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准则变迁对盈余稳健性影响研究综述

来源 :现代商贸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studybitcc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会计准则改革过程中,稳健性原则一直是制度变迁的重要内容,准则对于稳健性原则的态度发生了多次调整。从盈余稳健性制度动因的理论解释和盈余稳健性变化的实证研究两个方面,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梳理,并据此对盈余稳健性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几点预测。
  关键词:会计准则变迁;稳健性原则;盈余稳健性;盈余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6)02015702
  稳健性原则的运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五世纪意大利商人运用类似于成本与市价孰低的方法对期末存货进行计量,也有人认为十三世纪的英国庄园会计中就已经体现了稳健性思想。稳健性所代表的反映损失比收益更加及时和充分的内涵能够更充分地考虑企业所处环境中的不确定性与风险,使企业以更保守的水平来履行其债务契约,因此,稳健性原则一直被各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所接受。盈余稳健性又称为盈余不对称稳健性,指对盈余进行确认时具有对坏消息比好消息更及时的不对称倾向,常被认为是衡量稳健性原则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实务中运用程度的最具代表性的指标。即盈余稳健性水平越高,越能体现稳健性原则。
  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会计准则经历了五次较大的改革。在这几次准则改革中,稳健性原则先是经历了从无到有、不断强化的过程,2006年后其地位又开始不断下降。在这其中,作为准则受众的上市公司的盈余稳健性是否随着会计准则对稳健性态度的变化而有所变化?盈余稳健性的变化有何特征?这种变化是否存在准则以外的其他动因?本文从这几个问题出发,综述了国内外关于会计准则变迁对盈余稳健性影响的研究成果。
  1 会计准则(制度)对盈余稳健性影响的理论解释
  在国外,很多研究都发现会计的盈余稳健性有随时间增长的趋势。Basu(1997)开创性地提出了度量稳健性的实证方法后,检验并证明了美国公司会计盈余的稳健性随着时间推移在不断提高。Givoly和Hayn(2000)采用了四种度量稳健性的方法,也得到了相似结论。Watts(1993)、Basu(1997)、Watts等(2001)等对盈余稳健性的产生动因做出了理论探讨,Watts(2003)将其总结概括为四大因素:契约、诉讼、税收和会计监管。在会计监管方面,Ball等(2000)检验并证明了会计准则与其它制度因素对盈余稳健性的联合影响,但没有单独检验会计准则的影响。Ball等(2003)和Holthausen等(2003)分别认为会计制度与财务报告编制者的稳健性动机之间可能是相互补充关系或者是相互替代的关系。Sivakumar和Waymire(2002)证明了更加严格的会计准则会导致盈余稳健性程度提高。
  在中国,多数学者认为契约、诉讼和税收这三个因素并不能很好地解释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稳健性的产生原因,因为它们在降低信息不对称、惩治盈余操纵、对稳健盈余进行激励等方面都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众多学者认为我国盈余稳健性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会计制度。曲晓辉和邱月华(2007)认为契约、法律诉讼和税收并不构成我国会计盈余稳健性变化的主要动因,只有稳健性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是我国会计盈余稳健性存在和变化的直接动因。毛新述和戴德明(2008)认为我国会计制度中稳健性原则强化的外因是会计标准的国际协调和我国资本市场特殊的制度安排及由此导致的会计和证券监管,而内因则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投资者利益保护以及便于基于盈余的政策监管。胡念梅等(2010)对1994-2008年我国上市公司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稳健性原则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计准则与财务报告编制者的稳健性动机会由相互补充关系变成相互替代关系。因此,他们提出建议,可以通过先行变革会计制度来提高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
  2 盈余稳健性变迁研究
  2.1 我国会计准则中稳健性原则的变迁
  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会计准则经历了五次改革,分别是1993年、1998年、2001年、2006年和2014年的会计制度改革。1993年我国首次在会计制度中提出稳健性要求,前三次会计改革的总基调是在会计要素确认计量等制度层面积极贯彻稳健性原则,提高报告主体的盈余稳健性,主要体现在资产减值准备范围的全面过大,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的缩短等等。2006年,我国颁布新会计准则,这一时期会计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因此采纳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扩大了公允价值原则的适用范围,降低了稳健性原则的适用,改为“适度稳健”原则。
  2.2 前三次会计改革中盈余稳健性变化的研究
  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围绕我国上市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稳健性、会计准则变迁对上市公司盈余稳健性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盈余分布的公司的表现等课题展开。
