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似乎愿意等待那个“时间窗口”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ubis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8年5月美国宣布退出伊朗核协议、重启对伊朗制裁后,伊朗对外展示了令人惊讶的战略忍耐和克制。近几个月来,伊朗一直致力于与核协议剩余方合作,挽救核协议并尽量减少美国重启制裁的影响。但是,随着2018年11月美国启动更加严厉的第二轮制裁,特别是欧盟未按计划推出帮助伊朗规避美国金融制裁的“特殊目的工具”后,伊朗维持现状的决心似乎出现了动摇。
2018年10月27日,伊朗总统鲁哈尼为赢得议会对四名新部长的信任投票发表讲话。鲁哈尼在讲话中指责美国的敌意已经不是针对伊朗政权,而是针对伊朗整个国家。

  2018年12月初,伊朗试射了一枚可携带多弹头的中程弹道导弹。2019年1月7日,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沙姆哈尼表示,“欧洲错失了挽救核协议的机会”。不仅如此,随着1月8日欧盟宣布对伊朗情报机构和官员进行制裁,以及1月11日美国表示将在波兰举行“反伊朗峰会”后,德黑兰的怒火被点燃了。1月13日,伊朗原子能组织主席萨利希表示,“伊朗已开始准备生产20%丰度的新型核燃料”。1月15日,伊朗进行了太空运载火箭的试验……
  有分析人士认为,德黑兰此轮强硬表态和回应已不仅仅是威胁,而是要跨过“红线”。那么,伊朗真的会放弃核协议吗?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恐怕要先弄清楚两个问题。

为何选择继续履约


  应该讲,面对美国退约引发的“伊核脱轨危机”,伊朗理论上有五种应对选项:一是退出协议、全面恢复核计划,即不管出于自保还是应对未来可能的谈判,伊朗会将核能力迅速恢复至核协议达成前的水平,甚至可能效仿“日本模式”或者“朝鲜模式”,追求一种更为临界的核能力,树立对美国更为强势的地位。二是奉行边缘政策,即通过缓慢、渐进的方式违反核协议,测试各方底线,为博弈和谈判争取筹码。在核领域,伊朗可以通过接近或者小幅跨越各种核协议规定的阈值来进行试探。比如,增加浓缩原料和离心机组件的生产,推高铀浓缩的水平和库存上限,也可以暂停执行“附加议定书”或停止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但为了避免危机失控,伊朗也会宣布一旦美国重新加入协议,它会恢复核协议对自己的限制。在非核领域,伊朗可以加速弹道导弹的研发活动,并发展运载火箭技术,也可以利用代理势力对美国及其中东盟友的利益加大挑战。三是保持现状、坚守协议,即通过继续履约争取核协议剩余方对自己的政治支持和经济补偿,尽量减少美国重启制裁的影响。保持现状也意味着伊朗可以根据形势变化灵活调整,如坚守协议得不偿失,便可以选择退出,恢复核计划,但如强化对抗风险过大,也可伺机转向对话和谈判。第四、第五种选择自然就是有条件谈判和大幅度妥协。对伊朗来讲,如果恢复谈判,最好是美国先重返协议、继续履约,次之是美伊同时让步,伊朗以有限合作换取美国放松制裁压力,最差是伊朗单方面妥协,按照美国退约时提出的大部分要求修改协议或达成新交易。
  德黑兰会作何选择?至少从目前来看,第三种方案比较得伊朗的青睐。在此过程中,经济利益、风险控制、战略盘算无疑是决定性因素。首先,就经济利益来讲,伊朗政府的判断是只要继续履约,确保核协议剩余方帮助伊朗继续出口石油,提供规避美国金融制裁的贸易结算工具,那么即便美国全面恢复对伊制裁,也未必能达到之前的制裁效果。实际情况大体印证了伊朗的判断。美国的制裁威胁虽然导致伊朗石油出口急剧下降,但总体降幅小于预期。事实上,由于担忧油价高涨,美国向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印度、意大利、希腊、日本、韩国和土耳其提供了继续购买伊朗石油的制裁豁免。有分析人士认为,随着日、韩等国重新购买伊朗石油,伊朗的石油出口量可能反弹至日均150万桶,这可能远高于德黑兰100万桶/天的心理和财务底线。鉴于石油收入对伊朗政权的重要性,违反或退出核协议的经济代价是德黑兰不愿承受的。
  其次,就風险控制来讲,伊朗显然知道上述五种方案都存在缺陷。退出核协议虽然有助于强化博弈地位,但风险最大,很容易引发伊朗与美国及其中东盟友的军事冲突。奉行边缘政策的风险同样难以管控,不仅会给美国提供伊朗违约的口实,也可能导致核协议剩余方放弃对伊朗的支持。有条件谈判在当下难以促成,美国退约后,伊朗已对美国严重缺乏信任,事实上,特朗普政府目前也不愿做出任何让步。而无条件谈判则很可能诱使美国得寸进尺,损害伊朗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危及政权的执政合法性。保持现状的方案也不完美,伊朗可能要长期忍受制裁的痛苦,但相对其他选择,维持核协议好在风险可控,回旋余地较大;从战略层面来看,维持核协议显然有助于分化美国和欧洲,扩大二者在伊核问题上的分歧。继续履约也有助于弱化国际社会对伊朗非核活动的关注,有利于提高伊朗的国际声誉,帮助其扩大贸易和外交关系,改善战略生存环境。
  正是基于这样的利弊分析和风险评估,伊朗在美国退约后一直倾向于通过保持现状、继续履约来应对“伊核脱轨危机”。那么问题由此而来:伊朗新近的强硬表态和回应是否意味着上述判断在发生变化呢?

