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院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指学院、政府在校园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急管理机制,采取一系列相应的应急措施,预防事件的发生和减轻事件的危害,恢复学院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维护学院和社会的稳定。1
我国国内对于应急管理的研究积淀比较薄弱,2003年“非典”在国内爆发之后,我国才启动了建设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正式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随着突发事件的社会影响力增加,2007年通过并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很多院校和研究人员进行了有效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由于我国院校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长期没有得到重视,普遍起步较晚,同时国内不同的地区、不同类型的院校差别很大、情况复杂,导致我国各院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强,在应急管理工作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
1、国家近年发出了一系列的通知、文件,要求各级各类院校高度重视校园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但从目前实际来看,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仍然缺乏法律规范和制度支持
很多院校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精神和教育部的统—要求,重视突发事件应总管理工作,力求保障师生生命安全以及维护社会稳定。例如:不少院校成立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委任党政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院校的安全稳定,以及处置突发事件方面的工作。小组的工作主要是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院校目前的安全形势进行分析和评估,查找可能影响院校安全稳定的因素,并将这些因素进行处理,这种做法是颇有成效的,可以将—些突发事件扼制在萌芽状态,起到事前的预防作用。但同时,也有不少院校对此类的工作没有进行应有的重视,经常是走走形式,敷衍了事。重视校园突发事件加急管理,必须从提高各级各类学校领导,特别是党政负责人的思想入手,切实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对院校突发事件有正确的认识,提升危机意识和大局观,切实将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提上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
从我国现行的立法来看,并没有制定针对院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专门的法律。只有在《民法通则》、《治安管理处罚法》、《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中,存在一些保护院校成员的条款。而这些法律、法规并不能完全囊括并且有效解决各类院校在应对突发事件时需要面临的所有法律问题。因此,很多院校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时侯面临着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地,被迫使用学校沿袭下来的一些规章制度,而这些规章制度并不具有法律效应,也无法满足情况多变的突发事件管理的需要,更无法发挥事前的预防作用。
2、应急预案编制水平参差不齐,应急管理机制目前正在形成,但离建立健全有效的应急反应机制还有一定差距,责任不明确
按照教育部门的要求,我国院校基本都编制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但总的来看,这些应急预案的编制水平参差不齐,存在一定问题。主要问题包括:一是有的预案过于抽象,不够具体,内容缺乏可操作性;二是责任人划分不明确,导致应急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落实、事件发生后的奖惩等方面均有困难;三是预案的种类比较单一,大多是针对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火灾应急预案等,没有结合本地、本院校的实际情况去制订有针对性的内容,例如地震频发区应制定关于地震的应急预案、洪水、雷电频繁的地区相应制定一些针对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因此,要以科学的严谨态度,重新审视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最好能够组织一些专家学者,组成专门的预案编写小组,在预案的完整性和操作性上多下功夫。其他的问题,包括:当突发事件初现端倪的时侯没有重视,及时处理,或者存在侥幸心理;事件发生的时侯又反应迟缓、处置失当,致使事态严重;不及时向上报突发事件信息,向媒体或者公众隐瞒事态严重性,导致贻误处置突发事件的最佳时机,使事态扩大。
当突发事件爆发时学校不能及时、有效地加以协调,严重影响了院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一、多数院校没有正式成立应急管理组织,通常是事件发生后临时组建,导致组织体系够不健全,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非常有限。二是院校普遍存在应急管理参与力量不足而且单一的状况,没有形成院校与社会力量相配合的应急管理机制。三是应对方式滞后,管理方式落后。不少院校危机意识淡薄,对危机的预测和评估能力不强,缺乏较为系统的应急预案、财政预算和物资储备,突发事件一旦爆发,不能有效的整合各种资源去积极应对。
3、应急管理的教育培训已提上日程,应急演练开始受到重视,还应在各级各类学校进一步狠抓落实
目前,各院校应急管理教育培训普遍开展,但此类教育培训并没有形成制度,较为零散与随意。学校应把安全教育培训上升到制度层面,作为一种制度纳入学校的教育中,才能引起师生以及教职工更广泛的关注与重视,更加自觉地接受,保障安全教育培训得以顺利执行。
同时,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要整合院校原有的课程资源,并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使学生系统掌握各种安全知识和应对技巧。例如:在全校大会、团会、班会、校内外讲座、校园展报、电影、参观现场和安全演习等方式,扩宽教育途径,采取多种方法,全方位、多视角地开展安全教育。此类教育除了要保证学生了解相关的安全知识,还要有计划、有组织地接受相应的安全训练,使学生能够具备生存、自救、自护的意识和技能。
