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阅读对话教学实践为着力点,解读当前阅读对话的无理性状态,阐述“生本理念”的内涵意蕴,强调阅读对话需要“生本理念”的深度融合与高度关照,探寻“生本理念”下阅读对话的实践路径,运用恰如其分的策略引领学生沉入文本,潜心会文,静心思考,真正实现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自我之间思想和心灵上的深层对话,最终让学生发现自我、成就自我。
关键词:生本理念;阅读对话;实践路径
一、阅读对话的无理性状态
1.少数人的“独占式”
语文阅读课堂要关注学生阅读的教学,更要关注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客观存在,满足其发展需要。但在实践中,不难发现,课堂沦为教师的独角戏,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或演变为少数优等生的独幕剧。少数人的“独占”行为,导致绝大多数学生集体沉默,沦为边缘一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对话的实效。
2.单维度的独白式
阅读课堂上时常出现教为中心,依教而学,学让于教,不教不学,教师俨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学生看似热热闹闹、红红火火,但有效的启发、点拨、指导、评价等种种涉及师生间双向互动、探讨行为的缺失、缺位与缺席,这种单维度的独白式让阅读教学未能呈现真正的实质性对话。
二、阅读对话的“生本理念”
2.“生本理念”的內涵意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课堂上以学生为本,一切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学习经历,每一环节的设置都力求构筑在全面、客观而准确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强调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阅读对话的特质,关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升学生的言语和语文素养。
2.阅读对话需要“生本理念”的深度融合与高度关照
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阅读对话的核心,生本对话是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与最高境界,因此,阅读对话需要“生本理念”的深度融合与高度关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预设时,不但要发掘文本内涵,完成自身与文本之间深层次的“师本”对话,更要设计出科学合理、操作性较强的学生与文本交互的生本对话环节,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生本理念”关照下阅读对话的实践路径
被誉为“拉丁美洲杜威”的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任何教学活动的本质都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语文阅读教学也应立足“以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可以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以及文本四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阅读学习更多的指向于对文本和文学的一种解读、诠释与思考,在解读中学生只有真正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甚至走进自己,方能体悟文本的思想情感和内在意蕴。学生惟有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获得亲身的经验感受,所学习的知识方能感同身受,才有广泛的可迁移性,他们的学习进展才能呈现最佳态势。因此,在教学中,我着力从如下两个方面构建有效、高效的阅读对话场,实现在“生本理念”关照下的阅读对话,让阅读对话真正发生。
1.把握真实学情,开发潜能
学生的现实学力与未来可能性之间的落差,是展开教学活动的内在动力。把握两者之间的张力,找到最佳的生长点,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学习的内在秩序推进教学,才能使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唤醒、引爆他们潜在的“小宇宙”。把握两者之间的张力,找到最佳的生长点,就是准确把握真实学情设计教学。例如,教学《劳动的开端》时,正要转入下一个环节时,有一个学生提出:“老师,作者一个跟头栽倒在半山腰……把煤撒了一地后,为什么不把煤拾起来?即使收煤站收秤关门了,他也可以挑回家自己烧或者第二天再送到收煤站去啊?”“是啊。”不少同学听了他的话后,也纷纷附和道:“他家不是很穷吗?可以自己烧啊,可以第二天卖啊,这样不是太浪费了吗?”这个问题来源于文本,问得很有些意思,但如果就此讨论,其结果很可能是把虚拟的小说当生活事件去推测、揣度。于是,我灵机一动,适时提出:如果作者把煤拾起来或挑回家自己烧或第二天再送到收煤站去,故事会怎样?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呢?启发学生将思考朝着一个有成效、有价值的方向引领。通过对话,学生发现:这样设计旨在推动故事情节向高潮演变发展,进而领会小说高超的情节艺术和表现技巧。如果说这一课例是成功的,那么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基于课堂中的真实学情,抓住了这一生成资源的合理内核,捕捉住了蕴含于其中有价值的信息,加以转换,提升了对话的意义,开发了学生的潜能。
2.适时点拨引领,开启智慧
回顾一下当前的阅读课堂,为了刻意突出新课改理念,凸显“主体性”“人文性”,可谓对话声此起彼伏,讨论声、争论声、辩论声不绝于耳、热闹非凡。教师该问的不问,该点拨的不点拨,该启发的不启发,而有意义、有价值、能启迪智慧的对话却捉襟见肘、不甚了之,这种对话显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而是浅尝辄止、缺少理解、感悟缺位甚至是缺乏正确价值导向的。基于“生本理念”的阅读对话,凸显了教师依然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意味着唯有充分发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组织、引导、点拨作用,对话才能在互动中寻求真理、建构意义,才能进一步推动师生双方生命的完满、丰盈与提升。以苏教版四年级课文《天鹅的故事》为例,教师引领学生细细品味,点拨学生悉心揣摩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抓住文中着重描写老天鹅动作的这一精彩比喻句來展开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和想象。就“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这个比喻句的理解,我设置了一个学生、教师、文本互动生成的对话情境。
师:读好这段中的长句子(第五自然段),师范读。要求生找出其中的比喻句。
师:把什么当作了什么?
