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风琴与钢琴的协奏曲幻想曲《桥》,是由南斯拉夫经典影片《桥》的插曲《啊,朋友再见》改编,充分表现出了在战争阴云笼罩下的南斯拉夫人民不畏艰难,英勇抗敌的精神。
[关键词]生活元素 共鸣
南斯拉夫影片《桥》大家一定都非常熟悉,在我的成长记忆中这部影片对我影响很大,对故事中人物我一直难以忘记,还有他的主题音乐如今听起来还那么令人震撼。
其主要内容讲述的是二次大战后期,德军竭力要保住一座具有战略意义的桥梁,以便撤退。南斯拉夫游击队少校奉命率领小分队前去炸毁该桥,经过一系列惊险曲折的斗争后,在桥梁工程师的帮助下及时完成了任务。
该片插曲《啊,朋友再见》脍炙人口。广为流传。据说这首歌并不是南斯拉夫歌曲,其旋律来自一首意大利民歌,后经重新填词后才加入“南斯拉夫籍”。其实,不管它是哪国的旋律,表现的都是青年军人为了祖国和民族的荣誉而战的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这首歌曲不仅旋律优美,而且具有特定的时代意义。
有幸听到根据这部电影以《啊,朋友再见》这首歌为主题创作的一首手风琴与钢琴的协奏曲幻想益《桥》,这是著名演奏家林华根据这一感人的故事情节改编的,该曲共分11个乐段,分别是美丽的桥、游击队、遭遇战、牺牲、葬礼、前赴后继,为了明天、复仇者、浴血奋战、炸桥、胜利之歌,以严峻悲怆的乐句和刚毅无比的旋律,生动地刻画了一场惊心动魂的战斗。整首乐益积极向上,充分表现出了在战争阴云笼罩下的南斯拉夫人民不畏艰难,英勇抗敌的精神。
《啊,朋友再见》这一旋律在该曲中共出现了两次,分别是游击队和复仇者这两个乐段,前后两次出现,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无论是在调式上还是在情绪上都有所变化,整部作品主题鲜明突出,生动细致,演奏者充分发挥手风琴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恰到好处,下面我谈谈对这部作品的感受。
游击队乐段在乐曲的开始部分出现,继“美丽的桥”这一乐段之后出现,此处旋律孤独而伤感,通过乐句的不断重复,加重了这种情绪的发展,正如歌中所唱:“一天早晨从梦中醒来,侵略者闯入我家乡”,“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你一定把我来埋葬,请把我埋在高高的山岗”。该旋律开始是两句完全相同的乐句,然后将此主题动机加以扩展,情绪逐步高涨。演奏时,手风琴巧妙地运用风箱,乐句之间的衔接要恰到好处,音量中弱为宜,整段乐曲要演奏得轻快而不浮躁,伤感而不消沉。钢琴的演奏应注意手臂放松,力量凝聚在指尖,声音弱而不虚,略带弹性,和弦整齐,突出高音。手风琴与钢琴的配合非常默契,手风琴的主旋律弹得清晰明朗,钢琴的主要旋律弹得清晰明朗,钢琴以柱立式和弦作为伴奏,配合手风琴的主旋律控制好音量,烘托出和朋友分别时的伤感情绪。
复仇者乐段即《啊,朋友再见》这一主题旋律再次出现是在这首乐曲的后半部分,继遭遇战,牺牲,葬礼之后终于迎来了复仇的机会。情绪激昂,快速而紧张的旋律蕴含着巨大的悲痛和愤怒。在调式上由原来的e小调变成了降b小调,音量由弱变为了中强,速度由每分钟132拍提高到每分钟168拍。在情绪上有了明显的变化,少了一丝伤感而多了一份愤怒,游击队员化悲痛为力量,坚定的复仇者形象栩栩如生,演奏者手指触键果断而有力,风箱非常饱满,体现出一种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精神。钢琴演奏在强调重音的同时,又十分注意甸子的流畅自然,快速的半分解和弦使音乐更有棱角和动感,充分表现南斯拉夫人民不屈不饶的坚毅性格。
可见,作曲家在写作中比较到位的表现该曲的意境,不仅对该曲本身细加琢磨,而且在该曲的浓度上也很下功夫,演奏者也从横向拓展自己的思考面,横向去理解乐曲表达的意境,非常成功的表达了作品意图。同时我们可以联想到,游击队与复仇者两个乐段所体现的这种情绪与中国古代荆刺秦有些相似,“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既有豪壮之气又有一丝伤感。而与中国的《游击队歌》相比则又有所不同。后者所体现得更多透着的是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丝毫没有伤感的情绪在里面,这是由中西文化差异引起的,中国革命必将胜利的信念促使产生了这样的歌曲。而《啊,朋友再见》这一旋律则体现的是西方客观的敢死队精神。使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南斯拉夫游击队员的情绪,理解其复杂的情感。
科普兰说“全部投入音乐意味着要扩大自己的趣味,只喜欢传统类型的音乐是不够的,趣味像灵敏度一样,在某种明知的练习得到发展。这就是说对各个时期,各种流派的新的旧的,保守的和现代的音乐都要听。这意味着尽可能不带偏见的聆听”。
对音乐的理解不应只停留在音乐本身而应提高到对文艺对文化的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有很多元素,艺术中包含着诸多的生活元素,包括人文、地理、经济、哲学……人们是否对生活元素有较深程度的把握将是他与艺术作品产生共鸣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生活元素 共鸣
