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还是被奴役:网络与网民之间的永恒话题

来源 :编辑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ghe1356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网络作为一种不断更新发展的智力工具,使网民日渐从传统媒体的奴役形式中获得了解放。在网络无限服务和无比顺从的过程中,人类越来越适应互联网式的思维,人性化能力日益弱化,剥离网络影响后的人的实际能力呈下降趋势。因此,网民在获得解放的形式下,陷入了另一个层面的被奴役。
  【关键词】网络解放 网络奴役 网民能力
  【作者信息】任忠惠,西安科技大学讲师,博士。
  当今世界,互联网已深深融入人们的生活,甚至已延伸为“人”功能的一部分。互联网是千里眼、顺风耳,带给网民随时随地的信息;互联网是指南针,给予网民对事物判断和抉择的各种指引;互联网是人脑的“海马体”,为网民存储信息,减轻记忆的负累;互联网是细致专业的信息分拣员,为网民分门别类进行信息处理,使之可以轻松、便捷地获得想要的东西。这就是当前很多人对互联网的印象:它像一个聪明、乖巧、可以信赖的仆从,在它无微不至的服务中,网民似乎可以放下记忆的负担、找寻信息的辛苦,可以舍弃独自抉择时的纠结,把一切交给互联网,从此获得充分的自由和解放。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在网络无所不至的全方位服务中,人类究竟是获得了解放还是在另一个意义上的被奴役?
  一、轻松的代价——人性化能力的弱化
  人类文明进步的一大标志就是工具的使用。借助工具,人类逐渐摆脱自然的奴役,走向更高的文明。借助工具在某个局部延伸了人的机能,扩展了人的势力范围的同时,其实也在另一方面削弱了自己的能力。网络在给予人们种种“便利”与“好处”的同时,也在剥夺人的很多能力。从人自身能力的角度而言,被外在工具替代越多的部分自身弱化或惰化的可能性越大,正如麦克卢汉所言:“我们的工具‘增强’了人体的哪个部分,哪个部分最终就会‘麻木’。”当我们用人工方式延展自身的某些部分时,同时也在让自己远离那个被增强的部分以及这个部分所具有的自然技能。[1]互联网极大地增大了人类记忆的容量,增强了人类收集信息的能力,扩大了人类认知的范围,使人类互通信息更加便捷,交流情感信息更加及时,也使问题解决变得更加容易。但在获得这些便利与好处的同时,人类失去的是属于人“自然能力中最本质、最人性化的部分——用于推理、领悟、记忆和情感的能力”。[2]
  1. 深度思考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下降
  深度思考和分析判断能力需充足的信息占有,且这种信息不是暂时的获得而是长久的沉积,这样才可为深度思考奠定基础。互联网使人更加便捷、大量地获取信息,但这种信息大多数并未被网民深度占有,面对大量丰富的信息,网民已经习惯采用“扫描式阅读”进行“碎片化”信息的收集,追求的是速度和效率,因而网络信息横向整合较多,深入思考较少。同时,深度思考和分析判断需要高度集中的专注力,但网络提供了太多庞杂无用的信息,分散了网民的注意力,每一个网络提供的网页都会关联着一系列的链接、标签和广告,网民被互联网提供的各种各样和不同方式的信息不断打断。注意力不断被分散,思维过程不断被打断,甚至深度思维和分析判断最终无法实现。所以在互联网时代,网民渐渐远离深度思维和自我的分析判断,呈现出思维的“惰化”,在逃避海德格尔所说的“沉思冥想”,宁愿把一切深刻思考的任务都交给网络来完成,以换取自己的自由,就像浮士德交出了自己的灵魂,以换取他所认为的快乐。
  2. 情感能力出现麻痹化
  情感是人性能力中重要的成分,随着网络不断介入人情感表达的形式和内容,网民情感能力也出现弱化。情感是人的内在心理特性,需要外在的表达与交流,这种表达与交流是“一对一”的互动模式,而不能是批量输出的模式,因为批量输出方式不会让人真正体会到情感的存在。如《老残游记》中王小玉“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3]这里,尽管这一眼魅力无穷,但看客不会觉得王小玉对自己有情,因为王小玉的“顾盼”是批量发送的,反之,若是“一对一”的“顾盼”则其含义会完全不同。互联网是一种批量输出方式,其好处是可以节省时间,相对之前一字一句在纸上写下表达情感的话语,网民批量发出的信息虽然快捷省力,但是接受者却很少感受到之前带有个人色彩的情感表达。在网民不断粘贴复制或是下载发送的便捷过程中,真正的情感能力却在悄悄丧失。
  网络造成的情感弱化还有另一个原因。网络是一个身份隐匿的世界,网民基本上处于匿名状态。对于网络上的绝大部分事件,网民都属于旁观者。网络将这种“旁观者效应”进一步放大,使得网民在自己面对他人苦痛时,不会因自己的 “无动于衷”或者“冷漠无情”而感觉到过多现实的压力。因此,网络匿名状态下人们喜欢“打酱油”,喜欢“围观”,“围观”在网络世界中已成为一种常态和习惯。这其实就是鲁迅先生深刻反思的看客心理,看客是麻木不仁的,在“乌合”之前不会思考,在“云散”之前亦不会思考,看客谈论被围观的人和事无需动脑,无需思考,只需进行无聊的谈话与议论。因此,围观状态下的看客心理是一种病态社会心理在网络世界的体现。除匿名状态,网络还是一个强调群体的世界,强调群体意味着社会设计中作为个体的人的存在将被忽略。处于群体中的人的人格往往会被群体的力量淹没,盲目从众,失去自我判断和自我决策的能力,这不但会使人失控,“且还会使网络世界失去人情味,变得一无是处”。[4]
