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分析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相关临床因素。方法:回顾2011年6月~2013年1月心脏骤停患者35例,将其分成实验组20例,对照组1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人工呼吸法治疗,实验组采用面罩-气囊通气法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心脏收缩压、24h运动反应阳性率、疼痛躲避反应阳性率、自主循环恢复率、角膜反射阳性率、存活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心脏收缩压较高,24h运动反应阳性率、疼痛躲避反应阳性率、自主循环恢复率、角膜反射阳性率、存活率更佳。结论:对于ICU心脏骤停患者,采用面罩- 气囊通气法,患者复苏情况良好,该方法值得医师在临床上应用并推广。
【关键词】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临床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693—02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属于危急症的一种,在临床上比较常见,该疾病一般发生在院外,患者出现此症状2h后会死亡,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心肺复苏救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从目前看,我国心肺复苏抢救猝死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为1%~8%不等,本文将分析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相关临床因素,详情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2011年6月~2013年1月ICU心脏骤停患者35例,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15~78岁不等,平均年龄42.5岁。35例患者中,6例因低血钾患病;2例因颅脑外伤患病;4例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3例为窒息患病;其余患者心脏骤停原因为急性中毒。经诊断,全部患者电- 机械分离或心电图显示心室停顿、呼吸和动脉停止、皮肤苍白、意识突然消失,符合脏骤停患者的诊断标准,经全部患者家属同意,为其进行心肺复苏治疗。
1.2一般方法 将35例心脏骤停患者分成实验组20例,对照组1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人工呼吸法治疗,人工呼吸比例为15:2,按压、放松患者心脏,比例为1:1,胸外心脏深度约为45mm,100次/min,每按压15次,停顿15~20s,静脉通路建立后,注射升压、抗心律失常、肾上腺素等药物,分析患者血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碳酸氢钠,调整患者水电解质,头部降温[2]。实验组采用面罩-气囊通气法进行治疗,并同时进行心脏按压,为患者提供呼吸支持,静脉通路建立后,治疗方法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治疗方法全部符合《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2000》要求。
1.3判断标准 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心脏收缩压、24h运动反应阳性率、疼痛躲避反应阳性率、自主循环恢复率、角膜反射阳性率、存活率,记录两组患者复苏后10、20、30min 时的收缩压(SBP)。
1.3.1患者复苏标准 (1)触动患者大动脉,患者有搏动现象,搏动时间>10min;(2)患者心率显示正常,正常时间>10min;(3)平均动脉压>8.0kPa,动脉压持续时间>10min;(4)可听到患者心音,患者出现吞咽反射、睫毛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由大变小。
1.3.2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患者的复苏情况,可将其分为复苏成功、有效、无效三个等级。混着呼吸恢复,心跳正常,为复苏成功;患者心跳恢复,持续时间>10min,但最终死亡,为有效;患者自主循环未恢复,呼吸、心跳未恢复,为无效。
1.4统计学分析 对本研究中的各项数据,应用软件SPSS11.0(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检验计量资料,比较组间差距,用X±S的形式进行描述;x2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组间差距,用比率来描述。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一般资料情况比较,差异较小,P>0.05,无统计学意义[3]。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24h运动反应阳性率、疼痛躲避反应阳性率、自主循环恢复率、角膜反射阳性率、存活率对比,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短收缩压情况比较 见表2。
3 讨论
