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一本自传体小说在社会上引起风波。如何对待、处理这场风波?既要有政治敏锐性、大局意识、责任感,又要有政治定力、政治智慧。时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同志对“风波”旗帜鲜明,当断即断,举重若轻,化纷繁复杂于无形已成为决策范例。
[关键词] 自传体小说;风波;定风珠;举重若轻
[中图分类号] I2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10-0108-04
一本自传体小说、一句话,会不会形成一场风波?
会。
如何对待、如何处理这场风波?既要有政治敏锐性、大局意识、责任感,又要有政治定力、政治智慧,特别是在处置上要坚定、果敢——这即是在十几年前处理《倾斜的年轮》一书引起的风波中,时任省委书记俞正声同志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印象和宝贵财富。
2001年12月29日,立足武汉江城、在全国颇有影响的《楚天都市报》,在文化版连载刊出时任省政协委员、高级记者刘庆林先生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倾斜的年轮》。刘庆林,湖北仙桃人,中共党员。他退休前为湖北日报文化部主任,是“湖北新闻名人奖”获得者。《倾斜的年轮》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一面世,就获得读者的广泛好评。此书真实记下了作者在武汉大学哲学系毕业后下放到军垦农场接受“再教育”前后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作者文学功底深厚,文字如行云流水。小说面世后好评如潮,全国多家党报发表文章评论该书“是一本值得细读的好书”“是一阕荡气回肠的人生交响诗”“这部书稿最耀眼的特征是真实,真实得令人陶醉”。
可是, 连载到第3天,即有一位原“百万雄师”(系“文革”初期武汉地區的群众组织)人员来电:该书“多次失实”,并说包括他在内的“百万雄师”成员受到了“伤害”。
继之,我们收到文字投诉:“如何正确对待历史,是一个极为严肃的问题,丝毫来不得半点虚假。它不能虚构,不能推测,不能想当然,也不能感情命笔。必须公公正正,求真求全,要始终坚持历史的唯物主义,要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后人负责,同时也是对自己负责。否则,将给世人留下历史的遗憾!”这都说得极好啊,可笔锋一转腔调顿变:“像《倾斜的年轮》这样如此严重歪曲历史,且有为‘四人帮’翻案之嫌的作品,竟然有人敢于公开为其提供合法的亮相基地,大大方方地登上了党的舆论舞台,这又是为什么?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不可思议!!!”这口吻,经历过上世纪“斗批改”年代的人是多么熟悉;“有为‘四人帮’翻案之嫌”,又是多么严重的指控!
其时,笔者任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社长并兼任楚天都市报总编辑。
此书,笔者是在连载前提前通读过的,也可以说是认真审读过的。自传体,写本人亲历,故事性强;主要发生在武汉的事,如武大求学等等,江城读者对此感到熟悉、亲切;面对困难,不屈不挠拼搏奋进,富有人生启迪;对“文革”动乱带来的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的大破坏,有所反思,有痛切深刻的一面。可以说,作为报纸作品,有心理贴近性、地域接近性,也有思想性、可读性。如此一部难得的本地作者原创作品,为何引发责难?
接到来电来文字材料反映的同时,我们接到有关部门提示:有几人已在串通、策划,要利用此事“把事闹大”。为保护报社的正常工作秩序,报社要派人主动上门去做好沟通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
症结在哪里?笔者当即指派两名党性较强的记者(分别具有转业军人身份和律师资质),登门拜访来电来书投诉的读者。
投诉人说,主要是连载第三期与他们眼中的史实“有出入”,一是发生在“6月17日的武斗事件”写成了“6月24日”;二是书中称“4具尸体没人收”“实际只有3具”;三是作者称看到了铜人像(即汉口三民路孙中山先生像)身上的枪眼,但“‘七二0’事件发生前两派手中都没有枪,自制的长矛是主要的武器”;四是将“百万雄师”称为“保守派”“这本是林彪、‘四人帮’为我们定性的帽子,又给我们扣回来了”。
如仅是如此,几句话就能解释清楚:武斗时间和尸体、弹眼等,是作者据自己日记所写,以武汉之大、当时情况之复杂、过去时间之久,与投诉人所认定的“史实”不一,不奇怪。至于将“百万雄师”称为“保守派”,是在叙述这一段历史时难以回避的字眼,作者毫无恶意。作品中,作者多次说到自己属保守派且是“铁杆老保”。即便投诉人在来信陈述中,也不得不说“两派”即造反派、保守派。寻根究底,被投诉人郑重其事拿来做文章的,其实只有这一行文字:时隔不久,武汉爆发了所谓“七二0”事件,“一支部队和保守派‘百万雄师’一道,举行了规模空前的示威游行。”此话客观平实无甚褒贬,为何激怒投诉人?事过境迁,时间证明“一支部队和保守派”的行为做对了吗?如今,真要说谁是“文革”中打砸抢的造反派,才是陷其于不义吧?
