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省区市积极参与上海世博会综述
2009年年底,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中国馆内的地区馆进入布展阶段。这意味着经过两年多的积极准备,国内31个省区市各600平方米展览面积的展馆揭开面纱,与雄伟的国家馆“东方之冠”一起,共同向世界呈现东道国展馆的魅力。
中国地区馆为主题增智慧
br> 历届世博会,东道国展馆都是核心和焦点展馆,承载着展示东道国形象、演绎世博会主题的重任。同样,中国馆内的地区馆,也是31个省区市参与上海世博会的核心内容和重中之重,肩负着为盛会添光彩、为主题增智慧的使命,同时也是世博会7000万海内外参观者全方位了解、体验今日中国的重要窗口。
据负责协调中国馆筹备事务的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委员王锦珍介绍,近两年来,全国各省区市高度重视上海世博会参与工作,都设立了专门机构,落实了相关工作、人员和经费。目前,已有超过八成省区市馆的展示设计方案上报世博会组委会,并分批经过专家评审;余下的正在深化和完善,力争个性鲜明、主题突出、“一鸣惊人”。
贵州在31个省区市中率先亮相展示设计方案,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贵州馆呈现在世人面前:说熟悉,是因为贵州馆融合了风雨桥、鼓楼、苗寨、瀑布等贵州特有的视觉元素,只一瞥就让人怦然心动;说陌生,是“醉·美贵州避暑天堂”的展示主题,取了“醉美”与“最美”两词谐音,既表达出一种精神上美感的极致境界,又是对身心合一、和谐统一极致状态的高度凝练。同时,“醉·美”的对象既是贵州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的自然形态,也是贵州民俗多样、民风和美的人文形态,还隐喻了早在1915年就与世博会结缘的贵州茅台酒所代表的中华酒文化。如此新颖表达中蕴含的深意,前所少见。
据贵州省委副书记王富玉介绍,贵州馆之所以让人耳目一新,不仅是从13个应征方案中层层筛选出来的,更重要的是,正是上海世博会这一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全球文明盛会,激发出贵州参与的无限热情和创造力。王富玉强调,全力打造贵州馆,既是想以贵州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民族智慧演绎世博会主题,为世博会增色,也是想借世博会这个全球大舞台宣传贵州、扩大开放,抓住世博发展机遇。
还有许多省区市的展馆方案像贵州一样,令人兴奋、难忘。例如最近“出炉”的陕西馆方案,并没有收入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而是从“人文长安之旅”的新视角出发,以“千年帝都、千载文华、千里秦岭、千姿新韵、千人英姿”五个板块,集中展示三秦大地的城市所独具的厚重人文历史与独特自然风光的融合。以往端坐在庙堂之上的古代帝王,有望通过高仿真机器人的形式与中外宾客亲近互动,显示出陕西吐故纳新的生命力。
同样为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的河南,以“国之中、城之源”的创意呼应中国馆“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的大主题,同时非常贴切地演绎出作为中原大地,河南所具有的“中国之中、城市之源、文明之根、中原崛起”的古今特色。
不同于常规的成就展,当今世博会的展示强调主题,看重通过智慧火花展现出來的教育启示功能。
借世博推动科学发展
距离世博会开幕还有200天之际,来自青海的藏族环保卫士扎西多杰手捧一瓶纯净的长江源头之水,献给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他说:“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借助世博会这一美好的事物,希望更多人关注母亲河,参与到环保的行动中来。”
无独有偶。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内的青海馆,聚焦自身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的发源地,同样选题“中华水塔三江源”。
这一展示主题强调,“三江源”在中国乃至东南亚生态格局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三大江河既滋养了沿江流域的城市文明,又对流域城市发展起着制约作用;“三江源”发生的变化,与城市看似遥远实则很近。
由于“三江源”与大半个中国的生命有着密切联系,由于“三江源”是对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的一块地球“皮肤”,因此,“青海宁可牺牲局部利益,也要保护中华水塔。这不仅是为了缓解迫在眉睫的生态危机,更是人类理性发展中的一次探索和实验”。
作为很大程度上代表地方政府意志的省区市馆,能生动探讨如此具有全球意义的主题并勇敢地将“GDP”放到次于生态环保的地位,无疑令人钦佩,这也凸显出身处边远、欠发达的青海省,在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演绎中,并不边远,并不落后。