  Ball、Robin和Wu(2000)最早对中国是否存在会计盈余稳健性进行研究。他们分析了1992-1998年我国大陆地区上市公司数据,发现这段时间上市公司的会计盈余缺乏稳健性,他们将其归因为1998年之前的会计准则缺乏稳健性的应用。李增泉和卢文彬(2003)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他们首次确认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的存在。他们以1995-2000年度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考察了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盈余的稳健性特征。研究发现我国1995-2000年负的股票收益与会计盈余的相关性是正的股票收益与会计盈余相关性的2.9倍,说明“坏消息”与会计盈余的相关性比“好消息”更强,即证明这一时期会计盈余具备稳健特征。
  之后,众多学者的研究都证明了1998年以及2001年的会计准则提高了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稳健性。其中,赵春光(2004)认为1998年以后会计盈余稳健性的提高主要来自于现金流量而非应计利润,因为1998年颁布的现金流量准则限制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朱茶芬(2006)发现2001年我国会计准则改革而导致的会计管制强化提升了盈余的及时性和稳健性,但是这种管制效果是有限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层面问题。陈旭东和黄登仕(2006)的研究表明会计稳健性具有一定行业特征。曲晓辉和邱月华(2007)、朱茶芬和李志文(2008)的研究结果都显示,1998-2001年公司会计盈余的稳健性水平没有实质性增强,而2001后会计盈余的稳健性发生了结构性的提升。   陈旭东和黄登仕(2006)认为在其之前的会计稳健性研究都没有考虑到具有不同盈余分布的公司可能具有不同的稳健性特征。因此他们提出新的假设:盈余水平高的公司会计稳健性较低,反之较高,并且基于分量回归的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其实证结果支持了提出的假设,不过该研究没有进一步分析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之后,宋玉和李卓(2006)从经验研究中得到类似的结论,发现其研究样本中仅有亏损公司表现出会计稳健性。
  2.3 新会计准则颁布后盈余稳健性变化的研究
  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围绕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是否降低了会计盈余稳健性以及亏损公司盈余管理对盈余稳健性的影响等课题,同时也有很多学者从稳健性的角度考察了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这一阶段的研究更加深入,角度更广,运用的模型和方法也更丰富,但研究结论仍有分歧。
  贾瑞芳(2008)、刘斌和徐先知(2010)、王俊秋和郑艳(2010)的经验研究结果都显示2006年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总体稳健性比以前年度有所降低,新会计准则的实施降低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稳健性。而迟旭升和洪庆彬(2009)的研究结果显示新会计准则实施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稳健性有所提升,但提升的幅度有限。胡念梅和翁健英(2010)则认为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可能会对企业盈余稳健性产生一定影响,但影响多大是个经验问题。
  Hanna(2002)指出Basu(1997)发现的盈余稳健性可能主要来自公司管理层的盈余管理,比如通过资产的巨额冲销来低估盈余和净资产。因为盈余管理行为也会造成资产低估的“稳健性”表象。在我国,许多学者的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李远鹏和李若山(2005)以1998-2004年上市公司数据作为样本,发现虽然样本总体表现出“稳健性”,但将亏损公司作为控制变量后,会计盈余不再具有稳健性。因此他们认为我国上市公司整体的盈余稳健性是由于亏损公司盈余管理造成的假象,并非真正的“稳健性”。曲晓辉等(2007)、邱月华等(2007)、赵西卜等(2010)也有类似结论,其研究结果认为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在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已经成为上市公司避免被退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利润操纵工具。
  3 综述与未来研究方向
  综上所述,在国外,众多学者的研究都证实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稳健性具有时序演进的特征,并且发现契约、诉讼、税收和会计监管四个因素是推动盈余稳健性变迁的内在动因。在中国,多数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在1998年后会计盈余才开始存在稳健性并不断提高,2001年后我国会计盈余具备显著的稳健性,而2006年后盈余稳健性有所下降。盈余稳健性的时序性演进与会计准则改革中对稳健性态度的“同步”,说明了在我国会计制度和监管是影响盈余稳健性最重要的因素。但同时,也有学者的研究表明盈余稳健性变化并非来自会计准则变迁,而是由于亏损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本文认为在未来的研究中,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第一,2011年后实证数据更新。目前的研究中较少对2011年以后的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尽管稳健性要求降低,但对2011年后上市公司盈余稳健性变化的探究仍然十分必要。第二,探究适合于中国制度环境的盈余稳健性计量方法。目前,国内对盈余稳健性实证研究使用的计量方法都是基于Basu(1997)的盈余-股票回报模型、盈余-应计项目模型以及Ball等(2005)的应计利润-现金流量模型,不能从根本上反映我国盈余稳健性受会计制度影响的特征。第三,探究盈余稳健性截面差异对时序性变迁的影响。可以将时序变化和截面差异研究相结合,进一步探究盈余稳健性变迁的影响因素,以此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度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和提出建设性意见。
  参考文献
  [1]李增泉,卢文彬.会计盈余的稳健性:发现与启示[J].会计研究,2003,(2):1927.
