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域旅游”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以“全域旅游”的理念指导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将有利于各行各业统一发展目标。以旅游为导向,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和城镇建设同步推进,对国土资源整理、资金投入整合也大有好处。统筹各方力量,全域发展旅游事业,旅游业将成为一项民生工程。
一、“全域旅游”概念
全域旅游总的来说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
2010年,成都市大邑县在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新理念下,以旅游产业结构高度化为指导和目标。率先提出了发展全域旅游度假产业的全新理念。
随后几年,国内学术界开始了对“全域旅游”及全域旅游对各地经济促进作用的一系列研究和探讨。综合来说,全域旅游被认为是集合所有资源为旅游行业所用,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服务方式。
实际上,全域旅游是把一个行政区当作一个旅游区,是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是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科学的系统旅游。所追求的,不再停留在旅游人次的增长上,而是游客旅游质量的提升。全域旅游需要旅游相关要素配置完备,能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全域旅游是旅游发展的一个新特征。
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说,全域旅游对交通、水利河道的改造、扶贫工作等都有重要作用。如果我们工作的重点仍然局限在景区景点,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和宏观效果都会受限。要用全域旅游的概念,布局旅游产业发展,发挥全域旅游对生产要素布局的导向作用。
二、以全域旅游理念指导旅游业发展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旅游可以加快城乡之间的互动融合和统筹发展,可以促进民族之间的互动交流,用“全域旅游”的理念来指导一个区域内的旅游业发展,在布局上将更为合理。
(一)战略规划上的必要性
截至目前,我国有184处5A级旅游景区;12 163家星级饭店(其中四星级酒店2 424家、五星级酒店808家),在第二季度的营业收入合计为514.11亿元。但尽管如此,我国的旅游业仍存在散、小、发展不均衡、亮点不多的问题,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品牌影响力。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国旅游缺乏一个统揽全局的总体规划,对旅游发展的战略定位没有清晰的思路。因此,我们要借用专家和群众的智力,通过编制规划,明确定位,理清发展思路,确定实施路径,避免在发展道路上走弯路。因此,把“全域旅游“提升到战略定位的层面上十分必要。
(二)行业转型升级上的必要性
第一、二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已到了一个层面,只有第三产业的空间还未全面发挥出来。
据国家信息中心旅游规划研究中心课题组2015年7月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2014两年旅游产业对GDP直接贡献都超过7%,旅游产业对GDP综合贡献都超过10%;旅游产业间接带动增加值超过15 000亿元,对GDP增长拉动点数在1%左右,对GDP增长率贡献超过10%;在间接带动各产业中,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最大,其次是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其中交通运输、住宿、旅游购物、餐饮等四个行业对旅游业增加值贡献近90%。
发展全域旅游是旅游业长远发展的需要,是大众消费升级的需要,是我国一、二、三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是稳增长保运行拉动投资消费的需要。
(三)旅游者需求上的必要性
旅游消费需求是多样化、个性化的,全域旅游发展要适应城市群发展的需要、适应交通快速发展的需要,达到道路建设风景化、交通体验休闲化、环境影响最小化的效果;要利用“互联网+”把智慧旅游项目包装成大项目,从交通和信息上最大程度地方便游客,从而带动投资。
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就指出“全域旅游对生产要素的配置,更能发挥旅游的导向作用!如果我们工作的重点仍然局限在景区景点,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和宏观效果都会受限。要用全域旅游的概念,布局旅游产业发展,发挥全域旅游对生产要素布局的导向作用。”只有通过全域旅游才能合理配置资源。旅游发展到现在的规模水平,对资源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景区景点。
三、以“全域旅游”指导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涵盖了多个层面,荟萃了古建筑、陶瓷、民俗、宗教和边塞等多种文化,具有不可限量的开发价值。
(一)“游”
有数据显示,未来20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1.5万美元,50%以上的居民进入中等收入之列。如果居民人均年出游超过5次,全国旅游市场规模将超过70亿人次,旅游将成为大多数人的普遍性消费。
(二)“住”
我国现有12 163家星级饭店(其中四星级酒店2 424家、五星级酒店808家),在2015年第二季度的营业收入合计为514.11亿元。此之还有众多的民宿,为我国旅游出行提供了稳定的保障。
(三)“行”
中国旅游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旅游市场实现平稳增长,国内旅游36.11亿人次,同比增长10.67%;中国出境游市场首次过亿,达到1.07亿人次,已连续两年成为世界排名第一的客源地,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出境游消费国。预计2015年,出境游人次同比增长16%以上,客源将进一步向中西部地区、二三线城市乃至农村地区延伸。
(四)“旅游+”
“旅游+”是指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插上“旅游”的翅膀,形成新业态,提升其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在此过程中,“旅游+”也有效地拓展旅游自身发展空间,推进旅游转型升级。
长期以来,关于旅游的认识停留在简单的消费层面,旅游同样是增强国民幸福感、提升国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的新增长点;是优化区域布局、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增长点。
推进“旅游+”,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一业促五化”,有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网络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发展生态化。
