹤舞,孝陵啁望伏龙眠。”如今这里是一处观赏梅花的制高点,每当梅花吐艳时,来自全国各地的赏梅人,将梅花山四面堵截,形成人潮如织,簇拥纷争的景象。梅花山上还新建一组清新淡雅的仿古建筑,名为“暗香阁”,它取自北宋诗人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咏梅诗句。此阁与“观梅轩”一同将梅花山点缀得更加丰姿多彩。
无锡有我画家朋友宇华兄,他与我一同驾车去位于无锡西郊的东山和浒山南坡的梅园。梅园遥临太湖,北依龙山,是湖光山色和江南园林景致搭配得最好的赏梅胜地。它始建于1912年,著名民族工商业者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东山辟园,利用清末进士徐殿一的小桃园旧址,植梅数千株。经十余年建设,占地80多亩,除了几千多株梅树外,还有十余万盆梅,菊等花卉桩木争妍斗奇。
观梅的最后一站是古城苏州。苏州这座千年古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城市中我的最爱。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古以来被誉为“人间天堂”。苏州也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历史上文坛贤能辈出,绘画、书法、篆刻,诗文流派纷呈。作为四君子之首的梅花,自古就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许多人家里都种植观赏梅,它们装点着这些人家的风雅生活。至于散落在城区古典园林里的各种梅树,更是在春寒料峭前给肃穆的园子带来满园春色。苏州自古也产梅,在全国著名赏梅胜地中,无论是按植梅的历史、规模、数量还是品种排比,苏州西山是名列前茅的赏梅胜地,早春踏青探梅已蔚然成风,其中以光福香雪海、西山林屋梅海两处为吴中赏梅三处胜迹中的最佳。
“香雪海”单从字面上就让你心荡神驰,你可以想象一下,弥漫数十里香气袭人的花海千顷堆雪的气势是多么的壮观。在中学语文课上我曾经读过清代诗人龚自珍的散文《病梅馆记》,开篇起句就说“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说的就是南京、苏州与杭州三大产梅地。苏州光福的邓尉山以多梅著名,是历史悠久的赏梅胜地,有“邓尉梅花甲天下,望中无地不栽梅”之说,据说梅花开时香风十里,一望如雪,清初巡抚宋荦题镌“香雪海”三字于支峰石上。每当早春二月,梅花吐蕊,势若雪海,满山盈谷,香气醉人,“香雪海”三字声名远扬。邓尉山植梅历史可远溯到2000年前的西汉时期;东汉大司徒邓禹在此隐居时,那里已是“路入冰霜隆,寒香袭客衣”了;到了宋元之后,成了“隙地遍地种梅,蔚然如雪海”,以后越种越多,以致遍地皆梅。明代文人姚希孟曾在《梅花杂咏》中说:“梅花之盛不得不推吴中,而必以光福诸山为最。”清康熙、乾隆皇帝先后多次到此赏梅,他们所写的观梅诗句都镌刻在梅花丛中的石壁上。
邓尉山最佳赏梅处,应是半山腰的“梅花亭。”举目环顾,山上山下,弥漫数十里的梅海,芬芳在四周空气里弥漫,真可谓:“遥看一片白,雪海波千顷。”
相距邓尉山不远,另一处赏梅佳处是林屋梅海,它距苏州西南约50公里,地处西山古镇之南。林屋梅海以著名的林屋山为中心,绵延数里的白梅达几百亩。这里大多种植的是食用的果梅,开白色的花,花开时浩瀚如海,一望无际,气势上远远超过了光福邓尉山的香雪海。近年来林屋洞景区山麓还种植了一批观赏梅,如胭脂梅、绿萼梅、鸳鸯梅等精品,花色有纯白、紫红、鹅黄、淡墨等,这也丰富了梅花的品种,对观梅者而言何尝不是件好事。
