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市场秩序是市场本身内在和本质的要求。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灵魂。本文分析了市场秩序与诚信的内涵,探讨了二者的属性及特征,进而指出信用在建立良好市场秩序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市场秩序;市场经济;诚信;失信成本
作者简介:陈桂华(1968—),女,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经济学与税务。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12-0061-02
一、市场秩序及其属性
市场秩序是市场本身内在和本质的要求,是指市场在运行过程中,受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及社会道德规范约束和控制所形成和表现的一种状态,是市场活动规律和市场法则的外在表现形式。它不但影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秩序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第一,市场秩序是客观存在的。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只要存在市场活动,市场运行就必然表现出一定的状态:有序的或者无序的、良性的或者恶性的、开放性的或者封闭性的。市场秩序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二,市场秩序阶段性特征明显。由于市场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市场运行在某一时期运行正常有序,而有时可能在某一时期运行呈现无序。因此,不同的时期,市场秩序的表现形态也就不相同,阶段性特征明显。
第三,市场秩序具有可变性。市场秩序主要是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这些外在因素构成了市场规范运行的客观根据和条件。一般情况下,只要这些根据和条件不发生较大变化,市场秩序在一定时期内也就能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但这些根据和条件总会在一定时期发生变化,因此市场秩序也就具有可变性。
总之,市场秩序是社会经济运行状态的一种反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我国的市场秩序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决定市场秩序状态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制度性的因素,例如,不同的经济体制、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等对市场运行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技术性因素,即由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市场运行及其管理机制的状态。可见,市场秩序反映的是一种构成市场的各种要素及其在市场运行中的状态。市场经济要求稳定的市场秩序,要求构成市场秩序的各个要素之间能够稳定、协调地发展。
二、诚信的属性与特征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灵魂,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资源和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无形资本。市场经济越发达就越要求诚实守信,这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标志。经济领域的诚信不专指道德素养,它更是一系列管理制度和社会机制,其包含两重属性:作为道德范畴是无形的,作为经济范畴又是有形的。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没有诚信,市场秩序就难以得到保障,经济活动就难以实现良性运行。诚信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第一,诚信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当绝大多数决策者都保持信誉,提供信任时,少数决策者的无信誉行为就会招致严厉的惩罚。例如,在经济高涨期,拖欠货款现象是极为少见的,原因是少数拖欠货款的企业根本找不到交易伙伴,拖欠货款的成本极高。这种现象是信誉的正外部性效应。相反,当绝大多数决策者缺乏信誉,不提供信任时,少数人提供信任只能单方面受损。它在信誉上的投资无法获得相应的收益,其无信誉行为也不会受到惩罚。经济衰退阶段盛行的“三角债”现象就是一种典型的负外部性。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货款己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假如只有一个企业不拖欠客户的货款,并允许客户拖欠它的贷款,结果可能是它被其他企业拖垮。这是信誉的负外部性效应。信誉的外部性还表现为集团内部不同个体信誉之间的相互联系。例如,当一个生产多产品的企业使用同一个商标时,它实际上是在多种产品之间创造了一种集体信誉,因为消费者假定它所有的产品具有相似的质量标准。一旦企业原有产品的信誉建立起来,后续增加的新产品会和原有的产品具有相同的信誉。在这种意义上,不同产品之间的信誉具有一种正外部性。反之,当消费者发现其中一种产品有问题时,就会对该企业所有产品的质量丧失信心。这种低质量的产品对其他产品就会产生一种负外部性。
第二,诚信具有路径依赖机制。当企业对自身信誉的投资越来越多时,它就会越发关注自身的信誉,为维持和扩大信誉做进一步的信誉投资。因为原有的投资是一种沉淀成本,沉淀成本越高,丧失信誉的机会成本也越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对信誉的投资是一个不断自我增长的过程。