  3. 问题解决能力的弱化
  作为信息源泉和问题解决帮手的互联网逐渐使网民失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搜索是网民网络应用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中国第30次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显示,中国网民对互联网功能的应用中,搜索引擎排在第二位,仅次于及时通信功能。在“输入—搜索—点击—复制—粘贴”的过程中,网民省略了传统模式下问题解决的复杂过程,直接获得问题解决的方案,有了问题“百度一下”或“谷歌一下”成为问题解决的最快捷途径。当网民习惯于接受网络直接给予现成的答案,遇到问题后解决问题的不再是人的思维,而是不断点击的手指和快速浏览的眼睛。网络搜索渐渐取代人的思考成为人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下降。   二、对网民信息获取的再思考
  为网民提供存储和分拣信息,是网络的主要功能之一,但网络的信息供给既不是多多益善,也并非完全客观。
  第一, 互联网给网民提供的信息越多,网民对信息的渴求越强烈。海量的信息带来的并不是网民内心对信息获得后的满足,相反,信息量越大,对信息缺失的恐惧感越强。为克服这种恐惧感必须保持对信息的持续获得和实时更新,一旦这种获得与更新出现中断,就会产生信息缺失带来的恐惧感,很多人会感觉到“世界变得迟钝、单调乃至暗淡”。[5]同时,当网络上五花八门的信息刺激导致人的大脑出现信息过载现象时,人的学习能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出现信息越多,知识越少的现象。
  第二,互联网提供的信息本身是经过过滤筛选的。借助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搜索是中国网民常用的方法,2012年中国网民搜索引擎使用率达到79%。用户在使用搜索引擎时会认为网络提供给自己的信息是客观的,但实际上搜索引擎也存在一定的偏见。这种偏见的产生原因在于,搜索引擎作为一种程序,它的编写者是有主观性的;同时也受到经济利益和政治因素的影响。[6]因而搜索引擎提供的并非百分之百客观的信息,而是一种带有政治、经济、文化倾向性的经过过滤与筛选的信息。事实上网民得到的信息是一定网络环境中已经设定的信息。由此可见,即使在信息占有这一角度,网民也未获得充分完全的自由与解放。
  第三,人在网络世界处于匿名状态,信息的传播迅速而又广泛,网络中很多创意和信息以碎片化模式进行传播,因此各种创意和信息很难去追溯源头。当一部分个人或者网站将各种匿名创意或者创意碎片捏合为自己的产品,在互联网上进行炒作,并借此大获其利时,人们已经无法找寻最初的创意源头。因此,网络世界中网民既可能是各种创意的原创者也可能是他人创意的窃取者。网民会为自己轻易获取他人的创意和思想而窃喜,但也会因自己的成果被盗用而悲哀并无可奈何。
  三、剥离网络后对人的能力的独立审视
  艾默生说过:“一个人,只有摆脱了一切外援,独立于天地之间,我才会看到他的强大和成功。”[7]因而,作为一个真正自由与独立的人,首先应是不依附于任何外在力量可独立地存在,与之相伴随,他所拥有的能力也应该始终与他本身融为一体而不是游移于人本身之外,依附于某种外在载体之上。所以对于网民状态的判断首先应该剥离互联网对人的辅助作用,独立地审视人的存在,是网民借助互联网解决了问题还是自身掌握了问题解决的方法?网民知识宽度的拓展和横向思维能力的增强,在脱离互联网后是否还依然存在,亦即这种能力是属于网民的还是属于网络的?马克思曾说:“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 。”[8]这就像婴儿借助学步车走路,只有当他摆脱学步车,迈出完全属于自我控制的步伐时, 他才是真正地学会了走路。因此,依附于网络而存在的能力并不完全属于网民,脱离了网络而依然存在的能力对网民才是真正有益的。
  那么,今天的网民离开了互联网会怎么样?2010年,韩国东亚研究所与英国广播公司联合对世界26个国家近2.8万人做了一项关于“离开互联网,你可以吗”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有63%的受访者认为离开网络就不能活了。[9]为什么那么多人认为“离开网络就不能活了”?一方面因工作生活需要,如借助网络处理业务、沟通信息等。更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已适应了互联网式的生活,或称之为被互联网安排了的生活。被互联网安排好的生活从外在形式上看是轻松快乐的,使用者是获得了自由和解放的。但在这种轻松快乐的使用中,人从思维方式到行为模式渐渐和机器趋近,而作为人的本质的能力渐渐弱化。他们离开互联网无法获取信息、存储信息,离开互联网不能作出判断,离开互联网不知如何安排时间,离开互联网不知所措。剥离了互联网的作用,网民过去看似强大的能力所剩无几,在互联网无所不包、无限服从的过程中,网民渐渐变成了网络的依附者,变成了网络的奴隶。
  四、网民需要自我救赎
  互联网用无限满足网民的方式来使网民沦为自己的奴仆,就如同作为浮士德奴仆的墨菲斯特以事事顺从来实现浮士德对他的顺从一样。浮士德获得事事满足付出的是自己的灵魂,网民畅享网络无所不至的服务付出的是人性化能力的丧失。我们并不是狭隘地反对技术和文明,事实上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回到完全剥离了技术与工具的生存状态。但有必要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只看到互联网带给人类的种种便利和好处,无限延伸互联网对人的能力的取代,那么将被以欺骗性的轻松愉快囚禁在一种被奴役的状态,失去认清自己所处位置的灵魂和双眼,并且心甘情愿地滞留在自己的“囚室”,成为乐不思蜀的阿斗。[10]