南斯拉夫影片《桥》大家一定都非常熟悉,在我的成长记忆中这部影片对我影响很大,对故事中人物我一直难以忘记,还有他的主题音乐如今听起来还那么令人震撼。
其主要内容讲述的是二次大战后期,德军竭力要保住一座具有战略意义的桥梁,以便撤退。南斯拉夫游击队少校奉命率领小分队前去炸毁该桥,经过一系列惊险曲折的斗争后,在桥梁工程师的帮助下及时完成了任务。
该片插曲《啊,朋友再见》脍炙人口。广为流传。据说这首歌并不是南斯拉夫歌曲,其旋律来自一首意大利民歌,后经重新填词后才加入“南斯拉夫籍”。其实,不管它是哪国的旋律,表现的都是青年军人为了祖国和民族的荣誉而战的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这首歌曲不仅旋律优美,而且具有特定的时代意义。
有幸听到根据这部电影以《啊,朋友再见》这首歌为主题创作的一首手风琴与钢琴的协奏曲幻想益《桥》,这是著名演奏家林华根据这一感人的故事情节改编的,该曲共分11个乐段,分别是美丽的桥、游击队、遭遇战、牺牲、葬礼、前赴后继,为了明天、复仇者、浴血奋战、炸桥、胜利之歌,以严峻悲怆的乐句和刚毅无比的旋律,生动地刻画了一场惊心动魂的战斗。整首乐益积极向上,充分表现出了在战争阴云笼罩下的南斯拉夫人民不畏艰难,英勇抗敌的精神。
《啊,朋友再见》这一旋律在该曲中共出现了两次,分别是游击队和复仇者这两个乐段,前后两次出现,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无论是在调式上还是在情绪上都有所变化,整部作品主题鲜明突出,生动细致,演奏者充分发挥手风琴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恰到好处,下面我谈谈对这部作品的感受。
游击队乐段在乐曲的开始部分出现,继“美丽的桥”这一乐段之后出现,此处旋律孤独而伤感,通过乐句的不断重复,加重了这种情绪的发展,正如歌中所唱:“一天早晨从梦中醒来,侵略者闯入我家乡”,“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你一定把我来埋葬,请把我埋在高高的山岗”。该旋律开始是两句完全相同的乐句,然后将此主题动机加以扩展,情绪逐步高涨。演奏时,手风琴巧妙地运用风箱,乐句之间的衔接要恰到好处,音量中弱为宜,整段乐曲要演奏得轻快而不浮躁,伤感而不消沉。钢琴的演奏应注意手臂放松,力量凝聚在指尖,声音弱而不虚,略带弹性,和弦整齐,突出高音。手风琴与钢琴的配合非常默契,手风琴的主旋律弹得清晰明朗,钢琴的主要旋律弹得清晰明朗,钢琴以柱立式和弦作为伴奏,配合手风琴的主旋律控制好音量,烘托出和朋友分别时的伤感情绪。
复仇者乐段即《啊,朋友再见》这一主题旋律再次出现是在这首乐曲的后半部分,继遭遇战,牺牲,葬礼之后终于迎来了复仇的机会。情绪激昂,快速而紧张的旋律蕴含着巨大的悲痛和愤怒。在调式上由原来的e小调变成了降b小调,音量由弱变为了中强,速度由每分钟132拍提高到每分钟168拍。在情绪上有了明显的变化,少了一丝伤感而多了一份愤怒,游击队员化悲痛为力量,坚定的复仇者形象栩栩如生,演奏者手指触键果断而有力,风箱非常饱满,体现出一种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精神。钢琴演奏在强调重音的同时,又十分注意甸子的流畅自然,快速的半分解和弦使音乐更有棱角和动感,充分表现南斯拉夫人民不屈不饶的坚毅性格。
可见,作曲家在写作中比较到位的表现该曲的意境,不仅对该曲本身细加琢磨,而且在该曲的浓度上也很下功夫,演奏者也从横向拓展自己的思考面,横向去理解乐曲表达的意境,非常成功的表达了作品意图。同时我们可以联想到,游击队与复仇者两个乐段所体现的这种情绪与中国古代荆刺秦有些相似,“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既有豪壮之气又有一丝伤感。而与中国的《游击队歌》相比则又有所不同。后者所体现得更多透着的是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丝毫没有伤感的情绪在里面,这是由中西文化差异引起的,中国革命必将胜利的信念促使产生了这样的歌曲。而《啊,朋友再见》这一旋律则体现的是西方客观的敢死队精神。使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南斯拉夫游击队员的情绪,理解其复杂的情感。
科普兰说“全部投入音乐意味着要扩大自己的趣味,只喜欢传统类型的音乐是不够的,趣味像灵敏度一样,在某种明知的练习得到发展。这就是说对各个时期,各种流派的新的旧的,保守的和现代的音乐都要听。这意味着尽可能不带偏见的聆听”。
对音乐的理解不应只停留在音乐本身而应提高到对文艺对文化的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有很多元素,艺术中包含着诸多的生活元素,包括人文、地理、经济、哲学……人们是否对生活元素有较深程度的把握将是他与艺术作品产生共鸣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