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察能力指的是人们在观察事物过程中对声音、气味、温度、外观等产生新认识的能力。对于初中生来说,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在数学学习中,观察能力是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重要前提条件。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帮助他们掌握一系列常用的观察方法与技巧,并通过大脑加工增强其对知识的理解、吸收与掌握。
一、善于利用实物模型,带领学生直接观察
初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占据主导的年龄阶段,他们对一些有趣的实物比较感兴趣,也喜欢观察一些实物或模型,增进对观察对象的感性认知。初中数学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结合知识内容引入一些实物或者模型,带领学生进行直接观察,除用眼观察和用脑思考以外,还可以让他们用手触摸,增加获取数学信息的渠道,辅助他们了解数学实物的特征。
例如,在进行《展开与折叠》教学时,教师先在讲台上摆放一些常见的包装盒,如鞋盒、方便面盒、饮料盒和饼干盒等,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这些实物,可以拿到手中反复地、全方位地观察,讨论是如何制作的,焕发他们的感性认识。接着,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将准备好的圆柱形纸筒沿着侧面虚线剪开,得到一个长方形与两个圆;把圆锥形冰激凌纸筒的侧面沿着虚线展开,发现圆锥体的展开图是一个扇形加一个圆。学生从对立体图形的观察顺利地切换至平面图形。之后,教师设疑:将一个正方体纸盒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要剪开几条棱?能得到哪些图形?同一种正方体纸盒沿不同顺序先后剪开棱,展开的平面图形是否相同?学生积极动手操作、讨论思考并画出图形。
如此,教师借助实物和模型带领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使其亲身经历展开与折叠的过程,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积累观察经验。
二、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学生观察乐趣
为了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或动画的方式引领学生观察,使其全方位地了解与获取数学信息,形成深刻认知。
例如,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教师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海上生明月”的动画视频,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月亮与海平面间存在的几种位置关系,使其体会视频中所蕴含的数学意境,指引他们在观察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和概括。接着,教师提示学生将月亮抽象成圆,将海平面抽象成直线,结合视频素材研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同时,指导他们亲自动手模拟情境:在纸上画一个圆,把直尺的一边看作直线,移动直尺,通过实验观察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会有哪几种情况?公共点最少时有几个?最多时有几个?使其说出直线与圆的公共点个数的变化情况,借机给出相离、相切、相交的定义。随后继续借助图像组织学生研究直线到圆心的距离同圆半径之间的关系。
教师充分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带领学生经历一个动态化的观察过程,提升观察乐趣,使其直观地认识与理解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且能够概括出相应的定义。
三、优化课堂教学形式,强化学生观察力度
在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中,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需优化课堂教学,尽可能选择一些学生熟悉、有趣或贴近生活实际的素材来观察,强化他们的观察力度,使其理解能力与观察能力得以同步提升。
例如,在教学《反比例函数》过程中,教师先给出一个生活实例:一辆汽车从南京出发开往上海,全程约为300km,所用时间t(小时)随速度v(km/h)的变化而变化,v分别为60、80、90、100和120。要求学生观察、讨论:如何用含v的代数式表示t?随着速度的变化全程所用时间有什么变化?时间t是速度v的函数吗?是一次函数或正比例函数吗?为什么?使学生在生活场景中分析,与其固有的认知发生冲突。接着,教师继续设置实例:一个面积为6400m2的长方形的长a(m)随宽b(m)的变化而变化;一个游泳池的容积为5000m3,向池内注水,注满水所需时间t(h)随注水速度v(m3/h)的变化而变化,引导学生列出相应的关系式,分析其中的函数关系,借机给出反比例函数定义。
教师结合实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全身心地参与到观察和互动中,在探索具体问题中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抽象出数学概念,对照实例理解反比例函数。
四、突出数学教学价值,训练学生观察技巧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只有充分认识数学知识的价值,才有观察的渴望与需求,才有利于观察技巧的训练,才能让数学课堂散发出独特的精彩与魅力。对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引入一些实用性的知识,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和探讨,使其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同时训练他们的观察技巧。