  [2]毛新述,戴德明.会计制度变迁与盈余稳健性——一项理论分析[J].会计研究,2008,(9):2632.
  [3]邱月华.会计制度变迁、盈余管理与盈余稳健性[D].厦门:厦门大学,2009.
  [4]曲晓辉,邱月华.强制性制度变迁与盈余稳健性——来自深沪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7,(7):2028.
  [5]Watts,R. L.Conservatism in accounting Part I:explanations and implications[J].Accounting Horizons,2003,17(3):207221.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TNF—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动态变化。探索IL-2、TNF-a、VEGF在HIE早期分度、疗效及预后
摘要:近日,笔者重读马克思《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以下简称《评李斯特》)一书,结合李斯特在工业内部实现人的解放与马克思试图废除工业而实现人的解放,立足辩证法思路,围绕类本质与现实的异化人本主义逻辑与从现实过程出发的逻辑之间的矛盾作用,将之用于人类解放,阐释了蕴含矛盾运动的两条逻辑的人类解放理论内涵,进一步结合《评李斯特》及相关内容,再次从两条逻辑的思路出发,初步针对性
摘 要: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需要坚持我国的特色,而这个特色是我国特有的,是只适合我国社会发展的思想理论。从对这一理论的认知到运用,从运用到提炼升华融入个人思想意识,无不体现了这一理论体系的主旨。但任何理论的发展都需要大众的支持,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设也需要走大众化的发展路线,这是我党在推进社会主义理论发展过程中一项重要使命。这一理论体系大众化的过程也是其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满足大众思
陈石林,1929年出生于江苏扬州,20世纪40年代在扬州、南京、上海、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从事摄影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毅然放弃优厚待遇回到大陆,先后在中央新闻摄影局、新华社摄影部等单位工作,历任新华社摄影部技术组组长、翻修组组长,全国领袖照片工作组组长等职。先后为毛泽东制作了四版标准像,被确定在全国悬挂和出版,此外还加工过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多位领导人的照片,被尊称为“一代暗房技术宗师”。  
<正> 一、屋面渗漏概况该电厂一期、二期工程主厂房屋面约9000m~2。屋面构造为:三毡四油一砂防水层。1:3水泥砂浆找平层,5cm水泥珍珠岩保温层,混凝土屋面板结构层。竣工后4~5
今年是敬爱的毛主席诞辰120周年。在毛主席身边当伙食管理员的7年里,我受到了毛主席方方面面的关怀和爱护,他的言传身教让我受益良多。他为女儿李敏操办的婚宴,我至今难以忘
摘要:航天器在轨进、出地影时,基于复合结构柔性基板的柔性太阳翼叠层电池在高、低温交变作用下会产生热弯曲变形。针对这一问题,采用有限元建模仿真,分析由太阳电池、盖片胶和抗辐照玻璃盖片组成的叠层电池的弯曲适应性,计算不同结构尺寸、不同叠层材料参数的叠层电池在跨中弯曲载荷下的最大应力。借助响应面技术研究设计变量与复合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采用目标驱动优化分析,获得理想的结构尺寸参数。结果表明:叠层电池的宏
摘要:针对建材装备企业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分析整个项目制造过程全生命周期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物料清单的项目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被分为了三个部分:技术准备周期,采购周期和生产周期。同时,结合对项目管理流程的分析,设计开发了建材装备企业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并介绍该系统的总体架构和实施效果,仅供参考。  关键词:项目管理;技术准备;采购周期;生产周期;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TB文献标识码:Adoi
<正> 砼大直径扩底墩基础(以下简称扩底墩)作为一种深基础形式,具有承载力高、工程造价低、工程质量可靠等优点。30年代就在国外开始应用,国内首先使用于道桥建设、70年代开
睿智的专家、和蔼可亲的大姐,这就是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检测中心主任王颜红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作为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检测中心带头人,24年来,她用责任诠释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