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处金沙江独特地理环境中的彝族民歌因其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并具备了自身独有的表演特征和文化形式。其最为主要的特点就是他的调式结构和调式转换,同时其歌词的内容也十分丰富,与日常的生产生活语言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本文以彝族民歌为例,研究了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求了民族音乐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的功能的变迁。
关键词:少数民族;彝族;音乐文化特性;功能
随着当代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结构也产生了重要的变革,民族文化以及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开始受到了个人主义以及市场理性的强烈冲击,文化产品也随着文化工业的发展开始失去了自身的民族性和独特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于民族音乐的认同感和文化自觉意识也开始逐渐淡漠。本文以彝族音乐文化为例,尤其是针对凉山的民歌文化进行了剖析,解读了民族音乐自身的文化特色和表现特征,并对彝族民歌的演变进行了探究。
1 传统彝族音乐——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文化
作为一个群族支系较为复杂化、民族习惯多元化、人口众多化的少数民族,它在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身独有的文化体系和民族特点,并逐步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彝族人民与我国其他任意一个民族一样,都喜欢运用歌曲、舞蹈等方式来表达自身的情感和需求,并逐渐呈现出了自己独有的风格特色,形成了具有原生态意蕴的珍贵文化财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彝族民族音乐来自于分布在金沙江流域的凉山彝族民歌。在地域划分上,凉山通常被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被俗称为“大裤脚”地区的义诺,第二部分是被俗称为“小裤脚”的所在地区,第三部分是俗称为“中裤脚”的圣乍地区。这三个地区根据地域、民俗等的不同,也形成了民歌文化等的不同表达方式。同时,由于凉山社会和地理的封闭性,彝族凉山的民歌融合了舞蹈、诗歌、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形成了综合而独立的艺术形式,构成了彝族社会原生态文化,并逐步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丰富宝藏,成了我国民间音乐的基础和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风俗歌、山歌、情歌、叙事歌、儿歌、新民歌等构成了彝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与彝族的特定的民俗活动、生活环境、彝族民间文学等融为一体,深刻体现了彝族的审美条件和民族心理。彝族民歌音乐按照风格来分,主要分为高亢派和柔和派两类。柔和派的彝族民歌的曲调大多婉转柔美、柔和低回,有的柔和派音乐还展现出了奴隶时期彝族人民所受的痛苦,展现了劳苦大众们的悲苦遭遇,传达了内心的悲凉和凄苦之感。高亢派的彝族民歌通常展现了奔放而又粗犷的情感,并以高亢激昂的曲调展现了彝族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勇敢刚强的意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彝族民间的婚嫁歌《阿母尼惹(妈妈的女儿)》、彝族情歌《阿惹妞(幺表妹)》、彝族史诗《勒俄特衣(创世经)》、彝族传统小调《过年歌》等。
2 彝族传统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特征
(1)拥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调。”由于彝族地区长期以来交通闭塞等环境,其群族支系之间很少能实现客观和频繁的交流,因而,虽然同为彝族,但是他们在生活习俗、民族语言、音乐风格等方面也都会产生不同的特点。例如,由于生产条件十分艰苦、生活环境过于单调,彝族的车苏人长期散居在大山深处,就形成了不受外界影响的音乐文化环境,并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音乐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阿噻调》。《阿噻调》在车苏人的生产和生活中,不仅仅起到了传递信息、教授生产经验等作用,而且还起到了表达爱情、抒发情感的重要作用。
(2)多种多样的词曲形式。在社会中,音乐的传播功能与时代是密不可分的。一首歌曲不仅仅在于他的曲调是否优美,而且也在于词作是否动人。在彝族的民族音乐创作中,很多彝族歌手不仅仅是演唱者,而且也是词曲的创作者。很多彝族民族音乐不仅仅来自于个人独创,体现个人的内心情感,也有来自于集体创作的作品,展现一个群族的精神风貌等。例如,《阿噻调》的曲调几乎都是固定不变的,但是他们的歌词通常可以“随机应变”。《阿噻调》句头、衬腔、句尾等都会运用衬词,歌词一般都是五字或七字,且十分讲究韵脚等的运用。
