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之所以冠以“细”说,一乃所述的内容确实够不上宏论、深论,都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经验,充其量为难登大雅的小技巧、土方子;二乃“细”与“戏”谐音,既是细说,何不戏说,不敢板起面孔训人。我感觉这些小经验、土方子确实有效,得到了好处,不敢独乐,说出来,以飨大家。如果把语文教学比作一道大餐,那么我所讲的这些则是这道大餐中的一些调味品,油盐酱醋,糖辣葱姜,无它无味,有它生津。
一曰“找”
所谓“不找不知道,一找直跳跳”。我们的老师太习惯于一种归纳式的教学,分析课文,再去演绎规律。其实,有时把脑子倒过来也挺好使的,就好比站得太久,对墙来个倒立,把地球的引力反过来用一用,会顿感头脑清醒,气脉通畅。有时,不妨把规律先告诉学生,让学生反过来到文中去印证,或许会给学生脑中输入一些氧气,为课堂吹进一缕清新之风。
比如在讲解文言知识时,一般老师习惯于从课文的句子出发去分析其语法现象,为什么不可以来个转变,反过来先告诉学生某一语法,然后让学生到文中去找符合这一语法的文句,比比看谁找得快,找得准,相信学生定会兴趣盎然。再比如,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在整体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让学生到文中找能突出这一性格的表现,这样比从表现再到归纳人物形象要更容易让学生接受。顺序上的稍微调整,达到的效果就会不同。这有点像孩提时捉迷藏的游戏,很能满足学生的发现欲。
灌水:赶紧洗脑,有时把它倒过来晒一晒。
二曰“读”
就好像一道菜必然要放盐一样,一堂语文课必然要有读;也正像有人做菜常常忘记放盐一样,有的教师常常忘了语文课是要有读的。当然,这里的“读”也包括了“背”。校园的魅力之一,就在于从琅琅书声之中散发出一股让人心醉的清新气息。“读”已经为许多老师所熟知,他们也有不少心得,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灌水:当抽象的讲解分析使课堂变得抽象时,别忘了我们还有“读”。
三曰“演”
做老师难,做一个好老师更难,而做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则难上加难。原因之一,就是好的语文老师必须要多才多艺。
我一直记得小学时看过的一篇作文。理由很简单,作文中描述了一位老教师在讲解“驴不胜怒,蹄之”时,为说明其中“蹄”的活用,特地表演驴子愤怒的样子,伸出一只脚,并口中说道“脚之”,引得学生开怀大笑。这堂课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学生把它写成习作发表在《作文》杂志上。我至今只要讲到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脑海中都会浮现那位老教师可爱的面庞。可见,表演的影响力实在不容小觑。“演”的一个最直接的好处,就在于能马上增加课堂的形象感。
我这里所说的“演”,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除了肢体表演、神态表演外,还包括绘画、唱歌、书法、优美的课件等。凡是涉及到才艺的都可归为“演”。魏书生老师为讲解山水之“阴阳”时,特地在黑板上画上简笔图来说明;如果你会唱几嗓子,别光顾着在卡拉OK房中表现,有时在课堂上不妨一展歌喉;如果你懂书法,不妨在课堂上露几手;如果你是课件大师,却把课件做得平淡无奇,学生看得昏昏欲睡,那么我会为你扼腕叹息。
除了教师表演外,有时也可利用学生的表演天份,让他们参与到课堂的节目之中。诸如设置情境,让学生当电视节目主持人,或让学生换位当老师给答案评判打分,或把课本改编成课本剧等等,这些都是活跃课堂的好方法。
灌水:扬长避短,挖掘优势。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并将它融入课堂,做一个性情教师。
四曰“拓”
课外是课堂的延伸。课堂的审美和人文分量,有赖于教师的知识拓展延伸。一个语文教师,如果知识面太狭窄、理解事理太肤浅,那将是学生的悲哀。在不影响重点的把握前提下,只要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都可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或知识见闻,或观点态度;或自己心得,或他人引述;或议论描述,或抒情说明;或插科打诨、嘻笑怒骂,或庄重凝神、荡气回肠等等。水煮鱼片,绝对下饭。吃肉、吃排骨吃腻了,来点萝卜稀饭,自然别有一番风味在胃里头。
赵谦翔老师由“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讲到改革开放中的深圳,由《寻隐者不遇》讲到作为一个清华学子所应具备的精神境界,为我们在这方面提供了很好的例证。
