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高等院校不断扩招,市场竞争和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化,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就业理论的研究探讨,参考国外大学生就业现状,介绍了国外大学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所进行的教学改革,同时对国内高校的教学理念做出评析。
【关键词】就业理论 大学生教学 就业问题 大学生就业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院校的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人数也不断增加。大学教育的普遍实行,为我国加强四个现代化建设,社会经济体系的发展提供了高质量人才资源的保障。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总体就业率的低迷也给所有人敲响了警钟,不解决好这一问题,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阻碍。
一、就业理论简介
(一)宏观经济学
是根据《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所主张的思想理念。通过宏观经济学的思想,对资本主义社会整体经济活动的需求与供给做出指导,也被称为凯恩斯就业理论。
(二)微观经济学
同宏观经济学一样,微观经济学也是现代经济的分支。微观经济学注重研究个人行为,认为就业问题要从自身上面来寻找原因, 应分析个人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思想。
(三)现代就业思想
对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所引发的经济停滞,通货膨胀与失业现象,现代经济学家对于宏观经济所引导的市场进行了批判,认为现如今的失业现象是劳动力资源供给的问题。
二、国内外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国内大学生就业现状
大学生作为长期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源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1]。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人口密度的冲击,就业压力的加剧,大学生就业的门槛相对提高,这对大学生个人能力综合素质与能力水平做出了很大的考验。再加上大学生的敬业精神较差,缺少相应的实践经验,对自己的认知能力不足,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1.工作经验。大学生相比于大专、技校学生来说,在综合能力上更胜一筹,但在专业能力上却略有不足。但也有的大学生在在校期间有着在外参加工作的工作经验,这些宝贵的工作经验对于大学生未来的求职有着很大的帮助[2]。因为很多企业注重的是人生经历而不是高学历,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需要的是全方位的人才而不是科研人才,在就业形势上,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更具有竞争力。
2.攀比心理。大学生活是一个群体生活,大学生在经历大学生活之后难免会存在着攀比的心理,身边同学应聘了待遇较好的工作之后,难免会产生嫉妒、不服的心情状态。在这种心态影响下,即使遇到比较合适的工作,也会在同他人进行比较后做出放弃的选择。
3.家庭因素。很多大学生因为毕业后面临婚姻,导致自身压力过大,心理状态调整不过来,造成对社会有着发泄情绪。还有的大学生因为家庭条件过差,在求学期间所造成的家庭压力多大,求学成本过高,以至于毕业后对工作岗位的要求过高,不能脚踏实地地进行务实工作。
(二)国外大学生就业现状
对于拥有着庞大人口基数的中国来说,国外大学生就业率相比之下要高很多,虽然有着这一优势,国外对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依旧保持着高度关注。美国有着发达的非营利性就业组织,针对帮助学生进行选择,帮助企业进行优质人才筛选和人力资源供给;德国采取的“慕尼黑就业模式”是为在校大学生主动提供可实习的工作领域,同时加强大学生全面综合素质,是国外对于帮助大学生就业比较成功的国家。
综上所述,大多数国家采取政府直接干预的政策,以强行手段保障大学生就业。因为大学生是国之根本,是未来经济社会的中流砥柱,只有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问题,才能保障国家正常的经济发展,为国家的各方面发展提供优秀的人力资源。
三、国内外大学教学改革措施对比
国外很多高校在学校内设有大学生毕业就业指导服务,以专业人士对大学生毕业工作进行全程指导,了解各单位人才需求情况,针对大学生个人情况做出具体分析;美国的校友俱乐部还定时举办校友聚会作用,利用人际关系,为毕业生们做出相应指导。
反观国内,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明显低于国外,对大学生的帮助明显不足,不能有效地建立起大学生与企业之间明显的联系。应在入学时,对学生所学专业进行相应指导,让学生对未来就业形势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相关企业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联系做出努力,让大学生认识自己,了解企业,同时为企业了解人才,培养人才做出铺垫。
结论
大学生就业问题固然是大学生选择工作的观念与整体素质的关系。一直以来,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所进行的研究探讨少之又少,如何系统化地分析总结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当前诸多学者与研究人员的首要任务。及时地研究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针对方案,不仅能够对大学生就业率进行有效提升,促进大学生成长,合理化资源配置,更能对提高国民经济水平,促进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许彦.中国转型期就业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2]田洪川.中国产业升级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
[3]安锦.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与促进机制研究[J].中国青年文摘,2011,12(05):109-110.
