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媒体的广泛应用给学生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也为高职院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带来了挑战。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呈现出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等特征。针对新媒体的特点,结合高职院校的特征,学校应采取加强校园网络监控、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学生管理、注重信息公开、培养网络“意见领袖”等预防策略,发挥新媒体优势,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关键词:新媒体;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策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14年7月发布了《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3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其中,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1%,互联网普及率在该群体中已经处于高位;学生在手机网民群体中占比也是最大,为24.9%。包括高职院校学生在内的广大青年学生是新媒体的主要受众群体。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交流渐渐发生了变化。面对当前的新形势,如何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一、新媒体的内涵及其特征
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新媒体是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如博客、播客、手机短信、手机报纸、手机广播电视、数字电视、网络、虚拟社区、触摸媒体等,其核心要旨是数字信息的跨界流通与接受双方的无穷互动。其特征主要有:
超时空性。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只要有相应的信息接收设备,在地球的任何角落都能接收到由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同时,传播的速度也大大缩短,任何事件也都可能通过网络变为“现场直播”。
强互动性。新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增强了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互动性。受众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这种双重身份使得受众可以畅所欲言,及时反馈。譬如互联网,它可以连接网上任一用户,实现网络信息资源共享,使用户之间无障碍沟通交流。
强个性化。传统媒体中“被动接受信息”的受众在新媒体环境下转变为主动寻找和制作信息的用户,可以运用新媒体选择、搜索甚至定制信息。同时,新媒体也可以基于用户的信息使用习惯、偏好和特点提供满足其各种个性化需求的服务。这是一个基于用户个人建立起来的双向交流系统。
二、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影响
大学生思想活跃,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及接受能力都较强,是新媒体的拥趸和主要使用群体。他们使用新媒体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学习、娱乐和沟通,新的传播方式渐渐改变着大学生学习、社会生活和交往的方式。具体表现在:
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新媒体技术拓宽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和容量,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广度,开阔了视野;新媒体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也可以借助网络和全世界的朋友一起研究交流,及时查询获取想要的讯息。但同时,部分学生过分沉溺于对便捷新媒体信息的获得,使他们在学习中产生了严重依赖的心理。
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新媒体技术为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了便捷,并且提供了一种有别于现实生活的展示自我的舞台,使大学生容易建立现实生活中可能没有的自信,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但对新媒体的依赖减少了大学生现实生活的时间,长期沉溺于虚拟世界容易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淡漠,并且产生多疑、防范、暴躁等不良心理情绪。
对大学生交流的影响。通过新媒体,大学生可以与多种多样的角色交流和互动,新媒体的多功能性让信息不单单是以文字传送,更多的符号、图片、视频、音频的使用,使得大学生的交流更加顺畅,畅所欲言。但新媒体的监控缺失,大家在虚拟人际交往中不必承担责任,所以传播虚假信息等不良现象不断发生,部分辨别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差的大学生也很容易加以接收或者模仿。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征
(一)事件形成快,影响范围广
