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帖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yong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都带颜色和温度。
  春节是中国红,这个始于寒冷的节日,就像冰雪枝头的红梅,墨色渲染的春联,向暖而生,向美而行,带给人们蓬蓬勃勃的希望和红红火火的向往。
  中秋是月光橙,即使走到世界的尽头,天涯依然共此一轮明月,举头相思,低头沉吟,且饮尽这一壶月色,好温暖浮世苍凉。
  清明是薄荷绿,这一天,心绪清凉,思念也格外悠长。走在路上,想起那些远去的亲人,抬头看看,浅浅春草正向天边无尽蔓延。
  而寒食,应该是清霜白吧,这个不见尘世烟火的日子,本来就冷冰冰的,又正巧在阴晴不定的四月,万物暧昧不明,禽声幽冥深长,只平添了更多芜杂和惆怅。
  寒食节,本来是纪念晋国重臣介子推的。当年介子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介子推割下大腿的肉供重耳充饥。重耳复国后,子推和他的母亲归隐绵山。重耳为求介子推出山,下令点火焚烧绵山,介子推竟然和他的母亲一起抱树而死。重耳悲痛不已,遂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喝冷水,吃寒食,兼怀一个人。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哪个节日堪比寒食这般冷冷清清,凄凄慘惨,心意清绝。
  二
  公元1082年的春天,似乎格外伤感。
  雨势如帘已持续两月余,江水暴涨,大地成河,青灰色的天空上游走着浓重晦暗的阴云。挣扎着开在枝头的海棠,在凄风苦雨里零落一地,白生生的令人揪心。
  黄州城郊,一所破旧的茅屋里,一个面容萎顿的中年人正蜷卧在床上,薄衾,寒屋,冷雨,这湿淋淋的天气,就像他深不见底的人生,看不见丝毫亮色。
  这个人是苏轼,当时已名震文坛的大文豪,在经历震惊朝野的“乌台诗案”之后,被贬黄州,落魄至此。
  花落泥淖玉入尘,人世间多少事情看似无奈,背后其实都隐藏着命运的必然。一肚子“不合时宜”的苏轼,事事从心而为的苏轼,既不跟从司马光的保守派,又对王安石的变法派颇多微词,写了不少讥讽新政的诗。他特立独行的姿态,虽然“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却注定成为朝中派系党争的炮灰。
  给他带来大麻烦的,正是那些讥讽新政的诗。朝中有人拿他的诗大做文章,说他反对新法,讪谤朝廷,指斥皇帝。宋神宗大怒,就命人把他投入御史台的监狱。御史台遍植松柏,郁郁苍苍,每天还有成千上万只乌鸦在天空盘旋,遮天蔽日,所以这里又称乌台。
  就是在这座监狱里,苏轼看到了大宋政坛深浅,也一脚踩到了人生的最低谷。后来,在朝中大臣的求情下,宋神宗免去苏轼的死罪,把他贬到苦寒的不毛之地——黄州。
  耐人寻味的是,那些平时与苏轼诗文唱和,引为知己的保守派大臣们,在苏轼入狱其间,一个给他求情的都没有,反而是那些被保守派称之为“奸邪”“小人”“新进”的那些变法派大臣,包括已经罢相退居金陵的王安石,纷纷上书为苏轼求情。
  人生况味百般杂陈,身心备受煎熬的苏轼就这样凄凄惶惶离开京城,去向黄州的方向,只留给大宋,一个清癯而孤傲的背影。
  他白天自耕东坡,夜晚捧读雪堂,和贩夫走卒说笑,和渔家百姓聊天,一副乐天达观、随遇而安的样子。却不知他的诗词,在暗处泣着血。
  看见杨花飘零,他凄然写下: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惋惜春色易逝,他叹息: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独坐黄昏,他默念:黄昏犹是雨纤纤。晓开帘。欲平檐。江阔天低,无处认青帘。孤坐冻吟谁伴我,揩病目,拈衰髯。
  深夜难眠,他顾影自怜: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每个人心底都有无法言说的伤,在后世人的评说里,都道苏轼是旷达的,洒脱的,焉知那一颗心不是在伤心的毒药里百炼成钢,千淬如玉,九死一生才浴火涅槃的?一只乌鸦衔着纸钱,从窗外扑扑飞过,苏轼这才想起今天是寒食节。屈指算算,他来黄州已经三年了。人在失意的时候,时间总是变得格外慢,每一分每一秒都像充满仪式感,隆重而徐缓。时间对于苏轼已失去意义,他已经消沉到,靠一只乌鸦来提醒季节的境地。
  窗外连绵不绝的雨,屋内阴冷潮湿的空气,一直压抑在内心无法排解的怨恨和惊惧,终于在此刻,发酵成他内心汹涌而来的悲伤。每个字每一句都在他心头不安地跳宕着,挤拥着,喧腾着,他起身找来笔和纸,饱蘸笔墨,心绪起伏,挥毫写下了两首五言诗,名曰《寒食帖》: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这两首诗,字字冷冰,句句凝霜,时隔千年,仍有凛凛寒气。
  三
  《寒食帖》在书法上的地位极高,名列天下行书第三。
  第一是王羲之的《兰亭序》,第二是颜真卿的《祭侄稿》。