记者们归来,我们大抵心中有数了。醉翁之意不在酒。项公舞剑,意在沛公。非是该作品酿了大错,只是有人要借此做文章罢了。锣鼓听声,说话听音。归根结底,投诉人与记者交谈的一句话说得清楚明白:“我们这批老同志都蛮惨,你们报社这回算碰上了,如果不解决好,这个姓周的(指时任武汉市领导)刚上任就没有好日子过!”
何谓“蛮惨”?在笔者原原本本拜读的以“七二0事件广大受害者”等署名的三篇“与刘庆林先生商榷”的文章中,写道,“四人帮”倒台后,“我们重见天日”,可是“由于平反不彻底”,“省、市落实政策的文件虽然发了,执行不力,成为一张废纸,一风吹了。无情的岁月,淹没了如烟的往事,许多伤残人员公伤未办相继逝世,但幸存的也是风烛残延。而今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工厂倒闭,子女下岗,三四百元的退休费,还要养活子孙后代,而伤残者药费无人过问,苦熬日月,望天长叹。”(引文中原文照录)
凭心而论,这几位“文革”过来的投诉人,心理状态是非常复杂、矛盾的。字里行间,他们既认为“好在刘庆林先生为湖北写了一部历史性题材小说,走进读者心灵,是好事。”“通过《倾斜的年轮》这本书,提醒我们更应该研究湖北‘文革’10年史,告诫后人不能忘记类似‘文革’运动发生的危险性。”“我们读了刘庆林先生《倾斜的年轮》大作,文字精练流畅,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优秀记事小说。如有再版,我们所提到有误不真实之处,敬希更正为幸。”又很想借此机会兴师动众,谋求解决市场经济新时期自己“苦熬日月”的“惨状”,于是一面通过投书问罪于媒体,一面串通着以上访等方式,打算借《倾斜的年轮》“把事闹大”,博得政府重视和社会关注。于是笔者想起了武汉地区民间的一句戏言——“要哭不得嘴瘪”,当然笔者只是打个比方,没有丝毫挖苦的含义。 如何对待与处置?对办报人是一场考验,对党和政府也是一场挑战。“百万雄师”,当年可是威震江汉啊。
涉外事问题、涉台港澳问题、涉军事问题、涉民族宗教问题……办报,会面临众多的“敏感问题”,稍有不慎,就会带来负面影响,给党和政府工作造成重大伤害、重大损失。因此,办报人常说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凡事慎之又慎。也因为报纸处于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总有人意图利用报纸兴风作浪。对此,也丝毫不能掉以轻心。
党办媒体,党管媒体。每到重大关头,党组织,是报纸的主心骨、定盘星。
眼看“倾斜”风波暗潮汹涌甚嚣尘上,就在我们积极认真上门做好稳定工作的同时,省委给予了坚定正确的指示和强有力的支持。
一个下着小雨的晚上,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俞正声就此专门听取了汇报。当笔者随时任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缪合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和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走进俞书记住处时,一眼就看到他面前铺展着当天的《楚天都市报》等报纸,电视机正播放着新闻节目。俞书记对新闻工作的重视与关注,就这样立体、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在听完关于《倾斜的年轮》事情的汇报后,书记接过楚天都市报编辑部《关于处理×××上访情况的汇报》和《倾斜的年轮》一书,表示“我看看再说”。接着,他结合自己近期关于报纸工作的批示,说,我看了新闻,总是要说说的,你们认为对,就改;认为不对,给我指出来。我一说,你们就查处,处分人,我反倒不能说了。怎么办报,尤其是办小报,值得探讨,要让读者喜欢,受教益,要学习上海北京的新民晚报和北京晚报。党报,没有批评报道不行,不搞批评报道,就没威信,没战斗力。但批评要讲方式方法,要讲究分寸。
如春风和煦,如春雨温润。从书记那里走出时,夜色更浓,但的确可以说,我们几人心里敞亮多了,也踏实多了。
更出乎笔者意料的是,仅仅几天后,省里召开一个干部大会,俞正声书记在会上做重要讲话时,顺带讲到了讀书,说:我到湖北工作不久,这几夜仔细看了一本《倾斜的年轮》,我赞同大多数读者意见,小说写得好啊!
旗帜鲜明,当断即断。举重若轻,化纷繁复杂于无形。似一粒定风珠飘然入惊涛,从此,“倾斜”风波了无踪影。
想想,我们有多少事是因无事生非闹起的,有多少事是因漫不经心坐大的,又有多少事是因过度敏感过份关注闹得越来越起劲持续得越来越久?