早在半年多前,青海馆的展示设计方案就通过了上海世博会组织者的评审。专家认为,了解和认识“三江源”,对青海以外的广阔世界同样具有极大的紧迫性和警示意义;“中华水塔三江源”的主题,有助于在世博会这一“全球层面”唤醒人们的生态自觉,增进并鼓励政府部门和普通大众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实践,而这恰恰是国内省区市参与上海世博会的一大出发点和落脚点。
国内多个省区市的相关负责人向新华社记者坦言:参与上海世博会的过程,就是深入理解上海世博会主题并与自身情况相结合的过程。什么样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什么样的生活观念和实践让城市更美好?什么样的城市发展模式让地球家园更美好?好比一个“抓手”,又好比一座“熔炉”,经过反复摸索和碰撞,上海世博会正悄然成为多个省区市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推动力。
与黑龙江馆“冰雪,让我们与众不同”的展示主题相联系,2009年6月,黑龙江省专门举办了以“资源与城市和谐发展”为主题的世博论坛,突出传递“科技创造资源”的理念。据副省长孙尧介绍,当前,黑龙江已尝试开展将复合材料用于建筑,保护森林资源;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替代煤炭;开发生物质燃料和环保清洁能源,保护石油资源。孙尧说:“科学发展,加速发展,融入世界,是我们参与世博会的宗旨。”
除了中国馆内的地区馆,上海世博会创新设立并计划永久保留的“城市最佳实践区”,同样为省区市借世博会推动科学发展开辟了交流合作的平台。
目前,在占地15公顷的“城市最佳实践区”,来自西安的“大明宫”、宁波的“滕头村”、成都的“活水公园”、上海的“生态家”等实物展示案例,大多已进入土建工程收尾阶段,其所蕴含的“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在今天的继承创新,格外令人期待。
滕头村1993年曾荣获联合国“全球生态500佳”称号,2007年又获得联合国首批“世界十佳和谐乡村”荣誉,其以“生态理想化、生态资源化、生态生活化、生态产业化”为发展战略,营造了“村在景中、景在城中”的生活模式,成功走出了“以生态促旅游,以旅游养生态”的特色经济发展路径,被认为代表了中国乡村城市化的方向。
宁波滕头村展示案例总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相关乡村生态环境、现代农业技术、生态农业演示以及乡村生活体验的展示,都将在一座长53米、宽20米、高13米、外观采用江南民居式样的建筑中进行展示。
成都活水公园集水环境、水净化、水教育为一体,是全国第一座以水为主题的城市生态景观公园,曾荣获1998年联合国人居奖等多个国际奖项。其案例微缩在约2680平方米的地块中,四个展区从雨水、污水收集开始,通过生物自洁功能进行水处理和循环利用,最后可以将5类水净化成3类水,对“天人合一”、“人水相依”的东方哲学进行生动演绎。
全方位发掘和提升“软实力”
在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开幕倒计时200天时,世博会组织者与长三角地区的15个城市全面签署了“友谊日”活动合作协议。其主要内容是在世博会举办期间,邀请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参展人员赴长三角城市参观访问、开展经济科技文化交流和人员联谊活动,让世博会结出更多“友谊之果”。
此举既是对“功夫在诗外”的一个注解,也印证了世博会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展会或招商会,而是世界最高级别的文明聚会,即通过展现人类在某一个或多个领域取得的文明进步,展望人类未来前景并教育大众。对于东道国而言,在全面体现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理念的同时,恰恰是全方位发掘和提升自身“软实力”的良机。
眼下,国内31个省区市除了全力打造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内的各自展馆,还在精心策划每个省区市在世博园区为期5天的“活动周”方案,向组织者推荐各自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精品以及民族民俗民间活动,甚至还要带来餐饮美食,在世博园区共同搭建一条“中华美食街”以及专门经营中国传统八大菜系的餐厅。
据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副局长胡劲军介绍,在上海世博会半年會期里,占地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将上演两三万场各类文化演艺活动,而要构筑这一世博会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文艺大舞台,大约需要从世界范围内挑选、征集、邀请1000个节目,其中,国内各省区市是一支重要的参与力量。
涉及文化演艺活动有20个关键词,可作为各省区市跻身世博舞台、全方位发掘和提升“软实力”的“抓手”,包括“首演”、“名人名团”、“本土特色”、“街头巡演”、“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闭园活动”等。可以说,不仅在世博园区的各个展馆,在园区内的广场、道路、公园、甚至餐厅里,无论白天或黑夜,各省区市只要有“绝活”、“绝艺”以及独特创意,都可抓住累计7000万人次参观者的眼球,甚至打动他们的心。
