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口腔诊疗过程中口腔器械不可避免地被患者的唾液、血液、体液所污染,如消毒措施不当,细菌、病毒的传播即可通过器械进行传播。随着口腔医疗水平的快速发展,口腔科诊疗器械种类不断增加,且慢形状复杂,使用频繁,污染严重。有调查表明,口腔科器械是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等血液传播性疾病和消化道传染病的传播媒介。因此,切断经口腔器械传播途径是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重要手段。加强和改进口腔器械消毒灭菌工作,对预防医院感染,尤其是控制外源性感染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就口腔器械微生物污染及其消毒现状综述如下。
1口腔器械微生物污染及医务人员医源性感染现状
1.1口腔器械微生物污染状况
口腔科器械除被病人的牙血、唾液等污染外,亦可被环境、医务人员手所污染。HBV、HCV、HIV不仅经血液,亦可经唾液污染口腔器械。我国医院口腔科器械HBV污染率为5%~30%;城镇个体牙科诊所器械HBsAg阳性率为37%;农村诊所牙科器械HBsAg阳性率高达62%。牙钻手机污染细菌总数达50 000~5 000 000cfu/cm2,同时牙种植专用手术器械、牙周探针、牙挺、拔牙钳等均有不同程度细菌污染,常见致病菌有沙门菌,大肠菌群,痢疾杆菌,假单胞菌以及真菌等。
1.2医务人员医源性感染状况
口腔科器械污染不仅危及病人,亦危及医务人员。我国约有1.2亿人口携带乙型肝炎病毒,口腔科医务人员接触众多未知的感染者和病源携带者,在诊疗过程中,通过病人的唾液、血液,使医务人员感染的机会增多。口腔科医务人员血清HBsAg阳性率又是其他科室人员的4倍。因此,切断其经口腔器械传播的途经,规范口腔器械的消毒管理非常必要。
2口腔器械消毒灭菌存在的问题
2.1临床医务人员认识不足,不重视消毒工作。大多数口腔医师无菌观念不强,对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口腔科诊疗工作与传染病的预防关系不大,忽视合理有效的消毒灭菌工作。
2.2临床医务人员对消毒灭菌技术缺乏了解,不能合理选择和使用现有消毒技术。大多数口腔医师消毒灭菌知识欠缺,不能合理选择和使用现有的消毒技术。部分口腔科器械如手机、车针,由于较贵,配置数量不足,难以满足临床周转使用,故仍采用就地消毒后使用,消毒后器械上乃可检出细菌、潜血,HBsAg阳性。有的医院医疗器械消毒合格率仅25.1%消毒效果难以保证。有的医院医疗器械消毒合格率仅25.1%。
2.3医院对口腔科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不够重视。部分医院认为口腔科消毒灭菌投入成本比较高,如超声清洗机、机械清洗机等,无明显经济效益。故很多医院无相应的专业的消毒灭菌配置,无单独的污物处理间等。
2.4硬件设施差,人员配置不合理。口腔科护士配备不足,贵重器械数量不足,不能满足临床病人的需要,也达不到《诊疗器械消毒规范》的要求。
2.5现有消毒方法多难适应口腔器械周转快、需快速消毒的要求。譬如,压力蒸汽灭菌作用时间较长,干热灭菌不适宜于怕热器械,紫外线杀菌作用较弱,甲醛与戊二醛作用慢且对皮肤粘膜有剌激性和致敏性,含氯消毒剂和过氧乙酸对器械有腐蚀性,苯扎溴铵(新洁尔灭)和氯己定(洗必泰)不能灭活乙型肝炎病毒。且化学消毒剂浸泡液有的毒性较大,对皮肤粘膜有刺激,有的对金属腐蚀性,有的消毒剂因反复使用浓度降低,消毒效果难以保证。
3对策
3.1提高对口腔科医院感染的重视。不能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切实加强口腔科器械的消毒灭菌工作。提供应有的条件,配备必要的消毒设施,建立健全消毒灭菌制度与流程,专人管理,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做好监督工作。
3.2加强相关人员消毒灭菌知识的培训。每年定期对口腔科医护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尤其是新职人员、进修生、实习生。通过培训,使大家掌握消毒灭菌知识。
3.3口腔器械的消毒与灭菌
3.3 1一般口腔器械应按"消毒-清洗-灭菌"的程序处理后再次使用。病人用过的器械已被严重污染,消毒使之无害化后再清洗,可保护医务人员与防止污染环境。口腔门诊手机在使用后其表面和精细的腔隙内污染严重,因此使用后应给予表面和腔隙的彻底清洗。机械清洗机通过多个喷口喷射的可变方向的高压高温水流,进行全方位的冲洗,保证手机内腔的冲洗质量,其效果好于超声清洗和手工清洗。中危器械提倡超声清洗,以振荡器械上不易清洁的附着物,提高清洗效果。清洗后的灭菌,对不怕高温的金属、玻璃器械,可采用干热180℃作用30 min,锐利器械(如锋利的刀片)则不宜采用此法。按照《医疗机构口腔诊疗机构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高危器械如口腔诊疗门诊手机、牙种植专用手术器械、牙周探针、牙挺、拔牙钳、车针、根管治疗器械等均应采用压力蒸汽灭菌。
