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是“耐得住寂寞”,让辛泽荣厚积薄发。经典华丽的艺术设计加上一丝不苟的创作,使辛泽荣游走于铁笔银线间终有所成。
一年最多出四五幅作品,先不说价格了,单就是这份繁琐的功夫,也让辛泽荣的锲金画作品注定稀有。
锲金画,顾名思义就是在金属上錾刻,属于中国传统工艺中的独特门类。它以刀代笔,在经过特殊表面处理的金属板上,通过落刀的角度、轻重、深浅的变化,镌刻出极具立体感的画作,也被称为闪光的白描。因为创作周期太长,创作难度太高,如今留存在世的不过尔尔。
30年前的辛泽荣,还是个机械加工厂的工人。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他发现金属雕刻能将自己的绘画爱好与所从事的工作完美结合起来,便萌生了研究创作现代工艺金属雕刻画的念头。
创作原理听来简单,实践起来却难度匪浅。在工作室现场,辛泽荣为我们展示了锲金画的制作过程:一柄刀尖与针尖无异的刻刀,再加上一把小锤子,就是金属锲刻的基本工具。身体必须最大程度地贴近底板,在“叮叮当当”的雕刻声中,银屑飞溅,一道道细如发丝的痕迹出现,很快就组成了观音脚下的莲花座,惟妙惟肖。区区几平方厘米的内容,辛泽荣雕刻了数百刀,这也就意味着每一幅锲金画的创作都需要很长时间,短则几个月,雕刻数十万刀,长则三两年,可以雕刻上百万刀。
如此繁琐的工艺,其他人也能够模仿创作吗?辛泽荣的经历告诉我们,凡是手工难度极高的艺术创作,一定是需要经验和功底的。据辛氏一族的族谱记载,其祖上多出黑陶砖瓦和模具雕刻的能工巧匠,辛泽荣也是继承了家族遗传的工艺美术天赋,在锲金画这一领域出类拔萃。同样是作画,在金属上和在纸上可大不相同,需要极其繁琐的工序,选料只是第一步。
区别于以往的镌银、刻铜,金属画的材质包括了铝合金和铜两种,做了20多年锲金画的辛泽荣,最喜爱两毫米厚的铝板。切割好的铝板,需要用极细致的800号水砂纸打磨到光洁。
“每一条细纹、每一道划痕,都要用砂纸打磨平整。既要平整细腻,不能有一点瑕疵,还不能打磨得太光,要是磨成镜子那样,肯定就不好着色啦。”辛泽荣说,他用的每一块料,都是自己手工一点一点打磨出来的。
打磨好之后,经过特殊的工艺将其氧化,铝板就会着上细致的黑色,成为一块黑色的画布。在黑色的铝板上,用刻刀刻出不同的线条,就会露出金属本身的颜色和光泽。根据落刀的角度、轻重不同,金属板上会出现不同的折光面,从而产生立体的艺术效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仅材料需要打磨,所用的刻刀也要经常磨砺。因为每幅作品都需要用到数十种不同的刻刀来镌刻。凭借着多年机械加工的经验,辛泽荣也发明了多种体现刀工抑扬顿挫的原创刀具。“有圆刀、有方刀、还有三角刀……”辛泽荣取出放大镜,拿着一枚“银针”给我们看,“这是最细的圆刀,你仔细看,上面还有我打磨出的斜面呢。”
酝酿和打稿的过程总是最艰难的,辛泽荣说,刻起来都是先难后易,一气呵成,最难的就是想好要怎么去刻。“像这幅猛虎下山图,一共修改了3稿。尤其是皮毛的线条,我构思了很久,以求达到最生动的效果。”在镌刻的图案中,毛发其实是最难刻画的。要综合很多刀法,刻出不同的层次,才会有立体感。我们用放大镜看了看老虎的皮毛,在不同的光源之下,确实栩栩如生,立体生动,那种柔顺的皮毛质感浮现眼前。多变的方向,不同的笔触,背后凝结的是辛泽荣游刃有余的刀法和炉火纯青的技艺。
“锲金画创作是要耐得住寂寞的。”辛泽荣深有感触地说。“不到两平方尺的作品都要历时半年,像人物眉毛这样微小的细部都要刻一百多刀,一刀失误就可能前功尽弃,心不诚、神不静是难有好作品的。”
是“耐得住寂寞”,让辛泽荣厚积薄发。经典华丽的艺术设计加上一丝不苟的创作,使辛泽荣游走于铁笔银线间终有所成。在2008北京奥运会青岛奥帆中心举行的“中国民俗文化展”上,他的作品获得了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颁发的荣誉证书,其中作品“雄鹰”被国际残联主席克雷文爵士收藏,另外一幅“福娃带您好运来”则被收藏进了北京奥运博物馆。2013年年底,辛泽荣锲金画艺术技法被列为青岛城阳区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项。目前,他创作的锲金画面积最大的为翻刻北宋名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该作品长4米,宽20厘米,前后共计雕刻100多万刀,历时近两年,刻画内容囊括了800多个人物,70多棵树,70多间房屋,还有26条船,最细微的地方需要借助放大镜才能够看到。辛泽荣和锲金画让这幅“国宝”在现代展现新颜,有了一种独特的韵味。
从一名普通的机械加工工人,到后来痴迷于金属雕刻画的艺术家,多年的苦心钻研给了辛泽荣一双“化平庸为神奇”的双手。一块普普通通的金属板,经过他千雕万琢后成为艺术珍品。一幅幅妙趣横生的画卷,从他粗砺的双手间流出。就是这样,凭借着对艺术的不舍,辛泽荣一刻就是25年。
