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心引力》,大家找出好多茬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h2727870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现在临时中断音乐节目,向大家报告‘洲际无线电新闻社’的重要新闻:今晚7点50分的时候,芝加哥天文台的法勒尔教授发现火星上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次白热气体爆炸!据分光镜观察,这种气体是氢,现时正以极高的速度向地球移动。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天文台的皮尔逊教授已证实了这一观察……”
  正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频率里传来的这么一段话,使得全美发生了一系列恐慌事件,人们以为外星人真的入侵地球了。1938年11月1日出版的《费城探询者报》详尽描述了头一天全美发生的乱象——“听到广播,在费城,妇女和儿童尖叫着跑出家门,新泽西州的纽瓦克城出动了救护车。在南方,成千上万的人跪在街头不停地祷告。几分钟内,各地报社、广播电台和警察局被急切的电话打爆。正驾车穿越新泽西州的人听到广播后立即调头而去,公路上一片大乱。人们根本不再理会电台的解释,在北卡罗来纳州、阿拉巴马州、亚特兰大州、田纳西州,西弗吉尼亚州……,各地乱作一团。歇斯底里的罗得岛人甚至又哭又叫,要电力公司‘关掉电灯!让外星人找不到这座城市!’”
  好吧,这一切都发生在1938年。
  今天,当听众到观众都不那么好骗了,即使是很像真的一样的3D。当2013年,著名导演阿方索·卡隆执导的美国电影《地心引力》全球热映之时,许多人怀疑演员桑德拉·布洛克饰演的宇航员石博士(Dr. Ryan Stone)是否真能以影片中的方式,换乘中国神舟飞船回到地球。面对逼真的视觉效果,比如空间站爆炸的碎片满天飞,确实会有观众情不自禁地躲来躲去,甚至不自觉地摘掉3D眼镜,可在观影后,大多在一笑之余,问一句——是真的吗?
  那么,就不妨做一个“大家来找茬”的游戏,看看《地心引力》到底有几处硬伤。
  卫星碎片反着飞
  《地心引力》剧组请来的科学顾问,是在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供职15年的科学家凯文·格雷泽。同时,制片方声称影片是基于事实拍摄的,换言之,这可真的不是一部搞笑剧。
  但在影片公映之后,格雷泽的同行们却纷纷站了出来。
  天体物理学家、罗斯地球与太空中心海顿天象馆弗雷德里克·罗斯馆馆长奈尔·德葛拉司·泰森就在其推特上列数了《地心引力》的几大硬伤。比如卫星碎片飞行的方向反了,气旋的方向反了。影片中,俄罗斯导弹击毁了自家的卫星,导致无数卫星碎片袭扰到哈勃太空望远镜。片中卫星绕行地球的方向,全部都是由东到西,这一点完全错误,因为几乎所有地球卫星,都是由西向东飞。
  泰森称:“轨道上出现卫星等航天器事故是正常的事件,发生轨道碰撞或者爆炸后,会形成无数的碎片,但是影片中的卫星碎片几乎都是自东向西运动,这与现实情况不符合,因为发射卫星时都是向东发射,利用地球自转减少发射卫星的燃料消耗,这也是为什么航天发射场修建在纬度低的地方更好,比如卡纳维拉尔角就是一个不错的地方。”
  如果影片中的卫星碎片飞行方向是真的,很有可能太阳真的从西边出来了。
  轨道不同如何中转
  泰森认为,影片中关于卫星碎片的问题还不止一处。比如影片开头,当通信卫星爆炸时,瞬间释放出无数卫星碎片,并导致哈勃望远镜受损。泰森认为这与现实不符。现实情况是哈勃太空望远镜距离地球表面的高度不到600公里,而通信卫星的轨道高度在3.6万公里。而影片之后出现的国际空间站、中国天宫,现实中的轨道高度都在350公里左右。换言之,影片中卫星碎片袭扰哈勃的事情如果发生,那么那颗俄罗斯通信卫星的轨道高度之低,已经低到无法正常进行通信服务的程度,这种情况根本不可能发生。
  而石博士想从哈勃到达国际空间站,再从国际空间站到达天宫,这种情况是否可能发生呢?这可以从三个航天设备的所处位置进行分析。三者不仅轨道高度不同,倾角也都不同,比如国际空间站的为51.65°,哈勃望远镜为28.5°。在《地心引力》拍摄期间,还未发射的天宫一号,如今的轨道倾角是42.78°。
  2012年1月7日,英国《太空飞行》杂志就曾披露称,一架从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升空的代号为X-37B的美国空军轨道试验飞行器,其运行轨道和轨道倾角与中国的“天宫一号”非常接近。这架X-37B第二次发射时轨道倾角为42.8度,与天宫一号只差0.02度,该杂志由此推断X-37B运行轨迹也与天宫一号非常接近。并称“根据已经披露的信息有人得出这样的结论,天宫一号被X-37B跟踪了。”
  上海航天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告诉《新民周刊》:“国际空间站、哈勃望远镜以及天宫一号之间,理论上是可以互相‘走动走动’的,但这需要轨道飞船进行数次变轨机动。”而《地心引力》影片中,宇航员飘飘忽忽就直接从哈勃到了国际空间站,又飘飘忽忽到了天宫。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任务组负责人瑞伯·思科威尔在接受采访时,也指出——乔治·克鲁尼利用身上的喷气背包,带着同伴从太空望远镜飞向国际空间站,根本不可能發生。“从这点到另一点,所需的能量即便是宇航飞船载满燃料都无法做到。克鲁尼所用的喷气背包看起来像是MMU(载人机动装置),早已经过时了。”
  知乎网一位网友所言,也很有道理:“石博士乘坐俄国的航天器接近我天宫时,看起来好像就是‘瞄准’与‘发射’这么简单,但实际上换轨需要经过精确的计算。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事故发生前,跟地面NASA还未失去联系,七个宇航员加地面几百个工程师和科学家,都没能来得及在飞船爆炸前找出如何返回国际空间站的办法,最后七个人全军覆没了。”言下之意,凭什么影片里演员想怎么飞就怎么飞?
