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注重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课堂内外的生命状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此,只有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构建课堂新景观,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才能展现课堂教学的生命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创设民主、平等的心理环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前提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学生敢说敢问,多说多问,会说会问,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主动灵活地参与,充满激情地学习,才能使课堂焕发应有的生命活力. 因此,应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用“唯书”、“唯师”的桎梏束缚学生的思想,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勇于发表不同于老师的见解,同时,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和蔼可亲,自然幽默. 如“还差一点点你就想出来了”“你提出的问题很值得大家探讨”“谁来做一回小老师”等,教师不仅要做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还要做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要和学生一起观察,一起操作,一起探讨,打成一片,融为一体. 这种平等、和谐、宽松、自由的氛围,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由创造才能.
二、课堂教学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精心设计新知导入内容,引发创新兴趣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学生一旦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则会引发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 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好的导入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产生创新兴趣. 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导入内容. 例如:学习“认识几分之一”一课,我设计如下口答题.
1. 学校有180本图书,平均分给3个班,每班可分到多少本?
2. 幼儿园小班有18块糖,每人分给2块,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3. 学校把9个皮球平均分给2个班,每班最多分到几个?还剩几个?
4. 妈妈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弟弟两人吃,每人分到几块?
5. 妈妈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弟弟和姐姐3人吃,每人分到几块?
这一组题前3个题学生能准确地答出. 第四题学生只会说出每人分到“半块”,但不会用具体数字表示. 而第5题则既不知结果,更不会用数表示. 这时教师恰到好处地揭示课题:由于生产与生活实践的需要. 整数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这就产生了一种新数,这种新数就是“分数 ”. 这时,学生的兴趣被“新数”吸引,学习情绪处于高潮,变对新知识的无意注意为积极主动学习的有意注意.
(二)在探索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新知,培养创新意识
就创新的内容而言,其一可以是社会前所未有的;其二则是个人前所不知的意识. 使学生养成一种善于追根寻源的习惯,是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的. 新知的教学过程,教师应立足于导 ,于主导促主体作用的发挥. 教师应明确,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 ,40分钟的时间 应属于学生. 在新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提些思考的问题,给学生动脑的机会;多创设探究的氛围,为学生留有发现的空间;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使学生尝试成功的快乐. 让学生对新知思维沿着好奇→ 好问→ 好想 → 发现这一流程活动. 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授新知前我首先提出“圆的面积能不能向我们所学过的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图形一样知道长、宽、高、底等条件就能求出呢?”这一问题请同学们思考. 结论当然是不能,因为圆既无长、宽、又无底、高. 于是学生对怎样计算圆的面积产生了好奇心. 这时我提出以下4个问题请学生带着问题观察老师的演示.
1. 观察变形后的图形近似于什么图形.
2. 想想它的各边与圆形的什么有关系,面积与圆有什么关系.
3. 你能发现怎样计算圆面积的方法吗?
4. 计算圆面积必须已知什么条件?
问题提出后,学生带着一种渴望求知的心理观察我将圆形折成近似的长方形全过程的演示. 或者完全由学生自己将圆形折拼成近似的长方形. 我的演示只是起“导”的作用,学生动脑思考、推理,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学生在思考的引导下,在我演示的启发下,或学生自己动手演示后,经过自己分析研究,就能发现变形后的长方形与元的各部分间的关系,总结出求圆面积的公式s = πr2. 这一教学过程,不是我把新知识灌、填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细心观察、亲自动手、周密思考、认真分析、大胆推理后发现的新知. 学生不但知道了圆面积怎样计算,而且明白了其推理过程. 这一教学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加强动手操作,提高创新意思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 ”动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儿童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阶段,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动眼,多种感知参与学习,引导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思路和解答有不同的想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精选开放性的练习题,培养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开放性思维,是创新意识的一种具体表现. 设计各种形式的开放性练习,可以给学生的创新思维创设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这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善于选择典型的题例,创设问题的情景,诱导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之一. 卡皮查认为:数学课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 因此,数学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主动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一、创设民主、平等的心理环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前提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学生敢说敢问,多说多问,会说会问,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主动灵活地参与,充满激情地学习,才能使课堂焕发应有的生命活力. 因此,应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用“唯书”、“唯师”的桎梏束缚学生的思想,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勇于发表不同于老师的见解,同时,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和蔼可亲,自然幽默. 如“还差一点点你就想出来了”“你提出的问题很值得大家探讨”“谁来做一回小老师”等,教师不仅要做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还要做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要和学生一起观察,一起操作,一起探讨,打成一片,融为一体. 这种平等、和谐、宽松、自由的氛围,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由创造才能.