  我不懂书法,在电脑上看这些书法珍品的高清图片时,也不知道那些字好在哪里,但觉《兰亭序》温婉雅致,字字珍重,如翩翩君子般风度宜人,仿佛看得见永和九年的春日阳光,正细细洒落在字里行间,有竹林清风飒飒掠过,听得见隐约的曲水流觞和丝竹管弦,一派岁月静好,时光安然。
  《祭侄稿》则写得恣意狂放,墨迹圈划之处历历在目,像一个孩子匆忙中交出的作业,任情任性。
  待到看了《寒食帖》,莫名觉得那些字就是元丰五年的屋檐上滴落的雨滴,个个呈下坠之势,难以阻挡。有些字还带着长长的雨线,淋淋漓漓,欲断还休。字的颜色大小也不均匀,有的小如指盖,有的大如手掌,有的轻描淡写,有的浓墨重笔,像是作者胸中澎湃起伏的呼吸,呵笔成墨,料峭难平。最让我触目惊心的是“那知是寒食”的“寒”字,笔划粗重,字身斜倾,像一个人裹紧棉衣站在难以遮风挡雨的檐下,风掀起他的袍角,雨势如泼,那人瑟缩着,寒意一下子灌了进来。   出乎意料的是,这些流传千古的书法极品,竟然不是我想象中的龙飞凤舞,花光满眼,而完全是不加雕飾的真性情的流露。恍然明白,书法作品的生命力也许就在于此吧,不炫技,不浮夸,褪尽繁华,返璞归真,只让一张薄纸一支瘦笔,记录下简净的光阴和光阴中的故事,千年后我们走近,那些泪和笑都还在里面。
  细细读来,这几帖书法极品也是触景生情灵感毕现的文学珍品,没有文人雅士相聚兰亭曲水流觞的风雅,就没有绝代风华的《兰亭序》,没有乌台诗案和黄州绵绵不绝的雨,就没有千年寒意的《寒食帖》。如此看来,好的书法作品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是文成就了字,亦是字生色了文,世界上最好的书法技法,就是以文为字,让文字自带灵魂和芳香吧,许多年后,即使笔墨在光阴里黯淡下去,那些文字的光华却一直在。
  四
  《寒食帖》其实是一个出口,苏轼在这里完成了他人生负能量的有效释放,从此开启生命完全不同的新模式。
  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游黄州城外赤壁矶,慨然写下震惊北宋文坛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滔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曾经置身于时代风口浪尖之上的苏轼,在命运的反复淘洗中终于不再尖锐,他开始变得宽厚,平和,他开始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人生,并在自我开解中达到哲学意义上的超脱。
  遥想当年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勃发豪气满怀,谈笑之间,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可即使这样的千古风流人物最终也是被大浪淘尽,自己的一己荣辱穷达又何足悲叹呢。人生如梦,且洒一杯酒祭奠着江上的明月吧。
  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健,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一扫北宋词坛盛行的缠绵悱恻之风,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宋词从苏轼这里,开始有了真正的文学气象,开辟出一片境界宏阔的新天地。苏轼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满庭芳·蜗角虚名》《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诗词。黄州,以人生低处的姿态,成就了苏轼纵横词坛的新高度。而这个高度,竟然是雄视古今,再也无人企及的。
  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苏轼和几位朋友泛一叶小舟,在赤壁之下饮酒赏月。酒过三巡,一个叫作杨世昌的道士吹起了长箫。箫声如泣如诉,苏轼不禁黯然神伤,他问杨世昌为何吹得如此悲凉。杨世昌说是想起了在赤壁发生的往事,让人感叹人生的短暂。
  苏轼对朋友说,“天地万物,各有其主,不是自己的,一分一毫也无法获取。惟有江上的清风和山中的明月,耳朵听到它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它就成为色彩,只要我们愉快地享受这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又何必担忧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永恒呢?”苏轼说的这些话,距他写的《寒食帖》,只相隔四个月的时间。如果不是史料准确无误的记载,几乎难以让人相信这是同一个人所言。
  也许,人生的风雨和眼泪,都被苏轼收纳进《寒食帖》这个薄薄的小帖子里了,从此以后,任世事如海,他却心生明月,千江澄澈。
  责任编辑 乔 霞
其他文献