心脏骤停属于常见危险情况,其抢救成功率比较低,院外发病的复苏成功率仅为4%,即使在院内,其成功率仅为12%~24%,影响患者出现心脏骤停的因素比较多,包括患者的年龄、原发疾病等[4]。其发病地点较多,包括办公室、街上、家中或者其他环境。此类患者的黄金救命时间可能只有十几分钟,甚至是几分钟。患者出现心脏骤停初期,心室颤动是其心电图的一般表现,复苏开始的时间是决定复苏能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抢救心脏骤停患者时,应保证除颤速度,每耽搁除颤1min,患者的存活率就会降低8.5%,1min之内完成除颤,患者的存活率可高达90%,因此,除颤治疗越早,患者心肺功能复苏的有效率与成功率就会越高[5]。自动体外除颤器能够自动分析患者心率,当该仪器发现需要除颤的心律后,会自动充电,接着通知急救者,让其按下键钮开始除颤,自动体外除颤器操作简单、运作安全,能最大限度缩短除颤时间,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并推广。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需要有规律的按压患者心脏,帮助其通气,将二氧化碳排除体外[6]。
本研究中,给予对照组传统的人工呼吸法治疗,对实验组患者采用了面罩- 气囊通气法,不断地为该组患者进行心脏按压,扩大患者胸腔容积,在胸内产生负压,降低其静脉压力,增加患者回心血量,进而使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逐步恢复规律性[7]。本研究数据显示,前20min,实验组患者的收缩压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不间断按压情况较好。此外,两组患者24h运动反应阳性率、疼痛躲避反应阳性率、自主循环恢复率、角膜反射阳性率、存活率对比,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ICU心脏骤停患者而言,影响其心肺功能复苏的相关因素比较多,包括复苏药物的使用情况、复苏后的综合救治情况、发病后与第一次除颤的时间间隔等,ICU心脏骤停患者的心肺功能复苏还需在临床上进一步探讨、研究,提高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功能复苏的有效率与成功率。综上所述,对于心脏骤停患者,采用面罩-气囊通气法进行心肺功能复苏,临床效果良好,能够进一步延长患者的生命时间,值得将其进一步应用并推广。
参考文献
[1] 周玉萍,李丽琴. ICU内突发心脏骤停患者采用CPCR技术的护理[J]. 医学信息:上旬刊. 2011, 24(13): 4290.
[2] 张晓明,金鹏,杨华,等. 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相关临床因素分析[J]. 中国急救医学. 2011, 31(2): 135-138.
[3] 巩玉刚. 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相关临床因素分析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7): 136-138.
[4] 王炳今. 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相关因素分析[J]. 吉林医学. 2012, 33(15): 3272-3273.
[5] 李智. 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相关临床因素分析[J]. 浙江临床医学. 2013(3): 384-385.
[6] 朱黎,王文霞,雷玉. 談ICU急救监护模拟仿真系统在心肺复苏能力开放实验中的应用及效果[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0(1): 76-77.
[7] 邹捍东,秦清,姚兰,等.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的ICU脑复苏优化治疗[J]. 临床外科杂志. 2012, 20(11): 807-809.
【关键词】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临床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693—02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属于危急症的一种,在临床上比较常见,该疾病一般发生在院外,患者出现此症状2h后会死亡,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心肺复苏救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从目前看,我国心肺复苏抢救猝死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为1%~8%不等,本文将分析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相关临床因素,详情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2011年6月~2013年1月ICU心脏骤停患者35例,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15~78岁不等,平均年龄42.5岁。35例患者中,6例因低血钾患病;2例因颅脑外伤患病;4例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3例为窒息患病;其余患者心脏骤停原因为急性中毒。经诊断,全部患者电- 机械分离或心电图显示心室停顿、呼吸和动脉停止、皮肤苍白、意识突然消失,符合脏骤停患者的诊断标准,经全部患者家属同意,为其进行心肺复苏治疗。
1.2一般方法 将35例心脏骤停患者分成实验组20例,对照组1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人工呼吸法治疗,人工呼吸比例为15:2,按压、放松患者心脏,比例为1:1,胸外心脏深度约为45mm,100次/min,每按压15次,停顿15~20s,静脉通路建立后,注射升压、抗心律失常、肾上腺素等药物,分析患者血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碳酸氢钠,调整患者水电解质,头部降温[2]。实验组采用面罩-气囊通气法进行治疗,并同时进行心脏按压,为患者提供呼吸支持,静脉通路建立后,治疗方法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治疗方法全部符合《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2000》要求。