试想,如果其时在上霹雳惊空,在下肯定是惊涛骇浪呵。
治政理事,临乱不惊。管控事端,从容自如。化解矛盾,顺应民心……这是维护稳定的良策良方之一吧。是时,我笔录了一则《庄子·渔父篇》: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处荫以息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
[责任编辑:邹立鸣]
[关键词] 自传体小说;风波;定风珠;举重若轻
[中图分类号] I2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10-0108-04
一本自传体小说、一句话,会不会形成一场风波?
会。
如何对待、如何处理这场风波?既要有政治敏锐性、大局意识、责任感,又要有政治定力、政治智慧,特别是在处置上要坚定、果敢——这即是在十几年前处理《倾斜的年轮》一书引起的风波中,时任省委书记俞正声同志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印象和宝贵财富。
2001年12月29日,立足武汉江城、在全国颇有影响的《楚天都市报》,在文化版连载刊出时任省政协委员、高级记者刘庆林先生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倾斜的年轮》。刘庆林,湖北仙桃人,中共党员。他退休前为湖北日报文化部主任,是“湖北新闻名人奖”获得者。《倾斜的年轮》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一面世,就获得读者的广泛好评。此书真实记下了作者在武汉大学哲学系毕业后下放到军垦农场接受“再教育”前后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作者文学功底深厚,文字如行云流水。小说面世后好评如潮,全国多家党报发表文章评论该书“是一本值得细读的好书”“是一阕荡气回肠的人生交响诗”“这部书稿最耀眼的特征是真实,真实得令人陶醉”。
可是, 连载到第3天,即有一位原“百万雄师”(系“文革”初期武汉地區的群众组织)人员来电:该书“多次失实”,并说包括他在内的“百万雄师”成员受到了“伤害”。
继之,我们收到文字投诉:“如何正确对待历史,是一个极为严肃的问题,丝毫来不得半点虚假。它不能虚构,不能推测,不能想当然,也不能感情命笔。必须公公正正,求真求全,要始终坚持历史的唯物主义,要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后人负责,同时也是对自己负责。否则,将给世人留下历史的遗憾!”这都说得极好啊,可笔锋一转腔调顿变:“像《倾斜的年轮》这样如此严重歪曲历史,且有为‘四人帮’翻案之嫌的作品,竟然有人敢于公开为其提供合法的亮相基地,大大方方地登上了党的舆论舞台,这又是为什么?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不可思议!!!”这口吻,经历过上世纪“斗批改”年代的人是多么熟悉;“有为‘四人帮’翻案之嫌”,又是多么严重的指控!
其时,笔者任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社长并兼任楚天都市报总编辑。
此书,笔者是在连载前提前通读过的,也可以说是认真审读过的。自传体,写本人亲历,故事性强;主要发生在武汉的事,如武大求学等等,江城读者对此感到熟悉、亲切;面对困难,不屈不挠拼搏奋进,富有人生启迪;对“文革”动乱带来的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的大破坏,有所反思,有痛切深刻的一面。可以说,作为报纸作品,有心理贴近性、地域接近性,也有思想性、可读性。如此一部难得的本地作者原创作品,为何引发责难?
接到来电来文字材料反映的同时,我们接到有关部门提示:有几人已在串通、策划,要利用此事“把事闹大”。为保护报社的正常工作秩序,报社要派人主动上门去做好沟通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
症结在哪里?笔者当即指派两名党性较强的记者(分别具有转业军人身份和律师资质),登门拜访来电来书投诉的读者。
投诉人说,主要是连载第三期与他们眼中的史实“有出入”,一是发生在“6月17日的武斗事件”写成了“6月24日”;二是书中称“4具尸体没人收”“实际只有3具”;三是作者称看到了铜人像(即汉口三民路孙中山先生像)身上的枪眼,但“‘七二0’事件发生前两派手中都没有枪,自制的长矛是主要的武器”;四是将“百万雄师”称为“保守派”“这本是林彪、‘四人帮’为我们定性的帽子,又给我们扣回来了”。
如仅是如此,几句话就能解释清楚:武斗时间和尸体、弹眼等,是作者据自己日记所写,以武汉之大、当时情况之复杂、过去时间之久,与投诉人所认定的“史实”不一,不奇怪。至于将“百万雄师”称为“保守派”,是在叙述这一段历史时难以回避的字眼,作者毫无恶意。作品中,作者多次说到自己属保守派且是“铁杆老保”。即便投诉人在来信陈述中,也不得不说“两派”即造反派、保守派。寻根究底,被投诉人郑重其事拿来做文章的,其实只有这一行文字:时隔不久,武汉爆发了所谓“七二0”事件,“一支部队和保守派‘百万雄师’一道,举行了规模空前的示威游行。”此话客观平实无甚褒贬,为何激怒投诉人?事过境迁,时间证明“一支部队和保守派”的行为做对了吗?如今,真要说谁是“文革”中打砸抢的造反派,才是陷其于不义吧?
