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传统的教育观念正在被新观念取代,近几年来,美术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学习和实践,给美术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尤其在如何转变教学策略、革新教学方法,发挥美术学科优势,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力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果。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深刻体会到,美术教育教学改革对我来说,既是责无旁贷,更是任重道远。我认为要真正开创一个美术教学的“春天”,应在学习的主体——学生身上打开美术教学的突破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以人为本,充分挖掘学生身上创造性才能的潜质,使学生美术的灵性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展现,才能使美术教学走出老路,得以健康发展。在这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问题作了一些探索,在这里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拓宽想象空间,激发创造思维
众所周知,想象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基本智力因素,它对指引和推动人的创造性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创造的先声,是创造的源泉。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故而,他在紧张繁忙的科学研究中,仍不忘挤出时间去拉他的小提琴,以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十九世纪法国音乐大师舒曼说:“音乐家的想象力愈丰富,他创作出的作品就愈能激励人、吸引人。”美术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现代派绘画大师毕加索,一次在绘画中,把少女的头发想象成和平鸽的翅膀,寥寥数笔就把广大人民热爱和平的愿望表达出来,创作出一幅生动感人的艺术佳作。心理学指出,少年期是最富于幻想的时期,他们想象的随意性随学生活动的发展而逐渐增强,因而创造性成份日益增多。作为美术老师,我们都知道,在传统模式的美术课上,教师往往动不动就给学生套“枷锁”,经常会强调学生只能这样,不能那样,只允许这样,不允许那样,给学生画圈子,学生只能按老师的方法和要求来完成作业,否则就不是好学生,是不听话的叛逆学生。如让学生用色彩表现秋天的树叶,老师会只让学生画黄色的或红色的且指定形状的树叶,这样学生就只能画一种颜色一种形状的树叶,而不敢也不允许画其它颜色和形状的树叶,否则就不能符合教师的要求,就得不到好的评价,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必然起到消极的阻碍作用。
那么教师课堂上该如何拓宽想象空间,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呢?我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利用学生在想象力方面的心理活动的优势,从教学内容出发,善于捕捉时机,引导学生自己发展思维想象空间,以此为突破口,培养学生创造力。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多种材料和手段,启迪学生思路,开启引发其联想、想象,使学生经常性地处于活跃的想象状态之中,从而产生新的艺术冲动,积极主动地追求有创新精神的作业成果。
二、重视学生独特感受、鼓励学生独创艺术表现形式
“一千个观众,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梵高为什么能够成为后期印象派绘画大师,主要就是因为他的作品完全出自于他内心的独特感受和他独到的艺术表现形式。确实如此,美术创作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创造性劳动的过程,它的原动力是人类精神和心灵的需要,因而能否促使学生发生某种打动心灵的情感反应,始终是教师教学实践中应关注和重视的问题。由于学生的审美个性和对同一物象美的感受、联想不同,决定他们在美术作业中所表现出的创造性具有独立存在价值。从前面所讲的“树的画法”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看出,学生之所以能够创作出一幅幅与众不同的作业,也是基于他们各自内心对“树”的不同感受。因此我们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千万不可抹杀学生内心的独特感受以及由此所表现出来的独创的艺术表现形式,相反应加以重视,并积极引导、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扬敢想敢画的作风。教师只有自始自终对学生作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新颖构思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抱以积极支持的态度,并根据具体情况,表扬优点,指出改进之处,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之火才会越烧越旺。
三、创设“心理场”,营造愉悦、宽松、和谐的艺术教学氛围
“心理场”是美国心理学家勒温把物理学“力场”的概念引入到心理学中的一种提法。简言之,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一种使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的心理环境。所以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真正做到想学生所疑,想学生所乐,从而以高度娴熟的教育技巧和机智,灵活自如地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使师生心心相印,这样的课堂就步入了一个相容而微秒的世界,教学就成为一种赏心悦目的“心理磁场”运动。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如果能在愉悦、宽松、和谐的艺术教学氛围中,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便会逐渐成为具有大胆精神、丰富个性和创造性欲望的人,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把自己视为学生的朋友、伙伴,而不是把自己作为一个“命令者”“操作者”,这样才能创设一个适合于学生个性发展、创造力培养的良好“心理场”。
