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改革正在步入攻坚期和决胜期。其中,营利性大学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此次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研究以日本营利性大学为对象,分析其诞生的背景、经营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中国营利性大学的建设提供政策借鉴。
日本在传统上并不认同营利性大学的存在,现有私立大学是被纳入公共教育体系之中的公共事业。但在全球高等教育民营化的背景下,日本高等教育民营化也在不断推进(如国立大学法人化),由此带来的教育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引起了社会较为广泛的关注,尤其是营利性大学的出现,更是对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
一、日本营利性大学的诞生背景
1. 发达的私立高等教育和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日本私立高等教育非常发达,私立高校在学校数量和学生数量上的占比均超过七成。日本现已形成以《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为基础,《私立学校法》为核心,《私立学校法实行令》、《日本私学振兴财团法》、《学校会计基准》及《私立学校振兴援助法》等为辅助的层次分明的私立高等教育法规体系。
2. “市场化”改革的影响。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以“市场化”为核心的高等教育改革,放宽政府管制,促进大学教育个性化和管理运营活性化。主要措施包括放宽大学设置条件、国立大学法人化、提升高校经费的非政府来源等。企业主体地位、鼓励竞争、等价交换、效率最优和供需均衡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在这场改革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3. “结构改革特区”政策的直接推动。所谓“结构改革特区”,即选定一个特定区域,在此区域内灵活采取一些现行法律所不允许的做法,根据实验结果决定是否全国推广。其“本质上仍然是通过若干政策的调整以复苏其萎靡不振的经济,重塑过去的强国辉煌”。 “结构改革特区”政策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突破集中表现为吸纳企业参与办学,2004年两所由企业设立的大学通过文部科学省的认可,开创了营利性公司设立大学的先河,日本营利性大学正式诞生。
二、日本营利性大学的现状
2004年至2008年期间日本共批准设立了7所营利性大学。 分别是LEC东京法律思维大学、数字好莱坞大学、商业突破大学院、GLOBIS大学院、日本教育大学院、LCA大学院和赛博大学。从地域上看,多分布在对结构改革比较开明的大都市,其中有5所设置于东京都千代田区,1所位于大阪市,1所位于福冈市。营利性大学普遍规模较小;专业种类相对单一,以经管类为主;以专业研究生教育为主,也涉及到部分本科学历教育。
日本营利性大学虽然获得了存在合法性,但生存状况并不乐观。至2008年就已经没有企业申请办学,截止到2016年7月,7所营利性高校有2所变更为学校法人,1所已经完全关闭,4所坚持营利性发展道路,这其中又有2所学校的部分专业停止了招生。总结这些营利性大学的发展路径,基本有三类:
第一,坚持营利性道路,探索营利性高校的发展方式。例如数字好莱坞大学与高等教育认证评价机构的评价,并于2010年获得通过。第二,变更为学校法人,回归传统私立高等教育。部分在经营中遇到困难的营利性大学已经放弃企业办学,转而变更为学校法人。如GLOBIS大学院大学和教育大学院大学分别于2008年和2014年变更为学校法人。第三,部分或完全退出高等教育领域。已经有学校部分或完全退出高等教育领域。如LAC大学院大学自始招生不足,2009年停止招生,2010年学校废止;赛博大学因学生数量问题遭到文部科学省的“警告”,随后宣布2010年世界文化遗产学部停止招生;原计划2006年开学的TAC大学院大学在设置审查过程中出现违规行为,遭到严重警告,最终没有成立。
三、日本营利性大学的困境分析
1. 适龄人口下降导致的生源危机。“少子化”对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加之经济不景气,90年代之后日本的“部分高校申请破产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并呈上升趋势” ;2013年学年,日本将近半数的四年制私立大学无法招收到足够的学生来填补学校的固定学生配额,高等教育明显步入“买方市场”。大众化阶段的高入学率,使得这一问题进一步演化为“日本病(Japanese Disease)” ,即除了少数几所名校外,进入大学已经不需要特别的竞争,而且学生也丧失了读书的动力。
2. 专业设置缺乏竞争力,未能凸显比较优势。营利性大学与私立和国立大学相比,在专业设置、授课方式等方面的灵活性优势并不十分显著,只有个别专业在其它类型高校中未曾或少有开设,这造成营利性大学在专业设置方面整体缺乏竞争力。
3. 违规操作损害了社会声誉。日本在传统上并不认可高等教育的营利性,缺乏社会认可是造成营利性大学发展困难原因之一。限于主客观因素,营利性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了一些违规操作的情况,随着这些“负面消息”的曝光,营利性大学原本就不占优势的社会声誉遭受进一步的损害,影响了人们对营利性大学的评价以及报考的动机。