在高职院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产生和扩散过程中,互通互联、快速及时的新媒体对信息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任何信息传至任何一部联网的信息终端都只需要极短的时间,甚至是“零时间”,比如大家经常使用的QQ、微信、手机短信基本上都是“零时间”传播。那些具有公共性、反常性、模糊性、神秘性的信息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关注,现实或网上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在学生群体中产生蝴蝶效应,而每个学生个体也都是一个信息的辐射点,一个小信息、小事件会通过网络舆情被无限传播、无限扩大,进而演变成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譬如,个别学生间发生口角,只要有人一声招呼,“煽风点火”,通过手机群发出“召集令”,迅速就可能集结几十甚至上百人参与其中,演变成学生打群架事件,让人猝不及防。
(二)信息易失真,事态难控制
新媒体环境下,缺乏对信息发布的严格“把关人”,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以发布信息,因而网络信息量巨大且难辨真假,低准入门槛导致传播信息的良莠不齐。在对某一具体信息的讨论、评价过程中,网民的态度看法往往带有主观性、盲目性和从众性,第一个或者前几个评论者的观点会影响或传染其他的浏览者和跟帖者,进而影响舆论的方向。大学生正值自我意识形成期,价值观还未定型,对事物的评判缺乏独立见解,容易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在“一传十、十传百”的过程中,信息也会越来越片面、主观和不实。一旦失真信息被广泛且无序传播,极易成为部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导火索,给学校的舆情控制带来难题。譬如,某秋季学期,因省年终决算,国库关账,某高职院校学生各项奖助学金等不能及时支付,待国库开账后予以安排支付。此消息经由各辅导员及班主任通知传达至广大学生,但仍有个别学生主观臆断是学校故意拖延不发,并将个人观点发布在校园论坛,不真实的网帖消息竟引来不少学生围观并参与讨论、传播,从而使事态扩大,演变成小群体突发事件。 (三)网上网下互动,虚拟走向现实
互联网世界与现实社会密不可分,新媒体所构筑的虚拟空间,从某种程度上看是试图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互动的真实还原,其本质就是现实社会的另一种形态。在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虚拟与现实相互映射,网上网下、校园内外互相影响、快速联动。相对于传统媒体,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所获取的信息具有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性,且在新媒体平台上传播的往往不是对事实理性真实的阐述,而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因为网络具有虚拟性、隐秘性,人们会把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表达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事件的不满通过另一种渠道来宣泄。大学生对现实或虚拟生活中所遇到某些问题的认知存在一定偏差,又无法在现实中求得解答,便会通过虚拟的网络排解忧虑,加之受到网络上非理性情绪之感染,会在内心积累下不良情绪,当类似事件再次出现,不良情绪便会被激发,并被传播、危害至现实情境,形成群体性突发事件。
四、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策略
(一)加强校园网络监控,实时监测网络舆情
学校管理者如果不能及时获得相关有效信息,就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就不利于危机处理。高职院校应确立学校党委对网络舆情管理的主体地位,成立舆情监控小组,建立实时网络舆情监测机制,指派专人密切关注校内重点网站、重点论坛、微博、QQ群等言论。建立“学校——二级学院——班级”三级网络舆情收集机制,保证收集渠道畅通,聘请专家共同分析研讨学校舆情的发展态势,提供指导性建议。加强信息筛查过滤,提高舆情信息的敏感性,对热点事件进行积极引导,及时上报,避免酿成突发事件。规范管理,实行用户实名登记制度,准确掌握信息源。重视技术创新,研发网络舆情实时监测软件,构建校园网络安全技术防控体系。
(二)深化发展新媒体平台,加强学生管理
微博、微信、QQ群等网络社交新媒体在大学生中的使用已经非常普及,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在学生管理中引入新媒体手段势在必行。辅导员、班主任应在各个班级建立QQ群,密切关注学生动态,通过对群内学生状态的观察来管理学生,对QQ签名或“说说”上表现出明显异常的学生要进行了解,对群内不良信息、不实消息及时制止和更正。同时,也可以利用微博建立信息交流、互动平台,建立学生反馈意见的话语平台。对于当前较流行的微信,辅导员、班主任参与其中,不仅可以密切师生交流,拉近师生情感,还可以运用微信及时发布学生工作相关信息,并且利用微信的实时定位功能,这在应对紧急状况时又多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寻找方式。
(三)注重信息公开,及时传播信息
诸多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与发展是由于事件责任方未将事件的相关信息及处理情况及时地对外公布,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失真失实的消息被广泛传播,也加大了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平时,学校应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电子公告牌、班级QQ群、微信群等各种媒体平台将学校的相关工作定期向学生公布,加强各类信息的公开透明。学校相关政策的出台或变动,尤其是涉及到学生切身利益的,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公开各类信息,公平处理各类学生问题,相关部门还要进行必要的解释说明,解答学生疑惑,增强学生对学校的信任,防止因为误解或传达不到位而造成不必要的危机。同时,要为学生搭建表达诉求的网络平台,对于学生的诉求,在充分查证、讨论的基础上,给予公正合理的解决。
