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方式得到改善和优化,课堂教学异彩纷呈,极具观赏性。但是,有些课堂教学过于追求形式,看似热热闹闹,很精彩,实际上效果并不理想。本文从问题情境的创设和合作学习两方面进行了一些反思。
一、反思问题情境的创设
在实施“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是“问题情境”的创设。但是有些情境的创设是“为生活而生活”“为情境而情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真实、有效、有意义的课堂情境的设置。
案例:一位老师在教学“比例尺”
一课时,这样创设情境。
师: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大家对地球有什么感受?
生1:地球太神秘了。
生2:地球很辽阔。
师:地球的体积非常庞大,但是地图却只有一页纸这么大,大家有什么疑问吗?
生3:地图上蓝色代表的海洋比陆地大多少呢?
……
学生迟迟答不到点子上,教师有些着急:谁还有什么疑问呢?
生4:地球这么大,是怎样画到纸上去的呢?
教师松了口气,终于有人答到点子上了。
“你提的问题真好!但大家知道是怎样画上去的吗?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内容。”教师板书比例尺。
反思:案例中教师的意图很明确,
就是想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制造“地球之大”与“地图之小”的矛盾冲突,引出“比例尺”的概念。然而这种为情境而创设的情境,虽挖空心思,却流于形式,反而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情境的创设应该为数学教学服务,如果现实原型的引入确实也能有效地增进、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此时的生活情境就是合适的、有价值的。如果数学内容本身没有明确的现实原型,此时,就没有必要“为生活而生活”,直接从数学知识引入亦未尝不可,或许还可收到开门见山、简捷明了的效果,大大提高数学教学的实践性。
二、反思合作学习
目前,一些数学课堂过分追求“观赏价值”,非常浅显的组织学生讨论,不必分组的内容安排小组学习,显而易见的结论要求学生实践验证,对所学内容不加分析,似乎没有讨论就不是“探索”,不分小组就没有“合作”,没有实践、验证就不会“发现”。纵观诸多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仿佛就是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标签,有了合作课堂好像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认真分析、思考一些课安排的合作学习环节,
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形式主义、操作使用上的弊端。其主要反映在:①对讨论的问题缺乏认真的设计和思考;②对讨论的效果和质量缺乏深刻的反思;③注重了讨论的形式忽视了讨论的时机和讨论题的研究;④讨论中仍然是优等生当代表,由优生思维代替了中差生思维;⑤如何解决讨论过程中不参与问题,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如何科学有效地使用合作学习就成为当前数学课堂教学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教学问题的讨论既要课前精心设计,又要在教学过程中随机把握,做到适时适当、自然流畅。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活动中来,体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笔者认为学习小组的安排可根据学生的素质结构和讨论题的难易程度来科学安排。①讨论的组织体现层次性。例如:难度不大的问题安排两人一组商量,难度稍大的问题可设计成四人一组讨论。②讨论的组织安排体现科学性。科学地组织学生讨论是避免形式主义的根本保证,无论同质同组还是异质同组的讨论,均应在流动组长的协调下进行,使每一位组员都有发言的机会,并且要把意见收集起来进行汇报。③加强对讨论过程的评价功能。当讨论完后应对讨论的情况进行汇报,这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态的最佳时机,不仅可以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热情、学习成效评价,而且生生之间也可以展开评定。④讨论过程中注意对学生个性化的塑造。培养学生敢于说不,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批判性地吸取不同的意见,而不能盲目地随从或适从,要竭力保护学生的创新火花。
笔者认为教学中的以下这样几种情况是可以安排学生合作讨论的。第一,当新知识与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时可设计讨论题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运用旧知解决新知,建立新认知结构。第二,知识的重难点或关键处,易于混淆的知识可以安排学生讨论,通过讨论,把握住知识的最本质的东西。第三,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难度很大的思考题可以随机安排学生讨论,这能起到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第四,是我们教学过程中无法预测的问题,即当学生提出教师事先未考虑到的,偶然冒出来的问题时,也可安排机动的讨论。以上所述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讨论要遵循教学活动的“必须”,是学生认知需求的“必须”。
真实有效的数学教学是一种理念,一种价值追求,让我们所有数学教师在课改中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探索。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
一、反思问题情境的创设
在实施“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是“问题情境”的创设。但是有些情境的创设是“为生活而生活”“为情境而情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真实、有效、有意义的课堂情境的设置。
案例:一位老师在教学“比例尺”
一课时,这样创设情境。
师: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大家对地球有什么感受?