(3)形式多样的演唱形式。声音作为最自然的现象之一,演唱时一种社会文化的现象,是物理和生理运动方式之一,并将节奏、频率、音色、幅度、持续等进行结合。彝族的演唱内容通常十分深情,且内容十分丰富,有时演唱形式只能跳不用唱,有的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娱乐内容。在彝族的民族音乐中,旋律流畅通常是比较有宛转悠扬的乐句、流畅的调头旋律,其内容也成了主题。《阿噻调》的演唱形式主要涉及两方面。一人演唱成为其中之一的演唱形式,包括引子的调头、主部的调子等;第二种演唱方式是众人合唱,也就是一人领唱,多人合唱的模式。另外,如果是叙事类的歌曲或者是爱情歌曲,那么通常使用对唱、领唱、和唱的演唱形式。
3 彝族传统少数民族音乐社会功能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彝族音乐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其自身也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并在整个音乐社会史、音乐社会学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并逐渐在宏大的社会背景中慢慢发展起来。首先,受到了流行音乐的影响,改革开放后的彝族民族音乐开始与大山之外的社会开始融合,并逐步发展成了与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唱片制造等形式相结合的演唱模式,并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民族特色的彝族音乐组合,如彝人制造、山鹰组合、太阳部落等,并流传下了《妈妈》《走出大凉山》《七月火把节》等经典歌曲。众多彝族歌手将民族文化与现代音乐元素等相融合,将传统旋律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形成了传播民族文化、展现民族特色、突出民族性格的社会功能,对于丰富中国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彝族民族音乐的社会功能也逐渐从传递信息等作用变为了展现审美观念、习俗等作用。尽管每个人对于彝族传统音乐的感受不同,但是彝族音乐却为我们提供了最为原始、最为自然的审美资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并成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音乐教学、创作、演唱等方面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彝族音乐文化在当前的文化背景下,开始不断地增强民族认同感,促进自身文化的发展,并在传播民族文化、适时调整文化功能变革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吉古夫铁.凉山彝族“义诺”地区民间歌蓝初探[J].音乐探索,1988(2).
[2] 四川省七•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彝族文学史[M].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
[3] 苏皮契奇(美).社会中的音乐:音乐社会学导论[M].周耀群,译.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2005.
关键词:少数民族;彝族;音乐文化特性;功能
随着当代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结构也产生了重要的变革,民族文化以及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开始受到了个人主义以及市场理性的强烈冲击,文化产品也随着文化工业的发展开始失去了自身的民族性和独特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于民族音乐的认同感和文化自觉意识也开始逐渐淡漠。本文以彝族音乐文化为例,尤其是针对凉山的民歌文化进行了剖析,解读了民族音乐自身的文化特色和表现特征,并对彝族民歌的演变进行了探究。
1 传统彝族音乐——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文化
作为一个群族支系较为复杂化、民族习惯多元化、人口众多化的少数民族,它在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身独有的文化体系和民族特点,并逐步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彝族人民与我国其他任意一个民族一样,都喜欢运用歌曲、舞蹈等方式来表达自身的情感和需求,并逐渐呈现出了自己独有的风格特色,形成了具有原生态意蕴的珍贵文化财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彝族民族音乐来自于分布在金沙江流域的凉山彝族民歌。在地域划分上,凉山通常被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被俗称为“大裤脚”地区的义诺,第二部分是被俗称为“小裤脚”的所在地区,第三部分是俗称为“中裤脚”的圣乍地区。这三个地区根据地域、民俗等的不同,也形成了民歌文化等的不同表达方式。同时,由于凉山社会和地理的封闭性,彝族凉山的民歌融合了舞蹈、诗歌、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形成了综合而独立的艺术形式,构成了彝族社会原生态文化,并逐步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丰富宝藏,成了我国民间音乐的基础和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风俗歌、山歌、情歌、叙事歌、儿歌、新民歌等构成了彝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与彝族的特定的民俗活动、生活环境、彝族民间文学等融为一体,深刻体现了彝族的审美条件和民族心理。彝族民歌音乐按照风格来分,主要分为高亢派和柔和派两类。柔和派的彝族民歌的曲调大多婉转柔美、柔和低回,有的柔和派音乐还展现出了奴隶时期彝族人民所受的痛苦,展现了劳苦大众们的悲苦遭遇,传达了内心的悲凉和凄苦之感。高亢派的彝族民歌通常展现了奔放而又粗犷的情感,并以高亢激昂的曲调展现了彝族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勇敢刚强的意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彝族民间的婚嫁歌《阿母尼惹(妈妈的女儿)》、彝族情歌《阿惹妞(幺表妹)》、彝族史诗《勒俄特衣(创世经)》、彝族传统小调《过年歌》等。
