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港中文大学先进的管理意识很好地适应了政府、市场、学生三方的“消费主体”对高校的要求,对处于转型期我国高校的管理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作为一所实力雄厚、办学理念先进的国际知名高校,香港中文大学以其独特的书院制、弹性学分制、国际化办学、双语制教学以及多方位筹募能力等蜚声中外,与内地高校在管理中的一些通行做法相比,体现出了更加科学的管理意识。
在香港中文大学,笔者深刻的体会到,当文化素质教育理念、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理念、服务型大学理念成为大学工作认识的主流,高校管理必定淡化了固有的领导、命令、管制的行政约束形式,凸显出包括引导意识、培育意识和服务意识在内的更加科学的新型管理意识。
引导意识
香港中文大学赋予学生最明显的选择自由是实施弹性学分制。他们设立了最低的毕业学分,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前修完毕业,或是在剩下的时间内继续攻读其他学位。
这种做法迥异于内地的学年制,其好处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为学校运转注入活力,客观上能节省学校的办学资源。虽然内地和香港的情况不尽相同,但是这种做法对于内地高校的启示却是明显的:办学理念必须实行从管理到引导的过渡,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这种理念可以体现在学校课程(专业)设置、师资配备等方面。
相比而言,内地高校在强化“引导”意识时,必将担负着比香港高校更多的任务。对我国高等教育来说,只有确立“大学之道,开于明德、止于至善”的信念,不断更新高等教育观念,努力革除高等教育中的积弊与陈习,才能使高校避开社会浮躁风气的冲击,真正地成为学术及社会良心的诞生地。
培育意识
香港中文大学管理的另一大特色是独特的书院制。所谓书院制,即遵循英国牛津、剑桥的办学传统,在学院作为专业教学和研究的机构划分上,另外开辟书院,不同系别的学生可以自愿选择同一个生活、学习的书院,既照顾了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不同专业之间的交流帮助。
反观内地,基本没有高校的管理能够做到如此灵活,大都还是实行比较固定的单一系别集中管理的模式。由此看来,香港中文大学努力为学生创造环境的意识—姑且称为培育意识,的确值得内地高校进一步思考和借鉴。
大学立身的根本原则是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培植科学,并使之服务于全民族。由于实现该目标的途径是将教学和科研相统一,为此,借鉴香港中文大学管理中的“培育意识”在教学和科研领域将显得更加重要。
同时,在香港中文大学,双语教育是他们引以为豪的重要举措之一。所有语言类专业的授课都采用英文。如此强化性的培育措施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还为学生的自我发展多开辟了一条道路。
服务意识
考察中,香港中文大学在学生管理理念和制度上的人性化、科学化使笔者深受启发。总体来说,该校的管理宗旨是以学生为本,做好协调和沟通。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对学生的管理模式不再是禁止式的不平等模式,而是做到了向服务型、亲善型的和谐管理转变。
在香港中文大学的图书馆,笔者看到了“沟通、沟通、沟通”的醒目标语,很好地概括出了该校管理观的精髓。这种管理中不断强化的“服务意识”,的确应该是现代大学亟需的一种意识。
大学之所以存在,首先是为学生服务,其次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创造并引领知识潮流的发展。20世纪初,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指出,“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必须考虑每一项社会职能的实际价值,换句话说,它的教学、科研和服务都应考虑社会的实际需要。”
我国高校,必须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服务政府,服务社会,服务学生。因此,要将高校管理与政府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学生自身的要求联系起来,并建立长远的服务意识。
实际上,此时的服务意识换来的必将是政府的信赖、社会的赞誉和学生的依恋,对于学校的长期发展、无形资本的积累和拓展稳定的融资渠道,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作为一所实力雄厚、办学理念先进的国际知名高校,香港中文大学以其独特的书院制、弹性学分制、国际化办学、双语制教学以及多方位筹募能力等蜚声中外,与内地高校在管理中的一些通行做法相比,体现出了更加科学的管理意识。
在香港中文大学,笔者深刻的体会到,当文化素质教育理念、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理念、服务型大学理念成为大学工作认识的主流,高校管理必定淡化了固有的领导、命令、管制的行政约束形式,凸显出包括引导意识、培育意识和服务意识在内的更加科学的新型管理意识。
引导意识
香港中文大学赋予学生最明显的选择自由是实施弹性学分制。他们设立了最低的毕业学分,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前修完毕业,或是在剩下的时间内继续攻读其他学位。
这种做法迥异于内地的学年制,其好处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为学校运转注入活力,客观上能节省学校的办学资源。虽然内地和香港的情况不尽相同,但是这种做法对于内地高校的启示却是明显的:办学理念必须实行从管理到引导的过渡,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这种理念可以体现在学校课程(专业)设置、师资配备等方面。
相比而言,内地高校在强化“引导”意识时,必将担负着比香港高校更多的任务。对我国高等教育来说,只有确立“大学之道,开于明德、止于至善”的信念,不断更新高等教育观念,努力革除高等教育中的积弊与陈习,才能使高校避开社会浮躁风气的冲击,真正地成为学术及社会良心的诞生地。
培育意识
香港中文大学管理的另一大特色是独特的书院制。所谓书院制,即遵循英国牛津、剑桥的办学传统,在学院作为专业教学和研究的机构划分上,另外开辟书院,不同系别的学生可以自愿选择同一个生活、学习的书院,既照顾了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不同专业之间的交流帮助。
反观内地,基本没有高校的管理能够做到如此灵活,大都还是实行比较固定的单一系别集中管理的模式。由此看来,香港中文大学努力为学生创造环境的意识—姑且称为培育意识,的确值得内地高校进一步思考和借鉴。
大学立身的根本原则是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培植科学,并使之服务于全民族。由于实现该目标的途径是将教学和科研相统一,为此,借鉴香港中文大学管理中的“培育意识”在教学和科研领域将显得更加重要。
同时,在香港中文大学,双语教育是他们引以为豪的重要举措之一。所有语言类专业的授课都采用英文。如此强化性的培育措施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还为学生的自我发展多开辟了一条道路。
服务意识
考察中,香港中文大学在学生管理理念和制度上的人性化、科学化使笔者深受启发。总体来说,该校的管理宗旨是以学生为本,做好协调和沟通。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对学生的管理模式不再是禁止式的不平等模式,而是做到了向服务型、亲善型的和谐管理转变。
在香港中文大学的图书馆,笔者看到了“沟通、沟通、沟通”的醒目标语,很好地概括出了该校管理观的精髓。这种管理中不断强化的“服务意识”,的确应该是现代大学亟需的一种意识。
大学之所以存在,首先是为学生服务,其次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创造并引领知识潮流的发展。20世纪初,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指出,“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必须考虑每一项社会职能的实际价值,换句话说,它的教学、科研和服务都应考虑社会的实际需要。”
我国高校,必须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服务政府,服务社会,服务学生。因此,要将高校管理与政府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学生自身的要求联系起来,并建立长远的服务意识。
实际上,此时的服务意识换来的必将是政府的信赖、社会的赞誉和学生的依恋,对于学校的长期发展、无形资本的积累和拓展稳定的融资渠道,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