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开展多种形武的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
关键词 主动学习 自主学习 持续学习 交流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这就指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知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作为引导者,要真诚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越来越多的教育心理学家和实际教育工作者也都认为:通过学习者的主动构建而进行的接受性学习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形式。而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由于心理的特点,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无意注意所占比重较大,注意的情绪色彩很明显。这就需要一年级的教师努力探讨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 了解学习起点,促进主动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因此教师备课除了备教材之外,还应备学生,备学生已掌握了什么,还没掌握什么,有多少人已掌握知识,还有多少人没掌握。只有这样,数学教学才会有的放矢,学生才会愿意学习数学,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 给予探索时间,促进自主学习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莱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可见,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现代教学要改变以往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探索的机会,积极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在探索发现中努力实现再创造。
三 练习形式多样。促进持续学习
练习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并发展学生的智力。而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定向、维持、内驱和强化的作用。因此,设计练习应注重题目的趣味性,形式多样,使学生在愉快中获得知识,提高教学效略。可利用学生喜新好奇的心理特点,设计新颖的题型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利用学生厌静喜动的显著心理特征,设计练习应尽可能让他们动一动,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可使其兴趣倍增,比如几何初步知识教学,可组织学生搭一搭、摸一摸、滚一滚、拼一拼等活动;利用学生逞能好强、勇于竞争的特点,适当设计竞赛式的练习,比如夺红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看谁想出的办法最多等,这些可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此外还可设计儿歌、小故事、数学游戏等形式的练习,寓教于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的持久性。
四 课内课外结合,促进交流学习
每一学年的第一个学期授课的时间要比第二个学期多上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一年级教科书的内容少,学的知识相对简单,有很多知识学生已在幼儿园学过,而且学得很扎实,可绝大部分的教师对学生所学的这些知识炒剩饭似的炒了又炒,这样学生产生了对老师的不满,对知识的厌恶,所以非常有必要每周利用一节课时间来开展课外活动。实践证明,开展课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是某一个数学家的感人肺腑的故事,可以是一次别开生面的数学游戏,也可以是一道饶有兴趣的数学题,这能使原来学习较差的学生改变面貌;有利于学生巩固加深所学数学知识,扩大知识面,如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上下》《左右》《前后》进行课外活动,学生感受深,对知识记得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如通过躯体解答,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判断的思维能力,通过数学竞赛和智力测验,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探索精神,通过布置数学环境、出数学墙报、数学小报和数学小制作,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正因为把课外活动纳入到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也就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强烈愿望,因此很多学生都说:“数学课真有意思,我爱数学。”
对学生来说,当学习来自外在的要求、强制时,学习就会成为一种负担、压力,学生的体验是痛苦的、苦涩的,苦学是一种不能持续的学习行为。如果学习是来自内在的,是学生自己的精神需要,它就会成为一种可持续性的学习行为。因此,作为教师要努力: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需要,而不是一种外在压力。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体验,使学生从“受逼”学习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变得爱读书、爱学习。
关键词 主动学习 自主学习 持续学习 交流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这就指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知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作为引导者,要真诚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越来越多的教育心理学家和实际教育工作者也都认为:通过学习者的主动构建而进行的接受性学习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形式。而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由于心理的特点,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无意注意所占比重较大,注意的情绪色彩很明显。这就需要一年级的教师努力探讨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 了解学习起点,促进主动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因此教师备课除了备教材之外,还应备学生,备学生已掌握了什么,还没掌握什么,有多少人已掌握知识,还有多少人没掌握。只有这样,数学教学才会有的放矢,学生才会愿意学习数学,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 给予探索时间,促进自主学习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莱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可见,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现代教学要改变以往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探索的机会,积极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在探索发现中努力实现再创造。
三 练习形式多样。促进持续学习
练习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并发展学生的智力。而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定向、维持、内驱和强化的作用。因此,设计练习应注重题目的趣味性,形式多样,使学生在愉快中获得知识,提高教学效略。可利用学生喜新好奇的心理特点,设计新颖的题型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利用学生厌静喜动的显著心理特征,设计练习应尽可能让他们动一动,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可使其兴趣倍增,比如几何初步知识教学,可组织学生搭一搭、摸一摸、滚一滚、拼一拼等活动;利用学生逞能好强、勇于竞争的特点,适当设计竞赛式的练习,比如夺红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看谁想出的办法最多等,这些可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此外还可设计儿歌、小故事、数学游戏等形式的练习,寓教于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的持久性。
四 课内课外结合,促进交流学习
每一学年的第一个学期授课的时间要比第二个学期多上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一年级教科书的内容少,学的知识相对简单,有很多知识学生已在幼儿园学过,而且学得很扎实,可绝大部分的教师对学生所学的这些知识炒剩饭似的炒了又炒,这样学生产生了对老师的不满,对知识的厌恶,所以非常有必要每周利用一节课时间来开展课外活动。实践证明,开展课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是某一个数学家的感人肺腑的故事,可以是一次别开生面的数学游戏,也可以是一道饶有兴趣的数学题,这能使原来学习较差的学生改变面貌;有利于学生巩固加深所学数学知识,扩大知识面,如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上下》《左右》《前后》进行课外活动,学生感受深,对知识记得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如通过躯体解答,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判断的思维能力,通过数学竞赛和智力测验,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探索精神,通过布置数学环境、出数学墙报、数学小报和数学小制作,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正因为把课外活动纳入到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也就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强烈愿望,因此很多学生都说:“数学课真有意思,我爱数学。”
对学生来说,当学习来自外在的要求、强制时,学习就会成为一种负担、压力,学生的体验是痛苦的、苦涩的,苦学是一种不能持续的学习行为。如果学习是来自内在的,是学生自己的精神需要,它就会成为一种可持续性的学习行为。因此,作为教师要努力: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需要,而不是一种外在压力。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体验,使学生从“受逼”学习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变得爱读书、爱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