有哪些新变化


  通过对伊朗新近行为进行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四个变化。
  首先,伊朗在核领域正尝试低水平的“红线”试探活动。伊朗的违约调门显然在提高,强调自己“已开始准备生产20%丰度的新型核燃料”。不过,这种行为是否违约,主要看核协议规定的六个“红线”是否被突破:铀浓缩水平不得超过3.67%;浓缩材料库存不超过300公斤;IR-1型离心机数量不超过5060台;福尔多核工厂转为研究机构,不得进行浓缩活动;阿拉克重水反应堆接受改造,不得生产武器级钚;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全面核查。显然,伊朗在这六方面尚没有违约行为,所谓的“设计和准备工作”应属于接近“红线”的低水平试探活动,伊朗试图借此提高其违约威胁的可信度。不仅如此,也应看到此次强硬表态,伊朗内部不同派系是存在程度差异的。军方、核研发机构的态度很强硬,认为欧洲在挽救核协议上没有实质作为,强调这种状况不可接受。经济、外交部门的口吻则偏温和,强调各方挽救核协议的努力还不够,认为现有状况不可持续。但不管怎样,大家的潜台词是“再等等看”,而不是“到此为止”。显然,在核问题上,以鲁哈尼总统为首的温和派还把握着主导权。对伊朗来讲,威胁违约与违约显然不同,违约也有程度之分,违约并不等于是要退约。   其次,伊朗对欧盟的失望和不耐烦显著增加。2018年5月美国退出核协议时,欧盟信誓旦旦地表示,只要伊朗继续履约,将竭力为其提供政治支持和经济补偿,但实际上欧盟只是象征性地出台了“阻断法案”。伊朗要求欧盟帮助其绕过美国的金融制裁。欧盟表示可以提供一种“特殊目的工具”,方便欧洲企业继续与伊朗进行贸易,并承诺会在11月前推出。但当美国如期启动第二轮制裁,切断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与伊朗的联系后,欧盟不仅未按计划推出“特殊目的工具”,反而出台了自核协议签署以来针对伊朗的首次制裁。在伊朗看来,欧盟对伊朗正在奉行双轨政策,虽然其仍致力于挽救核协议,但也谋求遏制伊朗的弹道导弹活动和地区影响力。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沙姆哈尼近期做出“欧洲错失挽救核协议机会”的表态,无疑反映了伊朗对欧盟与日俱增的失望和不耐烦。作为哈梅内伊在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代表,沙姆哈尼与议长拉里贾尼一样,支持鲁哈尼与欧盟接触、挽救核协议。此次态度转向强硬可能意味着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内部的权力平衡会发生变化,这对伊朗最高权力机构的立场和政策或将产生影响。
  第三,伊朗在弹道导弹研发活动上恢复了强度。在此轮回应中,伊朗恢复了中程弹道导弹和太空运载火箭的试射活动。2015年7月核协议签订后,得益于协议带来的经济红利和政治自信,伊朗曾显著增加中程弹道导弹试验(2016年有九次,2017年上半年有四次)。但是,随着特朗普上台,美国开始在中东地区特别是叙利亚对伊朗采取高压姿态和坚定的军事回应后,自2017年7月以来,伊朗还没有进行中程弹道导弹试验。虽然在此期间,伊朗也曾多次通过试射短程导弹、反舰导弹、巡航导弹对外展示强硬,但在与核投射能力密切相关的中程弹道导弹试验上,伊朗一直十分克制和谨慎。此次伊朗决定测试多弹头中程弹道导弹并恢复太空运载火箭试验,显然向外界传递了三个信号:一是表明立场,拒绝将核问题与弹道导弹问题挂钩,强调自己不会放弃战略反击能力;二是展示实力,通过展现更加先进的导弹突防能力,对美国、以色列可能的军事冒险企图进行威慑;三是暗示潜力,表明自己在中远程弹道导弹研发上已具备相当的技术储备,如迫不得已选择拥核,有能力快速实现突破。
  第四,伊朗在地区博弈中的避险偏好有所降低。应该看到,自伊核问题陷入“脱轨”危机以来,伊朗在地区博弈中一直保持着较强的避险偏好。比如,自2017年以来,伊朗显著减少了在叙利亚和海湾地区试探美国军事力量的努力,转为寻求对美国在中东的两个最重要盟友沙特和以色列施加更大的压力。在也门,伊朗向胡塞武装提供了大量武器、物资和技术援助。在加沙,伊朗加强了对巴勒斯坦激进势力的资金支持和军事培训。在叙利亚和黎巴嫩,伊朗谋求建立导弹生产设施和军事基地。但是,当伊朗与沙特、以色列在也门、叙利亚的冲突趋于激化时,伊朗也善于运用战术性策略来缓解紧张局势。比如,寻求通过政治方式解决也门冲突,对以色列在叙利亚的军事行动一直较为克制,甚至一度接受了俄罗斯的调节,对其在叙南部的军事力量有所撤退,以避免冲突失控。但是,近一段时间以来,伊朗和以色列在叙利亚的冲突再度升级。显然,随着美国的制裁压力不断加大,伊朗在地区博弈中继续保持克制的耐心有所降低。
  总体而言,随着继续履约带来的好处减少,伊朗的盘算开始改变,其应对“伊核脱轨危机”的策略正在调整。如果说原来侧重于保持现状、坚守协议,那么现在则倾向于保持现状与边缘政策相结合。当然,这种变化是缓慢和渐进的。虽然核协议仍在执行,但伊朗对现状的不满在加剧,伺机求变的倾向在加大。

