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结合仁寿县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分析仁寿县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制约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仁寿县新农村建设新模式,为推动仁寿县新农村建设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仁寿县;新农村建设;模式;对策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25-08810-03
Abstract Combined with natural conditions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Renshou County,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restraining factors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hrough constructing new modes, several rational suggestions for promoting new rural construction was put forward.
Key words Renshou County; New rural construction; Model; Countermeasures
新农村建设是以改善农村落后面貌为目标而制定的发展战略,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仁寿县新农村建设也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挑战。仁寿县在推动新农村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地形地貌不适、城乡经济不平衡、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村落布局不合理等各种因素的制约。笔者在结合当地实际,分析其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适合仁寿县新农村建设的模式构建,以此推动仁寿县县域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发展。
1 仁寿县县情概况
1.1 地理位置与区位
仁寿县位于四川盆地南部,处于四川腹地中心,是典型的丘陵大县,县域总面积为2 606.36 km2。仁寿县地理位置优越,境内拥有众多过境干道,主要有国道213线、成自泸赤高速、省道106线等主要干道,交通便利,县城拥有贯通各大乡镇的城乡公路网络体系,交通干线辐射范围较广。
1.2 地形地貌
仁寿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350~988 m,高差638 m。全县地形按地表形态特征主要分为平坝区、浅丘区、深丘区三种地形。仁寿县城处于龙泉山脉东南边缘深丘和浅丘交接地带,西靠龙泉山有跨鳌、天仁、飞泉三山相峙,地势西北高而狭窄,东南低而宽坦,仁寿县按地形将县域乡镇划分为深丘区和浅丘区,具体情况见表1。
1.3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仁寿县人口众多,2013年,全县总人口162万人,人口总量居四川首位。2013年,全县GDP总量为284.2亿元,增长10.7%;其中农业总产值达106.4亿元;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 879元;县域城镇化率为36.5%,年均增速保持在3%左右。县域经济中农业比重过大,工业虽有发展,但是发展水平较低,旅游业发展较为迅猛,特别是划为天府新区重点县之后,作为“成都后花园”的战略定位,助推仁寿县经济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2 仁寿县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
2.1 农业产值和农民纯收入过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
2013年,仁寿县农业总产值达106.4亿元,占全县GDP总量的37.4%,农民人均纯收入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41.7%。由此可见,第一产业比重偏高,增长缓慢,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拉大,不符合我国缩小城乡差距的要求;农业总产值比重过大,效益过低,不利于村庄集聚建设的资金筹集;自身造血功能偏弱,农民纯收入偏少,不利于农村消费动力的带动。农业产值以及农民纯收入过低,严重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
2.2 农村村落规模较小,现状聚居程度较低
仁寿县域内大部分为丘区,地势变化较大,农村居民大多集中居住在交通方便、相对平坦的沟谷地带,在广大的深丘地区,村庄布局散落,现状村落特征为人口规模小,村落数量较多。仁寿县现有行政村570个,村民小组4 567个,50人以上的村民聚居点5 435个,平均每个村有50人以上的村民聚居点6个,这些聚居点共聚集了65.2万村民,占全县农村人口的50%。村民聚居点选址特征分析如表2,从表可以看出,仁寿县农村聚居点分散总体上较严重,不利于新农村的整体布局规划。
2.3 农村土地利用零散化,集约利用水平低
在农业用地方面,农业生产规模小而分散的现状非常明显。人均耕地约为593 m2,家庭耕地总面积多数不足5亩,且大多呈现散乱分布、耕地零散化严重的现象;农田的耕种情况为:30%左右的青壮劳动力在村镇外的城镇打工,农田主要由留守农村的家庭成员耕种,有少部分家庭包给别人种,由于多数村民已把外出务工当作了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耕地的集约化耕种条件就难以创造,加之县域地形主要以丘陵为主、劳动力外出数量庞大,留守青壮年稀缺,耕地规模化整治条件不足,仁寿县主要的农业区还是以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为主,生产水平较低、生产技术较为落后,土地规模化和集约化利用程度低。
