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学理论渊源比较—对“形象”的不同认识

来源 :文艺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emo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在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中,“形象”——作为一种认识范畴——一直受到重视。这也许不甚奇怪。因为“形象”是人们创造或感知艺术产品的最直接,最首要的因素,这从最古老的原始雕刻和绘画艺术中就能得到证明。所以,作为认识和阐释艺术活动的文艺理论,自然也不会忽略“形象”这一环节。至今,把“形象性”看作是艺术的基本特征的看法,已成为一种为一般人所普遍认同的观念。由此,从“形象”出发,我们可以找到一个中西文学理论的交叉点。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这种交叉近代以来已成为理论中的一个“热点”,表现出中西文艺理论“异途同归”的迹象。在这方面,最令人注目的是“形象思维”概念的出现。一般认为,这个
其他文献
电视上曾看到一位书法家在练拳,记者问:“您练的是什么拳?”书法家回答:“我这不是练拳,是在写书法,只是不在纸上,写在天地之间。”  书法讲气韵,写出来的字要想气韵生动,体内气息运行一定要畅通无阻。运气,其实就是一种锻炼,是养生的一种方法,是比较高级的境界。  有一次到井冈山,看到一位书法家给游人写扇面,感觉气韵不凡。攀谈数言,书法家竟是我国微书第一人江清明。他写微书,在方寸大小的宣纸上,走笔龙蛇,
目的探究自体腓骨长肌腱前侧半(AHPLT)重建喙锁韧带与钩钢板固定治疗RockwoodⅢ~Ⅴ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5月宝鸡市人民医院骨科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