  《新民周刊》注意到一个细节,则是当石博士进入国际空间站时,国际空间站空无一人。进站以后,国际空间站有一个舱室有火球冒出,之后又有舱室发生小型火灾。这里的错误也不少。首先,目前的国际空间站是有人值守的,而假若国际空间站无人值守,那当石博士进入空间站后,站内未必能够立即提供适合人类呼吸的氧气。比如今年6月神舟十号发射之前,天宫一号就已经在做迎接新客人的准备,舱室排出有毒气体,制氧等等,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假若石博士进入的国际空间站有火苗冒出,说明站内有氧气,起码站内得有人吧?没有人的废弃空间站,凭什么会有氧气?又怎么着火的?影片里都找不到答案。   难道是为了俏和帅?
  众所周知,《地心引力》所反映的是失重的太空状态,比如中国天宫中飘飘忽忽飞出的乒乓球拍,做得就很逼真。在地球上拍摄失重状态的电影,《地心引力》绝不是第一部,自1977年开始,卢卡斯电影公司就率先推出《星球大战》系列电影。可这类电影拍摄至今到《地心引力》,仍然有许多反映无重力情况下的细节明显有误。
  比如石博士在太空舱里摘掉面罩后,头发非常平顺。许多看过6月份王亚平太空授课的观众,一眼就能发现其中的不同。王亚平在天宫一号里,摘掉面罩后,头发是上翘的。无论是神舟九号还是神舟十号,无论是刘洋还是王亚平,观众都能看到在太空飞行数日之后,这两位女性明显有些浮肿的脸。在太空失重的状态下,石博士能保持俏佳人的面容,甚至在太空舱内脱掉太空服,大秀手臂和美腿。一位前美国国家航天局航天员称:“《地心引力》里,石博士的内衣也不是很正确,即使是在太空舱内,航天员也是全身包紧的。” 科幻小说《与月球失之交臂》的作者杰弗瑞·克鲁杰表示:“真正的宇航员从太空回来会浑身是汗,他们的衣服会被穿成‘尿布’。” 加拿大宇航员海德菲尔德表示:“在航天服内,我们会穿一件液体冷却服,还会穿类似‘成长裤’的内裤。经过数小时排汗,脱下宇航服时头发就像老鼠毛一样。在太空中,没人能像内衣模特一样漂亮。”
  而更深一步思索,会发现在失重状态下完全不会发生的一个现象——乔治·克鲁尼饰演的科瓦尔斯基之死。当时科瓦尔斯基告诉石博士,说她脚下的绳子拉不动两个人,为此解开系带坠入了太空,把生的机会留给了同伴。可在太空失重的状态下,一个人的重量和两个人的重量,乃至十个人的重量,只要拴在一根绳子上,都只要轻轻一带就能拉回身边,根本不会有持续的引力拖着。即便放手,他也只会飘在原地不动而已。这俏佳人和帅哥到底是在太空还是地球呢?
  想来,这地球人在地球拍摄的电影,终究逃不出地球的“轨道”。值得庆幸的是,当影片公映后,能引起人们如此热议,而不是像1938年那样造成几乎全民误解,这也正说明了时代的进步。
  最后,不得不提阿方索·卡隆對电影主题的说法。卡隆认为,电影末段石博士乘坐神舟飞船回到地球,坠入海里,海水进入舱内,出现很多气泡,是比喻人类的一种进化,因为人类最初本就是从水里的单细胞生物进化而来的,影片的结尾,Ryan从海中缓缓爬到陆地,适应了一下,最终爬起来直立行走,整个过程如同人类进化、生命演变的缩影。而现实情况是——无论中、美、俄各种航天器,回到地球的第一时间,宇航员由于地心引力的作用,无法第一时间站起来,更遑论从海底游到海平面。《地心引力》,毕竟只是电影。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