二、课堂教学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精心设计新知导入内容,引发创新兴趣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学生一旦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则会引发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 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好的导入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产生创新兴趣. 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导入内容. 例如:学习“认识几分之一”一课,我设计如下口答题.
1. 学校有180本图书,平均分给3个班,每班可分到多少本?
2. 幼儿园小班有18块糖,每人分给2块,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3. 学校把9个皮球平均分给2个班,每班最多分到几个?还剩几个?
4. 妈妈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弟弟两人吃,每人分到几块?
5. 妈妈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弟弟和姐姐3人吃,每人分到几块?
这一组题前3个题学生能准确地答出. 第四题学生只会说出每人分到“半块”,但不会用具体数字表示. 而第5题则既不知结果,更不会用数表示. 这时教师恰到好处地揭示课题:由于生产与生活实践的需要. 整数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这就产生了一种新数,这种新数就是“分数 ”. 这时,学生的兴趣被“新数”吸引,学习情绪处于高潮,变对新知识的无意注意为积极主动学习的有意注意.
(二)在探索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新知,培养创新意识
就创新的内容而言,其一可以是社会前所未有的;其二则是个人前所不知的意识. 使学生养成一种善于追根寻源的习惯,是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的. 新知的教学过程,教师应立足于导 ,于主导促主体作用的发挥. 教师应明确,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 ,40分钟的时间 应属于学生. 在新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提些思考的问题,给学生动脑的机会;多创设探究的氛围,为学生留有发现的空间;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使学生尝试成功的快乐. 让学生对新知思维沿着好奇→ 好问→ 好想 → 发现这一流程活动. 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授新知前我首先提出“圆的面积能不能向我们所学过的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图形一样知道长、宽、高、底等条件就能求出呢?”这一问题请同学们思考. 结论当然是不能,因为圆既无长、宽、又无底、高. 于是学生对怎样计算圆的面积产生了好奇心. 这时我提出以下4个问题请学生带着问题观察老师的演示.
1. 观察变形后的图形近似于什么图形.
2. 想想它的各边与圆形的什么有关系,面积与圆有什么关系.
3. 你能发现怎样计算圆面积的方法吗?
4. 计算圆面积必须已知什么条件?
问题提出后,学生带着一种渴望求知的心理观察我将圆形折成近似的长方形全过程的演示. 或者完全由学生自己将圆形折拼成近似的长方形. 我的演示只是起“导”的作用,学生动脑思考、推理,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学生在思考的引导下,在我演示的启发下,或学生自己动手演示后,经过自己分析研究,就能发现变形后的长方形与元的各部分间的关系,总结出求圆面积的公式s = πr2. 这一教学过程,不是我把新知识灌、填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细心观察、亲自动手、周密思考、认真分析、大胆推理后发现的新知. 学生不但知道了圆面积怎样计算,而且明白了其推理过程. 这一教学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加强动手操作,提高创新意思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 ”动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儿童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阶段,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动眼,多种感知参与学习,引导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思路和解答有不同的想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精选开放性的练习题,培养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开放性思维,是创新意识的一种具体表现. 设计各种形式的开放性练习,可以给学生的创新思维创设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这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善于选择典型的题例,创设问题的情景,诱导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之一. 卡皮查认为:数学课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 因此,数学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主动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得到培养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