3.3.2金属器械和怕热器械如成型片夹、开口器、各类充填器,可完全浸入2%碱性戊二醛溶液内,在常温下浸泡30 min(消毒)或4~6 h(灭菌)。浸泡后取出的器械,必须用无菌蒸馏水冲净残留戊二醛方可使用。
3.3.3口腔检查器材一律使用一次性物品。如一次性口腔器械盒、吸唾器、漱口杯、注射器、手套等,使用后应浸泡在含氯消毒剂(500mg/l),时间为30min,浸泡的容器要加盖,初步消毒后装入黄色垃圾袋中放专门地点保存,并由指定的特种医疗垃圾回收部门统一回收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做好交接登记,严格杜绝回流市场。
3.4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消毒灭菌物品是否合格,必须通过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才能确定。按照《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规定的要求定期进行监测。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进行生物学和化学监测。生物学监测每月进行一次,要求细菌数≤100cfu/ml;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合格率须达100%,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化学监测应根据消毒剂和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如含氯消毒剂应每日监测,戊二醛至少每周监测一次,以保证消毒效果。
3.5加强医务人员个人防护。
3.5.1普遍性预防措施由于口腔科的特殊性,从病人的病史和检查中不能可靠地判断出病人是否感染了HBV、HIV或其他传播性疾病。有调查发现,刺伤感染HBV携带者的血液,10%—30%的医务人员可有乙型肝炎的危险。因此口腔专业的高风险要求医务人员必须认识到医院感染的重要性,树立把任何病人的血液及污染有血液的物品都认为具有潜在感染危险的观念,加强自我防护意识,严格遵守《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采取预防性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3.5.2口腔科医务人员的手是直接传播口腔医院感染的主要渠道。医务人员应养成戴手套和洗手的习惯。在口腔诊疗过程中就穿工作服、戴好帽子、口罩、一次性手套以及防护眼镜等,严格掌握洗手的指征,接触每一个病人前后均应正确洗手或进行手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总之,应严格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口腔科诊疗器械的消毒灭菌管理,包括器械清洗规范、器械消毒灭菌方法选择正确、灭菌过程规范、消毒灭菌物品管理规范等,避免通过口腔科器械介导传播疾病。
1口腔器械微生物污染及医务人员医源性感染现状
1.1口腔器械微生物污染状况
口腔科器械除被病人的牙血、唾液等污染外,亦可被环境、医务人员手所污染。HBV、HCV、HIV不仅经血液,亦可经唾液污染口腔器械。我国医院口腔科器械HBV污染率为5%~30%;城镇个体牙科诊所器械HBsAg阳性率为37%;农村诊所牙科器械HBsAg阳性率高达62%。牙钻手机污染细菌总数达50 000~5 000 000cfu/cm2,同时牙种植专用手术器械、牙周探针、牙挺、拔牙钳等均有不同程度细菌污染,常见致病菌有沙门菌,大肠菌群,痢疾杆菌,假单胞菌以及真菌等。
1.2医务人员医源性感染状况
口腔科器械污染不仅危及病人,亦危及医务人员。我国约有1.2亿人口携带乙型肝炎病毒,口腔科医务人员接触众多未知的感染者和病源携带者,在诊疗过程中,通过病人的唾液、血液,使医务人员感染的机会增多。口腔科医务人员血清HBsAg阳性率又是其他科室人员的4倍。因此,切断其经口腔器械传播的途经,规范口腔器械的消毒管理非常必要。
2口腔器械消毒灭菌存在的问题
2.1临床医务人员认识不足,不重视消毒工作。大多数口腔医师无菌观念不强,对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口腔科诊疗工作与传染病的预防关系不大,忽视合理有效的消毒灭菌工作。
2.2临床医务人员对消毒灭菌技术缺乏了解,不能合理选择和使用现有消毒技术。大多数口腔医师消毒灭菌知识欠缺,不能合理选择和使用现有的消毒技术。部分口腔科器械如手机、车针,由于较贵,配置数量不足,难以满足临床周转使用,故仍采用就地消毒后使用,消毒后器械上乃可检出细菌、潜血,HBsAg阳性。有的医院医疗器械消毒合格率仅25.1%消毒效果难以保证。有的医院医疗器械消毒合格率仅25.1%。
2.3医院对口腔科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不够重视。部分医院认为口腔科消毒灭菌投入成本比较高,如超声清洗机、机械清洗机等,无明显经济效益。故很多医院无相应的专业的消毒灭菌配置,无单独的污物处理间等。
2.4硬件设施差,人员配置不合理。口腔科护士配备不足,贵重器械数量不足,不能满足临床病人的需要,也达不到《诊疗器械消毒规范》的要求。
