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中,采取积极的校本策略,从整体上勾画和明晰课程改革需要做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抽丝剥茧,抓住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以积极的整体推动的方式,将课程改革展开。在这样认识的基础上,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校本策略,来推动课程改革,下面介绍我们的一些做法。我校的整体推动策略概括为:明晰“两条线索”,夯实“四个支柱”。
一、一条线索是:围绕“四个转变”展开探索与实践
“四个转变”的核心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围绕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方式需转变、管理方式需转变、评价方式需转变。也只有评价方式转变了、管理方式转变了、教学方式转变了、学习方式才能转变。
(一)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
1、时间限制策略。通过对教师讲的时间作限制,达成“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的实现。2、空间流动策略。通过教师和学生在教室空间中的灵活变化和组合,为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打下基础。3、生成、互动策略。通过强调课堂生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多角度互动,来促成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4、习惯培养策略。除常规学习习惯养成外,狠抓自主能力核心学习习惯的养成。这些习惯的养成为转变学习方式和学生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5、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策略。凡教学中的问题,要求和学生商量,教师不能自作主张。课堂外和学生商量,课堂中让学生充分活动,教学的各个环节,整个过程都有学生参与。6、互帮互学策略。培养“小老师”,充分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机制。
(二)管理方式、评价方式的转变
在管理方式上我们主要是着眼于两个方面的转变:1、管理角色的转变: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当好帮助者和引领者的角色,在日益增长的教育教学需求中当好提供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在学生发展中当好指导者和平台构建者的角色。从以行政主导到以专业业务为主导的转变。2、管理立足点的转变:从以控制为主导到以服务为主导的立足点转变。控制和协调是在现有的资源范围中进行的,而开发和促进则能够不断发现和拓展资源,因而管理既是控制、协调,更是开发、促进。控制性管理向教育性管理转变。
在评价方式的转变上主要着眼于四个多一点:个性评价多一点,评价层面多一点,评价人数多一点,评价方式多一点。凡是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受到尽可能的评价。尽量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规范等作用。
二、一条线索是:围绕“四个构建”展开探索与实践
(一)实施单元课型计划,构建模式范例
单元课型计划着眼于课堂教学的转变。构建一个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主导方向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课堂主体观。我们的基本思路是:一是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体系和训练层次;二是认真研究初中生学习的基本规律和各学科教材的共性及各个年级,各个学科学生的特点,初步构建以“教——扶——放”为主导思路的“单元启示课——学科自学指导课——学科活动课”为基本课型的单元教学模式;三是构建学校、教研组、年级组、教师四个层级的学法指导机制。学校用课型单元计划的最初想法是:一是给教师一个明确的指向,在明确的指向中,引导教师走向新课程;二是避免教师起于零打碎敲,止于零打碎敲的现象,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从而以教学文化积累的方式留存下来,为再度创新打下基础。
(二)建立自我教育工作机制,构建自我教育体系
自我教育机制着眼于学校生活。建立一个促进学生自我教育的工作机制,实现为学生提供发展平台的学生发展观,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我们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确立培养自我教育能力的目标系统和目标的具体化与阶段化;二是构建培养自我教育能力的操作机制和操作的系统化与精细化;三是形成培养自我教育能力的评价机制和评价的全面性与灵活性。
(三)实施微型单元课程策略,构建校本课程体系
单元课程策略着眼于校内空间。一是强化课程资源意识。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更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水平。二是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结合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我校积极利用远程教育的几个模式,形成了结合农村学生特色的校本课程——视听课,每班每周安排两节视听课,影片的内容极其丰富,有空中课堂接受的资源,有资源室的光盘、有互联网上下载的资源,也有我校刻录的实况活动光盘。视听课,丰富了学生视野,极大地缩小了城乡学生接受外界信息的差距。利用校园广播系统,语文组教师开发了经典美文诵读校本课程,每天第一节课前由语文教师领读,内容丰富多彩;英语组开发了英语课本剧校本课程;理化组开发了趣味理化校本课程等等。