四、对中国的启示和借鉴
1. 政府扶持是营利性大学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营利性大学“是被政府作为减少行政干预的象征而推上高等教育舞台的”, 其诞生高度依赖政府的相关政策。日本政府主要通过“起点阶段”的优惠政策支持营利性大学,但由于“过程阶段”资助的减少甚至消失,其后续发展困难重重。这也说明了政府支持的重要性。
2. 营利性高校自身的探索是其发展的必要条件。营利性大学办学水平的提高、教育质量的提升、社会声誉的确立等必须走自下而上的道路。发展较为成功的日本营利性大学在此方面提供了经验,如捕捉教育先机、寻找教育市场空缺、采取多种机动的教学和授课方式等。
3. 营利性大学的发展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和监管体系。日本營利性大学的发展,目前直接相关的只有《结构改革特别区域法》,规定了营利性大学的法律地位和设立条件,但缺乏对学校日常运营状况的相关条款;《学校教育法》等现存法也并未针对新出现的营利性大学做出特殊的规定或解释说明。这在事实上不利于营利性大学的规范发展。
4. 良好的经济环境是营利性高校得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后进入了经济高速的发展的黄金时代,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带动了对人才的大量需求,大大提升了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为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当今日本经济发展却并不乐观,增长较为缓慢,劳动力市场缺乏活力,人们的求学与就业选择取向保守,这些因素在客观上都不利于营利性大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曲恒昌.引入市场经济原则,增强高等教育的生机与活力—美英日法等国高等教育透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 (3 ): 93
[2] 赵永东. 日本私立大学“破产”原因简析[J]. 世界教育信息,2006,01:15-17.
[3]邱旻玮. 每况愈下的日本私立大学[J]. 上海教育,2016,06:49.
[4]金子元久,鲍威. 营利性大学:背景?现状?可能性[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02:17-22.
[5]徐国兴. 日本营利性大学的发展及启示[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2:10-14.
[6]另有SBI大学院大学,2008年规划成立时,变更为学校法人设立的私立大学;TAC大学院大学,2006年规划时未成立;以及WAO大学院大学,2006年规划时未成立.
日本在传统上并不认同营利性大学的存在,现有私立大学是被纳入公共教育体系之中的公共事业。但在全球高等教育民营化的背景下,日本高等教育民营化也在不断推进(如国立大学法人化),由此带来的教育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引起了社会较为广泛的关注,尤其是营利性大学的出现,更是对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
一、日本营利性大学的诞生背景
1. 发达的私立高等教育和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日本私立高等教育非常发达,私立高校在学校数量和学生数量上的占比均超过七成。日本现已形成以《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为基础,《私立学校法》为核心,《私立学校法实行令》、《日本私学振兴财团法》、《学校会计基准》及《私立学校振兴援助法》等为辅助的层次分明的私立高等教育法规体系。
2. “市场化”改革的影响。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以“市场化”为核心的高等教育改革,放宽政府管制,促进大学教育个性化和管理运营活性化。主要措施包括放宽大学设置条件、国立大学法人化、提升高校经费的非政府来源等。企业主体地位、鼓励竞争、等价交换、效率最优和供需均衡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在这场改革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3. “结构改革特区”政策的直接推动。所谓“结构改革特区”,即选定一个特定区域,在此区域内灵活采取一些现行法律所不允许的做法,根据实验结果决定是否全国推广。其“本质上仍然是通过若干政策的调整以复苏其萎靡不振的经济,重塑过去的强国辉煌”。 “结构改革特区”政策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突破集中表现为吸纳企业参与办学,2004年两所由企业设立的大学通过文部科学省的认可,开创了营利性公司设立大学的先河,日本营利性大学正式诞生。
二、日本营利性大学的现状
2004年至2008年期间日本共批准设立了7所营利性大学。 分别是LEC东京法律思维大学、数字好莱坞大学、商业突破大学院、GLOBIS大学院、日本教育大学院、LCA大学院和赛博大学。从地域上看,多分布在对结构改革比较开明的大都市,其中有5所设置于东京都千代田区,1所位于大阪市,1所位于福冈市。营利性大学普遍规模较小;专业种类相对单一,以经管类为主;以专业研究生教育为主,也涉及到部分本科学历教育。