如今,林屋梅海的名声已超过作为古迹的林屋洞了。林屋山因山中有一林屋洞而得名。林屋洞,因洞顶平如屋,立石如林而得名,俗称龙洞。据《仙经》记载,人间三十六洞天,最著名的有“十大洞天”,林屋洞居十大洞天之第九位,故又称天下第九洞。梅花盛开的时节,这里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赏梅基地之一,每年春天都会在这里举办太湖梅花节。今年正月十一,我苏州的朋友、画家叶放在此搞了一个以梅花为主题的雅集,据他的想法,就是借梅花孤傲脱俗的气节与风骨,对当下喧嚣浮躁的生活进行一次感怀,将形而上落实到形而下的生活哲学中,传达出追求风雅生活的情趣与情怀。他曾邀我参加,我想了一下,觉得自己当下的生活似乎与风雅的生活还相差些,加上前不久刚刚从那里观雪归来,只好割爱把机会让给我另几位好友。
林屋山上的浮驾阁是西山观梅赏景的最佳去处,每当日落西山残阳夕照之时,登高望远,茫茫太湖烟波浩淼望不到尽头,雪白的梅海夹杂着粉的、绿的色彩、一眼望过去花海无边,暗香随着风,送来若有若无阵阵清香,让你忘却人世间的种种不快。浮驾阁的对面是高耸而雄伟的飘渺峰,它的视线正好将夕阳余辉遮挡,致使这一带夕阳西下的景致来得早些。此时,烟波浩淼的太湖和着炊烟袅袅、古老粉墙黛瓦的村舍,使这里沉浸在江南特有的烟海云雾浩淼之中,这也就是著名的西山八景之一的“林屋晚烟”。
说来正好一年整,去年也就是这个时候,春寒乍暖时,回南京带父母去南京东郊梅花山赏梅。在梅花山。我恰巧碰上从北京自驾车来江南赏梅的著名国画家陈平,对梅花十分钟情的他竟然如此抓狂,带着夫人和孩子一同来赏梅,他的举动也就促使我再次将江南几处赏梅区从新巡礼了一次。我赏梅的线路自然从我的家乡南京梅花山开始,第二站是无锡的梅园,第三站是苏州西山。
南京梅花山位于南京市中山门外的钟山南麓,明孝陵御河桥的南侧,原名孙陵岗,因岗上多梅花,故被称为梅花山。梅花山也是三国吴大帝孙权的葬地,这位对南京城市发展贡献极大的君主,他的墓与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寝相距不远,据讲当初主持修建明太祖陵寝的工匠请示朱元璋批准将孙权墓挪走,被朱元璋制止,他说道,孙权是一位好汉,把他的墓留下来,给我看大门吧。就这样,孙权的陵寝得到完整保存,同庄严肃穆的明孝陵一样,也成为人们凭古吊今的好去处。
梅花山依山坡栽植梅花几万余株,品种上百个之多。每当春天梅花盛开时,遍山梅花争芳斗艳,离市中心仅隔一道明城墙的南京市民纷纷出动,他们或步行、或坐车来到风景旖旎的东郊,来梅花山坐躺在花团锦簇、花香袭人的梅花树下,沐浴在大好春光下享受着灿烂美丽的春色。这多少因为梅花也是南京的“市花”,梅花迎雪怒放,百折不挠,被人们誉为高洁的化身,伤感的“六朝古都”南京人也就此喜欢探梅与观梅了。南京植梅,始于六朝时期,相沿不衰,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1929年孙中山先生奉安中山陵后,当时的国父陵园管委会就栽培了大片梅花,作为纪念性花木。后来梅园面积不断扩大,品种逐年增多,成为广大游人赏梅胜地。在今日梅花山上,有一座“观梅轩”,它原是汪精卫的坟墓所在地。上世纪四十年代,国民党何应钦派工兵炸墓开棺,平掉了墓地,在它的原址上建亭,名曰“观梅轩”。亭上有一副对联:“天阙远瞻鸣鹤舞,孝陵啁望伏龙眠。”如今这里是一处观赏梅花的制高点,每当梅花吐艳时,来自全国各地的赏梅人,将梅花山四面堵截,形成人潮如织,簇拥纷争的景象。梅花山上还新建一组清新淡雅的仿古建筑,名为“暗香阁”,它取自北宋诗人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咏梅诗句。此阁与“观梅轩”一同将梅花山点缀得更加丰姿多彩。
无锡有我画家朋友宇华兄,他与我一同驾车去位于无锡西郊的东山和浒山南坡的梅园。梅园遥临太湖,北依龙山,是湖光山色和江南园林景致搭配得最好的赏梅胜地。它始建于1912年,著名民族工商业者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东山辟园,利用清末进士徐殿一的小桃园旧址,植梅数千株。经十余年建设,占地80多亩,除了几千多株梅树外,还有十余万盆梅,菊等花卉桩木争妍斗奇。