(四)追求教学段落的科学化与艺术化,构建微观教学优化体系
微观教学优化着眼于空间单元。追求教学段落科学化,按素质教育要求不断优化教学环节中的教学行为,让教学快乐和效益双丰收。在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由于工作中的科学化和艺术化水准不高而导致的“少、慢、费、差”现象普遍存在,如何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挖掘高标准的素质教育目标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比如考试问题,我校给考试的定位是:增长考试。基本思想是:学生要因考试而进步,因考试而合作,因考试而竞争,因考试而自信;避免因考试而自私,因考试而卑劣,因考试而怯懦,因考试而失学。追求和谐教育中的和谐考试。
例如中考复习问题,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复习工作的目的和努力的方向。是赢得分数和素质双重收获的基本策略。在中考复习中,管压现象十分严重,教师和学生身心备受摧残的现实面前,研究科学的复习策略,使中考复习科学化,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生动活泼的促进学生发展,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旗帜鲜明地提倡科学复习,反对枷锁复习,具体表述为:提倡兴趣复习、反对打骂复习;提倡方法复习、反对题海复习,提倡策略复习、反对管压复习,提倡效率复习、反对耗时复习,提倡增长复习、反对损失复习等等。 三、围绕“四个支柱”展开探索与实践
(一)课程改革的支柱之一—学校文化
素质教育的运行,要有一个适宜的土壤,这个土壤就是学校文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和要求重建学校文化,就是这个意思。一个“崇尚文化”、“崇尚科学”、“崇尚美德”、“崇尚理想”、“崇尚真善美”的文化氛围能从形式到本质影响到课程改革的进程和活力。课程改革如果没有学校文化的深层次支撑,是无法真正开花结果的。我校始终把学校文化当做积极推行素质教育,深入践行新课程理念的基础和前提来抓,初步形成了以党中文化三要素,三原色,四支点为特色的文化建设格局。三要素:美、厚、新;三原色:理性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四支点:育德文化、教研文化、远程教育文化、艺术和体育文化。
学校文化要真正对课程改革起到支柱性的作用,就必须使被动的落后的观念和规矩改变為主动的先进的观念和规矩。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可避免的要经历学校文化,每个学校文化都对课程改革会做出自己的反应。
(二)课程改革的支柱之二——现代远程教育
2004年,我校被确立为“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项目”模式三项目学校。为能够实施好项目,使基于项目的信息技术迅速在实践中产生效益,学校在抓好科学管理、教师培训、学科应用的同时,在全校树立“在使用中研究,在研究中使用”的工作意识,以信息化为抓手推动了学校跨越式发展,为张掖市树立了“农远项目”应用的榜样。以“现代远程教育”为主题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农村新课改构建了新的平台,所带来的优质资源为农村新课改提供了新的源泉。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没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新课改的推行是很难的。我们把目前的“农村现代远程教育项目”作为课程改革的支柱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三)课程改革的支柱之三——校本教研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在工作的状态中研究。要实现这样一个理想的状态,就必须要抓好校本教研。
1、创新了校本教研的形式与内容。
学校积极研究新的研讨交流模式,力求避免过去个别教师上台交流,大部分教师当观众,载体单一的弊端,在形式上,内容上,方法上,载体上创新,尤其是思想上由原来总结经验、展示成果改为参与、学习、反思、体验、比较,提升等多元目标。创造了以“全员参与,整体互动,立体相融深化校本研究”的研讨交流模式。
全员参与:鼓励所有的教师都参与,所有的教师都是研究交流的主体,避免个别教师唱戏,其余教师当观众的现象。整体互动:将研讨的时间划分为两个单元。一个单元是集中的展示交流,一个单元是教学及研究的长时间参与,学习,反思,体验,比较,提升等。部门互动,师师互动。立体相融:从观念,课堂教学行为,反思三个维度立体梳理,以案例,教学设计,说课,教后反思,课改论坛,和家常课等为载体整体推动。这个模式调动了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深刻地认识到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在模式运行中,产生了很好的效益。
2、建立了校本教研的工作机制。
积极探索初级中学教科研工作的规律,创建了农村初中教科研工作高效有序的校本教研机制。研究实验管理机制、研究实验机制、教研激励机制和不断完善的信息资料保障机制,这四种机制构建了农村初中教育科研的新模式。学校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教改氛围,一批批教师脱颖而出。