在住宅用地方面,目前农村居民点集中化程度偏低,仁寿县约6 000个农村居民点零散的分布在各大乡镇。农村住宅面积过大,并且附有较大面积的配套设施,单位住房面积约为400 m2左右,导致占用了大量的土地(人均住宅用地实际占地超过100 m2),建筑面积也远大于同等条件下的城市居民,主要分布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城镇边缘、交通要道边沿、富饶大田附近,过于分散的住房布局导致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不高以及村庄集中布置的成本提高。
2.4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农村虽拥有城市无法比较的居住面积,但是生活质量并未提高,深丘区及偏远的少数集聚区在教育、医疗、交通、通信等方面严重落后,并严重影响到了村民的基本生活,生活需求无法满足,生活质量受到影响。仁寿县村落建设缺乏统筹规划设计、布局分散,设施配套建设不便,人均建设用地高,资源利用不集约,村容、村貌、环境质量较差。此外,农村的卫生供水、垃圾和污水处理以及天然气管道等设施也没有得到普及,生活质量仍然处在一个较低的层面;道路、通讯设施建设差,使农民难以获得现代化的信息,难以在市场经济中进行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生产;村庄存在生活污染和化肥、农药、地膜等农业污染,给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区域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破坏。 2.5 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落后
仁寿县农村社会服务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拥有幼儿园、托儿所、在3 km范围内有小学和在5 km内有中学的村庄分别占50%;拥有健身场所、图书馆、文化站和农民业余文化组织的村庄所占比例为6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地区;集中供水、垃圾集中处理、完成改厕的村庄分别占70%、35%和20%;拥有卫生室和距离医院、卫生院在3公里以内的村庄分别占85%、65%;拥有综合商店或超市的村庄占90%。全县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的人数不多,参合率仅达95%,一个覆盖全县农民的社会保障网络初步形成,但是补助额度偏低,难以满足现实的生活需求,并严重落后于城镇。
2.6 城镇化水平低,城市资源难以扩展至农村
(表3)
仁寿县大部分区域地处山区,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导致仁寿县城镇化率偏低。据表3分析得出,2009~2013年仁寿县城镇化建设不断发展,但是总体水平仍然偏低,与全省城镇平均水平相比依然还有差距。仁寿县城镇化发展缓慢,导致城市各种优势资源难以向农村扩展,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并没充分发挥。加之各大乡镇的凌乱分布,更加剧了资源集中的难度,导致城乡要素的交流较缺乏,农村地区难以接收城市的先进元素。目前,受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等条件的影响,社会保障、就业等众多社会资源难以向农村配置,阻碍着城乡协调发展和农村快速发展。
3 仁寿县新农村建设的模式构建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各地也涌现出了众多的新农村建设模式[1]。仁寿县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主要依据县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资源条件进行区域划分,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结合县域实际情况,构建仁寿县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
3.1 城市建设带动型新农村发展模式区
该区域建设模式主要结合处于县城边缘或天府新区的拓展。应该结合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辐射的优势条件,整合各种城市资源,交通先行,把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延伸到农村,缩短城乡之间的联系距离,通过交通脉络建设,农产品基地供应建设,构建以农产品供应为主、乡村近郊旅游为辅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促进城乡文明的和谐传播,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深入发展。
3.2 项目带动型新农村发展模式区
3.2.1
道路建设带动型新农村发展模式区。
该区域位于遂资眉高速公路、成赤高速公路、仁沐高速公路及改线后的国道213沿线。要依托区内交通干道建设的契机,结合村民拆迁安置的要求,进行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沿线新农村建设应注重风貌的统一,并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使新农村建设可以快速推进。
3.2.2
工业项目带动型新农村发展模式区。该区域位于县城辐射范围内,是工业集中发展区域。新农村建设要与工业集中区建设相结合,使农民向城镇集中、向新农村集中,充分发挥工业区的辐射带动和集聚作用,工业集聚在城镇发展中有着巨大的凝聚作用,化零散劣势为集中优势,以工业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以工业推动新农村的城镇建设, 走上一条工农互助、产居一体的现代新农村发展道路。
3.3 乡村旅游带动型新农村发展模式区
该区域相对分散,主要位于偏远山区、峡谷地区,但旅游资源丰富,是仁寿未来旅游发展的重点区域。该区域农村地区主要依托景区发展,从为旅游配套服务的角度进行新农村建设,重点突出乡村休闲旅游产业。通过休闲旅游产业的带动发展,促进农民市场意识、环境保护观念的转变,该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既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完善,又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的优势,构建以旅游业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
3.4 现代农业带动型新农村发展模式区