“只要眼睛能看得到,我就会继续刻下去,”辛泽荣说道。
一年最多出四五幅作品,先不说价格了,单就是这份繁琐的功夫,也让辛泽荣的锲金画作品注定稀有。
锲金画,顾名思义就是在金属上錾刻,属于中国传统工艺中的独特门类。它以刀代笔,在经过特殊表面处理的金属板上,通过落刀的角度、轻重、深浅的变化,镌刻出极具立体感的画作,也被称为闪光的白描。因为创作周期太长,创作难度太高,如今留存在世的不过尔尔。
30年前的辛泽荣,还是个机械加工厂的工人。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他发现金属雕刻能将自己的绘画爱好与所从事的工作完美结合起来,便萌生了研究创作现代工艺金属雕刻画的念头。
创作原理听来简单,实践起来却难度匪浅。在工作室现场,辛泽荣为我们展示了锲金画的制作过程:一柄刀尖与针尖无异的刻刀,再加上一把小锤子,就是金属锲刻的基本工具。身体必须最大程度地贴近底板,在“叮叮当当”的雕刻声中,银屑飞溅,一道道细如发丝的痕迹出现,很快就组成了观音脚下的莲花座,惟妙惟肖。区区几平方厘米的内容,辛泽荣雕刻了数百刀,这也就意味着每一幅锲金画的创作都需要很长时间,短则几个月,雕刻数十万刀,长则三两年,可以雕刻上百万刀。
如此繁琐的工艺,其他人也能够模仿创作吗?辛泽荣的经历告诉我们,凡是手工难度极高的艺术创作,一定是需要经验和功底的。据辛氏一族的族谱记载,其祖上多出黑陶砖瓦和模具雕刻的能工巧匠,辛泽荣也是继承了家族遗传的工艺美术天赋,在锲金画这一领域出类拔萃。同样是作画,在金属上和在纸上可大不相同,需要极其繁琐的工序,选料只是第一步。
区别于以往的镌银、刻铜,金属画的材质包括了铝合金和铜两种,做了20多年锲金画的辛泽荣,最喜爱两毫米厚的铝板。切割好的铝板,需要用极细致的800号水砂纸打磨到光洁。
“每一条细纹、每一道划痕,都要用砂纸打磨平整。既要平整细腻,不能有一点瑕疵,还不能打磨得太光,要是磨成镜子那样,肯定就不好着色啦。”辛泽荣说,他用的每一块料,都是自己手工一点一点打磨出来的。
打磨好之后,经过特殊的工艺将其氧化,铝板就会着上细致的黑色,成为一块黑色的画布。在黑色的铝板上,用刻刀刻出不同的线条,就会露出金属本身的颜色和光泽。根据落刀的角度、轻重不同,金属板上会出现不同的折光面,从而产生立体的艺术效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仅材料需要打磨,所用的刻刀也要经常磨砺。因为每幅作品都需要用到数十种不同的刻刀来镌刻。凭借着多年机械加工的经验,辛泽荣也发明了多种体现刀工抑扬顿挫的原创刀具。“有圆刀、有方刀、还有三角刀……”辛泽荣取出放大镜,拿着一枚“银针”给我们看,“这是最细的圆刀,你仔细看,上面还有我打磨出的斜面呢。”
酝酿和打稿的过程总是最艰难的,辛泽荣说,刻起来都是先难后易,一气呵成,最难的就是想好要怎么去刻。“像这幅猛虎下山图,一共修改了3稿。尤其是皮毛的线条,我构思了很久,以求达到最生动的效果。”在镌刻的图案中,毛发其实是最难刻画的。要综合很多刀法,刻出不同的层次,才会有立体感。我们用放大镜看了看老虎的皮毛,在不同的光源之下,确实栩栩如生,立体生动,那种柔顺的皮毛质感浮现眼前。多变的方向,不同的笔触,背后凝结的是辛泽荣游刃有余的刀法和炉火纯青的技艺。
“锲金画创作是要耐得住寂寞的。”辛泽荣深有感触地说。“不到两平方尺的作品都要历时半年,像人物眉毛这样微小的细部都要刻一百多刀,一刀失误就可能前功尽弃,心不诚、神不静是难有好作品的。”
是“耐得住寂寞”,让辛泽荣厚积薄发。经典华丽的艺术设计加上一丝不苟的创作,使辛泽荣游走于铁笔银线间终有所成。在2008北京奥运会青岛奥帆中心举行的“中国民俗文化展”上,他的作品获得了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颁发的荣誉证书,其中作品“雄鹰”被国际残联主席克雷文爵士收藏,另外一幅“福娃带您好运来”则被收藏进了北京奥运博物馆。2013年年底,辛泽荣锲金画艺术技法被列为青岛城阳区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项。目前,他创作的锲金画面积最大的为翻刻北宋名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该作品长4米,宽20厘米,前后共计雕刻100多万刀,历时近两年,刻画内容囊括了800多个人物,70多棵树,70多间房屋,还有26条船,最细微的地方需要借助放大镜才能够看到。辛泽荣和锲金画让这幅“国宝”在现代展现新颜,有了一种独特的韵味。
从一名普通的机械加工工人,到后来痴迷于金属雕刻画的艺术家,多年的苦心钻研给了辛泽荣一双“化平庸为神奇”的双手。一块普普通通的金属板,经过他千雕万琢后成为艺术珍品。一幅幅妙趣横生的画卷,从他粗砺的双手间流出。就是这样,凭借着对艺术的不舍,辛泽荣一刻就是25年。
“只要眼睛能看得到,我就会继续刻下去,”辛泽荣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