例如,在《用相似三角形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事先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感受太阳光是平行光线;测量同一时刻太阳光照射下几根木杆高度及其影长,算出比值。要求他们认真观察和记录数据。课堂上,教师谈话导入:光在空气中传播时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将会在物体后面光不能到达的区域产生影,当人们在阳光下行走时会出现怎样的现象?学生知道会出现影子。交流各自类似的经历后,教师展示同一时刻测量高度不同木杆影长的数据,指导学生观察和讨论,揭示规律:平行光线照射下,在同一时刻,不同物体的物高与影长成比例,并让他们运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观察、测量和计算出旗杆、树木或教学楼的高度。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突出数学的实用价值,为学生的观察提供更多动力支持,让他们运用相似三角形知识建构中心投影的数学模型,辅助解决实际问题,使其掌握更多观察技巧。
五、传授正确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水平
初中数学知识抽象难懂,教师组织学生观察数学事物或材料时,不能仅仅观察表面,还要注重其内部结构,以及有所关联的知识点,使其学会数学观察。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结合具体图形、数据、文字和图表,传授一些正确的观察方法,逐步提升他们的数学观察水平,使其掌握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及规律。
例如,在《可能性的大小》教学中,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找同桌”的游戏:随机邀请4名同学,其中两名是同桌关系,一位同学蒙上双眼,另外三名围着他转圈,当蒙眼同学喊“停”时,用手指向正前方的同学,使其在游戏中观察和思考:蒙眼同学一定能找到同桌吗?让他们在现实情境中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且解释和应用。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摸球试验:在一个不透明的纸盒内装有2个红球和5个蓝球,每个球除颜色外均相同。讨论:你认为任意摸球一次可能是哪種颜色?摸到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大?然后每位同学从盒子中摸球一次,记下颜色,再放回、摇匀。轮流摸球后统计并观察结果,分析频数划记、频数和频率,让他们在实验中验证各自的猜想。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分析、研究摸到红球和篮球的数据,为其创造广阔的思维空间,提高他们的观察水平,从而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需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性与意义,善于制造和提供更多观察实物、模型、图片、视频、文字材料和数据的机会,使其慢慢掌握更多的观察窍门,进而提升他们的观察品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洋口镇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晓寒)
一、善于利用实物模型,带领学生直接观察
初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占据主导的年龄阶段,他们对一些有趣的实物比较感兴趣,也喜欢观察一些实物或模型,增进对观察对象的感性认知。初中数学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结合知识内容引入一些实物或者模型,带领学生进行直接观察,除用眼观察和用脑思考以外,还可以让他们用手触摸,增加获取数学信息的渠道,辅助他们了解数学实物的特征。
例如,在进行《展开与折叠》教学时,教师先在讲台上摆放一些常见的包装盒,如鞋盒、方便面盒、饮料盒和饼干盒等,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这些实物,可以拿到手中反复地、全方位地观察,讨论是如何制作的,焕发他们的感性认识。接着,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将准备好的圆柱形纸筒沿着侧面虚线剪开,得到一个长方形与两个圆;把圆锥形冰激凌纸筒的侧面沿着虚线展开,发现圆锥体的展开图是一个扇形加一个圆。学生从对立体图形的观察顺利地切换至平面图形。之后,教师设疑:将一个正方体纸盒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要剪开几条棱?能得到哪些图形?同一种正方体纸盒沿不同顺序先后剪开棱,展开的平面图形是否相同?学生积极动手操作、讨论思考并画出图形。
如此,教师借助实物和模型带领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使其亲身经历展开与折叠的过程,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积累观察经验。
二、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学生观察乐趣
为了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或动画的方式引领学生观察,使其全方位地了解与获取数学信息,形成深刻认知。
例如,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教师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海上生明月”的动画视频,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月亮与海平面间存在的几种位置关系,使其体会视频中所蕴含的数学意境,指引他们在观察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和概括。接着,教师提示学生将月亮抽象成圆,将海平面抽象成直线,结合视频素材研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同时,指导他们亲自动手模拟情境:在纸上画一个圆,把直尺的一边看作直线,移动直尺,通过实验观察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会有哪几种情况?公共点最少时有几个?最多时有几个?使其说出直线与圆的公共点个数的变化情况,借机给出相离、相切、相交的定义。随后继续借助图像组织学生研究直线到圆心的距离同圆半径之间的关系。