(四)课程改革的支柱之四——教师培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动还要依赖于有效的教师培训。对于发展中的农村学校而言,教师问题始终是学校发展的首要问题。学校积极探索农村教师成长的规律,构建了完整的、科学的校内教师培训体系,初步建立了校际教师培训体系和网络教师培训体系。积极实践“导师制”。以搞好三个落实:组织落实,活动时间落实,活动内容落实,贯穿四种课型:备好研究课,听好示范课,上好汇报课,搞好评优课,来促使青年教师成长。从内容的全面性、方法上的多样性、形式上的文化性三个方面,立体式展开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一、一条线索是:围绕“四个转变”展开探索与实践
“四个转变”的核心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围绕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方式需转变、管理方式需转变、评价方式需转变。也只有评价方式转变了、管理方式转变了、教学方式转变了、学习方式才能转变。
(一)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
1、时间限制策略。通过对教师讲的时间作限制,达成“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的实现。2、空间流动策略。通过教师和学生在教室空间中的灵活变化和组合,为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打下基础。3、生成、互动策略。通过强调课堂生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多角度互动,来促成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4、习惯培养策略。除常规学习习惯养成外,狠抓自主能力核心学习习惯的养成。这些习惯的养成为转变学习方式和学生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5、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策略。凡教学中的问题,要求和学生商量,教师不能自作主张。课堂外和学生商量,课堂中让学生充分活动,教学的各个环节,整个过程都有学生参与。6、互帮互学策略。培养“小老师”,充分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机制。
(二)管理方式、评价方式的转变
在管理方式上我们主要是着眼于两个方面的转变:1、管理角色的转变: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当好帮助者和引领者的角色,在日益增长的教育教学需求中当好提供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在学生发展中当好指导者和平台构建者的角色。从以行政主导到以专业业务为主导的转变。2、管理立足点的转变:从以控制为主导到以服务为主导的立足点转变。控制和协调是在现有的资源范围中进行的,而开发和促进则能够不断发现和拓展资源,因而管理既是控制、协调,更是开发、促进。控制性管理向教育性管理转变。
在评价方式的转变上主要着眼于四个多一点:个性评价多一点,评价层面多一点,评价人数多一点,评价方式多一点。凡是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受到尽可能的评价。尽量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规范等作用。
二、一条线索是:围绕“四个构建”展开探索与实践
(一)实施单元课型计划,构建模式范例
单元课型计划着眼于课堂教学的转变。构建一个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主导方向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课堂主体观。我们的基本思路是:一是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体系和训练层次;二是认真研究初中生学习的基本规律和各学科教材的共性及各个年级,各个学科学生的特点,初步构建以“教——扶——放”为主导思路的“单元启示课——学科自学指导课——学科活动课”为基本课型的单元教学模式;三是构建学校、教研组、年级组、教师四个层级的学法指导机制。学校用课型单元计划的最初想法是:一是给教师一个明确的指向,在明确的指向中,引导教师走向新课程;二是避免教师起于零打碎敲,止于零打碎敲的现象,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从而以教学文化积累的方式留存下来,为再度创新打下基础。
(二)建立自我教育工作机制,构建自我教育体系
自我教育机制着眼于学校生活。建立一个促进学生自我教育的工作机制,实现为学生提供发展平台的学生发展观,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我们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确立培养自我教育能力的目标系统和目标的具体化与阶段化;二是构建培养自我教育能力的操作机制和操作的系统化与精细化;三是形成培养自我教育能力的评价机制和评价的全面性与灵活性。
(三)实施微型单元课程策略,构建校本课程体系
单元课程策略着眼于校内空间。一是强化课程资源意识。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更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水平。二是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结合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我校积极利用远程教育的几个模式,形成了结合农村学生特色的校本课程——视听课,每班每周安排两节视听课,影片的内容极其丰富,有空中课堂接受的资源,有资源室的光盘、有互联网上下载的资源,也有我校刻录的实况活动光盘。视听课,丰富了学生视野,极大地缩小了城乡学生接受外界信息的差距。利用校园广播系统,语文组教师开发了经典美文诵读校本课程,每天第一节课前由语文教师领读,内容丰富多彩;英语组开发了英语课本剧校本课程;理化组开发了趣味理化校本课程等等。
(四)追求教学段落的科学化与艺术化,构建微观教学优化体系