2.5现有消毒方法多难适应口腔器械周转快、需快速消毒的要求。譬如,压力蒸汽灭菌作用时间较长,干热灭菌不适宜于怕热器械,紫外线杀菌作用较弱,甲醛与戊二醛作用慢且对皮肤粘膜有剌激性和致敏性,含氯消毒剂和过氧乙酸对器械有腐蚀性,苯扎溴铵(新洁尔灭)和氯己定(洗必泰)不能灭活乙型肝炎病毒。且化学消毒剂浸泡液有的毒性较大,对皮肤粘膜有刺激,有的对金属腐蚀性,有的消毒剂因反复使用浓度降低,消毒效果难以保证。
3对策
3.1提高对口腔科医院感染的重视。不能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切实加强口腔科器械的消毒灭菌工作。提供应有的条件,配备必要的消毒设施,建立健全消毒灭菌制度与流程,专人管理,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做好监督工作。
3.2加强相关人员消毒灭菌知识的培训。每年定期对口腔科医护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尤其是新职人员、进修生、实习生。通过培训,使大家掌握消毒灭菌知识。
3.3口腔器械的消毒与灭菌
3.3 1一般口腔器械应按"消毒-清洗-灭菌"的程序处理后再次使用。病人用过的器械已被严重污染,消毒使之无害化后再清洗,可保护医务人员与防止污染环境。口腔门诊手机在使用后其表面和精细的腔隙内污染严重,因此使用后应给予表面和腔隙的彻底清洗。机械清洗机通过多个喷口喷射的可变方向的高压高温水流,进行全方位的冲洗,保证手机内腔的冲洗质量,其效果好于超声清洗和手工清洗。中危器械提倡超声清洗,以振荡器械上不易清洁的附着物,提高清洗效果。清洗后的灭菌,对不怕高温的金属、玻璃器械,可采用干热180℃作用30 min,锐利器械(如锋利的刀片)则不宜采用此法。按照《医疗机构口腔诊疗机构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高危器械如口腔诊疗门诊手机、牙种植专用手术器械、牙周探针、牙挺、拔牙钳、车针、根管治疗器械等均应采用压力蒸汽灭菌。
3.3.2金属器械和怕热器械如成型片夹、开口器、各类充填器,可完全浸入2%碱性戊二醛溶液内,在常温下浸泡30 min(消毒)或4~6 h(灭菌)。浸泡后取出的器械,必须用无菌蒸馏水冲净残留戊二醛方可使用。
3.3.3口腔检查器材一律使用一次性物品。如一次性口腔器械盒、吸唾器、漱口杯、注射器、手套等,使用后应浸泡在含氯消毒剂(500mg/l),时间为30min,浸泡的容器要加盖,初步消毒后装入黄色垃圾袋中放专门地点保存,并由指定的特种医疗垃圾回收部门统一回收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做好交接登记,严格杜绝回流市场。
3.4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消毒灭菌物品是否合格,必须通过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才能确定。按照《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规定的要求定期进行监测。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进行生物学和化学监测。生物学监测每月进行一次,要求细菌数≤100cfu/ml;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合格率须达100%,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化学监测应根据消毒剂和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如含氯消毒剂应每日监测,戊二醛至少每周监测一次,以保证消毒效果。
3.5加强医务人员个人防护。
3.5.1普遍性预防措施由于口腔科的特殊性,从病人的病史和检查中不能可靠地判断出病人是否感染了HBV、HIV或其他传播性疾病。有调查发现,刺伤感染HBV携带者的血液,10%—30%的医务人员可有乙型肝炎的危险。因此口腔专业的高风险要求医务人员必须认识到医院感染的重要性,树立把任何病人的血液及污染有血液的物品都认为具有潜在感染危险的观念,加强自我防护意识,严格遵守《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采取预防性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3.5.2口腔科医务人员的手是直接传播口腔医院感染的主要渠道。医务人员应养成戴手套和洗手的习惯。在口腔诊疗过程中就穿工作服、戴好帽子、口罩、一次性手套以及防护眼镜等,严格掌握洗手的指征,接触每一个病人前后均应正确洗手或进行手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总之,应严格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口腔科诊疗器械的消毒灭菌管理,包括器械清洗规范、器械消毒灭菌方法选择正确、灭菌过程规范、消毒灭菌物品管理规范等,避免通过口腔科器械介导传播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