教育,是培养人的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满足个人的需要,协助个人以自身的方式获得发展的工作”。教育家卢梭说:“真正的教育就在于使儿童这种自然本性得到发展”。爱因斯坦也认为“一个没有个人独创性、个人自愿、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如果我们的教育把本来是自由的少年束缚住、模式化甚至奴隶化,那是何等的荒唐。创新精神、创造力的教育和培养,是学生综合素质和谐发展的需要,是发展和完善人的需要。因此,重视人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和根本要求。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坚持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激励学生,做到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创造力,相信学生们一定会喜欢我们的美术课堂。让美术课堂成为学生最向往的地方!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潜能在美术课中自由和谐地得到发展。
一、拓宽想象空间,激发创造思维
众所周知,想象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基本智力因素,它对指引和推动人的创造性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创造的先声,是创造的源泉。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故而,他在紧张繁忙的科学研究中,仍不忘挤出时间去拉他的小提琴,以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十九世纪法国音乐大师舒曼说:“音乐家的想象力愈丰富,他创作出的作品就愈能激励人、吸引人。”美术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现代派绘画大师毕加索,一次在绘画中,把少女的头发想象成和平鸽的翅膀,寥寥数笔就把广大人民热爱和平的愿望表达出来,创作出一幅生动感人的艺术佳作。心理学指出,少年期是最富于幻想的时期,他们想象的随意性随学生活动的发展而逐渐增强,因而创造性成份日益增多。作为美术老师,我们都知道,在传统模式的美术课上,教师往往动不动就给学生套“枷锁”,经常会强调学生只能这样,不能那样,只允许这样,不允许那样,给学生画圈子,学生只能按老师的方法和要求来完成作业,否则就不是好学生,是不听话的叛逆学生。如让学生用色彩表现秋天的树叶,老师会只让学生画黄色的或红色的且指定形状的树叶,这样学生就只能画一种颜色一种形状的树叶,而不敢也不允许画其它颜色和形状的树叶,否则就不能符合教师的要求,就得不到好的评价,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必然起到消极的阻碍作用。
那么教师课堂上该如何拓宽想象空间,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呢?我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利用学生在想象力方面的心理活动的优势,从教学内容出发,善于捕捉时机,引导学生自己发展思维想象空间,以此为突破口,培养学生创造力。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多种材料和手段,启迪学生思路,开启引发其联想、想象,使学生经常性地处于活跃的想象状态之中,从而产生新的艺术冲动,积极主动地追求有创新精神的作业成果。
二、重视学生独特感受、鼓励学生独创艺术表现形式
“一千个观众,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梵高为什么能够成为后期印象派绘画大师,主要就是因为他的作品完全出自于他内心的独特感受和他独到的艺术表现形式。确实如此,美术创作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创造性劳动的过程,它的原动力是人类精神和心灵的需要,因而能否促使学生发生某种打动心灵的情感反应,始终是教师教学实践中应关注和重视的问题。由于学生的审美个性和对同一物象美的感受、联想不同,决定他们在美术作业中所表现出的创造性具有独立存在价值。从前面所讲的“树的画法”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看出,学生之所以能够创作出一幅幅与众不同的作业,也是基于他们各自内心对“树”的不同感受。因此我们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千万不可抹杀学生内心的独特感受以及由此所表现出来的独创的艺术表现形式,相反应加以重视,并积极引导、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扬敢想敢画的作风。教师只有自始自终对学生作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新颖构思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抱以积极支持的态度,并根据具体情况,表扬优点,指出改进之处,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之火才会越烧越旺。
三、创设“心理场”,营造愉悦、宽松、和谐的艺术教学氛围
“心理场”是美国心理学家勒温把物理学“力场”的概念引入到心理学中的一种提法。简言之,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一种使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的心理环境。所以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真正做到想学生所疑,想学生所乐,从而以高度娴熟的教育技巧和机智,灵活自如地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使师生心心相印,这样的课堂就步入了一个相容而微秒的世界,教学就成为一种赏心悦目的“心理磁场”运动。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如果能在愉悦、宽松、和谐的艺术教学氛围中,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便会逐渐成为具有大胆精神、丰富个性和创造性欲望的人,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把自己视为学生的朋友、伙伴,而不是把自己作为一个“命令者”“操作者”,这样才能创设一个适合于学生个性发展、创造力培养的良好“心理场”。
教育,是培养人的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满足个人的需要,协助个人以自身的方式获得发展的工作”。教育家卢梭说:“真正的教育就在于使儿童这种自然本性得到发展”。爱因斯坦也认为“一个没有个人独创性、个人自愿、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如果我们的教育把本来是自由的少年束缚住、模式化甚至奴隶化,那是何等的荒唐。创新精神、创造力的教育和培养,是学生综合素质和谐发展的需要,是发展和完善人的需要。因此,重视人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和根本要求。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坚持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激励学生,做到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创造力,相信学生们一定会喜欢我们的美术课堂。让美术课堂成为学生最向往的地方!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潜能在美术课中自由和谐地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