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积极心理学是近年心理学领域的新兴科学,也是大众持续热议的话题。提倡积极心态应对生活和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积极意义。但同时也发现积极心理学研究存在研究结论的普适性和某些研究领域的难点等问题。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研究;反思
积极心理学是近几年来心理学领域的新兴科学,它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倡导以更积极的、建设性的情绪来面对生活的挑战。而传统的心理学主要是以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为中心的,主要談及病态,幻觉,焦虑,狂躁等消极词汇,而很少涉及到健康,勇气和爱等积极词汇。传统心理学长期的主流地位,使得人们谈“心”色变,认为心理问题都是阴暗的,对心理问题的矫正也是看不到活力的。在这样的背景下,积极心理学呼吁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何尝不是看到了心理学界的曙光呢?
一、研究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意义
积极心理学的伟大意义在于开始关注人性积极层面。传统心理学一致致力于社会心理问题的研究,也极大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毋庸置疑,但同时也发现,罹患心理疾病的人口数量成倍增长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一现象导致了心理学家们的困惑和苦恼。终于有一天心理学家们认识该结束只依靠对问题的修补来为人类谋取幸福的时代了,心理学应该拓宽视野看到人类的积极品质, 如美德,如爱、宽恕、感激、智慧和乐观等,有的研究者提出怎样设计环境因素以唤起积极的行为,以帮助提升生活质量。有的心理学家建议管理者应当努力培养员工的愉悦、兴趣、自豪和满足等积极情绪,从而促进组织的兴旺和发展。这些都表明,强调人性的积极面可以注重于培养和调动人性中固有的潜在力量,从而使得个人或者组织更有效发展 。
二、积极心理学的“积极”研究结果
(一)积极的主观体验
积极心理学的最重要研究结果主要是主观幸福感和乐观主义等积极主观体验,以及对积极情绪与身体健康的关系的探讨。主观幸福感,即人们对其生活质量的主观认知和评价。研究指出,幸福感的关键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和目标如何在外部事件与生活质量之间进行协调。他们认为人们的幸福感来自于人们对事件的解释而不是事件本身。研究发现,保持乐观的病人比面对现实的病人的症状出现更晚,活得也更久。
(二)积极的人格特质
积极心理学认为将人具有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并具有适应性能力,人本身具有自决、成熟防御机制、智慧、创造性等积极人格特质。自决理论探讨了三种相关的人类需要:胜任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和自主的需要。认为当这些需要得到满足时,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发展将是乐观的。满足这些需要的个体受内在激励,能够充分发挥潜能,并能够积极地寻求更大地挑战。
(三)积极的社会环境
积极心理学对群体层面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人类幸福的环境条件是什么?是家庭?是学校?是社会?影响天才发展,创造力的表现的社会环境因素是什么?。有研究指出,“母亲是冷酷、挑剔、爱控制人、不民主”的青少年更可能关注外部、实利的价值;而“母亲是温和、易接受人、民主”的个体则更有可能发展内在的价值。有研究证实:当孩子们的周围环境提供了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他们最有可能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反之,这些孩子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方式。
三、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结果的反思
积极心理学兴起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繁荣的大好心理图画,让我们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光明。但正如任何新兴事物在其产生初期存在着不完善和乃至错误一样,积极心理学也存在着自身的问题。
(一)不同的价值观念对研究结果的理解问题
幸福感、快乐等体验与社会文化价值观念错综复杂地联系在一起。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将幸福、快乐作为其社会的首要的目的。这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有明显的表现,西方社会文化更加强调享受生活等价值观念,而东方社会文化则不同。可以说,人们怎样来创造一个有意义的生活是受到其社会文化限制的。那么,哪些经历、哪些与他人的关系是人们应该追求的,将是积极心理学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二)有关“终极目标”的问题
幸福、快乐究竟是不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它们是不是只是在对有意义的活动的追求过程中的副产物?如何理解人类自我实现的价值?当把追求主观层面的幸福当作是一个终点,一个目标时,那么自我实现又怎么达到?这个问题是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深层灵魂拷问,有待积极心理学家给予理论和实际研究的回答。
(三)有关精神病理学研究的问题
长期以来在心理学中存在着精神病理学研究倾向的传统,那么,如何将对人用精神病理学的术语加以概念化和治疗的传统转变为对其积极功能的研究?如何改变心理学家将注意力置于负面问题的思维定势,改变病理学基础上的治疗实践?如何使专业的精神健康科研机构将珍贵的科研经费和人力资源用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上?这些问题都将是积极心理学家所面临的实际与迫切的任务。
(四)研究对象的问题
据了解,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中年人,中年人与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在知识、阅历、思维、情感、社会性等方面有较大差异,因此,他们的行为表现也会有不同,研究对象的限定性,往往使结论缺乏普适性,不能很好的客观地反映人们总体的心理现象,也不能做出客观公正的分析,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积极心理治疗。而青少年群体和老年人以及退休人员群体的心理问题更为突出,青少年是比黄金珍贵却比玻璃还脆弱的,他们是极有价值的社会存在,对社会发展更有积极意义,对他们进行研究,应该是势在必行的迫切需求。随着老年化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老人独守空巢,子女们忙于自己的事业,无法满足陪伴父母的需求,导致老年人孤独终老,寂寞抑郁,晚年生活质量堪忧。作为人类社会非常重要的社会群体,应该给予恰当关注与关爱。因此,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覆盖不同年龄、不同民族群体,对其进行差异性对比研究,以便获得更加客观准确的研究结论。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研究;反思
积极心理学是近几年来心理学领域的新兴科学,它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倡导以更积极的、建设性的情绪来面对生活的挑战。而传统的心理学主要是以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为中心的,主要談及病态,幻觉,焦虑,狂躁等消极词汇,而很少涉及到健康,勇气和爱等积极词汇。传统心理学长期的主流地位,使得人们谈“心”色变,认为心理问题都是阴暗的,对心理问题的矫正也是看不到活力的。在这样的背景下,积极心理学呼吁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何尝不是看到了心理学界的曙光呢?