生:把老天鹅当作了石头。
师:为什么比喻为石头?
生:因为老天鹅个儿特别大。
生:因为老天鹅很重。
生:因为老天鹅下落的速度很快。
师:速度很快,为什么不用箭?你也很重,为什么不说是石头呢?
生:因为老天鹅拼命地撞,很“硬”。
生:因为老天鹅有决心,所以课文中说老天鹅是“破冰勇士”。
生:因为老天鹅用力之快、之重,简直是义无反顾、奋不顾身。
生:因为老天鹅不畏牺牲,不怕疼痛,拼搏不止。
这番围绕文本的对话,由于教师的适时点拨、智慧引领,使学生在对话中碰撞出灵动的思维火花,提升了对文本的理解,获得了思想的启迪,切身感受到老天鹅不怕疼痛、不畏牺牲、义无反顾地用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接连不断、前赴后继地扑打冰面,以勇于拼搏的精神生动诠释了“破冰勇士”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蕴,进而感悟到生命的坚韧不拔与不屈不挠。这样的对话无疑开启了学生的智慧,升华了学生的认识,使学生的体验向纵深处行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转移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儿童之间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
成功的对话教学就展现了这种关系,他们彼此互动着,相互创造着,共同生成着,使课堂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焕发生命张力的精神乐园,师生由此走向一个更为广阔敞亮的生命世界。我们坚信,“生本理念”关照下的阅读对话,一定能真正产生,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真正的“阅读对话”,让对话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
参考文献
[1]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的教育学[M].顾建新,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关键词:生本理念;阅读对话;实践路径
一、阅读对话的无理性状态
1.少数人的“独占式”
语文阅读课堂要关注学生阅读的教学,更要关注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客观存在,满足其发展需要。但在实践中,不难发现,课堂沦为教师的独角戏,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或演变为少数优等生的独幕剧。少数人的“独占”行为,导致绝大多数学生集体沉默,沦为边缘一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对话的实效。
2.单维度的独白式
阅读课堂上时常出现教为中心,依教而学,学让于教,不教不学,教师俨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学生看似热热闹闹、红红火火,但有效的启发、点拨、指导、评价等种种涉及师生间双向互动、探讨行为的缺失、缺位与缺席,这种单维度的独白式让阅读教学未能呈现真正的实质性对话。
二、阅读对话的“生本理念”
2.“生本理念”的內涵意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课堂上以学生为本,一切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学习经历,每一环节的设置都力求构筑在全面、客观而准确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强调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阅读对话的特质,关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升学生的言语和语文素养。
2.阅读对话需要“生本理念”的深度融合与高度关照
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阅读对话的核心,生本对话是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与最高境界,因此,阅读对话需要“生本理念”的深度融合与高度关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预设时,不但要发掘文本内涵,完成自身与文本之间深层次的“师本”对话,更要设计出科学合理、操作性较强的学生与文本交互的生本对话环节,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生本理念”关照下阅读对话的实践路径
被誉为“拉丁美洲杜威”的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任何教学活动的本质都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语文阅读教学也应立足“以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可以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以及文本四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阅读学习更多的指向于对文本和文学的一种解读、诠释与思考,在解读中学生只有真正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甚至走进自己,方能体悟文本的思想情感和内在意蕴。学生惟有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获得亲身的经验感受,所学习的知识方能感同身受,才有广泛的可迁移性,他们的学习进展才能呈现最佳态势。因此,在教学中,我着力从如下两个方面构建有效、高效的阅读对话场,实现在“生本理念”关照下的阅读对话,让阅读对话真正发生。
