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兵,是一项极其隆重的军事仪式,通常是在国家重大节日或大型军事演习中进行。
早在公元前,古埃及、波斯、罗马等国军队中就举行过阅兵式。将士出征前和凯旋后,都要举行盛大的阅兵式,母亲要把象征荣誉和勇敢精神的盾牌亲自交给儿子,如果打赢了,就以带回盾牌为标志;阵亡了就用盾牌抬回尸身。到了18世纪,阅兵式盛行于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欧洲各国极为重视阅兵。英、法、俄、德等欧洲强国,无不借助阅兵这一特殊形式炫耀武力。
现代阅兵一般分为阅兵式和分列式。阅兵式是指首长或贵宾在阅兵指挥员的陪同下,乘车、骑马或步行,从受阅部队队列前通过,进行检阅;分列式是指受阅部队从检阅台前通过,接受首长或贵宾的检阅。阅兵既是武装力量的展示,更是综合国力的展示。
各国阅兵有一套
由于文化和历史的差异,不同国家的阅兵形式可谓“别具特色,异彩纷呈”。目前,世界各国的阅兵式,从形式上大体可分为美式阅兵、苏式阅兵、英式阅兵和法式阅兵四种。
美式阅兵:秀出欢乐
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自上世纪70年代起就很少举行大规模阅兵,更多的是通过实战来显示实力。美式阅兵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表演性十足,阅兵典礼中经常伴随着漫天飞舞的彩带和闪亮的纸片,有时候马戏团的大象也穿插在阅兵队伍中,让本应严肃的阅兵典礼增添了几分狂欢的味道。
美国、 韩国、 菲律宾等美式阅兵国家,阅兵式从开始到结束都欢乐不断,阅兵队伍主要由礼仪性仪仗队组成,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正步走”,参加队伍仿佛散步似的接受检阅,更别提高精尖的战略装备了,只是在典礼要结束时出现几辆警车和摩托警仪仗队。
美国阅兵流于形式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美国把军队都派驻到世界各地,执行美国军事战略,留在本土的兵力根本组织不起来阅兵单位。仅冷战结束后,美国就参加多次对外用兵,大规模的战争就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更别提不计其数的小规模军事行动了。
通过这些一次次实战,美军直接把超强的军事实力展现在世人面前,组织规模宏大的阅兵式则显得多余。
苏式阅兵:“秀”出肌肉
俄罗斯在继承前苏联国际地位的同时,也继承了苏式阅兵的大气磅礴,借阅兵对外发出信号,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提醒民众勿忘历史的同时展示肌肉:俄绝非等闲之辈。
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独联体及原华约组织成员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朝鲜、古巴、利比亚、伊拉克、越南、蒙古等都是苏式阅兵的成员,其特点是场面及气势在4种阅兵模式中最为隆重宏大,徒步方阵受阅时采用普鲁士式正步,特别整齐划一;侧重于展示本国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最能体现阅兵震慑敌对势力的本来意义,故此往往最能够吸引国际舆论的关注。
1941年11月初,正值莫斯科会战的关键时刻。180万德军携1700辆坦克、1390架飞机、14000多门大炮和迫击炮,已经兵临莫斯科城下。德军坦克距莫斯科只有25公里。为鼓舞士气,斯大林毅然决定阅兵,时间就在传统的十月革命节。
前苏联士兵参加完红场大阅兵后,直接开赴几十公里外的莫斯科郊外与侵略者作战。毫无疑问,这次阅兵极大地鼓舞了前苏联的战士和人民。1942年初,士气高涨的前苏联军队击溃了进攻莫斯科的德军,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信心。
英式阅兵:阅兵服装最讲传统
英国军队的阅兵服装在当今世界可谓独树一帜。他们在阅兵时仍然穿着古代民族式样的军服,头上戴着高筒绒帽,手持佩剑,胸佩绶带,与本国现行军服相去甚远。英国、印度、巴基斯坦、新加坡、埃及等英联邦成员国多采用此阅兵方式。
每逢女王诞辰或重大的纪念日,英国总是用一场小型但隆重的阅兵仪式来追溯那段“太阳永恒照耀国土”的岁月。走在最前面的是敲打着激昂鼓点的军乐队,随后是身穿赤红色双排扣制服、戴着高高熊皮黑帽、肩扛长枪的皇家卫队,接着是骑着高头大马、身穿锃亮胸铠的骑兵。后面紧跟着各军种单位。