2 彝族传统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特征
(1)拥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调。”由于彝族地区长期以来交通闭塞等环境,其群族支系之间很少能实现客观和频繁的交流,因而,虽然同为彝族,但是他们在生活习俗、民族语言、音乐风格等方面也都会产生不同的特点。例如,由于生产条件十分艰苦、生活环境过于单调,彝族的车苏人长期散居在大山深处,就形成了不受外界影响的音乐文化环境,并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音乐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阿噻调》。《阿噻调》在车苏人的生产和生活中,不仅仅起到了传递信息、教授生产经验等作用,而且还起到了表达爱情、抒发情感的重要作用。
(2)多种多样的词曲形式。在社会中,音乐的传播功能与时代是密不可分的。一首歌曲不仅仅在于他的曲调是否优美,而且也在于词作是否动人。在彝族的民族音乐创作中,很多彝族歌手不仅仅是演唱者,而且也是词曲的创作者。很多彝族民族音乐不仅仅来自于个人独创,体现个人的内心情感,也有来自于集体创作的作品,展现一个群族的精神风貌等。例如,《阿噻调》的曲调几乎都是固定不变的,但是他们的歌词通常可以“随机应变”。《阿噻调》句头、衬腔、句尾等都会运用衬词,歌词一般都是五字或七字,且十分讲究韵脚等的运用。
(3)形式多样的演唱形式。声音作为最自然的现象之一,演唱时一种社会文化的现象,是物理和生理运动方式之一,并将节奏、频率、音色、幅度、持续等进行结合。彝族的演唱内容通常十分深情,且内容十分丰富,有时演唱形式只能跳不用唱,有的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娱乐内容。在彝族的民族音乐中,旋律流畅通常是比较有宛转悠扬的乐句、流畅的调头旋律,其内容也成了主题。《阿噻调》的演唱形式主要涉及两方面。一人演唱成为其中之一的演唱形式,包括引子的调头、主部的调子等;第二种演唱方式是众人合唱,也就是一人领唱,多人合唱的模式。另外,如果是叙事类的歌曲或者是爱情歌曲,那么通常使用对唱、领唱、和唱的演唱形式。
3 彝族传统少数民族音乐社会功能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彝族音乐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其自身也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并在整个音乐社会史、音乐社会学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并逐渐在宏大的社会背景中慢慢发展起来。首先,受到了流行音乐的影响,改革开放后的彝族民族音乐开始与大山之外的社会开始融合,并逐步发展成了与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唱片制造等形式相结合的演唱模式,并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民族特色的彝族音乐组合,如彝人制造、山鹰组合、太阳部落等,并流传下了《妈妈》《走出大凉山》《七月火把节》等经典歌曲。众多彝族歌手将民族文化与现代音乐元素等相融合,将传统旋律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形成了传播民族文化、展现民族特色、突出民族性格的社会功能,对于丰富中国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彝族民族音乐的社会功能也逐渐从传递信息等作用变为了展现审美观念、习俗等作用。尽管每个人对于彝族传统音乐的感受不同,但是彝族音乐却为我们提供了最为原始、最为自然的审美资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并成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音乐教学、创作、演唱等方面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彝族音乐文化在当前的文化背景下,开始不断地增强民族认同感,促进自身文化的发展,并在传播民族文化、适时调整文化功能变革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吉古夫铁.凉山彝族“义诺”地区民间歌蓝初探[J].音乐探索,1988(2).
[2] 四川省七•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彝族文学史[M].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
[3] 苏皮契奇(美).社会中的音乐:音乐社会学导论[M].周耀群,译.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