伊朗会放弃核协议吗


  当然有这种可能!伊朗不会不计成本地留在核协议框架内,或者天真地认为只要白宫换主,美国就会重返核协议。如果继续履约得不偿失,伊朗很可能会选择边缘性违约做出回应;如果局势依然得不到改善,那么伊朗最终选择大幅违约甚至放弃协议的可能性就会很大。但是,至少目前来看,伊朗短期内选择继续留下的可能性会更大。理由如下:
  第一,继续履约经济上依然利大于弊。从石油出口情况来看,伊朗目前仍能维持日均100万至150万桶的石油出口量。虽然油价近期承压下行,但大体已稳定在每桶50至60美元区间。2019年伊朗财政预算是按照油价每桶54美元、日出口150万桶的标准制订的。因此,至少在美国的石油出口豁免取消之前,伊朗的石油收益情况不会太差。
  第二,基于综合考虑,欧盟推出“特殊目的工具”的可能性依然很大。有消息透露,法国、德国和英国就此问题已达成初步共识,该机构可能设在法国,由德国人担任主管,英国作为股东加入。当然,初始版本的“特殊目的工具”可能不会处理大规模贸易,比如石油交易,但可先为人道主义贸易提供结算渠道。随着医疗短缺情况日益加剧,这对伊朗来讲也非常重要。
  第三,美国的“最大压力”政策已经遇到瓶颈,继续强推能否迫使伊朗服软不说,还很可能加大美国与主要大国闹翻的风险。当前,放缓制裁步伐已是美国迫不得已的选项,这或许能给伊朗提供一定的喘息空间。
  最后,伊朗未必计较一时之短长。在长时间的核危机中,伊朗已经展示了抵抗美国制裁的丰富经验和坚韧意志。从时间窗口来讲,如果在核协议剩余方的帮助下,伊朗抵抗能力足够,那么它是否愿意等待2020年可能出现的新变化?根据核协议,联合国届时将取消针对伊朗的常规武器制裁,而美国将举行总统选举。目前來看,伊朗似乎愿意等待。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其他文献
以色列特拉维夫,雅孔河的泥水与碧蓝色的地中海交汇,场面壮观。  近段时间以来,西亚北非地区冲突不断。与此同时,在一向平静的东地中海地区,土耳其高调介入利比亚局势、与利比亚民族团结政府签署海上划界协议,塞浦路斯、希腊、以色列三国签署东地中海天然气管道协议等,似乎在喻示着一场新的地区危机正悄然酝酿,而这一切,起源于该海域的天然气储藏大发现,地区内原有的各种矛盾则进一步推动东地中海走向动荡。天然气大发现
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将于6月上旬举行,这是我国举行的一次重大主场外交,也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加入上合组织后的首次峰会。前不久,《世界知识》杂志社与中国海洋大学在青岛联合主办了“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前瞻”研讨会。与会学者以“上海合作组织再定位的中国基点”“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各国关系的未来发展”为主旨,对上海合作组织首次扩员后在政治、经济、安全、人文、对外交往、机制建设等領域取得的成就、面临的挑战、应对策
2019年3月31日,斯洛伐克新当选总统恰普托娃现身斯洛伐克总统府前,拍摄宣传片。  3月31日晚,斯洛伐克国家选举委员会宣布,现年45岁的斯洛伐克知名律师苏珊娜·恰普托娃在第二轮总统大选中以58.40%的得票率击败其竞争对手马罗什·谢夫乔维奇,当选斯洛伐克第五任总统。恰普托娃将于6月15日正式宣誓就职。这位被众多媒体称为“中欧版马克龙”的单身母亲,何以从13名总统候选人中突出重围、以绝对优势登上
在欧洲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前,原本被暂时“压制”的难民问题就已经有了“破土而出”的迹象。在外有土耳其威胁“放难民入欧”、内有各成员国不能和衷共济的困境下,难民问题仍是欧盟需要全力应对的重大挑战。疫情从政治、经济和安全层面加大了欧洲解决难民问题的难度,难民问题在疫后恢复需要面对的诸多挑战中将始终是欧洲的一块心病。难民问题“卷土重来”  2015年以来,在遭到难民危机的严重冲击后,欧盟在内部采取了加