在苏格兰,有一个只在庆典阅兵时亮相的“布莱尔”军团,这个军团的成员由身穿苏格兰裙、手持风笛的募兵组成。他们只效忠于苏格兰的艾梭尔公爵,而不像大英帝国境内的其他军队那样,以英国女皇为唯一效忠对象。他们有时也为前往布莱尔古堡的观光客表演风笛。这个军团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在1688年的光荣革命中,他们曾支持国王詹姆斯二世;而在1775年与美国的战争中,他们也有过不俗的表现。
法式阅兵:历史最久,钟情时尚
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瑞典等欧洲大陆国家最钟情于法式阅兵。法式阅兵,服装色彩华丽,艺术气息浓厚。
法国人生性浪漫,男人和女人同样爱美。法国军服给人的感觉,一向是华丽到了极致,实用性让位于美观。拿破仑时代的法国军服相当漂亮,法军爱不释手,一直穿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结果战争一开始,法军穿着红蓝搭配的鲜艳军服,远看十分显眼,成为德国士兵最好的靶子。法军这才赶紧修改军服颜色,此后又经过几度修改,到二战前形成棕色的常服与野战服系列。
穿行在花都百年的古典建筑和青山绿水之间,就算是坚甲利炮也沾染了几分艺术气息。将武器设计得美轮美奂本来就是法国人的爱好,而他们又以艺术的眼光将各种不同类型的装甲车辆进行混编,或者对车辆方队巧妙排序。各种大小不一的坦克和战车匀速行驶在美丽的香榭丽舍大街上,上空还掠过一队队法兰西巡逻兵表演队的飞机,在蓝天上拉出红蓝白国旗色图案。这样的艺术化阅兵,或许只能为浪漫的巴黎和捍卫它的法兰西共和国军队所独有。
奇葩的印式阅兵
相比其他国家场面宏大、气势逼人、主席台上领导人们不苟言笑的阅兵场面,印度阅兵可谓轻松欢乐。阅兵式上,印度边防部队士兵骑着盛装打扮的骆驼接受检阅,边防兵还在行驶的摩托车上以叠罗汉方式搭建“人形金字塔”,这些表演项目都是印度仅有,备受印度民众欢迎。
在印度人看来,摩托车“叠罗汉”可不是“杂技”,而是一种特技,是从印度教苦行修道的动作演化出来的一种特技表演,与瑜伽一样同为印度国粹。印度士兵具有这样的才能,才被视为勇敢、矫健的。而作为文化传统,在阅兵式上如果没有摩托车特技就像缺了点儿什么。
此外,印度阅兵式上,各方队军装不是按军兵种划分,而是按民族区别,因此在印度的阅兵式上可以看到五颜六色、五花八门的古典民族军装,展现了各自非常鲜明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习俗。知道印度历史的都知道,骆驼兵、骑兵、大象兵在印度史上都曾有过光辉的战绩,所以都要参加阅兵。
早在公元前,古埃及、波斯、罗马等国军队中就举行过阅兵式。将士出征前和凯旋后,都要举行盛大的阅兵式,母亲要把象征荣誉和勇敢精神的盾牌亲自交给儿子,如果打赢了,就以带回盾牌为标志;阵亡了就用盾牌抬回尸身。到了18世纪,阅兵式盛行于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欧洲各国极为重视阅兵。英、法、俄、德等欧洲强国,无不借助阅兵这一特殊形式炫耀武力。
现代阅兵一般分为阅兵式和分列式。阅兵式是指首长或贵宾在阅兵指挥员的陪同下,乘车、骑马或步行,从受阅部队队列前通过,进行检阅;分列式是指受阅部队从检阅台前通过,接受首长或贵宾的检阅。阅兵既是武装力量的展示,更是综合国力的展示。
各国阅兵有一套
由于文化和历史的差异,不同国家的阅兵形式可谓“别具特色,异彩纷呈”。目前,世界各国的阅兵式,从形式上大体可分为美式阅兵、苏式阅兵、英式阅兵和法式阅兵四种。
美式阅兵:秀出欢乐
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自上世纪70年代起就很少举行大规模阅兵,更多的是通过实战来显示实力。美式阅兵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表演性十足,阅兵典礼中经常伴随着漫天飞舞的彩带和闪亮的纸片,有时候马戏团的大象也穿插在阅兵队伍中,让本应严肃的阅兵典礼增添了几分狂欢的味道。
美国、 韩国、 菲律宾等美式阅兵国家,阅兵式从开始到结束都欢乐不断,阅兵队伍主要由礼仪性仪仗队组成,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正步走”,参加队伍仿佛散步似的接受检阅,更别提高精尖的战略装备了,只是在典礼要结束时出现几辆警车和摩托警仪仗队。
美国阅兵流于形式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美国把军队都派驻到世界各地,执行美国军事战略,留在本土的兵力根本组织不起来阅兵单位。仅冷战结束后,美国就参加多次对外用兵,大规模的战争就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更别提不计其数的小规模军事行动了。
通过这些一次次实战,美军直接把超强的军事实力展现在世人面前,组织规模宏大的阅兵式则显得多余。