该区域位于县域西侧,处于河谷两岸的农村区域。结合区内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契机,建设新农村。通过耕地规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充分体现现代新农村发展模式。农村新居建设要体现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相结合的风格,通过借鉴国外田园城市的先进经验,建设有仁寿特色的现代田居生活民宅。
4 对策建议
4.1 加强体制创新,完善村庄布局调整的配套政策
加快农村落后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借鉴先进地区的行政管理经验,根据仁寿县自身实际情况,完善村庄发展体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创造新农村发展条件,完善村庄布局调整所需的各项配套设施。村庄布局调整过程中,如何处理好生态区的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对比较突出的矛盾。日前促进农村地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有关政策措施还不够到位,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有关法律法规的刚性不够强。必须处理好村庄布局调整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研究生态补偿制度的操作办法。加大财政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转移支付力度,支持以“下山脱贫”、“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为目标的重点工程和重点领域。体现生态补偿的要求,鼓励在一些生态敏感地区和重要生态区的农民,下山集中建房,进行“退居还林”“退居复耕”,逐步增加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额度。合理安排建设资金,构建资金专款专用运行机制,重点向贫困地区和生态保护区以及生态恶化区倾斜,加强对区域环境作用明显的村庄布局调整项目的支持[2]。
4.2 注重引导,强化新农村建设管理
加强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宏观调控力度和空间分布的引导,使村庄建设适当紧凑发展,提高基础设施使用效率[3]。对新农村建设实行严格的过程管理,通过经济手段促进村庄合理发展,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促进城区、城镇、镇区和新农村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民主和谐、协调发展是关键,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民众的意见和意愿是我们必须充分考虑的。新农村建设不是新农村来选择民众,而是民众来选择新农村。在决策阶段要充分听取民众的意见和建议,这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完善和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涉及社会民众管理的相关决策时,必须通过民主决策和协商的方式来解决,要依靠群众来解决涉及自身利益的社会问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履行民众对项目建设的知情权、监督权。政府应公开、公示阶段性项目建设、资金使用情况。村民第一时间知晓新农村建设程度有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和谐和长远发展。
关键词 仁寿县;新农村建设;模式;对策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25-08810-03
Abstract Combined with natural conditions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Renshou County,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restraining factors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hrough constructing new modes, several rational suggestions for promoting new rural construction was put forward.
Key words Renshou County; New rural construction; Model; Countermeasures
新农村建设是以改善农村落后面貌为目标而制定的发展战略,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仁寿县新农村建设也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挑战。仁寿县在推动新农村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地形地貌不适、城乡经济不平衡、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村落布局不合理等各种因素的制约。笔者在结合当地实际,分析其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适合仁寿县新农村建设的模式构建,以此推动仁寿县县域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发展。
1 仁寿县县情概况
1.1 地理位置与区位
仁寿县位于四川盆地南部,处于四川腹地中心,是典型的丘陵大县,县域总面积为2 606.36 km2。仁寿县地理位置优越,境内拥有众多过境干道,主要有国道213线、成自泸赤高速、省道106线等主要干道,交通便利,县城拥有贯通各大乡镇的城乡公路网络体系,交通干线辐射范围较广。
1.2 地形地貌
仁寿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350~988 m,高差638 m。全县地形按地表形态特征主要分为平坝区、浅丘区、深丘区三种地形。仁寿县城处于龙泉山脉东南边缘深丘和浅丘交接地带,西靠龙泉山有跨鳌、天仁、飞泉三山相峙,地势西北高而狭窄,东南低而宽坦,仁寿县按地形将县域乡镇划分为深丘区和浅丘区,具体情况见表1。