小说《彼岸是岸》,是温亚军近年来创作内质风格渐变的延续,亦是生命反刍的一种理性进路。小说立足现在,追溯了那些过往被漠视的风景,于表哥江晓河颓萎人生中淬炼出生命虚无之意义的逆袭,在过往与未来之间延宕并开拓了无限遐想的精神空间,重塑过往中涌动着精神纯粹的礼赞。人世浮华一场梦,原本空空又空空。被物欲横流淹没,无以仰望星空,甚至无以拥有感知生命虚无罅隙的人们,或许会无视那些如蝼蚁般存在的生命,或许不会排斥
期刊
孔子说:“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是一种理想;庄子的“无用之用”是一种理想;沈从文以地域的民族的文化的历史态度,苦心经营他的精神蚁巢——湘西世界,是一种理想,以灵异、玄幻来抒发自我的魔性和诅咒也是一种理想……  在文學表达多元化的今天,作家均不缺乏主体意识,文学理想的多种变现和抵达也成为了一种可能,正因如此,我们对文学理想有了更高的要求。  这或许是我们选发《彼岸是岸》《转湖之梦》《寻常巷陌》《专家号
期刊
蒋殊(以下简称蒋):梁老师好!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刚刚落下帷幕,这是您第几次担任鲁奖评委了?  梁鸿鹰(以下简称梁):应该是三到四次,都在短篇小说和报告文学组。  蒋:鲁奖是我国文学界的最高奖项之一,在文学界引起持续热议又是意料之中的事,那就先说说这个奖吧。作为评委,您觉得这一次的获奖作品与往届有什么不同?或者说这一次评选更强调与注重作品的哪些方面?  梁:这个奖以我国新文化运动主将鲁迅命名,是文
期刊
在我们这个时代,造梦师是个令人尊敬的职业。  在大街上匆忙行进的各色男女,可能是人类,也可能是机器人。机器人笑起来比人类还美,不但能干人类可以干的工作,也能干人类不可以干的工作,能像家人朋友一样陪你聊天谈心,也能像人生导师一样开解你。而机器人唯一不会做的事情是——做梦!  如果你以为人类还能像很久以前那样,想什么时候做梦就什么时候做做,想做什么梦就做什么梦,那你就错了。不管是好梦噩梦,这个时代的梦
期刊
村里来了几个“知青”,是汤劳模用牛车接来的。他们讲一口长沙话,一听就是大地方来的。没过几天,“知青”们就说,水不能喝。村里人都笑,说,城里人就是名堂多,我们世世代代这样喝哩。“知青”们也不说什么了,准备打口井。找来找去却找不到地方。是村里人不肯。也是,谁愿意把井打到自家地盘上呢?汤劳模知道了,就跑过去说:“打到我门口去!”  打了好些天,井成了,村民都来看稀奇。井水好清好亮的,打一桶上来,有人忍不
期刊
种 鱼  把病死的小鱼,用草叶裹了埋进土里  浇上我的几滴泪  日头正毒。长夏刚开始  我总得种点什么  比如一次渺小的死亡,一场  不足与外人道的悲伤  到处是鲜花似锦。我离开的地方  会长出蓝色的海洋  聆 听  水蜻蜓泊在掌心,吞吐着露珠  一丛野韭花让瓦砾堆的秋天  变成了春天  这朴素的存在  擦去我内心的皱褶  静谧在浓荫处,是一个穿白衣服的神  更远的青山和旷野走近  我低到尘埃里,
期刊
1  “去源迁,去源迁。”三月说  春风也在说。绿皮火车任性  仅用四节车厢就装下了一生的梦想  一會儿向东,指南针稍稍有点偏离  目的地,在想象之外  青龙山,层次分明的爱恋  斑茅草摇曳,不表态  而几颗孤零零的小红果  以红豆之姿宣示主权  鱼语在春风中沉醉  被迫流动的水,卷起细微的波澜  护山棘的目光高过春天  叶苞在乱石间跃跃欲试  一块石头与另一块石头相拥  在三月,它们轻轻说出  
期刊
在涅瓦河畔  雨停了的黄昏  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  停留在窗口的鸽子  想起你的脸庞  想起你远去的背影  裙摆上的野花  盛开到凋谢  那么多的色彩和熱情  流动,奔跑,消失  复古的琴声  何时开始,何时结束  两只蝴蝶  飘忽,荡漾  带着神灵的旨意经过波罗的海  找寻跌落的流星和陨石  埃尔米塔日的邂逅  逐渐被油腻的十字架捆绑  像骑士广场一样安静  没有花火,颤抖的话语  一棵树与一棵
期刊
太平村位于三省交界處的山坳里,几百年来是个三不管的地方,早先没有公路,极为闭塞,村民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公路通到了村子近边,村民们把原先的小路拓宽后,勉强可以开小车。  新千年后,有驴友误闯误打来到了太平村,发现了这个如世外桃源般的古村落,经他们一宣传,就有自驾车的驴友寻访而来。  其中有几个是摄影发烧友,他们来到太平村后,前前后后、上上下下,左拍右拍,仰拍俯拍,拍了个够。他们
期刊
1  姜润闰太瘦了,他弓着小背脊抱头奔跑的样子像黄昏下一只被人踢过的窜逃的野狗。  你走啊!天黑了你还走!有本事别回来!  他后妈站在门槛上,叉着腰怒气冲冲地喊叫,她实在有些肥胖,但脸蛋子很尖,手肘和小腿很细,这样使身躯显得更加庞大。他回头望了一眼,看见他后妈像个堵在大门口滑稽而聒噪的母甲虫。  他们的斗争从她进门那天起就没停止过。他当然不需要后妈,他心里只认他过世的亲妈。从见她第一面那天起,他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