  网民需要自我救赎,需在利用智力工具延伸自身能力的同时防止人格的削弱。未来技术的发展还要继续带来更高的效率,使人类外在形式得到进一步解放,但是要保持人之所以为人就既要享受机器带来的高效率,也要甘于接受人之为人所特有的低效率的深度思考。在潮涌般袭来的信息浪潮中尽情冲浪的同时,也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迷失自我,毕竟人的存在与发展才是网络存在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 [2] [美] 尼古拉斯·卡尔. 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害我们的大脑[M]. 刘纯毅,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228,229.
  [3] 刘鹗. 老残游记[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11.
  [4] [美] 杰伦·拉尼尔.你不是个玩意儿——这些被互联网奴役的人们[M]. 葛仲君,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20.
  [5] 高钢. 优化互联网信息环境的国际共识[J]. 新闻战线,2008(4):23-25.
  [6] 陈世华. 搜索引擎偏见:合理性与不合理性——从百度竞价排名风波说起[J]. 科学与管理,2009(4):59-65.
  [7] [美] 爱默生.爱默生随笔[M]. 蒲隆,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101.
  [8][德]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30.
  [9] 王翌人. 解密数字:63%人离开互联网活不了?[EB/OL].http://news.cnfol.com/100331/101,1587,7466181,00.shtml,2010-3-31.
  [10] 吴伯凡. 孤独的狂欢[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60.
其他文献
对我国化纤工业与国示先进水平的差距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将差距归纳为硬技术和软技术两个方面,目前我国工业基础业已奠定,今后化纤工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将从硬技术向软技术转化。
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项目培训以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技术素养、思辨能力、合作能力为目标,适应了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成长和教育技术能力提高的需求;注重理论与过程结合、技术
基于机制的基本概念和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系统的组成,要实现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必须建立相关的领导体制,同时建立包括政策机制、组织机制、运行(作)机制、发展
用添加含磷共聚单体法合成了三种新型的含磷共聚醚,对萃洗后的反应产物进行了红外测试,对合成的反应条件初步研究,并对所得产物的性能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含磷共聚单体的使共聚
为了实现对交互式网上考试系统题库的有效管理,以《电工电子技术》课程题库系统的开发为例.总结了如何利用COM技术开发在Word中能直接对题目进行录入、维护、试卷生成、排版及
综述了我国化纤工业目前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一些问题。指出本世纪末,我国仍以发展涤纶为主,相应地发展腈纶、锦纶、丙纶。要拓宽化纤产品的应用领域,以服用为主,向产业特别是工业
锦纶-6固相缩聚与纤维强力关系的探讨黄桂根(南化集团公司泰州化纤公司,225300)随着汽车工业、轮胎工业的飞速发展,锦纶-6帘子布行业在各地纷纷成立。根据近期资料统计说明,帘布行业已供过于
图书审读工作在出版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审读工作评判的法律依据是国务院《出版管理条例》.图书审读的一些具体方法.容易出现问题的几类特殊图书的审读,如党史类图书
介绍了我国合纤地毯工业现状与发展预测,并根据国外经验提出了有关我国发展合纤地毯工业的产业政策的一些建议,包括原料选择、技术进步方向、工厂经济规模、对外合作以及行业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