灌水:平时多读书,课前多花时间在“百度”或“GOOGLE”上寻寻觅觅。
五曰“猜”
“你猜我猜,我猜猜猜”的综艺节目之所以大受欢迎,我想关键在于“猜”迎合了人的天生的好奇心。千百年来,老百姓都爱猜谜,因为一个谜,就是一个悬念,而一个悬念,就是一份吸引。
有的知识,你与其直接告诉学生,不如先藏一藏,让学生来猜一猜。这样可以使课堂更具波折。比如在讲“自”这个词时,我会让学生猜“自”的本义应该是什么;在拓展到杜甫对李白诗歌成就的形象概括“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时,我会空出“风雨、鬼神”让学生猜原文是哪两个字。无论猜中猜不中,有一点是肯定的,学生的兴致上来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我们要的就是学生的这种参与劲儿。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一个问题,换一个角度去认识总是会给人以新鲜之感。
灌水:别心急,心别急,放慢镜头。
六曰“练”
这里所谓的“练”与讲练结合的“练”、巩固练习的“练”是不同的内涵,也是两种不同的功效。我这里的“练”,是为调整课堂节奏而运用并滋生起来的“练”。老师讲得太多,学生听得辛苦,不妨先暂停一下,来个啦啦队到场地中央跳一跳,再听时学生必然会“大快朵颐”。
因为语言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又是一个难点,而且语言又不需要长篇大论,可以信手拈来,自由灵活,所以多从语言的角度去设计一些课堂练习,常能收到“短、平、快”的效果。过去,文人们喜欢通过对对子来锻炼语法、修辞及逻辑能力,简单的两句话实在是妙趣横生。如今,对对子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这么好的方法没有保留在我们的常规教学之中是一个遗憾。不过,我们可以在教学中设计出一些类似的语言训练,也可以使课堂增色。比如在讲解到好的诗词时,不妨改改字词也写一首短诗;课文中有精彩的语句时,不妨现场来个仿句;在讲解修辞时,让学生给某商铺安个店名,或给某产品设计广告辞等。这些小小的设计使学生的才智与兴致一下子爆发出来,此时此刻,一堂课想不成功恐怕都难了。
灌水:平时自己多写多练,相信学生会因为你的才气而变得有才气。
到了该说再见的时候了,本想来点响亮的语言,最后来一番小结,想一想既然是“细”说,难撑门面,何苦往大里说,不妨就此搁笔。笔者期待着大家更多鲜美的课堂调味品!
(作者单位:佛山市高明区第二中学)
一曰“找”
所谓“不找不知道,一找直跳跳”。我们的老师太习惯于一种归纳式的教学,分析课文,再去演绎规律。其实,有时把脑子倒过来也挺好使的,就好比站得太久,对墙来个倒立,把地球的引力反过来用一用,会顿感头脑清醒,气脉通畅。有时,不妨把规律先告诉学生,让学生反过来到文中去印证,或许会给学生脑中输入一些氧气,为课堂吹进一缕清新之风。
比如在讲解文言知识时,一般老师习惯于从课文的句子出发去分析其语法现象,为什么不可以来个转变,反过来先告诉学生某一语法,然后让学生到文中去找符合这一语法的文句,比比看谁找得快,找得准,相信学生定会兴趣盎然。再比如,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在整体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让学生到文中找能突出这一性格的表现,这样比从表现再到归纳人物形象要更容易让学生接受。顺序上的稍微调整,达到的效果就会不同。这有点像孩提时捉迷藏的游戏,很能满足学生的发现欲。
灌水:赶紧洗脑,有时把它倒过来晒一晒。
二曰“读”
就好像一道菜必然要放盐一样,一堂语文课必然要有读;也正像有人做菜常常忘记放盐一样,有的教师常常忘了语文课是要有读的。当然,这里的“读”也包括了“背”。校园的魅力之一,就在于从琅琅书声之中散发出一股让人心醉的清新气息。“读”已经为许多老师所熟知,他们也有不少心得,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灌水:当抽象的讲解分析使课堂变得抽象时,别忘了我们还有“读”。
三曰“演”
做老师难,做一个好老师更难,而做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则难上加难。原因之一,就是好的语文老师必须要多才多艺。
我一直记得小学时看过的一篇作文。理由很简单,作文中描述了一位老教师在讲解“驴不胜怒,蹄之”时,为说明其中“蹄”的活用,特地表演驴子愤怒的样子,伸出一只脚,并口中说道“脚之”,引得学生开怀大笑。这堂课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学生把它写成习作发表在《作文》杂志上。我至今只要讲到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脑海中都会浮现那位老教师可爱的面庞。可见,表演的影响力实在不容小觑。“演”的一个最直接的好处,就在于能马上增加课堂的形象感。