1.把握真实学情,开发潜能
学生的现实学力与未来可能性之间的落差,是展开教学活动的内在动力。把握两者之间的张力,找到最佳的生长点,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学习的内在秩序推进教学,才能使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唤醒、引爆他们潜在的“小宇宙”。把握两者之间的张力,找到最佳的生长点,就是准确把握真实学情设计教学。例如,教学《劳动的开端》时,正要转入下一个环节时,有一个学生提出:“老师,作者一个跟头栽倒在半山腰……把煤撒了一地后,为什么不把煤拾起来?即使收煤站收秤关门了,他也可以挑回家自己烧或者第二天再送到收煤站去啊?”“是啊。”不少同学听了他的话后,也纷纷附和道:“他家不是很穷吗?可以自己烧啊,可以第二天卖啊,这样不是太浪费了吗?”这个问题来源于文本,问得很有些意思,但如果就此讨论,其结果很可能是把虚拟的小说当生活事件去推测、揣度。于是,我灵机一动,适时提出:如果作者把煤拾起来或挑回家自己烧或第二天再送到收煤站去,故事会怎样?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呢?启发学生将思考朝着一个有成效、有价值的方向引领。通过对话,学生发现:这样设计旨在推动故事情节向高潮演变发展,进而领会小说高超的情节艺术和表现技巧。如果说这一课例是成功的,那么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基于课堂中的真实学情,抓住了这一生成资源的合理内核,捕捉住了蕴含于其中有价值的信息,加以转换,提升了对话的意义,开发了学生的潜能。
2.适时点拨引领,开启智慧
回顾一下当前的阅读课堂,为了刻意突出新课改理念,凸显“主体性”“人文性”,可谓对话声此起彼伏,讨论声、争论声、辩论声不绝于耳、热闹非凡。教师该问的不问,该点拨的不点拨,该启发的不启发,而有意义、有价值、能启迪智慧的对话却捉襟见肘、不甚了之,这种对话显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而是浅尝辄止、缺少理解、感悟缺位甚至是缺乏正确价值导向的。基于“生本理念”的阅读对话,凸显了教师依然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意味着唯有充分发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组织、引导、点拨作用,对话才能在互动中寻求真理、建构意义,才能进一步推动师生双方生命的完满、丰盈与提升。以苏教版四年级课文《天鹅的故事》为例,教师引领学生细细品味,点拨学生悉心揣摩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抓住文中着重描写老天鹅动作的这一精彩比喻句來展开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和想象。就“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这个比喻句的理解,我设置了一个学生、教师、文本互动生成的对话情境。
师:读好这段中的长句子(第五自然段),师范读。要求生找出其中的比喻句。
师:把什么当作了什么?
生:把老天鹅当作了石头。
师:为什么比喻为石头?
生:因为老天鹅个儿特别大。
生:因为老天鹅很重。
生:因为老天鹅下落的速度很快。
师:速度很快,为什么不用箭?你也很重,为什么不说是石头呢?
生:因为老天鹅拼命地撞,很“硬”。
生:因为老天鹅有决心,所以课文中说老天鹅是“破冰勇士”。
生:因为老天鹅用力之快、之重,简直是义无反顾、奋不顾身。
生:因为老天鹅不畏牺牲,不怕疼痛,拼搏不止。
这番围绕文本的对话,由于教师的适时点拨、智慧引领,使学生在对话中碰撞出灵动的思维火花,提升了对文本的理解,获得了思想的启迪,切身感受到老天鹅不怕疼痛、不畏牺牲、义无反顾地用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接连不断、前赴后继地扑打冰面,以勇于拼搏的精神生动诠释了“破冰勇士”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蕴,进而感悟到生命的坚韧不拔与不屈不挠。这样的对话无疑开启了学生的智慧,升华了学生的认识,使学生的体验向纵深处行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转移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儿童之间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
成功的对话教学就展现了这种关系,他们彼此互动着,相互创造着,共同生成着,使课堂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焕发生命张力的精神乐园,师生由此走向一个更为广阔敞亮的生命世界。我们坚信,“生本理念”关照下的阅读对话,一定能真正产生,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真正的“阅读对话”,让对话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
参考文献
[1]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的教育学[M].顾建新,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