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的故事之纸的原料

来源 :七彩语文·写字与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0230612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的造纸术通过使用廉价易得的原料,制造出适合书写,便于印刷、传播的纸张,取代了笨重的金石竹木和昂贵的缣帛等文字载体,成为全世界最广泛使用的材料。本文介绍的特指中国古代传统造纸的主要原料,主要有植物纤维、纸药、水和其他辅助材料。和中国人的天人合一观念一致,这些原料大多是来自天然的可再生资源。
  植物纤维是造纸的最主要原料。上一期说过,东汉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渔)网以为纸。”宋代《文房四谱》记载“蜀中以麻为纸……。江、浙间多以嫩竹为纸。北土以桑皮为纸。剡溪以藤为纸。海人以苔为纸。浙人以麦茎、稻杆为之”。也就是说,到了北宋,用于造纸的植物纤维原料已经非常广泛。目前知道的造纸原料主要有桑、楮等的树皮,麻、藤,竹、芦苇、水稻、小麦等草本植物的秸秆以及棉花等。




  麻是造纸中最早使用的原料,主要有大麻、黄麻、亚麻和苎麻等,统称为“麻”。麻在我国很早就用于衣着,蔡伦用的破布、旧渔网实际上也是麻制品,故麻纸又称布纸。据称麻纸柔软坚韧、细滑防水,广泛应用于书法、书籍和缮写公文方面。西晋、东晋及南朝书家多用麻纸作书,西晋时所造的麻纸在故宫博物院还藏有遗物,即西晋文学家陆机写的《平复帖》,这是迄今我国传世最早的纸本法书。麻纸用草药黄蘖(nie)浸过,颜色变黄可以防虫,称为黄纸。王羲之曾一次送谢安黄纸九万张,可知当时有大批量生产的能力。汉末至唐近千年间传世的书法绘画绝大多数用的是麻纸,但从唐以后麻不再是造纸主要原料,皮纸产生后很快成为主要的书画用纸。据专家考证唐冯承素摹王羲之《兰亭序》、北宋李建中《同年帖》用的是皮纸。
  楮和桑等树种的树皮古代被大量用于造纸,也称皮纸。楮皮纸与麻纸相比,更适宜于书写和绘画,现藏于故宫的北宋米芾书《苕溪诗帖》用楮皮纸写成。南唐后主李煜以楮皮为原料制成一种高级书画用纸澄心堂纸,“肤若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为一时之甲。”受到欧阳修、蔡襄等文人的高度赞誉,直到清代宫廷还有仿制。桑树皮也是造纸的重要原料,是宋代温州名纸“蠲(juan)纸”的主要原料,质地“洁白坚滑”。皮纸质地坚韧,耐折耐磨,是纸币的理想材料。宋元明发行的“宝钞”就是用楮皮纸或桑皮纸印成。
  青檀属榆科,是珍贵稀少的中国乡土树种,在皖南广大丘陵曾普遍生长。青檀树皮是制造宣纸的主要原料,宣纸是书画创作最主要的纸种。用青檀树皮制造出来的宣纸,吸墨性强,不易变形,防虫蛀,寿命长,有薄、轻、软、韧、细、白的六大特点。在书画创作时,随着水墨的运用即可表现浓、淡、枯、焦之妙味,墨韵万变,历代书画家均视为珍品,郭沫若说:
  “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以表达艺术的妙味。”宣纸与浙江湖州的湖笔、安徽屯溪的徽墨和广东肇庆的端砚一起被誉为“文房四宝”。宣纸生产时,同时还需配以一定比例的泾县当地的沙田稻草。除稻麦草外,芦苇、龙须草等草类原料也被用于造纸。
  竹子造纸可能起源于唐代,南宋时,质轻价廉的竹纸被大量书写、印刷使用。传为东晋王献之所书的《中秋帖》所用纸笔特性均与东晋时代不符,其纸张即为竹纸,东晋时尚未发现使用,据专家考证,《中秋帖》实为北宋米芾临本。宋元之后一直到明清,南方盛产竹的福建、江西、浙江三省成为主要造纸产地。直到今天,福建用竹制造的玉扣纸仍享有盛名。