信誉均衡路径依赖机制的另一种表现是,一旦信誉丧失就很难再建立起来,或者说信誉的建立要比信誉的毁坏难得多。信誉的负外部性告诉我们,在关联信誉中,只要某一方面的信誉出了问题,整体信誉都会受损。不过,这种逻辑并不完全成立:某一方面的信誉提高不会使整体信誉水平同比例提高。更有甚者,在市场上,有害于信誉的信息比有助于信誉的信息传递的更快、更广。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因此,即使不能说信誉一旦丧失就无法挽回,但至少可以说建立一种信誉比毁坏一种信誉要难得多。信誉的路径依赖机制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大企业比小企业更关注自身的信誉,因为它们为建立信誉己经进行了大量的投资。
三、市场秩序与诚信的关系
诚信是市场经济与生俱来的准则。商品交换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劳动产品交换,其原则是等价交换。交换双方都是以信用作为守约条件,构成互相信任的经济关系。任何一方不守信用,就会使等价交换关系遭到破坏。随着交换关系的复杂化,日益扩展的市场关系逐步构建起彼此相联、互为制约的信用关系链条,维系着复杂的交换关系和有序的市场秩序。市场经济越发达就越要求诚实守信,这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标志。没有信用,就没有交换;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没有信用,就没有市场;没有信用,经济活动就难以健康发展。
从世界各国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看,诚信在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人把信用作为市场经济的基础,认为它就是“信用经济”,或称为契约经济。这是从理论层面对市场经济与信用的分析。通过这些分析,我们足以了解信用对市场经济的重要性。破坏了信用关系,就会动摇市场经济的基础,就会带来经济秩序的混乱。
我们面临的市场经济秩序混乱,不是局部的,也不是轻微的。这不是某一方面原因造成的。诚信作为一种要求,既是法律上的,也是道德规范上的。它是一种自律,也是一种他律,是自律与他律的结合。但是,在实际的市场经济运行中,无论是市场主体对自身的自律,还是执法部门对市场主体的他律,都远远没有到位,因此导致了诚信资源的极度缺乏,造成了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根基。只有拥有良好诚信资源的市场经济,才是健康的市场经济,才是有序的市场经济。在这种状态下,社会运行成本降低,各方面的信任度提高,社会关系和谐。相反,就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当前,全国上下已经行动起来,投入到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工作之中。在整治目前突出问题时,还要从长远着手,建立起良好的诚信机制,使市场经济秩序能够持久、健康地运行。
(责任编辑:云馨)
参考文献:
[1] 吕炜.经济转轨的过程与效率问题[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 厉以宁.市场经济新秩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 王根蓓.市场秩序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关键词:市场秩序;市场经济;诚信;失信成本
作者简介:陈桂华(1968—),女,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经济学与税务。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12-0061-02
一、市场秩序及其属性
市场秩序是市场本身内在和本质的要求,是指市场在运行过程中,受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及社会道德规范约束和控制所形成和表现的一种状态,是市场活动规律和市场法则的外在表现形式。它不但影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秩序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第一,市场秩序是客观存在的。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只要存在市场活动,市场运行就必然表现出一定的状态:有序的或者无序的、良性的或者恶性的、开放性的或者封闭性的。市场秩序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二,市场秩序阶段性特征明显。由于市场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市场运行在某一时期运行正常有序,而有时可能在某一时期运行呈现无序。因此,不同的时期,市场秩序的表现形态也就不相同,阶段性特征明显。
第三,市场秩序具有可变性。市场秩序主要是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这些外在因素构成了市场规范运行的客观根据和条件。一般情况下,只要这些根据和条件不发生较大变化,市场秩序在一定时期内也就能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但这些根据和条件总会在一定时期发生变化,因此市场秩序也就具有可变性。
总之,市场秩序是社会经济运行状态的一种反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我国的市场秩序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决定市场秩序状态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制度性的因素,例如,不同的经济体制、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等对市场运行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技术性因素,即由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市场运行及其管理机制的状态。可见,市场秩序反映的是一种构成市场的各种要素及其在市场运行中的状态。市场经济要求稳定的市场秩序,要求构成市场秩序的各个要素之间能够稳定、协调地发展。
