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品德与生活课中贯彻新课标精神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haidan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样也给教师们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我有幸参加了几次新课程培训,经过培训,使我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及时地改变了教育教学观念,并从中得到了锻炼。
  下面就简单地谈一谈我在教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时的一些想法。
  一、建立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要相互配合、积极合作、共同探索,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然而由于学生的心理需求不同,个性差异较大,他们往往表现出种种不适应,产生问题行为或人际冲突,从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单纯、好动,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在行为习惯方面的可塑性很强,教师应抓住这一时机,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正面教育,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如在一次上课中,有一个学生年龄偏小,注意力不够稳定,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因此自律能力较差。课堂学习过程中,他常常把桌椅当“秋千”,摇来晃去,弄得桌椅发出“咚咚”的响声,这样既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正常秩序,又妨碍了自身良好的听课习惯的养成。下课以后,我以朋友的身份和他进行谈话。当我告诉他,因为他在课上把桌椅弄疼了,课桌椅发出了哭声,影响了小朋友上课时,他对我说了一句悄悄话:老师,我再也不让桌子和椅子哭了,我要和它们作好朋友。果然,以后上课时,他总是坐得端端正正的,再没有把课桌椅弄响过。我时常在课堂上看到他那张幼稚的脸,不由得深深感到正面教育学生、和学生做朋友所收获的教育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缺乏科学知识、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思维处于抽象思维逐步形成时期。他们具有好胜、好强、好奇、受挫力强、做事虎头蛇尾等特点,并喜欢做一些大人觉得乏味而他们却感到其乐无穷的事。学习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决定着学生能否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以直接兴趣为主,即他们易为内容新颖、方式方法独特、活动变化多样的事物所吸引,并产生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借助教材图画中的关键画面、游戏和教师绘声绘色的教学语言或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课件、录像、音乐、图片等,有意识地创设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教学情境,营造富有感染力的气氛,缩短教材内容与学生认识的距离,触动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三、发挥学生主体参与实践活动的作用
  著名的心理学家列昂节夫指出,活动的基本涵义是:“由自觉的目的所调节的人的内部的(心理的)和外部的(生理的)积极性。”“活动,这是积极对待现实的形式,通过这种形式,便在人和他的周围之间建立了现实的联系。通过活动,人作用于自然界、事物和其他人。”所以,活动总是与人的能动性、积极性相联系的。儿童天性喜欢活动,一活动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因此,教学过程中多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感受品德与生活课程回归于生活
  课程回归于生活,把生活作为本源,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就能使学生感受这门课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如《上学路上》,可让学生回忆自己从家到学校会经过哪些地方,动手画一画路线,说说每天你上学是怎么走的。学生思考回答后,继续追问:在上学路上,有好玩的地方,也有卖好吃的,还有……想想你是怎么做的?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回答出了自己在平时生活中的做法和想法,这样不仅体会到了这门学科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也培养了孩子们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
  再如《小马虎旅行记》一课,可先由教材上提供的插图编一个《小马虎旅行记》的故事,然后分小组续编,小组之间可分别借助自己在平时生活中的实例,如做作业时看错题、上学时忘带文具、写错别字、计算粗心等马虎行为。教师可利用学生提供的信息,让学生说说这些行为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从而深化中心,最后利用游戏来结束本节新课。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永不停歇的过程,“变是永恒的不变”。为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还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学中乐、乐中学,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轻轻松松地学习知识。
其他文献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动力,它也是学生自主学习、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源泉。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而言,最难写的也是作文。因此,针对学习比较紧张的绝大多数的初中学生看书读报很少、写作素材匮乏等实际情况,要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对症下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人教版八年级第一单元我采用
期刊
在儿子“咿呀”学语时,曾用图片教儿子认知事物,等渐渐大些了,能简单地吐字了,在街上看见马,便用手指着大叫:“马——马!”当时,我和妻子便有一种成就感,在床上教图片的功夫总算没有白费。当儿子看到“骡”、“驴”时,也是大叫:“马——马!”妻子欲以纠正,被我制止了,对儿子“指骡为马”的行为,我们默认了。  幼儿认知事物,感性形象具有模糊性,类似的事物常常混为一谈。幼儿由于接触事物少,对比、区别事物的能力
期刊
子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意思是: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完善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思想基础的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引导中小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中小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导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中小学生正确的
期刊
“小学双班主任制实践研究”课题是我校的校本课题,由广东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处和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立项。在“双班主任制”科研实践中,加强双班主任思想建设、制度建设及过程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学校教师人人是班主任,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真正形成了人人育人的浓厚氛围。一批刚毕业两年的新教师,也已成长为优秀的班主任,使我校“双班主任制”科研工作取得了实效。下面谈谈“双班主任制”的课题管理与成效:
期刊
摘 要:文章从“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倡导‘生活化课堂’教学理念”、“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展生活化课堂教学”、“开发课程资源,扩大‘生活化课堂’教学空间”、“实施发展性评价,保障‘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开展”四个方面对思想品德课“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实践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  关键词:思想品德 生活化 课堂 实践 探讨  政治课堂的“生活化”教学,不是“一时一事”的行为,它是一种互动式教育、交互式收获的
期刊
摘 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英语教学,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契机,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品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及形成健康的心理发展水平。  关键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切入点 主渠道  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促进智力的发展,增进身体或生理上的健康。课堂又是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主阵地、主渠道,下面我就如何在课堂中创设健康心理环境、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及出现的一些实际心理问题等方面作新的思考。  一、
期刊
摘 要: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的生活化教学,就是以目标为导向,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相关的道德问题;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内化为目的,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促进学生道德认识的内化和升华。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生活) 生活化 教学设计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要求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要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学习背景,依据活动、体验、内化的逻辑规律,从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
期刊
作为一名班主任担负着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克服自卑心态等问题,要把全班几十名学生“精雕细刻”琢玉成器,需要有高超的艺术性。我们知道每个班级都有那么几个学啥啥不会、干啥啥不行的后进生,面对他们我也有气得心发虚、腿发软的时候,也有梦中气醒独自流泪的时候。但是实践告诉我,内心的征服的确要永远超出徒有表层的征服效果。对“后进生”的转化,与其向他们“灌输”(即使是很巧妙的“灌输”),不如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
期刊
摘 要:寄宿制学校的班主任,既要抓好教育教学,还要顾及到学生的生活作息,工作头绪纷繁杂乱。班主任只有强化班级常规管理,了解学生,关爱学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才能推动班级的教育教学。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学校 班主任工作 了解 关爱 生活 教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贫困地区和边远山区的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寄养现象日益增多。作为弱势群体的这部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家庭教
期刊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要关注的是,让我所培育的每一个孩子都成长为会思考、会探索的有智慧的人,让认识过程的每一步都使心灵变得更高尚,使意志炼得更坚强。  周末晚自习班主任靠班,例行开班会,我的原则是每周都要有一个主题。由于刚从外地完成高考监考工作回来,没有准备,大体讲了些关于高考中的注意事项和给学生鼓鼓劲,迎接两年后的高考后就没有可说的了,时间还早,学生也挺疲惫,无法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