哈桑·鲁哈尼8月3日宣誓就任伊朗总统,开始其第二任期。鲁哈尼5月20日以57%的得票率在伊朗第12届总统选举中获胜,成功连任。这一结果被认为是伊朗改革派的胜利,并将对下任伊朗最高領袖选举产生直接影响。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东京都知事选举7月5日进行投计票,22位候选人创最多人参選纪录。67岁的小池百合子顺利击败众多竞争者连任成功,任期四年。据报道,新冠疫情的阴影下,小池百合子以“避开导致疫情扩大的三密”为由,未举行街头演讲,而是以在网上发布视频为主进行选举活动。她利用第一任期的成绩和作为现任的知名度,始终保持领先。其他参选人中,第三次参加知事选举的宇都宫得到立宪民主党、共产党、社民党的支援,但
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持续发酵,各国纷纷采取封闭的防疫措施,贸易流通渠道受阻,对全球贸易链条造成巨大冲击,农产品贸易市场也难以独善其身。过去两个月里,包括越南、俄罗斯在内的11个国家先后宣布农产品出口禁令,农业贸易中下游国家则加快粮食进口,市场投机行为增加,全球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剧烈。  为了保障我国粮食供应充足、价格稳定,4月28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等11个政府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2020
长眠在上海的犹太音乐大师卫登堡。  阿尔弗雷德·卫登堡(Alfred Wittenberg,1880~1952年)在纳粹上台前已是驰誉德国乃至欧洲乐坛的小提琴家和钢琴家。然而,纳粹的反犹政策使他在德国难以生存,不得不随成千上万的犹太难民来到中国避难。在上海,他的音乐天才在艰苦条件下反而得到了超长的发挥,还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中国学生。战后他没有回德国,而是继续在中国演奏和教学,直至生命的终点。名扬欧
6月1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美国将对参与调查美方在阿富汗战争中行为的国际刑事法院官员实施经济制裁和入境限制。当天,特朗普发布的行政令说,美国不是国际刑事法院缔约国,该法院对美方人员不具有管辖权。国际刑事法院针对美国军事和情报人员在阿富汗行为的调查威胁到美国主权和国家安全及外交政策。随后,国际刑事法院发表声明,对美国政府的威胁和胁迫“深表遗憾”。声明说,美方此举是国际刑事法院及《罗马规约》下的国
11月14日,“2020年度國际形势研讨会”暨“世界知识论坛2020”在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世界知识》杂志社与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联合举办,2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围绕2020年的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从不同方向和角度发表看法,进行研讨,精彩内容形成本期“封面话题”。  世界知识出版社董事长苏文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张蕴岭作主旨发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