一、研究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意义
积极心理学的伟大意义在于开始关注人性积极层面。传统心理学一致致力于社会心理问题的研究,也极大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毋庸置疑,但同时也发现,罹患心理疾病的人口数量成倍增长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一现象导致了心理学家们的困惑和苦恼。终于有一天心理学家们认识该结束只依靠对问题的修补来为人类谋取幸福的时代了,心理学应该拓宽视野看到人类的积极品质, 如美德,如爱、宽恕、感激、智慧和乐观等,有的研究者提出怎样设计环境因素以唤起积极的行为,以帮助提升生活质量。有的心理学家建议管理者应当努力培养员工的愉悦、兴趣、自豪和满足等积极情绪,从而促进组织的兴旺和发展。这些都表明,强调人性的积极面可以注重于培养和调动人性中固有的潜在力量,从而使得个人或者组织更有效发展 。
二、积极心理学的“积极”研究结果
(一)积极的主观体验
积极心理学的最重要研究结果主要是主观幸福感和乐观主义等积极主观体验,以及对积极情绪与身体健康的关系的探讨。主观幸福感,即人们对其生活质量的主观认知和评价。研究指出,幸福感的关键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和目标如何在外部事件与生活质量之间进行协调。他们认为人们的幸福感来自于人们对事件的解释而不是事件本身。研究发现,保持乐观的病人比面对现实的病人的症状出现更晚,活得也更久。
(二)积极的人格特质
积极心理学认为将人具有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并具有适应性能力,人本身具有自决、成熟防御机制、智慧、创造性等积极人格特质。自决理论探讨了三种相关的人类需要:胜任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和自主的需要。认为当这些需要得到满足时,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发展将是乐观的。满足这些需要的个体受内在激励,能够充分发挥潜能,并能够积极地寻求更大地挑战。
(三)积极的社会环境
积极心理学对群体层面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人类幸福的环境条件是什么?是家庭?是学校?是社会?影响天才发展,创造力的表现的社会环境因素是什么?。有研究指出,“母亲是冷酷、挑剔、爱控制人、不民主”的青少年更可能关注外部、实利的价值;而“母亲是温和、易接受人、民主”的个体则更有可能发展内在的价值。有研究证实:当孩子们的周围环境提供了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他们最有可能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反之,这些孩子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方式。
三、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结果的反思
积极心理学兴起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繁荣的大好心理图画,让我们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光明。但正如任何新兴事物在其产生初期存在着不完善和乃至错误一样,积极心理学也存在着自身的问题。
(一)不同的价值观念对研究结果的理解问题
幸福感、快乐等体验与社会文化价值观念错综复杂地联系在一起。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将幸福、快乐作为其社会的首要的目的。这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有明显的表现,西方社会文化更加强调享受生活等价值观念,而东方社会文化则不同。可以说,人们怎样来创造一个有意义的生活是受到其社会文化限制的。那么,哪些经历、哪些与他人的关系是人们应该追求的,将是积极心理学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二)有关“终极目标”的问题
幸福、快乐究竟是不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它们是不是只是在对有意义的活动的追求过程中的副产物?如何理解人类自我实现的价值?当把追求主观层面的幸福当作是一个终点,一个目标时,那么自我实现又怎么达到?这个问题是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深层灵魂拷问,有待积极心理学家给予理论和实际研究的回答。
(三)有关精神病理学研究的问题
长期以来在心理学中存在着精神病理学研究倾向的传统,那么,如何将对人用精神病理学的术语加以概念化和治疗的传统转变为对其积极功能的研究?如何改变心理学家将注意力置于负面问题的思维定势,改变病理学基础上的治疗实践?如何使专业的精神健康科研机构将珍贵的科研经费和人力资源用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上?这些问题都将是积极心理学家所面临的实际与迫切的任务。
(四)研究对象的问题
据了解,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中年人,中年人与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在知识、阅历、思维、情感、社会性等方面有较大差异,因此,他们的行为表现也会有不同,研究对象的限定性,往往使结论缺乏普适性,不能很好的客观地反映人们总体的心理现象,也不能做出客观公正的分析,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积极心理治疗。而青少年群体和老年人以及退休人员群体的心理问题更为突出,青少年是比黄金珍贵却比玻璃还脆弱的,他们是极有价值的社会存在,对社会发展更有积极意义,对他们进行研究,应该是势在必行的迫切需求。随着老年化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老人独守空巢,子女们忙于自己的事业,无法满足陪伴父母的需求,导致老年人孤独终老,寂寞抑郁,晚年生活质量堪忧。作为人类社会非常重要的社会群体,应该给予恰当关注与关爱。因此,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覆盖不同年龄、不同民族群体,对其进行差异性对比研究,以便获得更加客观准确的研究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