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古老的教育观念和实践,其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纪元初期。《学记》中就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记载。作为21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尤其需要树立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加强合作学习,学会合作、交流、探讨、创新。然而,在目前的语文课堂上,只有部分学生做“主角”的一边倒问题突出。如何改变这种“少数人的课堂”?实践中,我们感到,强化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应用是其有效途径之一。
一、合作学习的方式
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很多,需要视不同教学内容进行科学选择和综合运用。
(一)学生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每名学生的特长,引导其就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研讨,从而实现彼此促进、共同提高。从学生知识、能力的差异性出发,生生合作可分以下几种:
1.“优”-“优”合作。优生的基础扎实,思维敏捷,引导他们合作解决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有助他们彼此借鉴,跨越发展。
2.“优”-“差”合作。鼓励优生运用同龄人的思维和方式启发、带动差生思考、提高,促进学困生转变。
3.“差”-“差”合作。“差生”虽然综合成绩较低,但在某一方面往往见解独特。加强“差生”之间的合作,有时能够促进双方的互取所长,共同进步。
(二)小组合作。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集思广益,可以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小组合作学习一般可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就近型。根据学生的日常固定座位,就近组成学习小组。实际教学中这种小组应用率较高。
2.互补型。教师根据学生性别、个性、成绩、能力等方面差异,将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各组成员在总体能力方面要大致均衡。这种合作方式能在各小组之间形成竞争氛围,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教学中这种形式适用于较大问题的研讨。
3.群体型。即根据学生校园生活中自发形成的“小群体”来划分合作组织。这是一种不常用,但较受学生欢迎的合作形式。由于这些小群体成员有共同的行为模式和较强的凝聚力,并且精神自由、氛围宽松,因而能使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得到充分发挥。
(三)全班集体合作。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全体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点亮智慧火花。
二、合作学习的过程
(一)合理而有效的引导。采取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科学组织引导,避免学生讨论偏离方向,或在争执中浪费宝贵时间。
(二)灵活而有机的交流。针对需要合作解决的问题,引导和指导学生广泛交流、深入探讨、合理扬弃、达成共识。在此过程中,要注意解决3个问题。
1.交流问题的合理性。尽可能选择具有一定难度和讨论价值,需要运用各种认知方法、集体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以免因问题过易降低学生讨论兴趣和思维深度。
2.交流探讨的广泛性。突出共同提高的主旨,使每一名同学都能参与合作交流。特别要引导学生树立“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谦虚精神和“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借鉴意识,重视听取“差生”意见,避免在相互探讨和教师提问中出现“优生”包办现象。
3.学法渗透的灵活性。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教会学生自我学习。教师在指导合作学习中,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随时指引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讨论中遇到的难题,要强化方法引导,尽量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解决”。
三、合作学习的总结提升
总结提升、评价合作主要包括合作探究成果展示提升和教师总结评价两项内容。
学生探究结果可根据不同的课题和学生讨论情况,选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一是补充式。选择一个小组公布合作探究结果,其他学生畅所欲言,分别发表看法,提出补充意见。二是辩论式。对学生探究结果迥异的问题,让几个小组分别公布探究结果,然后组织简单辩论,让学生在听取不同意见中改进和完善探究结果。三是竞赛式。学生每提出一条有价值的探究结果,教师为其组加上相应的分数,通过竞争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热情。同时,还可通过小组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的办法促进探究结果的完善。
教师点评既要突出知识获取,更要注重各组活动情况。要使学生了解合作过程中的优、缺点,主动借鉴其他小组的经验,不断提升合作、探究和创新能力。同时,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永葆学习热情,期待下次合作。
编辑/张铁辉
一、合作学习的方式
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很多,需要视不同教学内容进行科学选择和综合运用。
(一)学生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每名学生的特长,引导其就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研讨,从而实现彼此促进、共同提高。从学生知识、能力的差异性出发,生生合作可分以下几种:
1.“优”-“优”合作。优生的基础扎实,思维敏捷,引导他们合作解决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有助他们彼此借鉴,跨越发展。
2.“优”-“差”合作。鼓励优生运用同龄人的思维和方式启发、带动差生思考、提高,促进学困生转变。
3.“差”-“差”合作。“差生”虽然综合成绩较低,但在某一方面往往见解独特。加强“差生”之间的合作,有时能够促进双方的互取所长,共同进步。
(二)小组合作。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集思广益,可以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小组合作学习一般可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就近型。根据学生的日常固定座位,就近组成学习小组。实际教学中这种小组应用率较高。
2.互补型。教师根据学生性别、个性、成绩、能力等方面差异,将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各组成员在总体能力方面要大致均衡。这种合作方式能在各小组之间形成竞争氛围,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教学中这种形式适用于较大问题的研讨。
3.群体型。即根据学生校园生活中自发形成的“小群体”来划分合作组织。这是一种不常用,但较受学生欢迎的合作形式。由于这些小群体成员有共同的行为模式和较强的凝聚力,并且精神自由、氛围宽松,因而能使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得到充分发挥。
(三)全班集体合作。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全体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点亮智慧火花。
二、合作学习的过程
(一)合理而有效的引导。采取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科学组织引导,避免学生讨论偏离方向,或在争执中浪费宝贵时间。
(二)灵活而有机的交流。针对需要合作解决的问题,引导和指导学生广泛交流、深入探讨、合理扬弃、达成共识。在此过程中,要注意解决3个问题。
1.交流问题的合理性。尽可能选择具有一定难度和讨论价值,需要运用各种认知方法、集体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以免因问题过易降低学生讨论兴趣和思维深度。
2.交流探讨的广泛性。突出共同提高的主旨,使每一名同学都能参与合作交流。特别要引导学生树立“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谦虚精神和“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借鉴意识,重视听取“差生”意见,避免在相互探讨和教师提问中出现“优生”包办现象。
3.学法渗透的灵活性。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教会学生自我学习。教师在指导合作学习中,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随时指引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讨论中遇到的难题,要强化方法引导,尽量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解决”。
三、合作学习的总结提升
总结提升、评价合作主要包括合作探究成果展示提升和教师总结评价两项内容。
学生探究结果可根据不同的课题和学生讨论情况,选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一是补充式。选择一个小组公布合作探究结果,其他学生畅所欲言,分别发表看法,提出补充意见。二是辩论式。对学生探究结果迥异的问题,让几个小组分别公布探究结果,然后组织简单辩论,让学生在听取不同意见中改进和完善探究结果。三是竞赛式。学生每提出一条有价值的探究结果,教师为其组加上相应的分数,通过竞争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热情。同时,还可通过小组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的办法促进探究结果的完善。
教师点评既要突出知识获取,更要注重各组活动情况。要使学生了解合作过程中的优、缺点,主动借鉴其他小组的经验,不断提升合作、探究和创新能力。同时,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永葆学习热情,期待下次合作。
编辑/张铁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