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断增强群众的文化自信和改变命运的信念,实现文化富民,建成文化小康。
面对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使命和庄严承诺,面对贫困地区比物质贫困更紧迫的精神匮乏的实际,如何大力实施政府主导的文化惠民工程,用文化设施建设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滋养精神?用文化活动开展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以文化人?用文化服务和传承项目,提高群众文艺技能、增加收入?为此,本刊记者独家专访了省文化厅厅长周思源。
?文化惠民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突破
记者:您怎样看待文化惠民扶贫工作?
周思源: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是文化部门的职责,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化系统所做的大量工作都属于文化惠民的范畴。把文化惠民融入在扶贫工作中,让困难群众均等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同步实现精神和物质的全面小康,这就是我们文化惠民扶贫工作的目标。
记者:2016年以来,文化厅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着力计划退出贫困村文化室建设任务,切实抓好文化脱贫攻坚工作。请问实施文化惠民扶贫工程以来,在哪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阶段性突破?
周思源:目前,我省文化惠民扶贫工作在阵地建设、活动开展等方面都取得了阶段性突破。
首先,阵地建设达标化逐渐提高。我省在“十二五”末就已经建成全国战线最长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在此基础上,文化惠民扶贫将村文化室建设纳入贫困村退出的考核指标,文化活动室室内面积不少于50平方米(三州地区不少于40平方米),室外活动场地不少于200平方米(三州地区不少于100平方米),既因地制宜,切合实际,又确保文化活动场地能够满足当地群众基本需求。2016年全省脱贫退出的2437个贫困村全部建成了达标村文化室,今年还将完成3700个贫困村文化活动室的达标建设任务,村文化室达标化逐渐提升。
群众文化活动质、量双提升。在常态化开展乌兰牧骑式演出等“送文化下乡”活动的同时,我省将省、市文艺院团的優秀节目纳入采购范围,提升了“送文化下乡”活动的整体质量,还组织了“文化惠民扶贫巡演”活动,把我省获得“群星奖”的优秀文艺作品送到了广大基层群众身边,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今年以来,全省组织开展文艺演出活动1500余场次。
与此同时,我们还努力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艺术作品提供展示推广平台,大力扶持民族地区音乐产业发展。比如,推荐阿坝州壤塘县的藏戏《智美更登》参加文化部2016年度戏曲剧本孵化计划,获资助20万元;将阿坝藏羌传统村落民居建筑创意设计人才培养、藏羌彝民歌创作表演人才培养纳入2017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共获得资助180万元。目前,阿坝州红原大草原夏季雅克音乐季形成品牌效应,2017年音乐季红原县共接待游客12.8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517万元。西昌火把音乐节、康定国际情歌音乐节等特色音乐节庆活动,突出了原创性、高雅性、品牌性、多元性和特色性等特点,影响逐渐扩大,品质不断提升,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和特色艺术活动品牌的快速树立。
?抢抓机遇补短板
记者:聚力文化小康,文化惠民扶贫工作需要抢抓哪些新机遇?
周思源:文化惠民扶贫工作量大面广,任务重、责任大。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我们主要抓住三大有利机遇,进一步推动文化惠民扶贫工作。首先,党中央、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深度贫困县的扶贫工作。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一州一策的要求,我们正在编制实施方案。我们将通过实施深度贫困地区公共文化达标升级计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计划和文化人才发展专项计划“三大计划”,集中2-3年的时间让深度贫困县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提高、文化产业显著增强、文化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其次,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以下简称《保障法》)从法律层面明确了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责任,我们将切实抓好《保障法》贯彻落实契机,促使各级政府更加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发展,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力度。第三,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必将给我们增加新的发展动力。
记者:目前工作中还存在哪些不足?
周思源:通过文化系统同志们的共同努力,我省文化惠民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建设进度参差不齐、效能作用不高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的意见》,在全面完成3700个计划退出贫困村文化室建设任务的同时,聚焦聚力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任务,一州一策,着力补齐公共文化设施短板,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实施藏羌彝文化产业工程、民族地区传统工艺保护与创新工程,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支持民间传统手工艺产业发展;着力实施民族地区文化专业人才培养工程,为巩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成果培养人才队伍,确保深度贫困地区与全省同步脱贫。
?双轮驱动,建立文化扶贫帮扶长效机制
记者:面对机遇与挑战,深化改革是不二选择。下一步将如何通过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双轮驱动”,进一步推动文化惠民扶贫工作?
周思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文化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既有区别,又相互促进。
从文化惠民扶贫的角度来说,文化事业发展是在全面完成贫困村文化室建设任务的同时,着力补齐公共文化设施、人员、效能等短板,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文化产业发展则是通过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将贫困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文化产业,实现文化精准扶贫。二者共同推进文化繁荣发展,惠及民生。
我省贫困地区文化资源富集,特别是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地区,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挖掘这些地区的文化内涵,把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与这些地区的自然风光、自然山水结合起来,促进文化与旅游、生态、农业等融合发展的方式,按照差异化思维来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带动地区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从而推动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发展。
文化惠民扶贫是整个脱贫攻坚工作中的“软实力”,2017年文化惠民扶贫工作重中之重是首先完成3700个贫困村文化室(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同时在推进文化惠民扶贫工作中,也注重突出特色和示范。今年省文化厅将探索建立“四川省文化扶贫信息平台”,为贫困地区和社会力量、爱心企业及人士搭建信息沟通、爱心帮扶的桥梁,建立文化扶贫帮扶长效机制。目前,正在探索开展文化扶贫示范村推选工作,制定省级文化扶贫示范村标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升文化惠民扶贫工作水平。(责编:余娜)
面对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使命和庄严承诺,面对贫困地区比物质贫困更紧迫的精神匮乏的实际,如何大力实施政府主导的文化惠民工程,用文化设施建设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滋养精神?用文化活动开展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以文化人?用文化服务和传承项目,提高群众文艺技能、增加收入?为此,本刊记者独家专访了省文化厅厅长周思源。
?文化惠民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突破
记者:您怎样看待文化惠民扶贫工作?