1.3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仁寿县人口众多,2013年,全县总人口162万人,人口总量居四川首位。2013年,全县GDP总量为284.2亿元,增长10.7%;其中农业总产值达106.4亿元;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 879元;县域城镇化率为36.5%,年均增速保持在3%左右。县域经济中农业比重过大,工业虽有发展,但是发展水平较低,旅游业发展较为迅猛,特别是划为天府新区重点县之后,作为“成都后花园”的战略定位,助推仁寿县经济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2 仁寿县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
2.1 农业产值和农民纯收入过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
2013年,仁寿县农业总产值达106.4亿元,占全县GDP总量的37.4%,农民人均纯收入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41.7%。由此可见,第一产业比重偏高,增长缓慢,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拉大,不符合我国缩小城乡差距的要求;农业总产值比重过大,效益过低,不利于村庄集聚建设的资金筹集;自身造血功能偏弱,农民纯收入偏少,不利于农村消费动力的带动。农业产值以及农民纯收入过低,严重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
2.2 农村村落规模较小,现状聚居程度较低
仁寿县域内大部分为丘区,地势变化较大,农村居民大多集中居住在交通方便、相对平坦的沟谷地带,在广大的深丘地区,村庄布局散落,现状村落特征为人口规模小,村落数量较多。仁寿县现有行政村570个,村民小组4 567个,50人以上的村民聚居点5 435个,平均每个村有50人以上的村民聚居点6个,这些聚居点共聚集了65.2万村民,占全县农村人口的50%。村民聚居点选址特征分析如表2,从表可以看出,仁寿县农村聚居点分散总体上较严重,不利于新农村的整体布局规划。
2.3 农村土地利用零散化,集约利用水平低
在农业用地方面,农业生产规模小而分散的现状非常明显。人均耕地约为593 m2,家庭耕地总面积多数不足5亩,且大多呈现散乱分布、耕地零散化严重的现象;农田的耕种情况为:30%左右的青壮劳动力在村镇外的城镇打工,农田主要由留守农村的家庭成员耕种,有少部分家庭包给别人种,由于多数村民已把外出务工当作了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耕地的集约化耕种条件就难以创造,加之县域地形主要以丘陵为主、劳动力外出数量庞大,留守青壮年稀缺,耕地规模化整治条件不足,仁寿县主要的农业区还是以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为主,生产水平较低、生产技术较为落后,土地规模化和集约化利用程度低。
在住宅用地方面,目前农村居民点集中化程度偏低,仁寿县约6 000个农村居民点零散的分布在各大乡镇。农村住宅面积过大,并且附有较大面积的配套设施,单位住房面积约为400 m2左右,导致占用了大量的土地(人均住宅用地实际占地超过100 m2),建筑面积也远大于同等条件下的城市居民,主要分布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城镇边缘、交通要道边沿、富饶大田附近,过于分散的住房布局导致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不高以及村庄集中布置的成本提高。
2.4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农村虽拥有城市无法比较的居住面积,但是生活质量并未提高,深丘区及偏远的少数集聚区在教育、医疗、交通、通信等方面严重落后,并严重影响到了村民的基本生活,生活需求无法满足,生活质量受到影响。仁寿县村落建设缺乏统筹规划设计、布局分散,设施配套建设不便,人均建设用地高,资源利用不集约,村容、村貌、环境质量较差。此外,农村的卫生供水、垃圾和污水处理以及天然气管道等设施也没有得到普及,生活质量仍然处在一个较低的层面;道路、通讯设施建设差,使农民难以获得现代化的信息,难以在市场经济中进行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生产;村庄存在生活污染和化肥、农药、地膜等农业污染,给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区域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破坏。 2.5 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落后
仁寿县农村社会服务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拥有幼儿园、托儿所、在3 km范围内有小学和在5 km内有中学的村庄分别占50%;拥有健身场所、图书馆、文化站和农民业余文化组织的村庄所占比例为6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地区;集中供水、垃圾集中处理、完成改厕的村庄分别占70%、35%和20%;拥有卫生室和距离医院、卫生院在3公里以内的村庄分别占85%、65%;拥有综合商店或超市的村庄占90%。全县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的人数不多,参合率仅达95%,一个覆盖全县农民的社会保障网络初步形成,但是补助额度偏低,难以满足现实的生活需求,并严重落后于城镇。
2.6 城镇化水平低,城市资源难以扩展至农村
(表3)
仁寿县大部分区域地处山区,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导致仁寿县城镇化率偏低。据表3分析得出,2009~2013年仁寿县城镇化建设不断发展,但是总体水平仍然偏低,与全省城镇平均水平相比依然还有差距。仁寿县城镇化发展缓慢,导致城市各种优势资源难以向农村扩展,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并没充分发挥。加之各大乡镇的凌乱分布,更加剧了资源集中的难度,导致城乡要素的交流较缺乏,农村地区难以接收城市的先进元素。目前,受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等条件的影响,社会保障、就业等众多社会资源难以向农村配置,阻碍着城乡协调发展和农村快速发展。
3 仁寿县新农村建设的模式构建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各地也涌现出了众多的新农村建设模式[1]。仁寿县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主要依据县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资源条件进行区域划分,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结合县域实际情况,构建仁寿县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