生1:地球太神秘了。
生2:地球很辽阔。
师:地球的体积非常庞大,但是地图却只有一页纸这么大,大家有什么疑问吗?
生3:地图上蓝色代表的海洋比陆地大多少呢?
……
学生迟迟答不到点子上,教师有些着急:谁还有什么疑问呢?
生4:地球这么大,是怎样画到纸上去的呢?
教师松了口气,终于有人答到点子上了。
“你提的问题真好!但大家知道是怎样画上去的吗?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内容。”教师板书比例尺。
反思:案例中教师的意图很明确,
就是想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制造“地球之大”与“地图之小”的矛盾冲突,引出“比例尺”的概念。然而这种为情境而创设的情境,虽挖空心思,却流于形式,反而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情境的创设应该为数学教学服务,如果现实原型的引入确实也能有效地增进、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此时的生活情境就是合适的、有价值的。如果数学内容本身没有明确的现实原型,此时,就没有必要“为生活而生活”,直接从数学知识引入亦未尝不可,或许还可收到开门见山、简捷明了的效果,大大提高数学教学的实践性。
二、反思合作学习
目前,一些数学课堂过分追求“观赏价值”,非常浅显的组织学生讨论,不必分组的内容安排小组学习,显而易见的结论要求学生实践验证,对所学内容不加分析,似乎没有讨论就不是“探索”,不分小组就没有“合作”,没有实践、验证就不会“发现”。纵观诸多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仿佛就是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标签,有了合作课堂好像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认真分析、思考一些课安排的合作学习环节,
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形式主义、操作使用上的弊端。其主要反映在:①对讨论的问题缺乏认真的设计和思考;②对讨论的效果和质量缺乏深刻的反思;③注重了讨论的形式忽视了讨论的时机和讨论题的研究;④讨论中仍然是优等生当代表,由优生思维代替了中差生思维;⑤如何解决讨论过程中不参与问题,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如何科学有效地使用合作学习就成为当前数学课堂教学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教学问题的讨论既要课前精心设计,又要在教学过程中随机把握,做到适时适当、自然流畅。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活动中来,体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笔者认为学习小组的安排可根据学生的素质结构和讨论题的难易程度来科学安排。①讨论的组织体现层次性。例如:难度不大的问题安排两人一组商量,难度稍大的问题可设计成四人一组讨论。②讨论的组织安排体现科学性。科学地组织学生讨论是避免形式主义的根本保证,无论同质同组还是异质同组的讨论,均应在流动组长的协调下进行,使每一位组员都有发言的机会,并且要把意见收集起来进行汇报。③加强对讨论过程的评价功能。当讨论完后应对讨论的情况进行汇报,这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态的最佳时机,不仅可以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热情、学习成效评价,而且生生之间也可以展开评定。④讨论过程中注意对学生个性化的塑造。培养学生敢于说不,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批判性地吸取不同的意见,而不能盲目地随从或适从,要竭力保护学生的创新火花。
笔者认为教学中的以下这样几种情况是可以安排学生合作讨论的。第一,当新知识与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时可设计讨论题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运用旧知解决新知,建立新认知结构。第二,知识的重难点或关键处,易于混淆的知识可以安排学生讨论,通过讨论,把握住知识的最本质的东西。第三,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难度很大的思考题可以随机安排学生讨论,这能起到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第四,是我们教学过程中无法预测的问题,即当学生提出教师事先未考虑到的,偶然冒出来的问题时,也可安排机动的讨论。以上所述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讨论要遵循教学活动的“必须”,是学生认知需求的“必须”。
真实有效的数学教学是一种理念,一种价值追求,让我们所有数学教师在课改中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探索。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