记者们归来,我们大抵心中有数了。醉翁之意不在酒。项公舞剑,意在沛公。非是该作品酿了大错,只是有人要借此做文章罢了。锣鼓听声,说话听音。归根结底,投诉人与记者交谈的一句话说得清楚明白:“我们这批老同志都蛮惨,你们报社这回算碰上了,如果不解决好,这个姓周的(指时任武汉市领导)刚上任就没有好日子过!”
何谓“蛮惨”?在笔者原原本本拜读的以“七二0事件广大受害者”等署名的三篇“与刘庆林先生商榷”的文章中,写道,“四人帮”倒台后,“我们重见天日”,可是“由于平反不彻底”,“省、市落实政策的文件虽然发了,执行不力,成为一张废纸,一风吹了。无情的岁月,淹没了如烟的往事,许多伤残人员公伤未办相继逝世,但幸存的也是风烛残延。而今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工厂倒闭,子女下岗,三四百元的退休费,还要养活子孙后代,而伤残者药费无人过问,苦熬日月,望天长叹。”(引文中原文照录)
凭心而论,这几位“文革”过来的投诉人,心理状态是非常复杂、矛盾的。字里行间,他们既认为“好在刘庆林先生为湖北写了一部历史性题材小说,走进读者心灵,是好事。”“通过《倾斜的年轮》这本书,提醒我们更应该研究湖北‘文革’10年史,告诫后人不能忘记类似‘文革’运动发生的危险性。”“我们读了刘庆林先生《倾斜的年轮》大作,文字精练流畅,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优秀记事小说。如有再版,我们所提到有误不真实之处,敬希更正为幸。”又很想借此机会兴师动众,谋求解决市场经济新时期自己“苦熬日月”的“惨状”,于是一面通过投书问罪于媒体,一面串通着以上访等方式,打算借《倾斜的年轮》“把事闹大”,博得政府重视和社会关注。于是笔者想起了武汉地区民间的一句戏言——“要哭不得嘴瘪”,当然笔者只是打个比方,没有丝毫挖苦的含义。 如何对待与处置?对办报人是一场考验,对党和政府也是一场挑战。“百万雄师”,当年可是威震江汉啊。
涉外事问题、涉台港澳问题、涉军事问题、涉民族宗教问题……办报,会面临众多的“敏感问题”,稍有不慎,就会带来负面影响,给党和政府工作造成重大伤害、重大损失。因此,办报人常说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凡事慎之又慎。也因为报纸处于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总有人意图利用报纸兴风作浪。对此,也丝毫不能掉以轻心。
党办媒体,党管媒体。每到重大关头,党组织,是报纸的主心骨、定盘星。
眼看“倾斜”风波暗潮汹涌甚嚣尘上,就在我们积极认真上门做好稳定工作的同时,省委给予了坚定正确的指示和强有力的支持。
一个下着小雨的晚上,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俞正声就此专门听取了汇报。当笔者随时任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缪合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和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走进俞书记住处时,一眼就看到他面前铺展着当天的《楚天都市报》等报纸,电视机正播放着新闻节目。俞书记对新闻工作的重视与关注,就这样立体、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在听完关于《倾斜的年轮》事情的汇报后,书记接过楚天都市报编辑部《关于处理×××上访情况的汇报》和《倾斜的年轮》一书,表示“我看看再说”。接着,他结合自己近期关于报纸工作的批示,说,我看了新闻,总是要说说的,你们认为对,就改;认为不对,给我指出来。我一说,你们就查处,处分人,我反倒不能说了。怎么办报,尤其是办小报,值得探讨,要让读者喜欢,受教益,要学习上海北京的新民晚报和北京晚报。党报,没有批评报道不行,不搞批评报道,就没威信,没战斗力。但批评要讲方式方法,要讲究分寸。
如春风和煦,如春雨温润。从书记那里走出时,夜色更浓,但的确可以说,我们几人心里敞亮多了,也踏实多了。
更出乎笔者意料的是,仅仅几天后,省里召开一个干部大会,俞正声书记在会上做重要讲话时,顺带讲到了讀书,说:我到湖北工作不久,这几夜仔细看了一本《倾斜的年轮》,我赞同大多数读者意见,小说写得好啊!
旗帜鲜明,当断即断。举重若轻,化纷繁复杂于无形。似一粒定风珠飘然入惊涛,从此,“倾斜”风波了无踪影。
想想,我们有多少事是因无事生非闹起的,有多少事是因漫不经心坐大的,又有多少事是因过度敏感过份关注闹得越来越起劲持续得越来越久?
试想,如果其时在上霹雳惊空,在下肯定是惊涛骇浪呵。
治政理事,临乱不惊。管控事端,从容自如。化解矛盾,顺应民心……这是维护稳定的良策良方之一吧。是时,我笔录了一则《庄子·渔父篇》: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处荫以息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
[责任编辑:邹立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