全面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将有利于各行各业统一发展。以旅游为导向,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和城镇建设同步推进,对国土资源整理、资金投入整合也大有好处。统筹各方面力量,全域发展旅游事业,旅游业将成为一项民生工程。
一、“全域旅游”概念
全域旅游总的来说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
2010年,成都市大邑县在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新理念下,以旅游产业结构高度化为指导和目标。率先提出了发展全域旅游度假产业的全新理念。
随后几年,国内学术界开始了对“全域旅游”及全域旅游对各地经济促进作用的一系列研究和探讨。综合来说,全域旅游被认为是集合所有资源为旅游行业所用,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服务方式。
实际上,全域旅游是把一个行政区当作一个旅游区,是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是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科学的系统旅游。所追求的,不再停留在旅游人次的增长上,而是游客旅游质量的提升。全域旅游需要旅游相关要素配置完备,能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全域旅游是旅游发展的一个新特征。
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说,全域旅游对交通、水利河道的改造、扶贫工作等都有重要作用。如果我们工作的重点仍然局限在景区景点,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和宏观效果都会受限。要用全域旅游的概念,布局旅游产业发展,发挥全域旅游对生产要素布局的导向作用。
二、以全域旅游理念指导旅游业发展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旅游可以加快城乡之间的互动融合和统筹发展,可以促进民族之间的互动交流,用“全域旅游”的理念来指导一个区域内的旅游业发展,在布局上将更为合理。
(一)战略规划上的必要性
截至目前,我国有184处5A级旅游景区;12 163家星级饭店(其中四星级酒店2 424家、五星级酒店808家),在第二季度的营业收入合计为514.11亿元。但尽管如此,我国的旅游业仍存在散、小、发展不均衡、亮点不多的问题,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品牌影响力。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国旅游缺乏一个统揽全局的总体规划,对旅游发展的战略定位没有清晰的思路。因此,我们要借用专家和群众的智力,通过编制规划,明确定位,理清发展思路,确定实施路径,避免在发展道路上走弯路。因此,把“全域旅游“提升到战略定位的层面上十分必要。
(二)行业转型升级上的必要性
第一、二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已到了一个层面,只有第三产业的空间还未全面发挥出来。
据国家信息中心旅游规划研究中心课题组2015年7月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2014两年旅游产业对GDP直接贡献都超过7%,旅游产业对GDP综合贡献都超过10%;旅游产业间接带动增加值超过15 000亿元,对GDP增长拉动点数在1%左右,对GDP增长率贡献超过10%;在间接带动各产业中,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最大,其次是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其中交通运输、住宿、旅游购物、餐饮等四个行业对旅游业增加值贡献近90%。
发展全域旅游是旅游业长远发展的需要,是大众消费升级的需要,是我国一、二、三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是稳增长保运行拉动投资消费的需要。
(三)旅游者需求上的必要性
旅游消费需求是多样化、个性化的,全域旅游发展要适应城市群发展的需要、适应交通快速发展的需要,达到道路建设风景化、交通体验休闲化、环境影响最小化的效果;要利用“互联网+”把智慧旅游项目包装成大项目,从交通和信息上最大程度地方便游客,从而带动投资。
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就指出“全域旅游对生产要素的配置,更能发挥旅游的导向作用!如果我们工作的重点仍然局限在景区景点,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和宏观效果都会受限。要用全域旅游的概念,布局旅游产业发展,发挥全域旅游对生产要素布局的导向作用。”只有通过全域旅游才能合理配置资源。旅游发展到现在的规模水平,对资源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景区景点。
三、以“全域旅游”指导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涵盖了多个层面,荟萃了古建筑、陶瓷、民俗、宗教和边塞等多种文化,具有不可限量的开发价值。
(一)“游”
有数据显示,未来20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1.5万美元,50%以上的居民进入中等收入之列。如果居民人均年出游超过5次,全国旅游市场规模将超过70亿人次,旅游将成为大多数人的普遍性消费。
(二)“住”
我国现有12 163家星级饭店(其中四星级酒店2 424家、五星级酒店808家),在2015年第二季度的营业收入合计为514.11亿元。此之还有众多的民宿,为我国旅游出行提供了稳定的保障。
(三)“行”
中国旅游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旅游市场实现平稳增长,国内旅游36.11亿人次,同比增长10.67%;中国出境游市场首次过亿,达到1.07亿人次,已连续两年成为世界排名第一的客源地,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出境游消费国。预计2015年,出境游人次同比增长16%以上,客源将进一步向中西部地区、二三线城市乃至农村地区延伸。
(四)“旅游+”
“旅游+”是指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插上“旅游”的翅膀,形成新业态,提升其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在此过程中,“旅游+”也有效地拓展旅游自身发展空间,推进旅游转型升级。
长期以来,关于旅游的认识停留在简单的消费层面,旅游同样是增强国民幸福感、提升国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的新增长点;是优化区域布局、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增长点。
推进“旅游+”,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一业促五化”,有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网络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发展生态化。
全面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将有利于各行各业统一发展。以旅游为导向,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和城镇建设同步推进,对国土资源整理、资金投入整合也大有好处。统筹各方面力量,全域发展旅游事业,旅游业将成为一项民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