2009年4月,一位名叫山田外美代的日本妇女,荣获上海世博会组织者推向日本市场的第一张门票,其中缘由是她在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半年会期里,每天至少进场参观一次,总数竟多达208次,算得是一位超级“世博迷”。
由此从海内外参观者的视角观察上海世博会,作为共同的东道主,国内各省区市不仅应重视硬件投入和主题展示,同样要注重并善于表现“人”和“文化”为核心的软件内容。也许,海外参观者来到世博会,最想看的可能正是今天中国普通人的生活,想结交一位中国朋友,而原汁原味的一首山歌、一道小吃,可能就会成为最难忘的世博记忆。
很多省区市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贵州准备多批次派出一个由300多位老百姓组成的表演团,在世博园区演绎贵州多姿多彩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其中包括侗族大歌,苗族、彝族、水族、布依族、土家族、仡佬族原生态舞蹈等;内蒙古采取中外合作的方式,通过系统梳理民族文化遗产,准备将迷人的草原民族生活和风情提炼打造成前所未有的民族音乐剧,借世博舞台开拓海外演艺市场,让民族文化在产业化道路上获得更强的生命力;而来自河北的捏面人、剪纸、吹糖葫芦等民间技艺,来自雪域西藏的融合了藏戏与京剧精粹的民族戏剧,来自西北黄土高原的“花儿”歌舞晚会,来自新疆的《木卡姆的春天》、《你好,阿凡提》等原创经典剧目,将成为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安居乐业,中华文化和而不同、交融发展的最好体现。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无论是民间文化展示还是小吃大菜烹制,其主体都是普通人,即中国老百姓,而他们却站在世博会这个世界级的舞台上。一方面,世博会离不开文化演艺活动,离不开大众面对面的交流;另一方面,普通群众也在世博舞台上开阔了眼界,进一步发掘和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同时提升了自身的文明素养,激发出更强的创造力,而这正是塑造国家新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核心所在。
近日,上海世博会组织者从面向全球征集的4000多首世博歌曲中精选出34首优秀作品,其中两首歌是这样唱的:“2010等你来,世界拥抱在上海,无论你用什么语言,我都知道你在表达着爱……”;“不要问路有多遥远,不要想步伐多疲倦,从山谷一直到山巅,那是多少人的心愿,如今就站在你面前……”
编辑:卢劲杉lusiping1@gmail.com
2009年年底,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中国馆内的地区馆进入布展阶段。这意味着经过两年多的积极准备,国内31个省区市各600平方米展览面积的展馆揭开面纱,与雄伟的国家馆“东方之冠”一起,共同向世界呈现东道国展馆的魅力。
中国地区馆为主题增智慧
br> 历届世博会,东道国展馆都是核心和焦点展馆,承载着展示东道国形象、演绎世博会主题的重任。同样,中国馆内的地区馆,也是31个省区市参与上海世博会的核心内容和重中之重,肩负着为盛会添光彩、为主题增智慧的使命,同时也是世博会7000万海内外参观者全方位了解、体验今日中国的重要窗口。
据负责协调中国馆筹备事务的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委员王锦珍介绍,近两年来,全国各省区市高度重视上海世博会参与工作,都设立了专门机构,落实了相关工作、人员和经费。目前,已有超过八成省区市馆的展示设计方案上报世博会组委会,并分批经过专家评审;余下的正在深化和完善,力争个性鲜明、主题突出、“一鸣惊人”。
贵州在31个省区市中率先亮相展示设计方案,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贵州馆呈现在世人面前:说熟悉,是因为贵州馆融合了风雨桥、鼓楼、苗寨、瀑布等贵州特有的视觉元素,只一瞥就让人怦然心动;说陌生,是“醉·美贵州避暑天堂”的展示主题,取了“醉美”与“最美”两词谐音,既表达出一种精神上美感的极致境界,又是对身心合一、和谐统一极致状态的高度凝练。同时,“醉·美”的对象既是贵州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的自然形态,也是贵州民俗多样、民风和美的人文形态,还隐喻了早在1915年就与世博会结缘的贵州茅台酒所代表的中华酒文化。如此新颖表达中蕴含的深意,前所少见。
据贵州省委副书记王富玉介绍,贵州馆之所以让人耳目一新,不仅是从13个应征方案中层层筛选出来的,更重要的是,正是上海世博会这一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全球文明盛会,激发出贵州参与的无限热情和创造力。王富玉强调,全力打造贵州馆,既是想以贵州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民族智慧演绎世博会主题,为世博会增色,也是想借世博会这个全球大舞台宣传贵州、扩大开放,抓住世博发展机遇。
