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居家文化体现了社会生活的物质特征和精神内涵。
从《雪花秘扇》到《金陵十三钗》,2011年,国人通过英语电影了解了不少中国历史。其实这要归功于海外华人艺术家对中国文化的异域想象。别的不说,两部电影改编自的小说原著作者都是华裔。沉浸在西方文化里的华裔总是带着某种责任感去寻找现代中国的远古之根,《家:中国人的居家文化》就是一本这样的书。
这本书缘起于华美协进社(ChinaInstitute)的一次主题为“中国民间生活方式”的展览和随后联合亚洲协会组织的名为“家,家居,家庭,中国人的生活文化”的研讨会,结集成书的论文来自艺术史、建筑学、人类学、文化地理学和历史学领域,作者除了华裔就是汉学家。
华美协进社坐落在纽约曼哈顿市中心区65大街一栋典雅的红砖楼里,推开大门,迎面就是一座富于诗情画意的中式花园。协进社由中国知名学者胡适和他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导师、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等人于1926年共同创建。如今,华美协进社是全美历史最悠久的以美国社会为对象并在美国民众心中最具权威的学习中文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民间教育机构。
既然是面向美国读者,自然要突出东方情调,比如《房中的四季轮回:中国传统的“数九”习俗》中提到:14世纪诗人杨允孚的一首《滦京杂咏》,“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编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随后介绍中国人颇为风雅的举止:冬至日后。将一株画成的干枝梅贴在窗户上,每天早晨,妇人们梳洗打扮完毕后,蘸一点胭脂,给一朵梅花上色,等八十一朵梅染完了,天气刚好回暖,百花盛开。
除了中国人不熟悉的东方故事,书中也有不少新奇的学术见解,《从传统建筑与传统家具探讨中国文化》一文说:中国的椅子是外来的,最早的椅子,是可折叠的,也称马扎,是由胡人胡床演变成的。在汉灵帝时,胡床从中亚传入中国,迅速由皇宫传到民间,人们由原来的跪姿变为垂腿而坐。在宋代,椅子得到改进,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坐在椅子上这种新的生活方式不仅为建筑面积和室内摆设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还促使工匠设计出不同大小形状的家具。日本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人们席地而坐的习惯又持续了好几个世纪,对日本人的审美观和身体都造成了影响。选择椅子的决定是一个复杂的文化抉择。而不是技术上的决择。
《家:中国人的居家文化》一书原来的英文书名直译为《家,家居,家庭生活和生为中国人》,要思考“中国人的生活和生为中国人”首先要问的问题是:什么是中国固有的居住文化?
因为时空关系,也许很难确定中国家居建筑的模板,但是过去普遍存在的父系观念主导着中国的房屋布局,同时也指导着居住空间的使用方式,父母通常占据居住空间的中心位置。传统中式房屋的另一大特点,便是将男人和女人的生活空间和社会地位分割开来,同时贬低夫妻间亲密关系的重要性。
在那些经济不发达的地方,现在中国农户的家往往仍然只有一间房,既是厨房又是卧室,隐私根本不存在。不过这也是国际通例,美国也是直到十八世纪晚期人们才开始将住宅分成三个功能区的,即厨房,餐厅兼起居室和卧室。将外人挡在家庭生活之外的客厅则是很晚才发明的。直到二十世纪前半叶,美国人才开始住上有起居室和主卧室带有独立卫生间的房子。
对于观众来说,艺术作品只有在“死去”之后才会呈现出“美”的感觉。今天的中国,在经济发展中,现代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取代了大批传统式样的住宅。古老传统房屋和家具从都市生活中逐渐消失。家庭已经从处于约束下的群体转变为一个私人生活的安乐窝。在城市里,人们追求西方家居布局的装饰格调。北欧风格的“宜家”成了小资生活的代名词。
居家文化体现了社会生活的物质特征和精神内涵,而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中国人?这问题还蛮沉重……
从《雪花秘扇》到《金陵十三钗》,2011年,国人通过英语电影了解了不少中国历史。其实这要归功于海外华人艺术家对中国文化的异域想象。别的不说,两部电影改编自的小说原著作者都是华裔。沉浸在西方文化里的华裔总是带着某种责任感去寻找现代中国的远古之根,《家:中国人的居家文化》就是一本这样的书。
这本书缘起于华美协进社(ChinaInstitute)的一次主题为“中国民间生活方式”的展览和随后联合亚洲协会组织的名为“家,家居,家庭,中国人的生活文化”的研讨会,结集成书的论文来自艺术史、建筑学、人类学、文化地理学和历史学领域,作者除了华裔就是汉学家。
华美协进社坐落在纽约曼哈顿市中心区65大街一栋典雅的红砖楼里,推开大门,迎面就是一座富于诗情画意的中式花园。协进社由中国知名学者胡适和他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导师、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等人于1926年共同创建。如今,华美协进社是全美历史最悠久的以美国社会为对象并在美国民众心中最具权威的学习中文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民间教育机构。
既然是面向美国读者,自然要突出东方情调,比如《房中的四季轮回:中国传统的“数九”习俗》中提到:14世纪诗人杨允孚的一首《滦京杂咏》,“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编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随后介绍中国人颇为风雅的举止:冬至日后。将一株画成的干枝梅贴在窗户上,每天早晨,妇人们梳洗打扮完毕后,蘸一点胭脂,给一朵梅花上色,等八十一朵梅染完了,天气刚好回暖,百花盛开。
除了中国人不熟悉的东方故事,书中也有不少新奇的学术见解,《从传统建筑与传统家具探讨中国文化》一文说:中国的椅子是外来的,最早的椅子,是可折叠的,也称马扎,是由胡人胡床演变成的。在汉灵帝时,胡床从中亚传入中国,迅速由皇宫传到民间,人们由原来的跪姿变为垂腿而坐。在宋代,椅子得到改进,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坐在椅子上这种新的生活方式不仅为建筑面积和室内摆设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还促使工匠设计出不同大小形状的家具。日本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人们席地而坐的习惯又持续了好几个世纪,对日本人的审美观和身体都造成了影响。选择椅子的决定是一个复杂的文化抉择。而不是技术上的决择。
《家:中国人的居家文化》一书原来的英文书名直译为《家,家居,家庭生活和生为中国人》,要思考“中国人的生活和生为中国人”首先要问的问题是:什么是中国固有的居住文化?
因为时空关系,也许很难确定中国家居建筑的模板,但是过去普遍存在的父系观念主导着中国的房屋布局,同时也指导着居住空间的使用方式,父母通常占据居住空间的中心位置。传统中式房屋的另一大特点,便是将男人和女人的生活空间和社会地位分割开来,同时贬低夫妻间亲密关系的重要性。
在那些经济不发达的地方,现在中国农户的家往往仍然只有一间房,既是厨房又是卧室,隐私根本不存在。不过这也是国际通例,美国也是直到十八世纪晚期人们才开始将住宅分成三个功能区的,即厨房,餐厅兼起居室和卧室。将外人挡在家庭生活之外的客厅则是很晚才发明的。直到二十世纪前半叶,美国人才开始住上有起居室和主卧室带有独立卫生间的房子。
对于观众来说,艺术作品只有在“死去”之后才会呈现出“美”的感觉。今天的中国,在经济发展中,现代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取代了大批传统式样的住宅。古老传统房屋和家具从都市生活中逐渐消失。家庭已经从处于约束下的群体转变为一个私人生活的安乐窝。在城市里,人们追求西方家居布局的装饰格调。北欧风格的“宜家”成了小资生活的代名词。
居家文化体现了社会生活的物质特征和精神内涵,而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中国人?这问题还蛮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