(四)培养网络“意见领袖”,引导和反馈舆情
学校要组建一支政治立场坚定、思想觉悟高的舆论团队,培养网络“意见领袖”。团队成员包括学校新闻发言人、论坛管理员、贴吧吧主等,除此还包括思想政治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学生骨干。当网络上出现非理性或不恰当的舆论时,“意见领袖”要及时、全面、准确地收集信息、反馈舆情,并通过客观、辩证的方式有力地引导舆论,把握舆论导向,提供第一手真实材料,更有效地形成网民认可的意见。在平时,团队成员要借助网络平台与广大学生畅所欲言,或是发布新闻、或是闲谈少叙、或是了解情况,用贴近大学生的方式、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与学生交流,在这些看似平常的互动中,渐渐让主流、健康的讯息占领网络阵地,净化网络环境,保持校园和谐稳定。
(五)发挥新媒体优势,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新媒体在高职院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类新媒体产品也越来越融入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学校不能被动地接受变化,要掌握主动权,积极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发展。利用新媒体技术,搭建信息传播平台,建设有影响力、传播正能量的网站、论坛、贴吧等,信息要生动形象,试听技术与平面文字相配合,开设热点专栏、舆情互动等板块,并采用手机快报等方式进行宣传互动。对于微博、微信等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形式,学校也要积极参与其中,把握学生心理,用生动形象、幽默诙谐,甚至是“撒娇卖萌”的方式来走进学生,传达信息。思想政治教育要借助具有吸引力的新媒体,将其优势为我所用,夯实校园舆论阵地,形成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同济报告[Z].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
[2]武超群.高等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传播规律探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3]薛勇.论新媒体环境下高等院校公共突发事件的阻断机制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1).
[4]陈阿娜.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与舆论引导[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5]高袅,赵理.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干预[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6]孙丽园.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1(4).
[7]曹燕宁.新媒体环境下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策略[D].苏州大学,2010.
(作者单位:湖北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新媒体;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策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14年7月发布了《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3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其中,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1%,互联网普及率在该群体中已经处于高位;学生在手机网民群体中占比也是最大,为24.9%。包括高职院校学生在内的广大青年学生是新媒体的主要受众群体。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交流渐渐发生了变化。面对当前的新形势,如何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一、新媒体的内涵及其特征
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新媒体是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如博客、播客、手机短信、手机报纸、手机广播电视、数字电视、网络、虚拟社区、触摸媒体等,其核心要旨是数字信息的跨界流通与接受双方的无穷互动。其特征主要有:
超时空性。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只要有相应的信息接收设备,在地球的任何角落都能接收到由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同时,传播的速度也大大缩短,任何事件也都可能通过网络变为“现场直播”。
强互动性。新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增强了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互动性。受众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这种双重身份使得受众可以畅所欲言,及时反馈。譬如互联网,它可以连接网上任一用户,实现网络信息资源共享,使用户之间无障碍沟通交流。
强个性化。传统媒体中“被动接受信息”的受众在新媒体环境下转变为主动寻找和制作信息的用户,可以运用新媒体选择、搜索甚至定制信息。同时,新媒体也可以基于用户的信息使用习惯、偏好和特点提供满足其各种个性化需求的服务。这是一个基于用户个人建立起来的双向交流系统。
二、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影响