还有许多省区市的展馆方案像贵州一样,令人兴奋、难忘。例如最近“出炉”的陕西馆方案,并没有收入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而是从“人文长安之旅”的新视角出发,以“千年帝都、千载文华、千里秦岭、千姿新韵、千人英姿”五个板块,集中展示三秦大地的城市所独具的厚重人文历史与独特自然风光的融合。以往端坐在庙堂之上的古代帝王,有望通过高仿真机器人的形式与中外宾客亲近互动,显示出陕西吐故纳新的生命力。
同样为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的河南,以“国之中、城之源”的创意呼应中国馆“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的大主题,同时非常贴切地演绎出作为中原大地,河南所具有的“中国之中、城市之源、文明之根、中原崛起”的古今特色。
不同于常规的成就展,当今世博会的展示强调主题,看重通过智慧火花展现出來的教育启示功能。
借世博推动科学发展
距离世博会开幕还有200天之际,来自青海的藏族环保卫士扎西多杰手捧一瓶纯净的长江源头之水,献给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他说:“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借助世博会这一美好的事物,希望更多人关注母亲河,参与到环保的行动中来。”
无独有偶。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内的青海馆,聚焦自身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的发源地,同样选题“中华水塔三江源”。
这一展示主题强调,“三江源”在中国乃至东南亚生态格局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三大江河既滋养了沿江流域的城市文明,又对流域城市发展起着制约作用;“三江源”发生的变化,与城市看似遥远实则很近。
由于“三江源”与大半个中国的生命有着密切联系,由于“三江源”是对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的一块地球“皮肤”,因此,“青海宁可牺牲局部利益,也要保护中华水塔。这不仅是为了缓解迫在眉睫的生态危机,更是人类理性发展中的一次探索和实验”。
作为很大程度上代表地方政府意志的省区市馆,能生动探讨如此具有全球意义的主题并勇敢地将“GDP”放到次于生态环保的地位,无疑令人钦佩,这也凸显出身处边远、欠发达的青海省,在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演绎中,并不边远,并不落后。
早在半年多前,青海馆的展示设计方案就通过了上海世博会组织者的评审。专家认为,了解和认识“三江源”,对青海以外的广阔世界同样具有极大的紧迫性和警示意义;“中华水塔三江源”的主题,有助于在世博会这一“全球层面”唤醒人们的生态自觉,增进并鼓励政府部门和普通大众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实践,而这恰恰是国内省区市参与上海世博会的一大出发点和落脚点。
国内多个省区市的相关负责人向新华社记者坦言:参与上海世博会的过程,就是深入理解上海世博会主题并与自身情况相结合的过程。什么样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什么样的生活观念和实践让城市更美好?什么样的城市发展模式让地球家园更美好?好比一个“抓手”,又好比一座“熔炉”,经过反复摸索和碰撞,上海世博会正悄然成为多个省区市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推动力。
与黑龙江馆“冰雪,让我们与众不同”的展示主题相联系,2009年6月,黑龙江省专门举办了以“资源与城市和谐发展”为主题的世博论坛,突出传递“科技创造资源”的理念。据副省长孙尧介绍,当前,黑龙江已尝试开展将复合材料用于建筑,保护森林资源;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替代煤炭;开发生物质燃料和环保清洁能源,保护石油资源。孙尧说:“科学发展,加速发展,融入世界,是我们参与世博会的宗旨。”
除了中国馆内的地区馆,上海世博会创新设立并计划永久保留的“城市最佳实践区”,同样为省区市借世博会推动科学发展开辟了交流合作的平台。
目前,在占地15公顷的“城市最佳实践区”,来自西安的“大明宫”、宁波的“滕头村”、成都的“活水公园”、上海的“生态家”等实物展示案例,大多已进入土建工程收尾阶段,其所蕴含的“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在今天的继承创新,格外令人期待。
滕头村1993年曾荣获联合国“全球生态500佳”称号,2007年又获得联合国首批“世界十佳和谐乡村”荣誉,其以“生态理想化、生态资源化、生态生活化、生态产业化”为发展战略,营造了“村在景中、景在城中”的生活模式,成功走出了“以生态促旅游,以旅游养生态”的特色经济发展路径,被认为代表了中国乡村城市化的方向。
宁波滕头村展示案例总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相关乡村生态环境、现代农业技术、生态农业演示以及乡村生活体验的展示,都将在一座长53米、宽20米、高13米、外观采用江南民居式样的建筑中进行展示。
成都活水公园集水环境、水净化、水教育为一体,是全国第一座以水为主题的城市生态景观公园,曾荣获1998年联合国人居奖等多个国际奖项。其案例微缩在约2680平方米的地块中,四个展区从雨水、污水收集开始,通过生物自洁功能进行水处理和循环利用,最后可以将5类水净化成3类水,对“天人合一”、“人水相依”的东方哲学进行生动演绎。