按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一些院校认真抓好灾害事故的紧急疏散演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中国教育报》的记者在汶川地震后调看了汉中部分学校紧急撤离时的录像。这些录像表明,在地震袭来的一刹那,学校均能沉着应对,快速反应,迅速组织学生有序、安全撤离。 2但并不是全国所有各级各类院校都能够做到在灾难后汲取经验教训,积极带领学生进行应急演练。如果教育行政部门加大重视力度,把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安全演习作为考核学校的重要考核指标;能在新生入学后军训的过程中增加一些应急演练、生存训练课程,积极开展针对洪水、地震、火灾等灾害事故的逃生救助演练.效果可能会更好。
相关部门采取了各种措施,建立应急管理体系,维护校园安全,加强校园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很多院校积累了一定的应急管理经验,但是如何适应新形势、新情况,进一步增强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影响和损失,是各类院校应急管理工作一个重要课题。应重点围绕五个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主要包括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四个阶段,是对事前建立组织机制、运行机制、法制以及保障机制的体现;第二,建立突发事件应急组织体系。应急组织体系应包括学校的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应急救援队伍的建立以及应急小组的职责划分;第三,健全突发事件应急运行机制。应急运行机制包括从突发事件监测与预警、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救援以及救援后恢复等的一系列行动的协调机制;第四,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相关法律。包括落实国家有关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并建立与应急相关的管理制度;第五,加强突发事件应急保障。包括为了有效完成突发事件应急所需要的物资、设备、设施的准备,以及应急教育和演练。
新形势下,国内外的形式更加复杂、多变,各级各类院校的安全稳定不容忽视,这不仅关系到广大教职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关系到学校自身的生存、稳定和发展,和国家整体的稳定、社会长治久安以及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加强对校园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研究,建立并完善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长效机制,是所有院校都必须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要长抓不懈,为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丁烈云,杨新起.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9.
2丁烈云,杨新起.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1.
我国国内对于应急管理的研究积淀比较薄弱,2003年“非典”在国内爆发之后,我国才启动了建设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正式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随着突发事件的社会影响力增加,2007年通过并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很多院校和研究人员进行了有效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由于我国院校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长期没有得到重视,普遍起步较晚,同时国内不同的地区、不同类型的院校差别很大、情况复杂,导致我国各院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强,在应急管理工作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
1、国家近年发出了一系列的通知、文件,要求各级各类院校高度重视校园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但从目前实际来看,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仍然缺乏法律规范和制度支持
很多院校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精神和教育部的统—要求,重视突发事件应总管理工作,力求保障师生生命安全以及维护社会稳定。例如:不少院校成立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委任党政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院校的安全稳定,以及处置突发事件方面的工作。小组的工作主要是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院校目前的安全形势进行分析和评估,查找可能影响院校安全稳定的因素,并将这些因素进行处理,这种做法是颇有成效的,可以将—些突发事件扼制在萌芽状态,起到事前的预防作用。但同时,也有不少院校对此类的工作没有进行应有的重视,经常是走走形式,敷衍了事。重视校园突发事件加急管理,必须从提高各级各类学校领导,特别是党政负责人的思想入手,切实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对院校突发事件有正确的认识,提升危机意识和大局观,切实将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提上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
从我国现行的立法来看,并没有制定针对院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专门的法律。只有在《民法通则》、《治安管理处罚法》、《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中,存在一些保护院校成员的条款。而这些法律、法规并不能完全囊括并且有效解决各类院校在应对突发事件时需要面临的所有法律问题。因此,很多院校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时侯面临着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地,被迫使用学校沿袭下来的一些规章制度,而这些规章制度并不具有法律效应,也无法满足情况多变的突发事件管理的需要,更无法发挥事前的预防作用。