微观教学优化着眼于空间单元。追求教学段落科学化,按素质教育要求不断优化教学环节中的教学行为,让教学快乐和效益双丰收。在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由于工作中的科学化和艺术化水准不高而导致的“少、慢、费、差”现象普遍存在,如何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挖掘高标准的素质教育目标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比如考试问题,我校给考试的定位是:增长考试。基本思想是:学生要因考试而进步,因考试而合作,因考试而竞争,因考试而自信;避免因考试而自私,因考试而卑劣,因考试而怯懦,因考试而失学。追求和谐教育中的和谐考试。
例如中考复习问题,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复习工作的目的和努力的方向。是赢得分数和素质双重收获的基本策略。在中考复习中,管压现象十分严重,教师和学生身心备受摧残的现实面前,研究科学的复习策略,使中考复习科学化,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生动活泼的促进学生发展,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旗帜鲜明地提倡科学复习,反对枷锁复习,具体表述为:提倡兴趣复习、反对打骂复习;提倡方法复习、反对题海复习,提倡策略复习、反对管压复习,提倡效率复习、反对耗时复习,提倡增长复习、反对损失复习等等。 三、围绕“四个支柱”展开探索与实践
(一)课程改革的支柱之一—学校文化
素质教育的运行,要有一个适宜的土壤,这个土壤就是学校文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和要求重建学校文化,就是这个意思。一个“崇尚文化”、“崇尚科学”、“崇尚美德”、“崇尚理想”、“崇尚真善美”的文化氛围能从形式到本质影响到课程改革的进程和活力。课程改革如果没有学校文化的深层次支撑,是无法真正开花结果的。我校始终把学校文化当做积极推行素质教育,深入践行新课程理念的基础和前提来抓,初步形成了以党中文化三要素,三原色,四支点为特色的文化建设格局。三要素:美、厚、新;三原色:理性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四支点:育德文化、教研文化、远程教育文化、艺术和体育文化。
学校文化要真正对课程改革起到支柱性的作用,就必须使被动的落后的观念和规矩改变為主动的先进的观念和规矩。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可避免的要经历学校文化,每个学校文化都对课程改革会做出自己的反应。
(二)课程改革的支柱之二——现代远程教育
2004年,我校被确立为“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项目”模式三项目学校。为能够实施好项目,使基于项目的信息技术迅速在实践中产生效益,学校在抓好科学管理、教师培训、学科应用的同时,在全校树立“在使用中研究,在研究中使用”的工作意识,以信息化为抓手推动了学校跨越式发展,为张掖市树立了“农远项目”应用的榜样。以“现代远程教育”为主题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农村新课改构建了新的平台,所带来的优质资源为农村新课改提供了新的源泉。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没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新课改的推行是很难的。我们把目前的“农村现代远程教育项目”作为课程改革的支柱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三)课程改革的支柱之三——校本教研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在工作的状态中研究。要实现这样一个理想的状态,就必须要抓好校本教研。
1、创新了校本教研的形式与内容。
学校积极研究新的研讨交流模式,力求避免过去个别教师上台交流,大部分教师当观众,载体单一的弊端,在形式上,内容上,方法上,载体上创新,尤其是思想上由原来总结经验、展示成果改为参与、学习、反思、体验、比较,提升等多元目标。创造了以“全员参与,整体互动,立体相融深化校本研究”的研讨交流模式。
全员参与:鼓励所有的教师都参与,所有的教师都是研究交流的主体,避免个别教师唱戏,其余教师当观众的现象。整体互动:将研讨的时间划分为两个单元。一个单元是集中的展示交流,一个单元是教学及研究的长时间参与,学习,反思,体验,比较,提升等。部门互动,师师互动。立体相融:从观念,课堂教学行为,反思三个维度立体梳理,以案例,教学设计,说课,教后反思,课改论坛,和家常课等为载体整体推动。这个模式调动了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深刻地认识到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在模式运行中,产生了很好的效益。
2、建立了校本教研的工作机制。
积极探索初级中学教科研工作的规律,创建了农村初中教科研工作高效有序的校本教研机制。研究实验管理机制、研究实验机制、教研激励机制和不断完善的信息资料保障机制,这四种机制构建了农村初中教育科研的新模式。学校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教改氛围,一批批教师脱颖而出。
(四)课程改革的支柱之四——教师培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动还要依赖于有效的教师培训。对于发展中的农村学校而言,教师问题始终是学校发展的首要问题。学校积极探索农村教师成长的规律,构建了完整的、科学的校内教师培训体系,初步建立了校际教师培训体系和网络教师培训体系。积极实践“导师制”。以搞好三个落实:组织落实,活动时间落实,活动内容落实,贯穿四种课型:备好研究课,听好示范课,上好汇报课,搞好评优课,来促使青年教师成长。从内容的全面性、方法上的多样性、形式上的文化性三个方面,立体式展开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