大学生思想活跃,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及接受能力都较强,是新媒体的拥趸和主要使用群体。他们使用新媒体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学习、娱乐和沟通,新的传播方式渐渐改变着大学生学习、社会生活和交往的方式。具体表现在:
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新媒体技术拓宽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和容量,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广度,开阔了视野;新媒体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也可以借助网络和全世界的朋友一起研究交流,及时查询获取想要的讯息。但同时,部分学生过分沉溺于对便捷新媒体信息的获得,使他们在学习中产生了严重依赖的心理。
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新媒体技术为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了便捷,并且提供了一种有别于现实生活的展示自我的舞台,使大学生容易建立现实生活中可能没有的自信,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但对新媒体的依赖减少了大学生现实生活的时间,长期沉溺于虚拟世界容易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淡漠,并且产生多疑、防范、暴躁等不良心理情绪。
对大学生交流的影响。通过新媒体,大学生可以与多种多样的角色交流和互动,新媒体的多功能性让信息不单单是以文字传送,更多的符号、图片、视频、音频的使用,使得大学生的交流更加顺畅,畅所欲言。但新媒体的监控缺失,大家在虚拟人际交往中不必承担责任,所以传播虚假信息等不良现象不断发生,部分辨别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差的大学生也很容易加以接收或者模仿。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征
(一)事件形成快,影响范围广
在高职院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产生和扩散过程中,互通互联、快速及时的新媒体对信息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任何信息传至任何一部联网的信息终端都只需要极短的时间,甚至是“零时间”,比如大家经常使用的QQ、微信、手机短信基本上都是“零时间”传播。那些具有公共性、反常性、模糊性、神秘性的信息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关注,现实或网上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在学生群体中产生蝴蝶效应,而每个学生个体也都是一个信息的辐射点,一个小信息、小事件会通过网络舆情被无限传播、无限扩大,进而演变成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譬如,个别学生间发生口角,只要有人一声招呼,“煽风点火”,通过手机群发出“召集令”,迅速就可能集结几十甚至上百人参与其中,演变成学生打群架事件,让人猝不及防。
(二)信息易失真,事态难控制
新媒体环境下,缺乏对信息发布的严格“把关人”,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以发布信息,因而网络信息量巨大且难辨真假,低准入门槛导致传播信息的良莠不齐。在对某一具体信息的讨论、评价过程中,网民的态度看法往往带有主观性、盲目性和从众性,第一个或者前几个评论者的观点会影响或传染其他的浏览者和跟帖者,进而影响舆论的方向。大学生正值自我意识形成期,价值观还未定型,对事物的评判缺乏独立见解,容易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在“一传十、十传百”的过程中,信息也会越来越片面、主观和不实。一旦失真信息被广泛且无序传播,极易成为部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导火索,给学校的舆情控制带来难题。譬如,某秋季学期,因省年终决算,国库关账,某高职院校学生各项奖助学金等不能及时支付,待国库开账后予以安排支付。此消息经由各辅导员及班主任通知传达至广大学生,但仍有个别学生主观臆断是学校故意拖延不发,并将个人观点发布在校园论坛,不真实的网帖消息竟引来不少学生围观并参与讨论、传播,从而使事态扩大,演变成小群体突发事件。 (三)网上网下互动,虚拟走向现实
互联网世界与现实社会密不可分,新媒体所构筑的虚拟空间,从某种程度上看是试图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互动的真实还原,其本质就是现实社会的另一种形态。在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虚拟与现实相互映射,网上网下、校园内外互相影响、快速联动。相对于传统媒体,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所获取的信息具有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性,且在新媒体平台上传播的往往不是对事实理性真实的阐述,而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因为网络具有虚拟性、隐秘性,人们会把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表达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事件的不满通过另一种渠道来宣泄。大学生对现实或虚拟生活中所遇到某些问题的认知存在一定偏差,又无法在现实中求得解答,便会通过虚拟的网络排解忧虑,加之受到网络上非理性情绪之感染,会在内心积累下不良情绪,当类似事件再次出现,不良情绪便会被激发,并被传播、危害至现实情境,形成群体性突发事件。
四、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策略