二、诚信的属性与特征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灵魂,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资源和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无形资本。市场经济越发达就越要求诚实守信,这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标志。经济领域的诚信不专指道德素养,它更是一系列管理制度和社会机制,其包含两重属性:作为道德范畴是无形的,作为经济范畴又是有形的。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没有诚信,市场秩序就难以得到保障,经济活动就难以实现良性运行。诚信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第一,诚信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当绝大多数决策者都保持信誉,提供信任时,少数决策者的无信誉行为就会招致严厉的惩罚。例如,在经济高涨期,拖欠货款现象是极为少见的,原因是少数拖欠货款的企业根本找不到交易伙伴,拖欠货款的成本极高。这种现象是信誉的正外部性效应。相反,当绝大多数决策者缺乏信誉,不提供信任时,少数人提供信任只能单方面受损。它在信誉上的投资无法获得相应的收益,其无信誉行为也不会受到惩罚。经济衰退阶段盛行的“三角债”现象就是一种典型的负外部性。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货款己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假如只有一个企业不拖欠客户的货款,并允许客户拖欠它的贷款,结果可能是它被其他企业拖垮。这是信誉的负外部性效应。信誉的外部性还表现为集团内部不同个体信誉之间的相互联系。例如,当一个生产多产品的企业使用同一个商标时,它实际上是在多种产品之间创造了一种集体信誉,因为消费者假定它所有的产品具有相似的质量标准。一旦企业原有产品的信誉建立起来,后续增加的新产品会和原有的产品具有相同的信誉。在这种意义上,不同产品之间的信誉具有一种正外部性。反之,当消费者发现其中一种产品有问题时,就会对该企业所有产品的质量丧失信心。这种低质量的产品对其他产品就会产生一种负外部性。
第二,诚信具有路径依赖机制。当企业对自身信誉的投资越来越多时,它就会越发关注自身的信誉,为维持和扩大信誉做进一步的信誉投资。因为原有的投资是一种沉淀成本,沉淀成本越高,丧失信誉的机会成本也越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对信誉的投资是一个不断自我增长的过程。
信誉均衡路径依赖机制的另一种表现是,一旦信誉丧失就很难再建立起来,或者说信誉的建立要比信誉的毁坏难得多。信誉的负外部性告诉我们,在关联信誉中,只要某一方面的信誉出了问题,整体信誉都会受损。不过,这种逻辑并不完全成立:某一方面的信誉提高不会使整体信誉水平同比例提高。更有甚者,在市场上,有害于信誉的信息比有助于信誉的信息传递的更快、更广。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因此,即使不能说信誉一旦丧失就无法挽回,但至少可以说建立一种信誉比毁坏一种信誉要难得多。信誉的路径依赖机制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大企业比小企业更关注自身的信誉,因为它们为建立信誉己经进行了大量的投资。
三、市场秩序与诚信的关系
诚信是市场经济与生俱来的准则。商品交换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劳动产品交换,其原则是等价交换。交换双方都是以信用作为守约条件,构成互相信任的经济关系。任何一方不守信用,就会使等价交换关系遭到破坏。随着交换关系的复杂化,日益扩展的市场关系逐步构建起彼此相联、互为制约的信用关系链条,维系着复杂的交换关系和有序的市场秩序。市场经济越发达就越要求诚实守信,这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标志。没有信用,就没有交换;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没有信用,就没有市场;没有信用,经济活动就难以健康发展。
从世界各国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看,诚信在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人把信用作为市场经济的基础,认为它就是“信用经济”,或称为契约经济。这是从理论层面对市场经济与信用的分析。通过这些分析,我们足以了解信用对市场经济的重要性。破坏了信用关系,就会动摇市场经济的基础,就会带来经济秩序的混乱。
我们面临的市场经济秩序混乱,不是局部的,也不是轻微的。这不是某一方面原因造成的。诚信作为一种要求,既是法律上的,也是道德规范上的。它是一种自律,也是一种他律,是自律与他律的结合。但是,在实际的市场经济运行中,无论是市场主体对自身的自律,还是执法部门对市场主体的他律,都远远没有到位,因此导致了诚信资源的极度缺乏,造成了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根基。只有拥有良好诚信资源的市场经济,才是健康的市场经济,才是有序的市场经济。在这种状态下,社会运行成本降低,各方面的信任度提高,社会关系和谐。相反,就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当前,全国上下已经行动起来,投入到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工作之中。在整治目前突出问题时,还要从长远着手,建立起良好的诚信机制,使市场经济秩序能够持久、健康地运行。
(责任编辑:云馨)
参考文献:
[1] 吕炜.经济转轨的过程与效率问题[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 厉以宁.市场经济新秩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 王根蓓.市场秩序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