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已有120余年历史的威尼斯双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艺术与设计活动之一。2018第16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于当地时间5月26日开幕。总主题设定为“自由空间”(Freespace),共有来自71家建筑事务所、65个国家馆参展。总策展人伊冯·法雷尔(Yvonne Farrell)和谢莉·麦克纳马拉(Shelley McNamara)在阐述主题时表示,“自由空间”描绘了一种广阔的精神境界以及人文关怀。其侧重点是建筑要为其使用者提供自由、额外空间以及满足不同人内在需求的能力,满足人们在这颗脆弱星球上的生存需求与人格需求。在“自由空间”的主题下,2018建筑双年展将展现各类建筑案例,蕴含了材质的丰富与调和,演绎了运动中的和谐秩序,展现出建筑的力量与美感。
《中国国家馆由李翔宁担任策展人,主题为“未来农村建设”(Building a Future Countryside),紧紧围绕双年展的总策展主题,诠释如何在偌大的中国乡村重新发现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价值。
希腊馆取名“雅典学校”,旨在审视学术共享的架构—从柏拉图学院到当代大学设计。策展人意识到校园里的公共空间的重要作用,他把希腊馆想象成一种学习的“自由空间”,采用阶梯形式营造出一种活跃的辩论与交流空间。蓝图中描绘了跨历史和世界各地的学术公共空间的建筑模型,从四面八方填充展馆。
土耳其馆设想创建一个会议、邂逅与生产制作的“自由空间”,而不仅仅只是一个展览空间。策展方将这里作为一个来自世界各地的建筑学生相会交流的会议空间,并为此组织了一次公开征集活动,从这些申请者中选出了122位国际建筑系学生作为不断变化的展览内容的生产者。邀请他们每周轮流造访土耳其馆,以视频的形式记录他们对于“为什么双年展会存在?双年展做什么?双年展为谁而存在?”等一系列问题的答案。
北欧馆的目标是探索建造的新方法,强调建筑和自然世界之间微妙但往往不可见的互动。由Sverre Fehn于1962年设计的北欧馆展示了大自然不同的现象:光线、声音、材料将它们聚集在一起形成独特的建筑体验。2018年北欧馆的将建立在Fehn所创造的环境之上,并探讨如今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与大自然的关系。仍处于开发中的该项目,旨在为参观者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并在双年展期间为交流提供场所。
芬兰馆将阿尔瓦·阿尔托展馆改造为临时的图书馆空间,旨在探讨芬兰图书馆建筑的发展,并展望未来的图书馆。在现代,图书馆作为芬兰公民社会的支柱,反映了人人享有教育的核心价值,并作为社会中心。在未来的图书馆中,阅读和借阅书籍仍然是核心功能,同时也提供了学习、活动和共享的新可能性。它围绕将于2018年12月开放,由ALA Architects设计的新赫尔辛基中央图书馆。该图书馆包含交流、学习、活动等多种功能。
BOSS:意大利与中国的关系源远流长,威尼斯也与中国很多地方有着紧密的纽带,你怎么看这段悠久的历史?你个人对威尼斯有着
怎样的观感?
李翔宁:威尼斯和中国包括饮食、文化等各方面有着很强烈的共识,而中国与意大利早在远古时代就有过很多文化交流,比如众所周知的马可·波罗的故事。
威尼斯是一座水城,上海周边也有很多被运河、河流围绕的村落,就好像中国的威尼斯。我们会与威尼斯的很多著名的建筑学院校进行学术交流,组织国际会谈。我想未来中国与意大利之间的关于建筑学专业层面的交流会越来越紧密。
BOSS:今年双年展两位总策展人提出了“自由空间”的想法,你们是怎么向这个主题靠拢的?
