杆菌性血管瘤病:一种新的特征性的假瘤性、感染性皮肤血管疾病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ace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杆菌性血管瘤病(bacillary angiomato-sis,BA)又称上皮样血管瘤病,是新认识的疾病,最常见的特征为血管源性红色丘疹的皮肤感染。病原菌为反应弱的革兰阴性杆菌,经Warthin-Star-ry(WS)染色的组织切片易于证实。

其他文献
目前,人们越来越重视那些得了性病尤其是艾滋病(AIDS)的年轻未婚性活跃人群对健康的危险.由于该人群对自己得性病后的危险以及如何改变性行为来减少这种危险的认识程度了解甚少,本调查以问卷自答的形式对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学生进行了性生活史、对性病危害的认识和性行为改变等方面的调查.
本文报告1例口服二甲基亚砜(DMSO)3年的治疗效果。患者男性,41岁,从少年时代起,出现声音嘶哑,面部、会阴、四肢无症状性皮疹。查体发现睑缘多个串珠样皮色小丘疹,指关节、前臂伸侧、肘部、腋窝、胫前、会阴有孤立或群集的角化性丘疹或斑片,口腔、喉粘膜包括声带可见不规则的黄白色斑。
期刊
40年来已知长期过量摄入维生素A能引起长骨骨皮质增厚及骨膜反应等骨骼的改变。近来亦发现合成维甲酸类药物对成人和儿童可引起类似的骨骼改变。作者对用不同维甲酸治疗的两组患者进行了脊柱X线摄片研究,以评价维甲酸类对脊柱骨骼的影响。第1组为96例囊性痤疮患者,平均年龄为25岁,用13-顺维甲酸1~2mg/kg/d治疗4~5月。治疗前对全部患者作颈、胸椎X线摄片,有47例患者作了腰椎X线摄片。结果发现,在治
期刊
本文报道1例发生在眼睑部的扁平湿疣的二期梅毒患者。患者男性,30岁,因全身发生瘙痒性皮疹3个半月,面、颈部出现有分泌物的皮损1个月而就诊。皮疹首先出现在生殖器部位,为红色斑丘疹,后泛发全身,颜色很快由红色变为褐色。并不断出现新的斑疹。腹股沟、腋窝、颈及上眼睑皮损增大、潮湿、糜烂。患者有婚外异性恋史,皮损出现前1个月有不洁性交史,但无生殖器溃疡史。
期刊
现认为绝大多数发疹型药疹的发生机制是迟发超敏反应.本文通过对242例确诊和临床过程符合迟发型的泛发性药疹病人进行皮试,其中59例用激发试验已肯定其致敏药物,大多数为对一种药物过敏,有些则对两种以上药物过敏.
期刊
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症常伴发严重的光毒反应,一般应用β-胡萝卜素及防光剂治疗,但其效果常不令人满意。近二十年来,一些人报告维生素B6(VitB6)对光敏性疾病有效,本文作者试用于治疗2例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症病人,减轻了光毒反应。
期刊
一百多年以来,最重要的鉴别良恶性肿瘤的诊断标准被认为是有无细胞核的异形性.许多著名的病理学家均认为细胞核的特征是鉴别恶性黑素瘤(MM)和黑素细胞痣的主要诊断标准.但近二十年来,作者逐渐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常规病理的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更依赖于结构模式的特征,即所谓“轮廓”(Silhouette),而不是细胞学的改变(见附表).MM与发育不良性痣细胞痣,特别是Spitz痣的鉴别也证实了这一理论.
作者报告6例SLE和甲状腺毒症并存的病例,全部病例均符合ARA关于SLE的诊断标准(1982年),均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和特征性的功能试验结果.6例均为女性,年龄23~41岁.其中5例有甲亢的症状和体征:弥漫性甲状腺肿,消瘦,眼体征,怕热,无力和其他表现;1例已作甲状腺切除术,甲状腺功能正常.检查方法为血凝法测定抗甲状腺抗体,放射免疫法测定T3和甲状腺毒素.
期刊
注射维生素K(VitK)引起皮肤反应是少见的,通常于注射部位出现红色斑块,部分可发展成硬皮病性斑块而长期存在。本文4例在VitK注射部位发生了典型的红色斑块。
期刊
自1959年开始应用氮芥局部治疗蕈样肉芽肿(MF)患者以来,可使病情得到缓解,缓解率可达85%。氮芥在体内、外证明为一种诱变剂,可引起一些基因毒性作用,如扰乱DNA的合成程序,抑制DNA的复制等。测定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率(SCEs)是最常用的一种检测DNA损伤的方法。作者检测了MF患者在氮芥局部治疗前后周围血中淋巴细胞SCEs,观察是否有增加。8例MF患者(男女各4例),年龄55~85岁,病期为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