我这里所说的“演”,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除了肢体表演、神态表演外,还包括绘画、唱歌、书法、优美的课件等。凡是涉及到才艺的都可归为“演”。魏书生老师为讲解山水之“阴阳”时,特地在黑板上画上简笔图来说明;如果你会唱几嗓子,别光顾着在卡拉OK房中表现,有时在课堂上不妨一展歌喉;如果你懂书法,不妨在课堂上露几手;如果你是课件大师,却把课件做得平淡无奇,学生看得昏昏欲睡,那么我会为你扼腕叹息。
除了教师表演外,有时也可利用学生的表演天份,让他们参与到课堂的节目之中。诸如设置情境,让学生当电视节目主持人,或让学生换位当老师给答案评判打分,或把课本改编成课本剧等等,这些都是活跃课堂的好方法。
灌水:扬长避短,挖掘优势。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并将它融入课堂,做一个性情教师。
四曰“拓”
课外是课堂的延伸。课堂的审美和人文分量,有赖于教师的知识拓展延伸。一个语文教师,如果知识面太狭窄、理解事理太肤浅,那将是学生的悲哀。在不影响重点的把握前提下,只要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都可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或知识见闻,或观点态度;或自己心得,或他人引述;或议论描述,或抒情说明;或插科打诨、嘻笑怒骂,或庄重凝神、荡气回肠等等。水煮鱼片,绝对下饭。吃肉、吃排骨吃腻了,来点萝卜稀饭,自然别有一番风味在胃里头。
赵谦翔老师由“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讲到改革开放中的深圳,由《寻隐者不遇》讲到作为一个清华学子所应具备的精神境界,为我们在这方面提供了很好的例证。
灌水:平时多读书,课前多花时间在“百度”或“GOOGLE”上寻寻觅觅。
五曰“猜”
“你猜我猜,我猜猜猜”的综艺节目之所以大受欢迎,我想关键在于“猜”迎合了人的天生的好奇心。千百年来,老百姓都爱猜谜,因为一个谜,就是一个悬念,而一个悬念,就是一份吸引。
有的知识,你与其直接告诉学生,不如先藏一藏,让学生来猜一猜。这样可以使课堂更具波折。比如在讲“自”这个词时,我会让学生猜“自”的本义应该是什么;在拓展到杜甫对李白诗歌成就的形象概括“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时,我会空出“风雨、鬼神”让学生猜原文是哪两个字。无论猜中猜不中,有一点是肯定的,学生的兴致上来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我们要的就是学生的这种参与劲儿。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一个问题,换一个角度去认识总是会给人以新鲜之感。
灌水:别心急,心别急,放慢镜头。
六曰“练”
这里所谓的“练”与讲练结合的“练”、巩固练习的“练”是不同的内涵,也是两种不同的功效。我这里的“练”,是为调整课堂节奏而运用并滋生起来的“练”。老师讲得太多,学生听得辛苦,不妨先暂停一下,来个啦啦队到场地中央跳一跳,再听时学生必然会“大快朵颐”。
因为语言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又是一个难点,而且语言又不需要长篇大论,可以信手拈来,自由灵活,所以多从语言的角度去设计一些课堂练习,常能收到“短、平、快”的效果。过去,文人们喜欢通过对对子来锻炼语法、修辞及逻辑能力,简单的两句话实在是妙趣横生。如今,对对子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这么好的方法没有保留在我们的常规教学之中是一个遗憾。不过,我们可以在教学中设计出一些类似的语言训练,也可以使课堂增色。比如在讲解到好的诗词时,不妨改改字词也写一首短诗;课文中有精彩的语句时,不妨现场来个仿句;在讲解修辞时,让学生给某商铺安个店名,或给某产品设计广告辞等。这些小小的设计使学生的才智与兴致一下子爆发出来,此时此刻,一堂课想不成功恐怕都难了。
灌水:平时自己多写多练,相信学生会因为你的才气而变得有才气。
到了该说再见的时候了,本想来点响亮的语言,最后来一番小结,想一想既然是“细”说,难撑门面,何苦往大里说,不妨就此搁笔。笔者期待着大家更多鲜美的课堂调味品!
(作者单位:佛山市高明区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