1.3判断标准 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心脏收缩压、24h运动反应阳性率、疼痛躲避反应阳性率、自主循环恢复率、角膜反射阳性率、存活率,记录两组患者复苏后10、20、30min 时的收缩压(SBP)。
1.3.1患者复苏标准 (1)触动患者大动脉,患者有搏动现象,搏动时间>10min;(2)患者心率显示正常,正常时间>10min;(3)平均动脉压>8.0kPa,动脉压持续时间>10min;(4)可听到患者心音,患者出现吞咽反射、睫毛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由大变小。
1.3.2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患者的复苏情况,可将其分为复苏成功、有效、无效三个等级。混着呼吸恢复,心跳正常,为复苏成功;患者心跳恢复,持续时间>10min,但最终死亡,为有效;患者自主循环未恢复,呼吸、心跳未恢复,为无效。
1.4统计学分析 对本研究中的各项数据,应用软件SPSS11.0(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检验计量资料,比较组间差距,用X±S的形式进行描述;x2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组间差距,用比率来描述。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一般资料情况比较,差异较小,P>0.05,无统计学意义[3]。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24h运动反应阳性率、疼痛躲避反应阳性率、自主循环恢复率、角膜反射阳性率、存活率对比,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短收缩压情况比较 见表2。
3 讨论
心脏骤停属于常见危险情况,其抢救成功率比较低,院外发病的复苏成功率仅为4%,即使在院内,其成功率仅为12%~24%,影响患者出现心脏骤停的因素比较多,包括患者的年龄、原发疾病等[4]。其发病地点较多,包括办公室、街上、家中或者其他环境。此类患者的黄金救命时间可能只有十几分钟,甚至是几分钟。患者出现心脏骤停初期,心室颤动是其心电图的一般表现,复苏开始的时间是决定复苏能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抢救心脏骤停患者时,应保证除颤速度,每耽搁除颤1min,患者的存活率就会降低8.5%,1min之内完成除颤,患者的存活率可高达90%,因此,除颤治疗越早,患者心肺功能复苏的有效率与成功率就会越高[5]。自动体外除颤器能够自动分析患者心率,当该仪器发现需要除颤的心律后,会自动充电,接着通知急救者,让其按下键钮开始除颤,自动体外除颤器操作简单、运作安全,能最大限度缩短除颤时间,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并推广。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需要有规律的按压患者心脏,帮助其通气,将二氧化碳排除体外[6]。
本研究中,给予对照组传统的人工呼吸法治疗,对实验组患者采用了面罩- 气囊通气法,不断地为该组患者进行心脏按压,扩大患者胸腔容积,在胸内产生负压,降低其静脉压力,增加患者回心血量,进而使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逐步恢复规律性[7]。本研究数据显示,前20min,实验组患者的收缩压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不间断按压情况较好。此外,两组患者24h运动反应阳性率、疼痛躲避反应阳性率、自主循环恢复率、角膜反射阳性率、存活率对比,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ICU心脏骤停患者而言,影响其心肺功能复苏的相关因素比较多,包括复苏药物的使用情况、复苏后的综合救治情况、发病后与第一次除颤的时间间隔等,ICU心脏骤停患者的心肺功能复苏还需在临床上进一步探讨、研究,提高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功能复苏的有效率与成功率。综上所述,对于心脏骤停患者,采用面罩-气囊通气法进行心肺功能复苏,临床效果良好,能够进一步延长患者的生命时间,值得将其进一步应用并推广。
参考文献
[1] 周玉萍,李丽琴. ICU内突发心脏骤停患者采用CPCR技术的护理[J]. 医学信息:上旬刊. 2011, 24(13): 4290.
[2] 张晓明,金鹏,杨华,等. 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相关临床因素分析[J]. 中国急救医学. 2011, 31(2): 135-138.
[3] 巩玉刚. 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相关临床因素分析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7): 136-138.
[4] 王炳今. 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相关因素分析[J]. 吉林医学. 2012, 33(15): 3272-3273.
[5] 李智. 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相关临床因素分析[J]. 浙江临床医学. 2013(3): 384-385.
[6] 朱黎,王文霞,雷玉. 談ICU急救监护模拟仿真系统在心肺复苏能力开放实验中的应用及效果[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0(1): 76-77.
[7] 邹捍东,秦清,姚兰,等.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的ICU脑复苏优化治疗[J]. 临床外科杂志. 2012, 20(11): 807-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