教师充分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带领学生经历一个动态化的观察过程,提升观察乐趣,使其直观地认识与理解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且能够概括出相应的定义。
三、优化课堂教学形式,强化学生观察力度
在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中,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需优化课堂教学,尽可能选择一些学生熟悉、有趣或贴近生活实际的素材来观察,强化他们的观察力度,使其理解能力与观察能力得以同步提升。
例如,在教学《反比例函数》过程中,教师先给出一个生活实例:一辆汽车从南京出发开往上海,全程约为300km,所用时间t(小时)随速度v(km/h)的变化而变化,v分别为60、80、90、100和120。要求学生观察、讨论:如何用含v的代数式表示t?随着速度的变化全程所用时间有什么变化?时间t是速度v的函数吗?是一次函数或正比例函数吗?为什么?使学生在生活场景中分析,与其固有的认知发生冲突。接着,教师继续设置实例:一个面积为6400m2的长方形的长a(m)随宽b(m)的变化而变化;一个游泳池的容积为5000m3,向池内注水,注满水所需时间t(h)随注水速度v(m3/h)的变化而变化,引导学生列出相应的关系式,分析其中的函数关系,借机给出反比例函数定义。
教师结合实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全身心地参与到观察和互动中,在探索具体问题中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抽象出数学概念,对照实例理解反比例函数。
四、突出数学教学价值,训练学生观察技巧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只有充分认识数学知识的价值,才有观察的渴望与需求,才有利于观察技巧的训练,才能让数学课堂散发出独特的精彩与魅力。对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引入一些实用性的知识,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和探讨,使其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同时训练他们的观察技巧。
例如,在《用相似三角形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事先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感受太阳光是平行光线;测量同一时刻太阳光照射下几根木杆高度及其影长,算出比值。要求他们认真观察和记录数据。课堂上,教师谈话导入:光在空气中传播时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将会在物体后面光不能到达的区域产生影,当人们在阳光下行走时会出现怎样的现象?学生知道会出现影子。交流各自类似的经历后,教师展示同一时刻测量高度不同木杆影长的数据,指导学生观察和讨论,揭示规律:平行光线照射下,在同一时刻,不同物体的物高与影长成比例,并让他们运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观察、测量和计算出旗杆、树木或教学楼的高度。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突出数学的实用价值,为学生的观察提供更多动力支持,让他们运用相似三角形知识建构中心投影的数学模型,辅助解决实际问题,使其掌握更多观察技巧。
五、传授正确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水平
初中数学知识抽象难懂,教师组织学生观察数学事物或材料时,不能仅仅观察表面,还要注重其内部结构,以及有所关联的知识点,使其学会数学观察。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结合具体图形、数据、文字和图表,传授一些正确的观察方法,逐步提升他们的数学观察水平,使其掌握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及规律。
例如,在《可能性的大小》教学中,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找同桌”的游戏:随机邀请4名同学,其中两名是同桌关系,一位同学蒙上双眼,另外三名围着他转圈,当蒙眼同学喊“停”时,用手指向正前方的同学,使其在游戏中观察和思考:蒙眼同学一定能找到同桌吗?让他们在现实情境中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且解释和应用。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摸球试验:在一个不透明的纸盒内装有2个红球和5个蓝球,每个球除颜色外均相同。讨论:你认为任意摸球一次可能是哪種颜色?摸到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大?然后每位同学从盒子中摸球一次,记下颜色,再放回、摇匀。轮流摸球后统计并观察结果,分析频数划记、频数和频率,让他们在实验中验证各自的猜想。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分析、研究摸到红球和篮球的数据,为其创造广阔的思维空间,提高他们的观察水平,从而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需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性与意义,善于制造和提供更多观察实物、模型、图片、视频、文字材料和数据的机会,使其慢慢掌握更多的观察窍门,进而提升他们的观察品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洋口镇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