苏式阅兵:“秀”出肌肉
俄罗斯在继承前苏联国际地位的同时,也继承了苏式阅兵的大气磅礴,借阅兵对外发出信号,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提醒民众勿忘历史的同时展示肌肉:俄绝非等闲之辈。
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独联体及原华约组织成员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朝鲜、古巴、利比亚、伊拉克、越南、蒙古等都是苏式阅兵的成员,其特点是场面及气势在4种阅兵模式中最为隆重宏大,徒步方阵受阅时采用普鲁士式正步,特别整齐划一;侧重于展示本国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最能体现阅兵震慑敌对势力的本来意义,故此往往最能够吸引国际舆论的关注。
1941年11月初,正值莫斯科会战的关键时刻。180万德军携1700辆坦克、1390架飞机、14000多门大炮和迫击炮,已经兵临莫斯科城下。德军坦克距莫斯科只有25公里。为鼓舞士气,斯大林毅然决定阅兵,时间就在传统的十月革命节。
前苏联士兵参加完红场大阅兵后,直接开赴几十公里外的莫斯科郊外与侵略者作战。毫无疑问,这次阅兵极大地鼓舞了前苏联的战士和人民。1942年初,士气高涨的前苏联军队击溃了进攻莫斯科的德军,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信心。
英式阅兵:阅兵服装最讲传统
英国军队的阅兵服装在当今世界可谓独树一帜。他们在阅兵时仍然穿着古代民族式样的军服,头上戴着高筒绒帽,手持佩剑,胸佩绶带,与本国现行军服相去甚远。英国、印度、巴基斯坦、新加坡、埃及等英联邦成员国多采用此阅兵方式。
每逢女王诞辰或重大的纪念日,英国总是用一场小型但隆重的阅兵仪式来追溯那段“太阳永恒照耀国土”的岁月。走在最前面的是敲打着激昂鼓点的军乐队,随后是身穿赤红色双排扣制服、戴着高高熊皮黑帽、肩扛长枪的皇家卫队,接着是骑着高头大马、身穿锃亮胸铠的骑兵。后面紧跟着各军种单位。
在苏格兰,有一个只在庆典阅兵时亮相的“布莱尔”军团,这个军团的成员由身穿苏格兰裙、手持风笛的募兵组成。他们只效忠于苏格兰的艾梭尔公爵,而不像大英帝国境内的其他军队那样,以英国女皇为唯一效忠对象。他们有时也为前往布莱尔古堡的观光客表演风笛。这个军团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在1688年的光荣革命中,他们曾支持国王詹姆斯二世;而在1775年与美国的战争中,他们也有过不俗的表现。
法式阅兵:历史最久,钟情时尚
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瑞典等欧洲大陆国家最钟情于法式阅兵。法式阅兵,服装色彩华丽,艺术气息浓厚。
法国人生性浪漫,男人和女人同样爱美。法国军服给人的感觉,一向是华丽到了极致,实用性让位于美观。拿破仑时代的法国军服相当漂亮,法军爱不释手,一直穿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结果战争一开始,法军穿着红蓝搭配的鲜艳军服,远看十分显眼,成为德国士兵最好的靶子。法军这才赶紧修改军服颜色,此后又经过几度修改,到二战前形成棕色的常服与野战服系列。
穿行在花都百年的古典建筑和青山绿水之间,就算是坚甲利炮也沾染了几分艺术气息。将武器设计得美轮美奂本来就是法国人的爱好,而他们又以艺术的眼光将各种不同类型的装甲车辆进行混编,或者对车辆方队巧妙排序。各种大小不一的坦克和战车匀速行驶在美丽的香榭丽舍大街上,上空还掠过一队队法兰西巡逻兵表演队的飞机,在蓝天上拉出红蓝白国旗色图案。这样的艺术化阅兵,或许只能为浪漫的巴黎和捍卫它的法兰西共和国军队所独有。
奇葩的印式阅兵
相比其他国家场面宏大、气势逼人、主席台上领导人们不苟言笑的阅兵场面,印度阅兵可谓轻松欢乐。阅兵式上,印度边防部队士兵骑着盛装打扮的骆驼接受检阅,边防兵还在行驶的摩托车上以叠罗汉方式搭建“人形金字塔”,这些表演项目都是印度仅有,备受印度民众欢迎。
在印度人看来,摩托车“叠罗汉”可不是“杂技”,而是一种特技,是从印度教苦行修道的动作演化出来的一种特技表演,与瑜伽一样同为印度国粹。印度士兵具有这样的才能,才被视为勇敢、矫健的。而作为文化传统,在阅兵式上如果没有摩托车特技就像缺了点儿什么。
此外,印度阅兵式上,各方队军装不是按军兵种划分,而是按民族区别,因此在印度的阅兵式上可以看到五颜六色、五花八门的古典民族军装,展现了各自非常鲜明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习俗。知道印度历史的都知道,骆驼兵、骑兵、大象兵在印度史上都曾有过光辉的战绩,所以都要参加阅兵。