日本营利性大学虽然获得了存在合法性,但生存状况并不乐观。至2008年就已经没有企业申请办学,截止到2016年7月,7所营利性高校有2所变更为学校法人,1所已经完全关闭,4所坚持营利性发展道路,这其中又有2所学校的部分专业停止了招生。总结这些营利性大学的发展路径,基本有三类:
第一,坚持营利性道路,探索营利性高校的发展方式。例如数字好莱坞大学与高等教育认证评价机构的评价,并于2010年获得通过。第二,变更为学校法人,回归传统私立高等教育。部分在经营中遇到困难的营利性大学已经放弃企业办学,转而变更为学校法人。如GLOBIS大学院大学和教育大学院大学分别于2008年和2014年变更为学校法人。第三,部分或完全退出高等教育领域。已经有学校部分或完全退出高等教育领域。如LAC大学院大学自始招生不足,2009年停止招生,2010年学校废止;赛博大学因学生数量问题遭到文部科学省的“警告”,随后宣布2010年世界文化遗产学部停止招生;原计划2006年开学的TAC大学院大学在设置审查过程中出现违规行为,遭到严重警告,最终没有成立。
三、日本营利性大学的困境分析
1. 适龄人口下降导致的生源危机。“少子化”对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加之经济不景气,90年代之后日本的“部分高校申请破产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并呈上升趋势” ;2013年学年,日本将近半数的四年制私立大学无法招收到足够的学生来填补学校的固定学生配额,高等教育明显步入“买方市场”。大众化阶段的高入学率,使得这一问题进一步演化为“日本病(Japanese Disease)” ,即除了少数几所名校外,进入大学已经不需要特别的竞争,而且学生也丧失了读书的动力。
2. 专业设置缺乏竞争力,未能凸显比较优势。营利性大学与私立和国立大学相比,在专业设置、授课方式等方面的灵活性优势并不十分显著,只有个别专业在其它类型高校中未曾或少有开设,这造成营利性大学在专业设置方面整体缺乏竞争力。
3. 违规操作损害了社会声誉。日本在传统上并不认可高等教育的营利性,缺乏社会认可是造成营利性大学发展困难原因之一。限于主客观因素,营利性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了一些违规操作的情况,随着这些“负面消息”的曝光,营利性大学原本就不占优势的社会声誉遭受进一步的损害,影响了人们对营利性大学的评价以及报考的动机。
四、对中国的启示和借鉴
1. 政府扶持是营利性大学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营利性大学“是被政府作为减少行政干预的象征而推上高等教育舞台的”, 其诞生高度依赖政府的相关政策。日本政府主要通过“起点阶段”的优惠政策支持营利性大学,但由于“过程阶段”资助的减少甚至消失,其后续发展困难重重。这也说明了政府支持的重要性。
2. 营利性高校自身的探索是其发展的必要条件。营利性大学办学水平的提高、教育质量的提升、社会声誉的确立等必须走自下而上的道路。发展较为成功的日本营利性大学在此方面提供了经验,如捕捉教育先机、寻找教育市场空缺、采取多种机动的教学和授课方式等。
3. 营利性大学的发展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和监管体系。日本營利性大学的发展,目前直接相关的只有《结构改革特别区域法》,规定了营利性大学的法律地位和设立条件,但缺乏对学校日常运营状况的相关条款;《学校教育法》等现存法也并未针对新出现的营利性大学做出特殊的规定或解释说明。这在事实上不利于营利性大学的规范发展。
4. 良好的经济环境是营利性高校得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后进入了经济高速的发展的黄金时代,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带动了对人才的大量需求,大大提升了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为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当今日本经济发展却并不乐观,增长较为缓慢,劳动力市场缺乏活力,人们的求学与就业选择取向保守,这些因素在客观上都不利于营利性大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曲恒昌.引入市场经济原则,增强高等教育的生机与活力—美英日法等国高等教育透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 (3 ): 93
[2] 赵永东. 日本私立大学“破产”原因简析[J]. 世界教育信息,2006,01:15-17.
[3]邱旻玮. 每况愈下的日本私立大学[J]. 上海教育,2016,06:49.
[4]金子元久,鲍威. 营利性大学:背景?现状?可能性[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02:17-22.
[5]徐国兴. 日本营利性大学的发展及启示[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2:10-14.
[6]另有SBI大学院大学,2008年规划成立时,变更为学校法人设立的私立大学;TAC大学院大学,2006年规划时未成立;以及WAO大学院大学,2006年规划时未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