  其他原料。唐高宗李治应文成公主之请为西藏地区建立造纸工场。造纸工匠们就地取材,开发了三桠、冬麻、野茶、灯台树等的树皮和狼毒草的根等造纸原料。唐代四川女校书薛涛(768-831年)设计的名笺薛涛笺,是用木芙蓉皮制成的。据说海苔、藤也可造纸,藤纸滑、牢、细,还有不同的颜色,因此选作抄印书籍、缮写公文与书法等用途。棉花于唐代时传人中国,主要用于纺织,也是很好的造纸原料。
  我们介绍的主要是古代手工造纸。木材从19世纪初起成为现代造纸工业的主要原料,古代中国极少使用。此外,废纸也可以回收继续造纸。
  “纸药”也叫“滑”“粘液”“油水”,是从新鲜植物中提取的液汁,到南宋时,我国纸药已是种类繁多。纸药滑而不沾,确实给抄纸与晒纸帮了大忙。抄纸时用了纸药,使湿纸之间有一定的分隔,大大改善了剥纸操作。现代造纸采用了各种人工合成的化工产品来代替植物性纸药,统称为造纸助剂或造纸添加剂。
  水是生命之源,充满灵性的传统造纸技艺中,水的地位至为重要。蒸煮、洗涤、漂白、抄纸,哪一个环节都少不了水。古时造纸作坊多在水质清澈的倚山傍溪地带,宣纸的独特性能与当地的水质有关。史载温州蠲纸是浙江三大古纸之一,因水质恶化而失传。今天的传统造纸业可持续发展,对水源的保护是重要方面。今天的造纸工业高度现代化,技术突飞猛进,却无法替代某些传统手工造纸工艺。即使在今天,宣纸生产中传统的手工捞纸仍是必不可少的工序,寒冬腊月,为保证宣纸品质,捞纸工人要在接近零摄氏度的冰水纸槽中进行每日上千张的手工捞纸作业,其艰辛可想而知。
  (程金兰,南京林业大学轻工学院制浆造纸系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其他文献
漢字 “良”听说了涂涂闹的笑话,赶忙召集一家人为涂涂出谋划策!  “娘”先说:“我是女字旁,善良的小姑 ,慈祥的老大 。”   说:“我是米字旁,有米才有粮。”  “狼”接着说:“看清我的偏旁,我是大灰 。”  最后 说:“游泳高手就是我,‘氵’里常常来冲浪。”  “良”说,我们来玩个组词游戏写一写吧,让涂涂记记牢。  把左边的生字花补充完整,再把涂涂字条里的“小虫”捉出来。  涂涂改好了错别字
期刊
“这里是虫族领地,什么人?”苍老的声音突然凶悍起来,“不要以为虫子是低等生物,我们的智慧超越人类。”是母虫在说话,它的声音让其其以为是巫婆。  “巫婆,巫婆,你要我的什么?”其其问。“巫婆?我喜欢这个名字,可怜的小人儿,我能要你的什么呢?工蚁,去看看他们身上有没有带糖。”工蚁照做了。
期刊
“虫”是所有生物中种类及数量最多的一群,也是世界上最繁盛的物种。在组合成汉字时,“虫”部会处在不同的位置。我们根据它分别出现在左、右、下等不同的位置进行归纳练习。
期刊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意思是:饮酒一杯,咏诗一首,也足以令人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意。  十一个字,其中有两个“一”,“觞”和“畅”下部相同,“幽”绞丝左右相同。书法作品,要求万字不同,如何做到字同而形不同呢?这很有挑战性!  “一”太简单了!看看王羲之写的两个“一”,确实不同,第一个起笔、收笔棱角分明;第二个藏头护尾,内敛含蓄。如人,一个外向,而一个内向。
期刊
赵叔孺,名时,浙江鄞县人,是近代印坛的旗帜性人物。他凭借着端庄秀雅的印风与当代印坛盟主吴昌硕分庭抗礼,所产生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赵叔孺出身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曾是清朝同治皇帝的启蒙老师。幼年的赵叔孺即表现出超越常人的艺术领悟能力。八岁时当众表演画马,得到了当时的收藏大家林颖叔(后来成为赵叔孺的岳父)的赏识。结婚之后的赵叔孺在林颖叔家居住了近三年,林家收藏的艺术精品使他开阔了眼界,奠定
期刊
马戏团的精彩演出即将开始,有四位演员找不到自己的道具了,请你根据他们的动作和姿态,帮他们找一找吧!  跟着课本学写字  看过走钢丝表演的小朋友都知道,杂技演员手里通常会拿一根长杆,这是帮助他们调节身体平衡的重要道具。在汉字中,也有这样的“长杆”存在哟!一般来说,这根神奇的“杆子”就是长横。  我们来看个例字吧!  当杂技演员在钢丝上行走时,哪边的腿提起悬空,长杆就往另一边翘。“方”字也是这样,它的
期刊
雁门关是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地方。这里不仅是古代中国的边关重镇,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战役和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在这里,也是历代诗人、文人墨客的边塞诗歌、书画作品中不断出现的地方。小时候听的评书《杨家将》杨六郎的故事至今还耳熟能详,金庸的《天龙八部》多次提到雁门关,故事情节以雁门关起,又以雁门关终。不知还有历代多少风云人物在这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去年暑期,吴老师终于如愿走访了雁门关。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的东
期刊
泰山上,漫山遍野大大小小的题字石刻,蔚为壮观。这其中年代最早的,就是堪称泰山石刻之首的碑刻——《李斯碑》。《李斯碑》也被称为秦《泰山刻石》,这块碑只有十个字,其中一个还是残缺的,可就是这块只有十个字的“破石头”,为何却让今天的专家学者奉为稀世之宝?  话说,秦始皇一统江山后,于公元前219年,在大军护卫之下,浩浩荡荡从河南进入山东。这次,他是专为“泰山封禅”而来。在众人簇拥下,秦始皇缓步登上泰山之
期刊
起点数字艺术
期刊
书法常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