[4]陈勇.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2.
[5]李迎果.国家促进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云南大学,2012.
【关键词】就业理论 大学生教学 就业问题 大学生就业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院校的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人数也不断增加。大学教育的普遍实行,为我国加强四个现代化建设,社会经济体系的发展提供了高质量人才资源的保障。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总体就业率的低迷也给所有人敲响了警钟,不解决好这一问题,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阻碍。
一、就业理论简介
(一)宏观经济学
是根据《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所主张的思想理念。通过宏观经济学的思想,对资本主义社会整体经济活动的需求与供给做出指导,也被称为凯恩斯就业理论。
(二)微观经济学
同宏观经济学一样,微观经济学也是现代经济的分支。微观经济学注重研究个人行为,认为就业问题要从自身上面来寻找原因, 应分析个人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思想。
(三)现代就业思想
对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所引发的经济停滞,通货膨胀与失业现象,现代经济学家对于宏观经济所引导的市场进行了批判,认为现如今的失业现象是劳动力资源供给的问题。
二、国内外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国内大学生就业现状
大学生作为长期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源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1]。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人口密度的冲击,就业压力的加剧,大学生就业的门槛相对提高,这对大学生个人能力综合素质与能力水平做出了很大的考验。再加上大学生的敬业精神较差,缺少相应的实践经验,对自己的认知能力不足,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1.工作经验。大学生相比于大专、技校学生来说,在综合能力上更胜一筹,但在专业能力上却略有不足。但也有的大学生在在校期间有着在外参加工作的工作经验,这些宝贵的工作经验对于大学生未来的求职有着很大的帮助[2]。因为很多企业注重的是人生经历而不是高学历,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需要的是全方位的人才而不是科研人才,在就业形势上,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更具有竞争力。
2.攀比心理。大学生活是一个群体生活,大学生在经历大学生活之后难免会存在着攀比的心理,身边同学应聘了待遇较好的工作之后,难免会产生嫉妒、不服的心情状态。在这种心态影响下,即使遇到比较合适的工作,也会在同他人进行比较后做出放弃的选择。
3.家庭因素。很多大学生因为毕业后面临婚姻,导致自身压力过大,心理状态调整不过来,造成对社会有着发泄情绪。还有的大学生因为家庭条件过差,在求学期间所造成的家庭压力多大,求学成本过高,以至于毕业后对工作岗位的要求过高,不能脚踏实地地进行务实工作。
(二)国外大学生就业现状
对于拥有着庞大人口基数的中国来说,国外大学生就业率相比之下要高很多,虽然有着这一优势,国外对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依旧保持着高度关注。美国有着发达的非营利性就业组织,针对帮助学生进行选择,帮助企业进行优质人才筛选和人力资源供给;德国采取的“慕尼黑就业模式”是为在校大学生主动提供可实习的工作领域,同时加强大学生全面综合素质,是国外对于帮助大学生就业比较成功的国家。
综上所述,大多数国家采取政府直接干预的政策,以强行手段保障大学生就业。因为大学生是国之根本,是未来经济社会的中流砥柱,只有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问题,才能保障国家正常的经济发展,为国家的各方面发展提供优秀的人力资源。
三、国内外大学教学改革措施对比
国外很多高校在学校内设有大学生毕业就业指导服务,以专业人士对大学生毕业工作进行全程指导,了解各单位人才需求情况,针对大学生个人情况做出具体分析;美国的校友俱乐部还定时举办校友聚会作用,利用人际关系,为毕业生们做出相应指导。
反观国内,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明显低于国外,对大学生的帮助明显不足,不能有效地建立起大学生与企业之间明显的联系。应在入学时,对学生所学专业进行相应指导,让学生对未来就业形势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相关企业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联系做出努力,让大学生认识自己,了解企业,同时为企业了解人才,培养人才做出铺垫。
结论
大学生就业问题固然是大学生选择工作的观念与整体素质的关系。一直以来,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所进行的研究探讨少之又少,如何系统化地分析总结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当前诸多学者与研究人员的首要任务。及时地研究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针对方案,不仅能够对大学生就业率进行有效提升,促进大学生成长,合理化资源配置,更能对提高国民经济水平,促进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许彦.中国转型期就业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2]田洪川.中国产业升级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
[3]安锦.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与促进机制研究[J].中国青年文摘,2011,12(05):109-110.
[4]陈勇.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2.
[5]李迎果.国家促进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云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