观梅的最后一站是古城苏州。苏州这座千年古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城市中我的最爱。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古以来被誉为“人间天堂”。苏州也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历史上文坛贤能辈出,绘画、书法、篆刻,诗文流派纷呈。作为四君子之首的梅花,自古就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许多人家里都种植观赏梅,它们装点着这些人家的风雅生活。至于散落在城区古典园林里的各种梅树,更是在春寒料峭前给肃穆的园子带来满园春色。苏州自古也产梅,在全国著名赏梅胜地中,无论是按植梅的历史、规模、数量还是品种排比,苏州西山是名列前茅的赏梅胜地,早春踏青探梅已蔚然成风,其中以光福香雪海、西山林屋梅海两处为吴中赏梅三处胜迹中的最佳。
“香雪海”单从字面上就让你心荡神驰,你可以想象一下,弥漫数十里香气袭人的花海千顷堆雪的气势是多么的壮观。在中学语文课上我曾经读过清代诗人龚自珍的散文《病梅馆记》,开篇起句就说“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说的就是南京、苏州与杭州三大产梅地。苏州光福的邓尉山以多梅著名,是历史悠久的赏梅胜地,有“邓尉梅花甲天下,望中无地不栽梅”之说,据说梅花开时香风十里,一望如雪,清初巡抚宋荦题镌“香雪海”三字于支峰石上。每当早春二月,梅花吐蕊,势若雪海,满山盈谷,香气醉人,“香雪海”三字声名远扬。邓尉山植梅历史可远溯到2000年前的西汉时期;东汉大司徒邓禹在此隐居时,那里已是“路入冰霜隆,寒香袭客衣”了;到了宋元之后,成了“隙地遍地种梅,蔚然如雪海”,以后越种越多,以致遍地皆梅。明代文人姚希孟曾在《梅花杂咏》中说:“梅花之盛不得不推吴中,而必以光福诸山为最。”清康熙、乾隆皇帝先后多次到此赏梅,他们所写的观梅诗句都镌刻在梅花丛中的石壁上。
邓尉山最佳赏梅处,应是半山腰的“梅花亭。”举目环顾,山上山下,弥漫数十里的梅海,芬芳在四周空气里弥漫,真可谓:“遥看一片白,雪海波千顷。”
相距邓尉山不远,另一处赏梅佳处是林屋梅海,它距苏州西南约50公里,地处西山古镇之南。林屋梅海以著名的林屋山为中心,绵延数里的白梅达几百亩。这里大多种植的是食用的果梅,开白色的花,花开时浩瀚如海,一望无际,气势上远远超过了光福邓尉山的香雪海。近年来林屋洞景区山麓还种植了一批观赏梅,如胭脂梅、绿萼梅、鸳鸯梅等精品,花色有纯白、紫红、鹅黄、淡墨等,这也丰富了梅花的品种,对观梅者而言何尝不是件好事。
如今,林屋梅海的名声已超过作为古迹的林屋洞了。林屋山因山中有一林屋洞而得名。林屋洞,因洞顶平如屋,立石如林而得名,俗称龙洞。据《仙经》记载,人间三十六洞天,最著名的有“十大洞天”,林屋洞居十大洞天之第九位,故又称天下第九洞。梅花盛开的时节,这里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赏梅基地之一,每年春天都会在这里举办太湖梅花节。今年正月十一,我苏州的朋友、画家叶放在此搞了一个以梅花为主题的雅集,据他的想法,就是借梅花孤傲脱俗的气节与风骨,对当下喧嚣浮躁的生活进行一次感怀,将形而上落实到形而下的生活哲学中,传达出追求风雅生活的情趣与情怀。他曾邀我参加,我想了一下,觉得自己当下的生活似乎与风雅的生活还相差些,加上前不久刚刚从那里观雪归来,只好割爱把机会让给我另几位好友。
林屋山上的浮驾阁是西山观梅赏景的最佳去处,每当日落西山残阳夕照之时,登高望远,茫茫太湖烟波浩淼望不到尽头,雪白的梅海夹杂着粉的、绿的色彩、一眼望过去花海无边,暗香随着风,送来若有若无阵阵清香,让你忘却人世间的种种不快。浮驾阁的对面是高耸而雄伟的飘渺峰,它的视线正好将夕阳余辉遮挡,致使这一带夕阳西下的景致来得早些。此时,烟波浩淼的太湖和着炊烟袅袅、古老粉墙黛瓦的村舍,使这里沉浸在江南特有的烟海云雾浩淼之中,这也就是著名的西山八景之一的“林屋晚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