(一)加强校园网络监控,实时监测网络舆情
学校管理者如果不能及时获得相关有效信息,就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就不利于危机处理。高职院校应确立学校党委对网络舆情管理的主体地位,成立舆情监控小组,建立实时网络舆情监测机制,指派专人密切关注校内重点网站、重点论坛、微博、QQ群等言论。建立“学校——二级学院——班级”三级网络舆情收集机制,保证收集渠道畅通,聘请专家共同分析研讨学校舆情的发展态势,提供指导性建议。加强信息筛查过滤,提高舆情信息的敏感性,对热点事件进行积极引导,及时上报,避免酿成突发事件。规范管理,实行用户实名登记制度,准确掌握信息源。重视技术创新,研发网络舆情实时监测软件,构建校园网络安全技术防控体系。
(二)深化发展新媒体平台,加强学生管理
微博、微信、QQ群等网络社交新媒体在大学生中的使用已经非常普及,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在学生管理中引入新媒体手段势在必行。辅导员、班主任应在各个班级建立QQ群,密切关注学生动态,通过对群内学生状态的观察来管理学生,对QQ签名或“说说”上表现出明显异常的学生要进行了解,对群内不良信息、不实消息及时制止和更正。同时,也可以利用微博建立信息交流、互动平台,建立学生反馈意见的话语平台。对于当前较流行的微信,辅导员、班主任参与其中,不仅可以密切师生交流,拉近师生情感,还可以运用微信及时发布学生工作相关信息,并且利用微信的实时定位功能,这在应对紧急状况时又多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寻找方式。
(三)注重信息公开,及时传播信息
诸多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与发展是由于事件责任方未将事件的相关信息及处理情况及时地对外公布,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失真失实的消息被广泛传播,也加大了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平时,学校应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电子公告牌、班级QQ群、微信群等各种媒体平台将学校的相关工作定期向学生公布,加强各类信息的公开透明。学校相关政策的出台或变动,尤其是涉及到学生切身利益的,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公开各类信息,公平处理各类学生问题,相关部门还要进行必要的解释说明,解答学生疑惑,增强学生对学校的信任,防止因为误解或传达不到位而造成不必要的危机。同时,要为学生搭建表达诉求的网络平台,对于学生的诉求,在充分查证、讨论的基础上,给予公正合理的解决。
(四)培养网络“意见领袖”,引导和反馈舆情
学校要组建一支政治立场坚定、思想觉悟高的舆论团队,培养网络“意见领袖”。团队成员包括学校新闻发言人、论坛管理员、贴吧吧主等,除此还包括思想政治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学生骨干。当网络上出现非理性或不恰当的舆论时,“意见领袖”要及时、全面、准确地收集信息、反馈舆情,并通过客观、辩证的方式有力地引导舆论,把握舆论导向,提供第一手真实材料,更有效地形成网民认可的意见。在平时,团队成员要借助网络平台与广大学生畅所欲言,或是发布新闻、或是闲谈少叙、或是了解情况,用贴近大学生的方式、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与学生交流,在这些看似平常的互动中,渐渐让主流、健康的讯息占领网络阵地,净化网络环境,保持校园和谐稳定。
(五)发挥新媒体优势,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新媒体在高职院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类新媒体产品也越来越融入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学校不能被动地接受变化,要掌握主动权,积极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发展。利用新媒体技术,搭建信息传播平台,建设有影响力、传播正能量的网站、论坛、贴吧等,信息要生动形象,试听技术与平面文字相配合,开设热点专栏、舆情互动等板块,并采用手机快报等方式进行宣传互动。对于微博、微信等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形式,学校也要积极参与其中,把握学生心理,用生动形象、幽默诙谐,甚至是“撒娇卖萌”的方式来走进学生,传达信息。思想政治教育要借助具有吸引力的新媒体,将其优势为我所用,夯实校园舆论阵地,形成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同济报告[Z].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
[2]武超群.高等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传播规律探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3]薛勇.论新媒体环境下高等院校公共突发事件的阻断机制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1).
[4]陈阿娜.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与舆论引导[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5]高袅,赵理.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干预[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6]孙丽园.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1(4).
[7]曹燕宁.新媒体环境下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策略[D].苏州大学,2010.
(作者单位:湖北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