3.1 城市建设带动型新农村发展模式区
该区域建设模式主要结合处于县城边缘或天府新区的拓展。应该结合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辐射的优势条件,整合各种城市资源,交通先行,把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延伸到农村,缩短城乡之间的联系距离,通过交通脉络建设,农产品基地供应建设,构建以农产品供应为主、乡村近郊旅游为辅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促进城乡文明的和谐传播,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深入发展。
3.2 项目带动型新农村发展模式区
3.2.1
道路建设带动型新农村发展模式区。
该区域位于遂资眉高速公路、成赤高速公路、仁沐高速公路及改线后的国道213沿线。要依托区内交通干道建设的契机,结合村民拆迁安置的要求,进行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沿线新农村建设应注重风貌的统一,并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使新农村建设可以快速推进。
3.2.2
工业项目带动型新农村发展模式区。该区域位于县城辐射范围内,是工业集中发展区域。新农村建设要与工业集中区建设相结合,使农民向城镇集中、向新农村集中,充分发挥工业区的辐射带动和集聚作用,工业集聚在城镇发展中有着巨大的凝聚作用,化零散劣势为集中优势,以工业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以工业推动新农村的城镇建设, 走上一条工农互助、产居一体的现代新农村发展道路。
3.3 乡村旅游带动型新农村发展模式区
该区域相对分散,主要位于偏远山区、峡谷地区,但旅游资源丰富,是仁寿未来旅游发展的重点区域。该区域农村地区主要依托景区发展,从为旅游配套服务的角度进行新农村建设,重点突出乡村休闲旅游产业。通过休闲旅游产业的带动发展,促进农民市场意识、环境保护观念的转变,该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既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完善,又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的优势,构建以旅游业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
3.4 现代农业带动型新农村发展模式区
该区域位于县域西侧,处于河谷两岸的农村区域。结合区内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契机,建设新农村。通过耕地规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充分体现现代新农村发展模式。农村新居建设要体现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相结合的风格,通过借鉴国外田园城市的先进经验,建设有仁寿特色的现代田居生活民宅。
4 对策建议
4.1 加强体制创新,完善村庄布局调整的配套政策
加快农村落后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借鉴先进地区的行政管理经验,根据仁寿县自身实际情况,完善村庄发展体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创造新农村发展条件,完善村庄布局调整所需的各项配套设施。村庄布局调整过程中,如何处理好生态区的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对比较突出的矛盾。日前促进农村地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有关政策措施还不够到位,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有关法律法规的刚性不够强。必须处理好村庄布局调整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研究生态补偿制度的操作办法。加大财政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转移支付力度,支持以“下山脱贫”、“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为目标的重点工程和重点领域。体现生态补偿的要求,鼓励在一些生态敏感地区和重要生态区的农民,下山集中建房,进行“退居还林”“退居复耕”,逐步增加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额度。合理安排建设资金,构建资金专款专用运行机制,重点向贫困地区和生态保护区以及生态恶化区倾斜,加强对区域环境作用明显的村庄布局调整项目的支持[2]。
4.2 注重引导,强化新农村建设管理
加强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宏观调控力度和空间分布的引导,使村庄建设适当紧凑发展,提高基础设施使用效率[3]。对新农村建设实行严格的过程管理,通过经济手段促进村庄合理发展,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促进城区、城镇、镇区和新农村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民主和谐、协调发展是关键,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民众的意见和意愿是我们必须充分考虑的。新农村建设不是新农村来选择民众,而是民众来选择新农村。在决策阶段要充分听取民众的意见和建议,这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完善和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涉及社会民众管理的相关决策时,必须通过民主决策和协商的方式来解决,要依靠群众来解决涉及自身利益的社会问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履行民众对项目建设的知情权、监督权。政府应公开、公示阶段性项目建设、资金使用情况。村民第一时间知晓新农村建设程度有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和谐和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