全方位发掘和提升“软实力”
在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开幕倒计时200天时,世博会组织者与长三角地区的15个城市全面签署了“友谊日”活动合作协议。其主要内容是在世博会举办期间,邀请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参展人员赴长三角城市参观访问、开展经济科技文化交流和人员联谊活动,让世博会结出更多“友谊之果”。
此举既是对“功夫在诗外”的一个注解,也印证了世博会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展会或招商会,而是世界最高级别的文明聚会,即通过展现人类在某一个或多个领域取得的文明进步,展望人类未来前景并教育大众。对于东道国而言,在全面体现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理念的同时,恰恰是全方位发掘和提升自身“软实力”的良机。
眼下,国内31个省区市除了全力打造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内的各自展馆,还在精心策划每个省区市在世博园区为期5天的“活动周”方案,向组织者推荐各自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精品以及民族民俗民间活动,甚至还要带来餐饮美食,在世博园区共同搭建一条“中华美食街”以及专门经营中国传统八大菜系的餐厅。
据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副局长胡劲军介绍,在上海世博会半年會期里,占地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将上演两三万场各类文化演艺活动,而要构筑这一世博会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文艺大舞台,大约需要从世界范围内挑选、征集、邀请1000个节目,其中,国内各省区市是一支重要的参与力量。
涉及文化演艺活动有20个关键词,可作为各省区市跻身世博舞台、全方位发掘和提升“软实力”的“抓手”,包括“首演”、“名人名团”、“本土特色”、“街头巡演”、“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闭园活动”等。可以说,不仅在世博园区的各个展馆,在园区内的广场、道路、公园、甚至餐厅里,无论白天或黑夜,各省区市只要有“绝活”、“绝艺”以及独特创意,都可抓住累计7000万人次参观者的眼球,甚至打动他们的心。
2009年4月,一位名叫山田外美代的日本妇女,荣获上海世博会组织者推向日本市场的第一张门票,其中缘由是她在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半年会期里,每天至少进场参观一次,总数竟多达208次,算得是一位超级“世博迷”。
由此从海内外参观者的视角观察上海世博会,作为共同的东道主,国内各省区市不仅应重视硬件投入和主题展示,同样要注重并善于表现“人”和“文化”为核心的软件内容。也许,海外参观者来到世博会,最想看的可能正是今天中国普通人的生活,想结交一位中国朋友,而原汁原味的一首山歌、一道小吃,可能就会成为最难忘的世博记忆。
很多省区市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贵州准备多批次派出一个由300多位老百姓组成的表演团,在世博园区演绎贵州多姿多彩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其中包括侗族大歌,苗族、彝族、水族、布依族、土家族、仡佬族原生态舞蹈等;内蒙古采取中外合作的方式,通过系统梳理民族文化遗产,准备将迷人的草原民族生活和风情提炼打造成前所未有的民族音乐剧,借世博舞台开拓海外演艺市场,让民族文化在产业化道路上获得更强的生命力;而来自河北的捏面人、剪纸、吹糖葫芦等民间技艺,来自雪域西藏的融合了藏戏与京剧精粹的民族戏剧,来自西北黄土高原的“花儿”歌舞晚会,来自新疆的《木卡姆的春天》、《你好,阿凡提》等原创经典剧目,将成为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安居乐业,中华文化和而不同、交融发展的最好体现。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无论是民间文化展示还是小吃大菜烹制,其主体都是普通人,即中国老百姓,而他们却站在世博会这个世界级的舞台上。一方面,世博会离不开文化演艺活动,离不开大众面对面的交流;另一方面,普通群众也在世博舞台上开阔了眼界,进一步发掘和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同时提升了自身的文明素养,激发出更强的创造力,而这正是塑造国家新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核心所在。
近日,上海世博会组织者从面向全球征集的4000多首世博歌曲中精选出34首优秀作品,其中两首歌是这样唱的:“2010等你来,世界拥抱在上海,无论你用什么语言,我都知道你在表达着爱……”;“不要问路有多遥远,不要想步伐多疲倦,从山谷一直到山巅,那是多少人的心愿,如今就站在你面前……”
编辑:卢劲杉lusiping1@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