周思源: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是文化部门的职责,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化系统所做的大量工作都属于文化惠民的范畴。把文化惠民融入在扶贫工作中,让困难群众均等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同步实现精神和物质的全面小康,这就是我们文化惠民扶贫工作的目标。
记者:2016年以来,文化厅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着力计划退出贫困村文化室建设任务,切实抓好文化脱贫攻坚工作。请问实施文化惠民扶贫工程以来,在哪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阶段性突破?
周思源:目前,我省文化惠民扶贫工作在阵地建设、活动开展等方面都取得了阶段性突破。
首先,阵地建设达标化逐渐提高。我省在“十二五”末就已经建成全国战线最长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在此基础上,文化惠民扶贫将村文化室建设纳入贫困村退出的考核指标,文化活动室室内面积不少于50平方米(三州地区不少于40平方米),室外活动场地不少于200平方米(三州地区不少于100平方米),既因地制宜,切合实际,又确保文化活动场地能够满足当地群众基本需求。2016年全省脱贫退出的2437个贫困村全部建成了达标村文化室,今年还将完成3700个贫困村文化活动室的达标建设任务,村文化室达标化逐渐提升。
群众文化活动质、量双提升。在常态化开展乌兰牧骑式演出等“送文化下乡”活动的同时,我省将省、市文艺院团的優秀节目纳入采购范围,提升了“送文化下乡”活动的整体质量,还组织了“文化惠民扶贫巡演”活动,把我省获得“群星奖”的优秀文艺作品送到了广大基层群众身边,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今年以来,全省组织开展文艺演出活动1500余场次。
与此同时,我们还努力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艺术作品提供展示推广平台,大力扶持民族地区音乐产业发展。比如,推荐阿坝州壤塘县的藏戏《智美更登》参加文化部2016年度戏曲剧本孵化计划,获资助20万元;将阿坝藏羌传统村落民居建筑创意设计人才培养、藏羌彝民歌创作表演人才培养纳入2017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共获得资助180万元。目前,阿坝州红原大草原夏季雅克音乐季形成品牌效应,2017年音乐季红原县共接待游客12.8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517万元。西昌火把音乐节、康定国际情歌音乐节等特色音乐节庆活动,突出了原创性、高雅性、品牌性、多元性和特色性等特点,影响逐渐扩大,品质不断提升,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和特色艺术活动品牌的快速树立。
?抢抓机遇补短板
记者:聚力文化小康,文化惠民扶贫工作需要抢抓哪些新机遇?
周思源:文化惠民扶贫工作量大面广,任务重、责任大。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我们主要抓住三大有利机遇,进一步推动文化惠民扶贫工作。首先,党中央、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深度贫困县的扶贫工作。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一州一策的要求,我们正在编制实施方案。我们将通过实施深度贫困地区公共文化达标升级计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计划和文化人才发展专项计划“三大计划”,集中2-3年的时间让深度贫困县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提高、文化产业显著增强、文化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其次,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以下简称《保障法》)从法律层面明确了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责任,我们将切实抓好《保障法》贯彻落实契机,促使各级政府更加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发展,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力度。第三,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必将给我们增加新的发展动力。
记者:目前工作中还存在哪些不足?
周思源:通过文化系统同志们的共同努力,我省文化惠民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建设进度参差不齐、效能作用不高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的意见》,在全面完成3700个计划退出贫困村文化室建设任务的同时,聚焦聚力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任务,一州一策,着力补齐公共文化设施短板,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实施藏羌彝文化产业工程、民族地区传统工艺保护与创新工程,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支持民间传统手工艺产业发展;着力实施民族地区文化专业人才培养工程,为巩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成果培养人才队伍,确保深度贫困地区与全省同步脱贫。
?双轮驱动,建立文化扶贫帮扶长效机制
记者:面对机遇与挑战,深化改革是不二选择。下一步将如何通过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双轮驱动”,进一步推动文化惠民扶贫工作?
周思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文化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既有区别,又相互促进。
从文化惠民扶贫的角度来说,文化事业发展是在全面完成贫困村文化室建设任务的同时,着力补齐公共文化设施、人员、效能等短板,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文化产业发展则是通过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将贫困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文化产业,实现文化精准扶贫。二者共同推进文化繁荣发展,惠及民生。
我省贫困地区文化资源富集,特别是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地区,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挖掘这些地区的文化内涵,把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与这些地区的自然风光、自然山水结合起来,促进文化与旅游、生态、农业等融合发展的方式,按照差异化思维来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带动地区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从而推动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发展。
文化惠民扶贫是整个脱贫攻坚工作中的“软实力”,2017年文化惠民扶贫工作重中之重是首先完成3700个贫困村文化室(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同时在推进文化惠民扶贫工作中,也注重突出特色和示范。今年省文化厅将探索建立“四川省文化扶贫信息平台”,为贫困地区和社会力量、爱心企业及人士搭建信息沟通、爱心帮扶的桥梁,建立文化扶贫帮扶长效机制。目前,正在探索开展文化扶贫示范村推选工作,制定省级文化扶贫示范村标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升文化惠民扶贫工作水平。(责编:余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