2、应急预案编制水平参差不齐,应急管理机制目前正在形成,但离建立健全有效的应急反应机制还有一定差距,责任不明确
按照教育部门的要求,我国院校基本都编制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但总的来看,这些应急预案的编制水平参差不齐,存在一定问题。主要问题包括:一是有的预案过于抽象,不够具体,内容缺乏可操作性;二是责任人划分不明确,导致应急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落实、事件发生后的奖惩等方面均有困难;三是预案的种类比较单一,大多是针对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火灾应急预案等,没有结合本地、本院校的实际情况去制订有针对性的内容,例如地震频发区应制定关于地震的应急预案、洪水、雷电频繁的地区相应制定一些针对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因此,要以科学的严谨态度,重新审视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最好能够组织一些专家学者,组成专门的预案编写小组,在预案的完整性和操作性上多下功夫。其他的问题,包括:当突发事件初现端倪的时侯没有重视,及时处理,或者存在侥幸心理;事件发生的时侯又反应迟缓、处置失当,致使事态严重;不及时向上报突发事件信息,向媒体或者公众隐瞒事态严重性,导致贻误处置突发事件的最佳时机,使事态扩大。
当突发事件爆发时学校不能及时、有效地加以协调,严重影响了院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一、多数院校没有正式成立应急管理组织,通常是事件发生后临时组建,导致组织体系够不健全,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非常有限。二是院校普遍存在应急管理参与力量不足而且单一的状况,没有形成院校与社会力量相配合的应急管理机制。三是应对方式滞后,管理方式落后。不少院校危机意识淡薄,对危机的预测和评估能力不强,缺乏较为系统的应急预案、财政预算和物资储备,突发事件一旦爆发,不能有效的整合各种资源去积极应对。
3、应急管理的教育培训已提上日程,应急演练开始受到重视,还应在各级各类学校进一步狠抓落实
目前,各院校应急管理教育培训普遍开展,但此类教育培训并没有形成制度,较为零散与随意。学校应把安全教育培训上升到制度层面,作为一种制度纳入学校的教育中,才能引起师生以及教职工更广泛的关注与重视,更加自觉地接受,保障安全教育培训得以顺利执行。
同时,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要整合院校原有的课程资源,并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使学生系统掌握各种安全知识和应对技巧。例如:在全校大会、团会、班会、校内外讲座、校园展报、电影、参观现场和安全演习等方式,扩宽教育途径,采取多种方法,全方位、多视角地开展安全教育。此类教育除了要保证学生了解相关的安全知识,还要有计划、有组织地接受相应的安全训练,使学生能够具备生存、自救、自护的意识和技能。
按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一些院校认真抓好灾害事故的紧急疏散演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中国教育报》的记者在汶川地震后调看了汉中部分学校紧急撤离时的录像。这些录像表明,在地震袭来的一刹那,学校均能沉着应对,快速反应,迅速组织学生有序、安全撤离。 2但并不是全国所有各级各类院校都能够做到在灾难后汲取经验教训,积极带领学生进行应急演练。如果教育行政部门加大重视力度,把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安全演习作为考核学校的重要考核指标;能在新生入学后军训的过程中增加一些应急演练、生存训练课程,积极开展针对洪水、地震、火灾等灾害事故的逃生救助演练.效果可能会更好。
相关部门采取了各种措施,建立应急管理体系,维护校园安全,加强校园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很多院校积累了一定的应急管理经验,但是如何适应新形势、新情况,进一步增强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影响和损失,是各类院校应急管理工作一个重要课题。应重点围绕五个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主要包括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四个阶段,是对事前建立组织机制、运行机制、法制以及保障机制的体现;第二,建立突发事件应急组织体系。应急组织体系应包括学校的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应急救援队伍的建立以及应急小组的职责划分;第三,健全突发事件应急运行机制。应急运行机制包括从突发事件监测与预警、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救援以及救援后恢复等的一系列行动的协调机制;第四,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相关法律。包括落实国家有关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并建立与应急相关的管理制度;第五,加强突发事件应急保障。包括为了有效完成突发事件应急所需要的物资、设备、设施的准备,以及应急教育和演练。
新形势下,国内外的形式更加复杂、多变,各级各类院校的安全稳定不容忽视,这不仅关系到广大教职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关系到学校自身的生存、稳定和发展,和国家整体的稳定、社会长治久安以及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加强对校园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研究,建立并完善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长效机制,是所有院校都必须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要长抓不懈,为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丁烈云,杨新起.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9.
2丁烈云,杨新起.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