李翔宁:我对“自由空间”这一主题的理解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使用上的灵活性:空间可以适用于新的用途,这是从更加建筑学角度考量的。同时,自由空间又可以被社会层面所解读:我们希望空间涵盖不同身份、国籍、文化,人们可以共享空间去交流、去享受彼此的生活。基于这两点,我提出了以“乡村”为方向的中国馆策展主题。国际上很多建筑师都在把关注的视野聚焦到乡村建设上,比如雷姆·库哈斯,,未来的大众空间具有更多的可能性。
如今农村地区成为了中国当代建筑值得关注的新前沿,无论是建筑师、艺术家、开发商、施工者,都纷纷加入到了农村生态群落、公共生活以及价值体系的重建当中。不仅仅是为了更宜居的环境,更是一种文化价值,因为我们一直都没有忘记“nostalgia”(乡愁、怀乡)。怀乡,按照汉语言的字面意思,指的是回归故乡的强烈愿望。现在很多人正在回望乡村,关心农村地区的建设,这也是我提议以“乡村”这个主题来做中国馆的原因。在展览结构中,我们会以六个方面的版块呈现,分别是住所、生活、旅游、生产、文化和未来。
展馆一览
中国国家馆——未来农村建设
《中国国家馆由李翔宁担任策展人,主题为“未来农村建设”(Building a Future Countryside),紧紧围绕双年展的总策展主题,诠释如何在偌大的中国乡村重新发现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价值。
希腊馆——乌托邦式學习愿景
希腊馆取名“雅典学校”,旨在审视学术共享的架构—从柏拉图学院到当代大学设计。策展人意识到校园里的公共空间的重要作用,他把希腊馆想象成一种学习的“自由空间”,采用阶梯形式营造出一种活跃的辩论与交流空间。蓝图中描绘了跨历史和世界各地的学术公共空间的建筑模型,从四面八方填充展馆。
土耳其馆——创意邂逅空间
土耳其馆设想创建一个会议、邂逅与生产制作的“自由空间”,而不仅仅只是一个展览空间。策展方将这里作为一个来自世界各地的建筑学生相会交流的会议空间,并为此组织了一次公开征集活动,从这些申请者中选出了122位国际建筑系学生作为不断变化的展览内容的生产者。邀请他们每周轮流造访土耳其馆,以视频的形式记录他们对于“为什么双年展会存在?双年展做什么?双年展为谁而存在?”等一系列问题的答案。
北欧馆——自然与建筑环境的关系
北欧馆的目标是探索建造的新方法,强调建筑和自然世界之间微妙但往往不可见的互动。由Sverre Fehn于1962年设计的北欧馆展示了大自然不同的现象:光线、声音、材料将它们聚集在一起形成独特的建筑体验。2018年北欧馆的将建立在Fehn所创造的环境之上,并探讨如今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与大自然的关系。仍处于开发中的该项目,旨在为参观者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并在双年展期间为交流提供场所。
芬兰馆——图书馆的未来
芬兰馆将阿尔瓦·阿尔托展馆改造为临时的图书馆空间,旨在探讨芬兰图书馆建筑的发展,并展望未来的图书馆。在现代,图书馆作为芬兰公民社会的支柱,反映了人人享有教育的核心价值,并作为社会中心。在未来的图书馆中,阅读和借阅书籍仍然是核心功能,同时也提供了学习、活动和共享的新可能性。它围绕将于2018年12月开放,由ALA Architects设计的新赫尔辛基中央图书馆。该图书馆包含交流、学习、活动等多种功能。
对话中国国家馆策展人李翔宁
BOSS:意大利与中国的关系源远流长,威尼斯也与中国很多地方有着紧密的纽带,你怎么看这段悠久的历史?你个人对威尼斯有着
怎样的观感?
李翔宁:威尼斯和中国包括饮食、文化等各方面有着很强烈的共识,而中国与意大利早在远古时代就有过很多文化交流,比如众所周知的马可·波罗的故事。
威尼斯是一座水城,上海周边也有很多被运河、河流围绕的村落,就好像中国的威尼斯。我们会与威尼斯的很多著名的建筑学院校进行学术交流,组织国际会谈。我想未来中国与意大利之间的关于建筑学专业层面的交流会越来越紧密。
BOSS:今年双年展两位总策展人提出了“自由空间”的想法,你们是怎么向这个主题靠拢的?
李翔宁:我对“自由空间”这一主题的理解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使用上的灵活性:空间可以适用于新的用途,这是从更加建筑学角度考量的。同时,自由空间又可以被社会层面所解读:我们希望空间涵盖不同身份、国籍、文化,人们可以共享空间去交流、去享受彼此的生活。基于这两点,我提出了以“乡村”为方向的中国馆策展主题。国际上很多建筑师都在把关注的视野聚焦到乡村建设上,比如雷姆·库哈斯,,未来的大众空间具有更多的可能性。
BOSS: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中国馆吗?
如今农村地区成为了中国当代建筑值得关注的新前沿,无论是建筑师、艺术家、开发商、施工者,都纷纷加入到了农村生态群落、公共生活以及价值体系的重建当中。不仅仅是为了更宜居的环境,更是一种文化价值,因为我们一直都没有忘记“nostalgia”(乡愁、怀乡)。怀乡,按照汉语言的字面意思,指的是回归故乡的强烈愿望。现在很多人正在回望乡村,关心农村地区的建设,这也是我提议以“乡村”这个主题来做中国馆的原因。在展览结构中,我们会以六个方面的版块呈现,分别是住所、生活、旅游、生产、文化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